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民经济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建设中考察投资的经济效果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断获取可观成果,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越发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国民经济建设中考察投资的经济效果问题。

关键词:国民经济;建设;考察;投资;经济效果

一、两种制度下考察投资的经济效果比较

本文针对两种制度背景下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投资经济效果问题进行了阐述。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为获取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垫付一定数量的资本,因此评价投资经济效果其标准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所投入的资本,且每年能够为其获取多少剩余价值,尤其对于资本家来说其投资得越少,剩余价值越多,利润越高,其最终投资经济效果也相对越大。基于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主要为生产高质量产品满足社会生产需求,需要在生产中付出一定的劳动,衡量经济活动的劳动效果应当及时考察社会可用于满足社会成员为扩大在生产以及日常消费时的使用价值,及生产出这些使用价值耗费的社会劳动之间关系在北京就是我们可以。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较小,作为投资经济项目拓展计划指标。一次投资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等,数量,质量的产品使用过程中单位生产能力,投资较大的方案相对来看花费较多劳动力,原料,在长期生产中劳动量的消耗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此外,如果以产品作为成本最小指标进行方案设计时,虽然从长远角度上来看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一定能够减少,但所需投入的一次投资较大,会使大量资金出现积压,从一定程度上会缓慢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因此,针对超出两个指标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方案,但这种情况下无法获得经营效果最佳效果。因此,这种选择方案T等于Th,这种情况下从国家角度来看每年能够为企业提供盈余所需资金数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货币形态或实物形态进行分析时,如果选择投资较大的方案相比投资小的方案,会减少工农业产品数量增加速度,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会使用附加投资偿还年限来确定投资经济效果,完成方案比较时无法选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显著作用的方案,考虑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相同社会劳动消耗以及提供给社会用于满足社会需求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在基于社会主义制度背景,能够进行投资经济效果的考察,我们可以用W=C+V+G来进行分析。比如,假设国家预定基本投资基金为C,该资金可以在不同时期满足国家的政策经济需求,处于该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损失比例建设项目所需成本为V,然后可以假设全年产品总值为W,社会产品总产值分析时,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二、案例分析

在原有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企业具有一定关系的职能部门所需资金为K1,可将该建设项目的具备统一品牌。企业假设该新方案所需建设资金为K2,这种情况下国家在投资生产项目资金上相比原来逐渐减少,可以降低为K2,针对建设资金如果按照原有K-K1变为K-K2时,当工程投入生产后其可以建设企业每年生产总产值,这种情况下可分三个部分。针对上述计算,主要阐述了基本建设投资额,但实际上在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以及售后产品产值分析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需求。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人口相对过剩,因此存在庞大企业队伍,很多资本家使用比较廉价的劳动力,而基于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会发生这个变化,社会主义消灭失业现象,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除自然生产人口外,均是由国家通过对原有部门的技术核心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新企业从其他部门节约部分生产力领域,国家支出部分资金,包括先进设备的购置,以及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发给城市人口增加所需的市政工程建设等。由于不同方案所需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因此为确保生产有足够劳动费用,国家需要考察投资有效控制措施,在该公式中经济投资在处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效果系数,可以用G0进行表示。投资较大的方案,节约劳动人力数可以用N表示,投资的方案所需的劳动生产率是比较多的,因此N为负数,可以代表企业每年增加劳动人员,国家需要为新建企业增加资金支出,该数值会随劳动装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方案比较过程中,如果使用较大方案投资,在经济效果上是比较有利的;如果使用较小的方案投资,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三、对本研究的思考

阅读全文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

建国初,我国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占很大比重。生中国人民夺取政权后,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管理经济,但并没有忽视或者违反经济规律,而是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工作中十分注意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和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在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斗争中,就是根据商品经济供求规律,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管理,取缔投机,对不法分子依法制裁,然后根据货币流通规律,统一财经,消灭赤字,大力回笼货币,抽紧银根等办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在打击投机资本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掌握足够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为基本支撑点,然后在摸清投机资本活动规律基础上选择最适当的时机,全国统一行动,集中抛售,利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严重打击了投机资本。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携手恢复国民经济

