国民音乐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民音乐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民音乐教育

国民素质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的范畴和特征

(一)音乐教育的范畴

音乐教育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强调其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将此作为培养一个人修养的标准。欧洲是最早将音乐教育融入教育体系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善和美。在诸多的西方学者、名人中,他们都十分精通音乐,并且能熟练演奏各种乐器,这与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全民整体素质不无相关。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能传播知识,让人们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音乐教育给人们带来审美思想,陶冶情操,诱发人的精神价值的升华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丰富个性等方面的作用。从而逐步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继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乃至优秀的成员。音乐教育的范畴:一是学校音乐教育,通过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学;二是社会音乐教育,大都承担培养社会公民艺术修养、丰富社会文化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

(二)音乐教育的特征

音乐教育的特征是全民性和终身性。只是不同的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反映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上有所不同。以下以美国音乐教育的特点为例:

1.《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指出培养完整的人,让音乐在公民的个性、推理、想象以及与人沟通交流表达能力方面发挥独特的培养作用。他们认为,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教育不仅在培养人的修养与审美方面,而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注入了激情,缺乏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此外,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对社会的经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全民性。

2.音乐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并且始终贯穿于人的生命之中,即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终身性。我国在新世纪进行了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其中《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理念,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提高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和音乐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表现为三点:(1)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3)知识与技能。其特点表现为培养人的价值观念、想象力、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其特征仍是音乐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性。

阅读全文

文明倡议时代下音乐教育探究

摘要:我国倡导创建文明城市的推展,主要以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精神为主旨,针对整治市容、强化交通秩序、无障碍设施建设管护、环境卫生治理、国民礼仪素质教育等相关工作和活动增进人民参与的意愿和行动。现有的研究显示,创建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及挑战,必须藉由提出长效机制的策略来解决。本文将以音乐教育结合国家核心政策的视野,论述音乐教育对于倡树文、明新风的影响性及应用前瞻性。本研究的结构共含四个章节,第一章陈述我国音乐教育与文明倡议相关性;第二章从传播倡导、心理卫生、美学思想等三个层面,探讨音乐教育于创树新风之相关应用;第三章阐述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目标,提出教育策略;第四章总结论文,期待未来能增强艺术教育相关的产业,用以辅助国家政策发展架构,积极培育耳濡目染的创文环境,厚实文化底蕴与推广政策,提升国民素质与文明习惯。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建文明策略研究

自古以来,音乐教育被中西方史学家认为是文明思想的泉源。《史记·乐书》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显示出音乐是追求道德文明衍生出的体裁,中国又有金石之声及周公制礼作乐等古文明史料,可从钟、磬等代表性乐器,察觉出精准的音律计算,已运用先进的科学度量衡法则与精巧的制作工艺技术。另外,中国音乐文化中,宫廷礼制和社会礼法的象征意义,呈现出儒家雅乐以“仁、义、礼、智”和道德自觉做为音乐的核心思想。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等人提出的西方思想体系理论认为,音乐是宇宙天体运行规律下衍生出的系统化频率,蕴藏数学和天文学的根本奥秘。综观中西方的学术论著可见,音乐是文明的先声,是音乐文化的呈现,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文明整体综合水平上的发展潜质。目前,国内在建立城市发展时,已制定许多奖惩规范与评鉴制度,但是每个新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需要历经各种优化改革,管理制度有限,短期内施政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繁琐的改革程序使国民投入创文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为达到长期落实创造文明进步的效果,更需要建立能够对国民素质造成潜移默化功能的教育体系,而音乐教育体系在人格教育当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我国的音乐教育重视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近年来在国际乐坛上孕育出许多表演型及研究型专业人才,相比之下,音乐教育对国民普罗大众的教化性和影响性易受忽视,值得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理想。从中国哲学及历史宏观的格局来看,音乐不论在孔子儒家、荀子法家的理念主张中,皆有不可或缺的教化意义。中国古代有虞舜太平和谐的韶乐,倡导安泰祥和的礼仪风尚,也有武王伐纣述功正名的武乐,用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对于人民的教化及疏导必须自然而然地融合法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作功能,能够辅助应用于推广实践文化发展,使艺术生活与文明精神相辅相成。观察我国现如今的音乐活动,已有许多将歌曲创作、音乐展演内容配合国家政策倡导的实例,例如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卫教歌曲《洗手歌》、防疫励志歌曲《你有多美》等,其中的歌词陈列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应对举措及民生改善议题。除此之外,另有军歌比赛、奥运及市运庆祝演出、文旅宣传纪念音乐会、城市主题歌曲征集等活动,将音乐与城市文明形象以及锻练身体心智的精神融合,丰富了音乐演出的形制和特色。从这些实例当中,可以了解音乐产生的过程,除了社会功能,也兼具审美需求,不同情境的歌词内容运用的音乐素材和韵律节奏也有所差异,结合多元音乐并将其实践于文化推展,使音乐活动和创文精神相得益彰,是音乐教育长效的实践目标与理想。

