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民经济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思考
摘要:文章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若干思考,从国民经济学学科的特点与内涵入手。然后,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学科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其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思路,为国民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问题;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形势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日益延伸。面对国内国民经济学每况愈下的状况,各高校纷纷设立国民经济学专业。但由于对国民经济学科认识存在不足,所培养的国民经济学人才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处于尴尬的局面,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为了振兴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找到其新的发展方向,本人针对我国现实经济问题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国民经济学科的发展思路。
一、国民经济学学科的特点与内核
国民经济学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与实证宏观经学,作为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区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类专业,从宏观角度与战略角度来看,其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做出相应的预测与规划,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对策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特点,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与管理的规律,包括经济制度、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等。只有搞清楚国民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内容,才能对国民经济学科进行建设,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一)学科边界不清楚
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作为中部振兴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其经济结构有着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们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经济数据,并据此对安徽省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指标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个地区越发发达,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农业: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的农业越发达,它的经济也就越发达,并且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更加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3.工业:工业是一个地区兴盛的标志,一个地区工业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运输业:运输业就像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得以融合,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运输业发展的今天,它给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5.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代表,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所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视。
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沿革和研究对象
摘要:国民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古老的学科,马克思认为它相当于政治经济学,并认为亚当•斯密是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德国、奥利地和北欧学派则认为国民经济学缘于重商主义时代,他们认为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分属于不同的门类,两者之间也没有共通点。但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应该看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等并没有直接性的联系,与此同时在研究我国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性”,其研究方法包括国民经济学理论分析、数量分析、结构分析、静态与动态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以及预期管理和监测预警分析等。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历史沿革;研究对象
国民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可能是一门相对比较古老的学科,但它在我国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学科,1998年,教育部对我国高校文科专业进行调整,正式将国民经济学列为应用经济学项下第一个二级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全面而科学地分析国民经济学的内涵以及研究重点,不仅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分析与研究工作提供人才储备。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或者研究重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学,可以说国民经济学具有典型的国家属性。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及其规律,进行国民经济战略与规划、体制改革、政策设计、宏观经济运行模型、国民经济监测预警与综合评价、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以及微观规制等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全面地研究国民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根据,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1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在我国,国民经济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它明显区别于业已成熟的西方国民经济学,更多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因此,在研究国民经济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我国特色,充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现状等,科学开展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工作。虽然说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属性,但其实在实践演变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苏联的“国民经济计划”(也有人称之为“国民经济计划学”)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我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沿革时,应该充分考量到苏联模式对其的影响和渗透,以便精准找到我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渊源。
1.1“苏联模式”对我国国民经济学初期发展的影响
苏联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都是可以直接抗衡英美国家的,同时十月革命后,苏联成为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苏联经济发展与研究实践中,它的理论成果以及研究重点,势必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研究产生比较深刻且直观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学在研究的初期阶段或者当我国学者起初关注这一研究领域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苏联模式”的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在苏联所取得的胜利是短暂的,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在苏联中的发展也是极度不平衡,甚至有些想当然。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在经济体制的完善、商品经济的发达、经济条件的优渥等各个方面。但苏联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具有深刻的“国家强制”的烙印,试图通过国家调控的方式,来迎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平均与协调。这就使得国家计划在当时是调节社会劳动分配唯一的或主要的手段,这一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将整个社会视作一个“大工厂”的基础上,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车间或某个零件。与此相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一直以计划经济为主,由国家来进行经济资源的分配与调控。受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初期,也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烙印。如部分高校在研究过程中,设置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和统计专业。若强调该阶段的国民经济学研究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也只是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或以其为理论基础的部门经济学或应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问题探索
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立论支柱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将国民收入作为了最基本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出发点,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依靠国民收入来进行衡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出发,对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和决定的规律进行分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宏观经济学理论始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立论支柱。
二、以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立论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以经济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使单个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与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是在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研究。有三个理论研究与宏观经济学如何解决和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有关。第一个是怎么去最大限度利用经济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使失业率降低,第二个是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预防、解决,第三个是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要真正的解决上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法则进行着重的分析、研究,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使国民经济能稳步、持续发展。
三、以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运行为立论出发点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所以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实现国民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出发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干预,阻止商业周期中的失业增长以及经济下降,对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实现经济均衡、稳步提升,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对宏观经济稳步、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四、以总量分析为立论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思考初探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改革,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又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如何促进科学发展、如何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等。所以本文针对该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发展以及提高其应用价值提出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济发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有效将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整合到了一起,并且有机结合成以计量经济学为中心并且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目标的学科。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历史意义是不一样的。例如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并且开展计划管理,进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指导。而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当前更倾向于进行优化管理以及量力而行的统筹兼顾统计分析理念,这对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统计学和经济学的交融和推动而产生的,但在交融的过程中,实际上会存在两个不同的研究路线,也就是以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为核心以及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区别。虽然两个研究路线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以及统计的内容都包含了两个学科的重要作用,但其社会地位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当前大多数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的发展主要以积极性为核心,也就是计量经济学的存在和作用。计量经济学被其创始者弗里希定义为“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对于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本身并不是充分的条件,只有将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便能够构成计量经济学。”