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没有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服务。在建国初期的中,人民政府同样奉行了大团结的方针,将消灭富农经济改为保存富农经济,将没收地主全部财产的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房子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并且提出要团结和保护中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农村中贫苦的革命知识分子,及时吸收他们参加农会。这样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际财政经济好转提供了源动力。

三、活跃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国初期,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鉴于当时的形势,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进行了,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要真正地改变农村的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注意活跃城乡经济,扩大农副产品的购销,不仅是农村问题,而且也是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1950年在调整工商业期间,人民政府就有组织的大量投放货币,下乡收购农副产品,让农民有钱购买工业品,使城乡互通有无。六、冲破帝国主义封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而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所需要的物资十分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一些传统的农副产品也需要继续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面对着这样艰难的局面,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和战争所需物资的供给,为了保持国内市场的稳定,我们努力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把对外贸易的对象转向苏联、东欧等国家,保证了新中国建设所需的物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41.6亿元增长到1952年的64.6亿元,出口额由20.2亿元增长到27.1亿元,进一步冲破美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作者:杜艳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阅读全文

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应用分析

摘要:统计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分析的工具。经济统计包括宏观统计和微观统计两个方面,主要涉及农业、工业和金融等领域。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经济统计不断优化,经济统计的作用显著提高,但统计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济统计工作,使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并更好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关键词:经济建设;经济统计;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发展

1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相关概述

1.1经济统计概述。经济统计分析是一个宏观调节、协调计划的数学方法,其特点主要是大量的统计资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究其原因,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中包含了大量统计经验与方法,而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又依赖大量的国民经济数据和宏观调控,通过合理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方式,能够大幅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转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1.2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在经济研究中,统计学的地位十分关键。究其原因,统计之中涉及大量数据,可以直接在经济科学研究期间进行运用,实现经济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首先,在获取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将大数据统计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分类,能够为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够直接获取想要的结果,也能对其进行分类。当前阶段,现有的统计分析方式都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了数据分析统计的真实性与准确度,将相关统计数据录入数据库中,能够为后续的检索工作提供方便。其次,加强了对综合数据和当前经济社会态势的结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后期调控指明方向。最后,在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前,对研究方法的预先评估,能够保证应用的相关研究具备有效性。

1.3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在开展经济统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邀请相关专业学者或研究人员对我国现有统计资料进行分类,这对提高统计资料实际应用中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同时对国民经济数据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需要对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助力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水平。在此基础上,需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分析当下国情的基础上,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管理,以更好地减少国民经济数据不合理现象的发生。此外,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计划经济体制的落实,决定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当前阶段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经济体制在社会市场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统计的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升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然而,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统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应用传统的经济数据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发现经济数据中的问题,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完善当前经济统计方法,为发展经济社会创造更大效益。

2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应用现状

阅读全文

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思考

摘要: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必须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因此,从完善经济动员组织体系、健全经济动员法规体系、加快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国防动员;国民经济;信息化战争

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是指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转变为国民经济动员实力的本领和组织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民经济领域的信息化使得国民经济动员呈现出新的特点,并给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信息化战争形态的不断完善也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满足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应战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的要求

(一)满足应战应急及平时服务要求

国防动员是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1]。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是在陆、海、空、天、电以及计算机网络空间、宣传媒体、社会心理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兵种一体化战争。战争空间和方式手段的拓展,战略决策、指挥控制、打击行动、支援保障等方面的精确化,对国民经济动员的应战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可以增强对于战争需求精确分析和预测的能力,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满足信息化战争需求的能力和效率,增强和发挥国民经济动员的应战功能。

(二)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阅读全文

探析国民收入分配务必统筹兼顾

建国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上,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走过一些弯路。三中全会以前,曾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积累、盲目扩大经济建设的规模,忽视人民生活的提高,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挤了农业、轻工业和必要的非生产性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的严重失调。党的三中全会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出了在经济工作中肃清“左”的错误影响,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近几年,经济计划部门和理论界的许多同志,对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作了大量研究,有许多看法和建议,已经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最近一个时期,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和进行深入的探讨。