一、音乐教育于创树新风之相关应用

音乐教育与城市发展有什么相通之处?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除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外,音乐节和大师班开始盛行,这种学习与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为音乐文化的传承滋养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带动了音乐文化产业的繁荣。这种教育与文化产业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将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就音乐教育对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推动力,分别在下述几项层面中发挥作用:

(一)音乐传播倡导。音乐结合政策标语口号,不仅能将制式化的文字叙述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给群众,也由于音乐的表现及风格更贴近生活,结合大众网络平台宣传优势后,能够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传播载体,更容易朗朗上口。将音乐辅佐搭配口号宣传,优化教条式的文宣系统,有助于建立创文环境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和管理。

(二)心理卫生辅导。中国古籍纪载,五声调式“宫、商、角、征、羽”的音律特性可与五行五脏相对应,具有“五音疗疾的概念”,将音乐与人之间的密切性叙述至相当深厚的程度。音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抒发情感、抚慰心灵,同时提供给人们一种健康的管道宣泄情绪。现有的研究显示,音乐及艺术治疗已在临床实验中证明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效应与作用,而具有娱乐性的音乐种类也有助于放松并减轻生活压力,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音乐能够激发大脑想象力,活化思维,让精神生活更充实美好。学习乐器的过程也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模式和纪律训练,因此,将音乐教育引进创建文明的实践方式中,更能够培养国民内省自律的好习惯。

阅读全文

高师音乐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能力提高研究

摘要:

高校音乐课程教育内容的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音乐教育的改革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推进,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同时这也对音乐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师音乐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传统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理念。传统的培养思想观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音乐专业技能单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培养出来的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偏弱,不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音乐的教育。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这些弱点在当前对音乐基础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的突出,所以当前急需促进对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音乐教育;应用型;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的教育分配制度已经取消,但针对高师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对应的进行改革,这就导致目前高师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却和实际社会中需要的内容有所偏差,在面对就业压力的时候,其竞争力比较小。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加快对高师院校的教育改革,促进其培养音乐人才模式进行向实用型的方向进行转变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不合理之处受到了质疑,随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推进,一些新的教育实习模式开始出现。但每一种教育实习模式都有优点也有不足,有些学校试图用单一的教育实习方式去改变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弊端,但往往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其失败的原因除客观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受制于教育实习方式的过于单一化。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综合性则克服了单一化的缺陷,它在近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积极融入了“混合编队实习”、“模拟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1]。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是一个融入了多种实习模式的综合化的实习方式,或者说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在所有的教育实习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开放性,这为它的不断完善注入了活力。从横向来看,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通过对其他模式的借鉴与比较,能够吸收其它教育实习模式的优点;从纵向来看,贯穿全程实习的理念,分阶段实施,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教育实习改革的方向。

一、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阅读全文

高校音乐教育研讨(5篇)

第一篇: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音乐文化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播渠道,形成了丰富的网络音乐资源。这也进一步的拓宽了高校大学生获得音乐教育的渠道,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检索和查询获取自己喜欢的音乐内容。多元的互联网音乐构成了庞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音乐体系,但也充斥着不良的音乐信息。因而,对于高校来说,选取健康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渗透和影响是学校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互联网音乐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于塑造学生人文情怀、营造健康身心以及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音乐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音乐资源在高校教学开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音乐课程资源,对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薄弱。然而,网络音乐教育资源是学生群体喜欢的类型,与传统的音乐教育资源相比,不受常规音乐形式的影响,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符合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尤其是一些励志的互联网音乐作品,往往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触动心灵,迎合高校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习目标。因此,作为高校音乐教学工作者,要重视互联网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产生的积极作用,借助网络音乐教学资源的德育功能,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同时,音乐教师要正确的选择、整合及利用互联网音乐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借助“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阅读全文