不过现代的计量经济学从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模型估计和检验都是按照经济学知识体系而发展的,统计学在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方法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占比较小,主要因为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基本代替了统计学的位置。在对我国的历史经济体系发展的过程和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是不一样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以及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国民计划管理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我国先前的计划经济发展的时期,统计工作是那个经济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模式,包括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平衡以及优化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之上的。在国家强大的政府统计系统的支持下,国家能够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系统数据展开定期的收集,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对于我国的计划经济工作内容进行监督以及系统的检查,并且对执行的状况以及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为下一个发展时期的计划提供重要的发展依据。这样的科学理论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主要,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因此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虽然全世界都在对完全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例如我国也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过计划经济时代中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优化管理等科学的经济发展思想依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特色,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则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特色。所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广义上能够覆盖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同时又不以计量经济学内容为核心,相对来说更能够发挥统计数据、统计归纳等统计学理论和模型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在能够有效地带动起我国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之外,还可以让我国的国民经济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确保信息时代的统计学能够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而我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同样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面引进了当时苏联政府的统计模式以及统计学专业教育体系,统计工作则直接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而服务,并且在我国的国家以及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实际上成为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重要工具,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我国计划经济理论为指导,并且关联了国民经济物质平衡表统计方法以及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思想进行了借鉴,建立起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并且开展了对于国民经济运转中最重要的财政、信贷、外汇以及物资的四个方面平衡进行了分析,这便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而现阶段我国一种在注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人才综合能力分析的培养,包括各大高校都在以此为核心展开人才培养,此时以实际问题、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分析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其中实际问题主要是对积极性知识以及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统计数据以我国实际情况处罚,利用大量的数据来提高数据可比性和数据使用前的处理。统计方法则主要是为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有效的应用,与此同时还积极倡导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和深入,从而促进统计工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体内容和分析措施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综述
一、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有关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出现于奴隶社会产生以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的《经济论》一书问世,表明了西方开始出现了早期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部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管理问题的著作。色诺芬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经济学虽然出现于奴隶社会,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并取得政治经济学这一科学名称,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其用意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而且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但重商主义经济学还不能算做真正的现代经济学,因为其研究范围仅局限于流通过程。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的,完成这一转变的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本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传统经济学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开始发展起来的。但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由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建的。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一书,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正式创立。在这本著作里,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被后人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亚当•斯密写到: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大。古典经济学批判和否定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研究和提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资产阶级确立政治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趋于激化,使古典经济发生了危机。
第二阶段:传统经济学阶段18世纪末,古典经济学宣告解体,形成了以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歇尔等为代表人物的传统经济学派。其标志是马歇尔在1890年所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传统经济学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经济增长。但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使传统经济学走入困境。
第三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书中,凯恩斯表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总是实现充分就业,相反,资本主义经济常常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他主张,要实现充分就业,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有效刺激总需求。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帮助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困境,困此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涨”,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解释,也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从而使西方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困境。面对这种局面,西方经济学的众多流派纷纷出现,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货币学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学派等。新自由主义者强调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供给学派主张削减税率;理性预期学派则试图用信息的不完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波动。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新兴经济体转型经济学论文
一、新李斯特经济学理论概述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以失败告终,替代性思想迅速涌现,在这些替代性学说中,以欠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新李斯特经济学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李斯特经济学一样,新李斯特经济学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张夏准和赖纳特。该学派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及其全球化,主张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实行贸易保护,同时将贸易保护的范围由制造业扩展到农业、服务业、技术和金融等领域。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方面,新李斯特经济学对开放创新提出质疑,主张只有加强国内主体研发实力、推进共谋型技术创新才是根本出路。同时,新李斯特经济学还强烈批判全球工资套利及美元霸权,主张货币国定论,认为只有提高国民实际工资及拥有完整的货币国家主权才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所在。而与李斯特经济学不同的是,新李斯特经济学弥补了李斯特经济学缺乏一般理论解释的遗憾,对经济活动提供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使得新李斯特经济学不仅适用于欠发达国家,同样也适用于发达国家。同时,新李斯特经济学也极大地丰富了李斯特生产力理论,摆脱了李斯特经济学将国民财富源泉限定于制造业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价值链高端环节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性指出欠发达国家应直接从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跃升,而非赶超。
二、新常态下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新常态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日益增加。外部环境的恶化,加之受增速放缓影响而愈发凸显的国内结构性矛盾,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国际环境带来的转型发展困境
增长乏力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新常态,为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减少经济活动的外包与离岸生产。受国际需求减少影响,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发展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将遭受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口贸易减少、国内失业率大幅上升等严重冲击。随着全球分工的不断深化,依赖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体,将陷入“保增长”还是“调结构”的两难境地。同时,美欧日等国发起的量化宽松政策,加深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政策调整难度加大。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新兴经济体国内资本外逃、金融动荡、通货膨胀居高难下等都将加大新兴经济体政策落实的难度。除此之外,国际安全形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深,也使得新兴经济体陷入了“促增长”、“防风险”、“保稳定”的多重困境。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转型发展困境
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在概述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及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包括教学目标与案例选择、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效果与反思三方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产业关联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我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此,教育部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是一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我校经济学院积极开展了关于经济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及案例教学法概述
产业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等。产业经济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型经济学科,应用性特点十分显著[2]。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以知识应用型为导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解决产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化知识理解,促进知识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产业经济学具有理论体系丰富,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案例教学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研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产业经济学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十分必要。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文将以“产业关联”教学为例,结合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业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实际案例,为产业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