实行经济调整以来,整个经济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财政存在赤字,货币发行过量,市场不能平衡,物价出现波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远因,主要是长期经济失调造成的后果。究其近因,主要是近几年国民收入分配一再突破计划的结果。国民收入分配的计划性明显地削弱了,一是国家能够集中使用的那部分国民收入不断下降,从而削弱了国家统筹安排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能力;一是消费基金总额一再突破计划,出现了过头分配,造成了国民收入生产和需求之间严重的不平衡。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是经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的,而且这种分配和再分配主要又是通过国家预算来进行的。因此,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生活的协调。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一五”时期为33.6%,“二五,,时期为38.6%,1963年至1965年为34.2%,“三五”至“五五”一般在31%至35%之间,其中1978年是37.2%。1979年以后这一比例急剧下降,1979为32.9%,1980年为29.6%,1981年下降为27.4%,1982年预计可能降至27%以下。不仅比例下降了,而且财政收入的数量也下降了。1979年下降1.6%,1980年下降1.65%,1951年又下降1.93%。1971至1975年间财政收入共增加45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7亿多元。而1979年至1981年三年财政收入却下降了117亿元,平均每年少收4州乙元左右。同其它国家比较,苏联和东欧各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一般都比较高,苏联占60%左右,匈牙利占70%以上,其它国家一般也占50%以上。西方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与我国不同,国家职能也不一样,但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一般也占30%以上。因此,无论与我国历史比较或同别国比较,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都是偏低的,这一比例同我国当前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

与此同时,在进行经济调整中,我们比较注意降低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重,但对于防止消费的盲目扩大却注意不够,消费方面出现了过头分配。本来国家增加消费的步子已经偏大,但执行中又一再突破。近三年来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1981年全民职工平均工资比1978年增长36.6%,平均每年递增8.1%。而同期劳动生产率仅增长20.6%,平均每年只递增4.8%。奖金等工资性的支出失去控制,1979年至1981年三年,仅从银行提取的奖金支出即达180多亿元,而且一年高于一年,1980年比1979年增加34%,1981年又比1980年增加12%。如果加上各种巧立名目的部分,总额超过200亿元。以全民所有制单位为例,1979至1981年,工资和奖金的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8%、18.7%、4.5%,而劳动生产率比上年仅增长6.4%、2%、一1.1%。另外,通过价格和税收进行再分配中,又把一部分国民收入转移给了农民。从1979年以来,由于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实行超购加价和议购,以及减免部分地区农村税收负担,共计有520亿元收入转到了农民手中。由于职工工资、奖金的突破,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近三年消费基金增加了近千亿元,比这三年国民收入增长总额870亿元还多100多亿元。由此引起了社会购买力的猛烈上升,这三年社会购买力共增加91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04亿元,为1971至1978年平均每年增加94亿元的3.2倍。购买力增长过快,一方面造成了市场商品供不应求,给经济稳定带来了威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盈利,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双重冲击作用。

从今后看,由于我国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还没有形成正常的良性循环,经济效果还比较差,国民经济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六五”时期我们还要把主要力量用在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现有企业,和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上。因此,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还不能要求很快。在进一步提高经济效果的基础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虽有可能等于或略高于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但国民收入生产总的增长规模不会很高。而在国民收入的需求方面,由于调整农轻重之间经济关系,发展科学文化,加强国防、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要求有更多的国民收入使用额,整个国家的财力还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有限的国民收入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墓金总额与国民收入使用额的平衡,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生产是国民收入的基础。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中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使国民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增长。以保证积累和消费都能够得到不断的扩大。但是,就当前来说,在有利于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利益的前提下,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作某些合理的调整也是完全必要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搞好了,就可以为社会集聚更多的财富,把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利用起来,提高国民收入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从当前看,国民收入的分配应当着孟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阅读全文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出现,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平衡稳定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一问题,采取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国家以及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平衡稳定的运行,所采取的一种市场干预手段。对此,本文针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及能够为企业持续、平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指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当中的先天不足,通过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以及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的不足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因此,如何才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进行经济的调控,是现在企业市场经济当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还需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促使市场当中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进而刺激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这种需求的增加,使得市场出现各种问题,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如供不应求、垄断现象的出现,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市场并不能自行进行调整,市场本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及滞后性。所以,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只有采取恰当合理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借助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处理,才能促使市场的环境平衡、稳定。