音乐教育发展中钢琴教学论文

一、对钢琴教学性质的概述

根据当前一部分高校制定的钢琴教学法,可知,钢琴教学属于国民音乐教育的范畴,钢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共性问题应属于音乐教育中的问题。目前来看,钢琴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民音乐教育,另一类是专业音乐教育。音乐艺术院校中以钢琴为主的钢琴教学属于专业音乐教育的领域,教育目标是培养钢琴专业人才。高校音乐系中的钢琴课,往往学习的是钢琴的基础知识,属于国民音乐教育的范畴,面向的对象不是少数专业性的人才,而是广大学生,教育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为主。

二、钢琴教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钢琴教学与音乐教育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来看,钢琴曲都是纯粹性的曲子,没有歌词的掺入,几乎每一首钢琴曲都是一个优美的意境。钢琴曲中优雅的曲调往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钢琴与其他乐器存在显著的差别,它不像吉他那样奔放豪迈,也不像手风琴那样节奏快,它时而给人以温柔婉约的感受,时而又能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钢琴的诸多特性奠定了其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钢琴的学习往往需要手脑并用,学生在敲击黑白琴键时,脑海中也需要具备完整的旋律,在练习演奏的过程中,还应掌握曲调的音准以及演奏的速度,钢琴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音乐能够成为演奏者感情的承载者,通过钢琴教学,老师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情感,同时,钢琴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形象创造一个优雅的艺术境界。总之,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三、钢琴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钢琴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听觉是音乐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艺术,无论何种音乐都必须通过听觉来感知,如若失去了听觉,再美好的音乐也无任何意义。钢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钢琴教学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听觉,钢琴有固定的音高与音准,反映在听觉上就具有了很鲜明的直观性,对锻炼学生的听觉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钢琴演奏能影响学生的情绪,美妙的琴声能够促进学生荷尔蒙的分泌,从而影响大脑的听觉能力。总之,钢琴演奏对锻炼学生的听觉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对一些掌握不准音准的学生,可以通过练习钢琴,找到提高音准的方法。

阅读全文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课程革新

 

新世纪以来为增强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目前其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却不尽合理,为实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根本和前提,本文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专业基础课程的民族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范化,以及职业课程的能力化三个方面探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一、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的严重西化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及欣赏》、《音乐作品分析与儿童歌曲创编》等,现在《基本乐理》课程中,学生首先学习的是五线谱、简谱,而我国流传几千年的乐谱,如俗字谱、工尺谱等却没有纳入课程之中;同样西方的七声音阶大小调首先进入学生的乐理知识体系,而我国的民族五声音阶、民族调式则因西洋大小调的先入为主,常常被学生所忽略;目前《中外音乐史及欣赏》课程是将中国音乐史及欣赏与西方音乐史及欣赏二者合并,这样虽然有益于知识的综合贯通,但因受音乐教育西化的影响,很多老师授课中习惯安排大量的西方音乐史及欣赏内容,然而尽管我国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精品,却很少被介绍到课堂来。另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没有进入课程;同样《基础和声》课程因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内容上以西洋传统和声学为主,关注和声理论,重视四部和声连接等,由于和声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且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和声课程的兴趣锐减,最终导致最简单的和声连接学生都掌握不了,进而影响了其即兴伴奏能力的形成。另外,新世纪伊始基础音乐教育已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纳入课程之中,而目前高职高专音乐课程体系在这一领域却是空白,因此专业基础课程急需改革。   (二)专业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   多年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一直套用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在技能课程方面向音乐学院表演系看齐,只重视技能课的训练而忽略了师范性。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有《钢琴与即兴伴奏》、《声乐》、《舞蹈》、《合唱与指挥》等,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构上看,目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长期将钢琴作为唯一的必修乐器,我国民族乐器在高师课程体系中是缺失的,无疑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另外在课程教学上很多学校的钢琴老师在教学上依然延续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上偏重于技能,关注大量练习曲、乐曲的训练,追求弹奏大型的乐曲或难度较高的练习曲,学生的钢琴技巧规范而娴熟,但简单的儿歌即兴伴奏能力却相当薄弱。从技能课程的内容结构方面看,现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以《声乐》课程为例,声乐课程教学中将美声唱法作为歌唱的标准,注重学生的嗓音、气息等声乐基本能力训练,以歌曲演唱的难度作为评判声乐水平的标准,在曲目选择上以演唱艺术歌曲或歌剧选曲为主等等,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音乐课程中,歌曲难度并不大,且多为儿童歌曲,其歌曲形式多样,特别是民歌、戏曲、说唱等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相关知识及歌唱能力都很欠缺。   (三)职业能力课程的欠缺   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最为重要的课程,也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的课程,然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最终都必须渗透于职业能力课程中,通过教师职业能力课程产生作用。音乐教师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等,然而目前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上,现代社会人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高职高专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脑基本知识,如果教师依然传授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完全掌握了的电脑基础知识,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如果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如编程、C语言等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音乐专业学生则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怎样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更适合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在课程内容上多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音乐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上,此课程强调理论而忽视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薄弱。以上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以下将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方面提出如下改革构想。   二、课程改革构想   (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民族化   面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西化现象严重这一不争事实,建构突出民族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迫在眉睫,建议在课程内容构成上作如下调整:《基本乐理》在讲述基本音阶时,从我国的五声音阶开始讲起,在乐谱的识读上,首先介绍我国传统的记谱法,如:俗字谱、工尺谱等,使学生了解我国简单的乐谱知识,并能识唱简单的传统乐谱;同样《视唱练耳》课程首先选用民族五声音阶的视唱曲为基础内容,在此基础上选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典音乐曲目;《基础和声》课程则需要降低难度,讲述各和弦的功能以及四部和声的简单连接等,新增我国传统音乐作品编配等相关内容,分析我国民族音乐简单的编配特征,培养学生欣赏、分析我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作品分析与儿童歌曲创编》则需就我国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鼓励学生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编现代儿歌等。在《中外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方面,为突出民族性特将其划分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即《中国音乐史及欣赏》和《西方音乐史与欣赏》,并将重点放在《中国音乐史及欣赏》上,《西方音乐史与欣赏》放置于次要位置,另外,新增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以填补学生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开课的先后顺序上调整,使学生首先学习本国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并进而学习和理解世界各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以彻底改变此课程过去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的历史。课程开设的顺序和具有时间为:《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开课时间为一学年,其后开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时间为一学期,最后开设《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时间为一学期;这样在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上树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为先的理念,正如孙杰远学者所讲到的:“在此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推动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应生存,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融入时代洪流之中,并进而提升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民族教育的职责之一。”[1]民族音乐教育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培养这一源头开始重视,进而对提高全民的多元文化音乐素养都很有裨益。这里就新增《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作出特别说明,早在2001年我国实施的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标,已将世界不同民族音乐内容纳入到新课程之中,此后教育部印发[2006]12号文件,规定《外国民族音乐》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至2009年,全国已经有90多所院校开设了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2],此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也为他们进入小学从事世界民族音乐教学打下了基础,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理解,《外国民族音乐》的开设“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3]。#p#分页标题#e#   (二)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范化   鉴于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以及师范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的弊端,特将专业技能课程构成调整为:《钢琴与即兴伴奏》、《民族乐器》、《声乐》、《合唱与指挥》和《舞蹈》。从专业课程的总体构成上看,《钢琴与即兴伴奏》作为必修课程之外,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中应新增《民族乐器》课程,如此建构课程是因为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职责,目前国民的民族民间音乐缺失严重,儿童成长的初期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是人生最富营养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对其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刻认识,通过音乐教育这一主渠道,抢救和传承当下濒临消失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其意义深远,我国民族乐器种类很多,有吹、拉、弹以及打击乐器,可根据学校实际师资状况,实行师生双选,这样有效避免因师资缺乏有些乐器有学生选,没教师教的尴尬局面,当然随着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乐器师资队伍会得到不断补充或改善。此外《民族乐器》课程的后续课程还有《民族器乐合奏》课程,此将有效培养学生具备编排小型民乐队的能力,如此的调整突出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民族性和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同样要做适当调整,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声乐》课程更加强调较为全面的歌唱能力和弹唱能力培养,演唱方法也更为灵活,即将美声、民族、通俗融会贯通,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声乐课程多选用民歌或用民歌改编的创作歌曲,增加中国戏曲、说唱等内容,高师声乐课不应过于关注技能,应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相关的声乐教学法以更好的凸显师范性。在《钢琴与即兴伴奏》课程方面,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弹奏大型的乐曲或难度较高的练习曲,往往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确很高,但对简单的儿童歌曲伴奏却束手无第,此将无法适应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且由于教师成长于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中,他们固有的钢琴演奏基础和当下音乐教育专业《钢琴与即兴伴奏》课程的要求之间产生了落差,很多教师只会教“钢琴”却不会教“伴奏”,因此,高师钢琴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彻底转变,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弹唱和即兴伴奏能力则更为重要。同上述两项主干技能课程一样,《合唱与指挥》、《舞蹈》等课程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问题,一定要引起各专业技能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职业课程的能力化   音乐教育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和《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等。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其课程内容对音乐教育学生来说最好能突出职业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电脑音乐软件的运用,使学生具有MIDI电脑音乐制作、简单的打谱、编配和声,进行儿童歌曲创编等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另外,《音乐课程与教学法》是一门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此课程将原有的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等进行统整融合,有效避免其内容的相互交叉和重叠,节约了开课的时间。《音乐课程与教学法》具有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过去此类课程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音乐教学实践内容往往被忽视,由于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小学音乐教师,他们需要有实实在在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建议此课程除基本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外,应该更多关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用大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从而不断体会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培养基础音乐教育的职业能力。   以上从课程的总体结构和课程的内容构成两个层面探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无论对新增设课程还是对已有课程内容顺序进行调整,以及对课程缺失内容进行补充,都试图使所构建的课程更加符合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阅读全文