(二)我国的国情需要

阅读全文

水文监测资料存档管理思考

 

水文监测资料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之一,是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数据资料,被广泛应用于防汛抗旱、江河治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修复、水科学研究及其他国民经济建设。长期以来,水文监测资料主要以《水文年鉴》、整编成果的纸质文档形式,分别储存于各基层水文管理部门与其上级单位;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许多单位都建立了水文资料数据库,方便了资料的检索、查询与提供;在适时水文资料的传输、处理方面,有的单位实现了水文资料的自动测报。但是,根据水文资料的获得、作用及特点,在管理、共享方面应有与时俱进的对策,充分发挥水文资料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1 水文监测资料的获得、用途与特点   基本水文监测资料,是由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监测,并经过整编后的资料。主要有水位、流量、泥沙、气象等观测项目的成果。   1.1 水文监测资料的获得   基本水文测站是国家水文站网中的一个单元,主要负责基本水文资料收集、报汛等。根据设站目的,通过查勘,选择有较好控制的测验河段,设置基本水文勘测断面;分析测验河段水文要素的变化特性,制定相应的测验方案;采用先进的测验技术、仪器与设施收集各种水文要素的原始资料;实测的水文监测原始资料,只能反映水文要素的局部或某一时刻的特性,具有时间上离散、空间上孤立、项目上单一的缺点;必须按科学的原理、方法,统一的标准、规格,整理成系统、完整的水文要素过程资料,以简明的图表形式汇集成册,确保其完整性、可靠性与一致性。并经过审查、汇编,以纸介质文档(水文年鉴)或磁介质文档(电子文档)等形式刊印或贮存,便于提供使用。   1.2 水文监测资料的作用   水文监测资料是水利及一切与水有关联的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通过水文站网,采用水文测验方法取得的各种第一手基本资料(或称数据),包括水文原始记录和由记录整理汇编成的水文特征值统计、各种水文资料报告等。   基本水文监测资料由国家设立专门水文机构长年累月地收集和整编,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能满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需要。长期以来,水文监测资料在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防汛抗旱、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维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3 水文监测资料的特点   水文资料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且不同项目的资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系列具有长期的连续性,能反映水文变化的全过程,便于探讨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实测的数据具有准确性,能充分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发挥资料的实用价值;水文测验和整编具有统一的标准,能保证资料的质量和通用性,便于在同一基础上进行资料的对比、分析和得到正确的结论。   2 水文监测资料的储存管理与提供方式   2.1 储存管理   我国大部分水文部门的水文监测资料,一般分两级管理。   一级是基层水文管理单位负责原始记录,整理、整编成果,以及刊印资料的管理;另一级是基层水文管理单位的上级单位负责整编成果、刊印资料的管理。即:基层水文管理单位(地、市局,或分局)负责自记图纸及水文观测记载簿,流量、泥沙测验原始记录,逐时水位、流量、含沙过程线图,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手工整编成果、刊印资料等的储存与管理;基层水文管理单位的上级单位(省局)负责整编、电算、刊印成果的储存与管理。水文监测资料的贮存形式,一般分为纸介质与磁介质两种。纸介质与磁介质资料在市级和上级水文机构,都设有专用的库房,具有良好的管理环境和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水文监测资料的借阅与应用,均要通过相关的领导许可及经办人员的签名。   在磁介质资料的管理方面,江西水文在全国分布式水文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原有MS-DOS平台下的程序,开发研制了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水文数据库,可以将库中的数据转换成相应的EXCEL表格,满足了现代新的办公软件下的使用,为水文资料更广泛、高效地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提供方式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基本水文测站都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为收集原始资料提供了技术保障。水文监测资料整编程序,也由原来本省编制的水文整编程序,换成了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编制的《南方片水文资料整编程序》,方便统一水文数据库建立。   提供的水文监测资料主要是逐时成果、逐日成果、极值成果、多年统计成果等资料。1987年以前,向社会提供水文监测资料,采用每年刊印的《水文年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运用,1988年后停止刊印《水文年鉴》,一般以磁介质的方式向外提供。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文数据库,完善了数据检索、查询系统,方便了水文监测资料的提供与使用。   3 管理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在水文监测资料的应用方面,只重视水文监测资料的提供与管理,没有进行分析、研究,使得水文监测成果的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其潜在的作用与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②早期水文监测资料是手工整编,没有进入数据库,检索、查询困难,共享程度低;③水文监测资料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管理与运用的对策   4.1 深加工,增强水文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加强对水文监测资料的深加工、拓展水文服务面,是增强水文发展实力和提高水文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水文要转变观念,在重视测验整编的同时重视测验成果的分析研究,既要注重收集资料,又要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和水利建设需要,对水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深加工,增加成果的技术含量,由向顾客提供基础水文监测资料转变为提供研究成果,提高水文服务的经济效益,将资料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p#分页标题#e#   4.2 重开发,提升信息管理水平   对现有水文数据库进行升级和查漏补缺,根据水利发展的新思路,开发提供深层次信息的数据库查询、加工软件,完善水文监测资料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为水文监测资料的存储、加工、管理和共享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满足各个层面的需求。   4.3 强管理,让顾客满意   加强水文监测资料的管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以热情、快捷的服务方式,让水文顾客满意。同时,要严格按照水文资料保密的规定,在提供资料的过程中,对涉密资料要严格依照有关规章、程序,做好特殊水文资料的保密工作。   5 结 语   水文监测资料的管理与运用,是现代水文拓展市场、走向繁荣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在当今的管理模式或体制下,只有通过深加工、重开发、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水文监测资料管理运用的潜在作用,达到增强水文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提升信息管理水平、让顾客满意,以及使水文走向小康,奔向现代化的目的。

阅读全文

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建设与发展新时代,对宏观调控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为此以宏观调控为依托发展而来的宏观经济学,需适时做出创新与调整,旨在保障我国经济建设水平有效提高。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创新;调控;转变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与就业、国民收入及构成、总需求及总供给、要素与禀赋、经济政策及经济预期、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等经济现象,其中经济周期理论、就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货币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是构成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为使宏观经济学可以发挥积极效用,探讨其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转变的必要性

1.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传统宏观经济学并无微观层面、中观层面经济理论作为支撑,其发展始终契合国家不同社会背景及历史时期,为此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需积极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使其在满足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切实需求的同时,能带领我国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从中累积更多先进、高效的经济发展经验,纵观国际分析经济发展方向,在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同时,为持续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指明方向。2.颠覆总量分析法。在传统宏观经济学中,总量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经济探究手段,其存在研究范畴窄、脱离微观基础等问题,影响宏观经济学应用成效,为此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需朝着现实化、针对化、微观化方向发展,使其能从微观经济中总结创新与转变依据,吹散以数字化、虚拟化为主的经济研究泡沫,使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得以拓展且富有实效性。

二、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的意义

1.解决价格问题。宏观经济学可以通过探讨价格水平,解决产品价格问题,其所探讨的价格水平具有普遍性、指导性,指引国家科学定价,在深入分析货币供需情况基础上,了解国民需求总体水平,使产品定价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学注重分析货币供需关系,在调节货币利息率、供给关系同时,可以影响总的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关系。传统货币供给理论过于粗糙,容易造成物价水平持续攀升,产生通货膨胀缺口,需求过度并影响价格稳定性。通过创新与调整宏观经济学,其研究视域得以拓展,跳脱以往收入决定论研究局限,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实况,合理供给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数量,使价格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