跨文化下小学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传承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跨文化教育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放入世界音乐中并相互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思考未来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研究

近年来,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本国文化与其他各地区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在音乐领域融合出了一种世界各民族接受的文化类型——“世界文化”。不同文化群体在这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环境下共同生存发展成为了当前紧急的任务。因此,跨文化教育日益成为各文化群体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传承应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并以其他各国的成功经历为突破口,以此探索我国未来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跨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学

(一)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概念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是二十世纪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二十一世纪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而产生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之一。”[1]一般认为,从二十个世纪上半叶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已经对这一教育现象有了较为精确的了解与把握。把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音乐教育两者相比较来看,跨文化教育要比作为一种音乐学科门类的跨文化音乐教育诞生得早一些。如今,跨文化音乐教育已发展成一种较为流行的音乐理念。简单概括来说,“跨文化音乐教育”指的是通过师生互动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不同的音乐形式,要求我们放眼世界把握音乐教育学,从而更好地为中国音乐教育提供战略性计划。虽然在大约19世纪,许多欧洲城市纷纷有了独立的音乐学院与相关设施,但仍然出现了大批学者去往其他国家交流学习的现象。近代中国,也出现了如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等前辈前往欧美留学的轶事。这些都表明,跨文化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跨文化音乐交流也更加频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跨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学的关系

阅读全文

民族乐器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论文

一、在我国当下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的重要性

1.丰富人们的音乐生活,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乐器,其中既包括汉民族的传统乐器也包括少数民族乐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体现本民族的内在精神品质,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存在的重要依托性工具。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滋养,不断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学生在掌握了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之后,不仅可以用作表演,也可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

2.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加强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摆脱单一的西方式的音乐教学模式,使本民族音乐充分走进音乐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并逐渐激活本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精通本民族乐器之后,才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并逐渐将其发扬光大。

3.增强民族凝聚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音乐教学模式采用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以及影响力受到遮蔽。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艺术信仰,并且懂得敬畏本民族艺术文化,通过民族文化使本民族人民形成精神共鸣,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我国民族乐器的教学可以拓宽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了解的途径,充分满足人们在稳定感、归属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更加坚定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使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中能够保持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