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贸专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际贸易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笔者通过分析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常见的问题,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五点对策。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原因;对策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进行的综合性培养与锻炼,涉及专业知识、写作、思维方式等多种能力,是对学生文献检索与综述、独立工作、科研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是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初次尝试。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当
选题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效率和价值,对论文质量发挥关键作用。但现实中,不少学生存在盲目定题现象,对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选题过大,内涵、外延太大,需论证的问题太多,对本科毕业生而言,因时间紧迫、知识面窄、篇幅有限等因素制约,选题过于宽泛会导致涵盖面过广,从而难以驾驭。二是选题偏离专业。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
(二)论证不充分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析
【内容摘要】本科类高校在践行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时不得不突出实践教学在国贸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高校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在研究构建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五大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了高校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最后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促进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一系列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背景
近年来,国贸毕业生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究其原因是国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技能已与企业实际业务相脱节,因此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求“变”。作为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国贸专业应树立以培养应用型国贸人才为目标,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但当前的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与规划性,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各个环节间并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当前的贸易环境日益复杂,各国的贸易政策不断变化,外贸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外贸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必须跟得上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一直以来都偏理论轻实践,因此,对这类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针对国贸专业而言,将其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五大类要素,分别是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管理要素和评价要素。
(一)实践教学目标。当前,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培养外贸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和专业实践技能娴熟的人才。其中,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专业实践技能的娴熟程度上。
国贸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
摘要: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助于培养能满足中国外贸转型升级需求的外贸人才。因此,分析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探讨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四条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在国内商务成本上升和国际需求不旺的双重制约下,中国外贸正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挑战,亟待转型升级。外贸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国贸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独立思考品质,以及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乃至沦为“鸡肋”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失望之极的教师甚至建议取消毕业论文。本文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会导致本科生失去培养自身能力的宝贵机会,恐为不妥;我们应该着眼于改进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以使其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预期目标。本文拟阐述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提高论文质量的解决方案。
一、常见的质量问题
1.选题不当。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刘国华和张伟东,2014;田洪和陈绍友,2014)。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和写作效率。选题的本质是提出有价值的、有趣的研究问题。然而,不少学生因为忽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或者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张煜,2011)而出现盲目确定题目的现象。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陈旧。全球经贸环境日新月异,国内政策导向也时有调整,这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话题。但是,一些学生对经贸实践的最新变化知之甚少,以至于他们选题时高度依赖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譬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我们认为,除非有新的切入点、新的研究方法或者他人未能提供的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证据,这类陈旧的课题都不应作为选题对象。这是因为陈旧的话题不仅无法引起教师甚至学生本人的兴趣,而且容易使得写作陷入低水平重复、缺乏研究价值的困境之中。第二,选题过大。有些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涵盖面过广。他们误认为选题越大,写作难度就越低,而且论文越有价值,殊不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有学生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为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政策、进入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多项课题,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在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中把这个宏大的议题讲清楚的。第三,选题过难。部分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对研究方法掌握程度,一味地去选择吸引眼球但很难写的问题去研究。譬如,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单向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各界都非常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于是,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就专门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个话题虽然有重大意义,但它显然超出了本科生的写作能力。第四,选题偏离专业领域。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的考虑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2.论证不充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展开就是显示作者的思路有无逻辑性的过程。学生们在论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一些关键论点缺乏来自文献或数据或案例的有力支撑,表现为:论据与论点无关或相关性不强、堆砌资料、数据陈旧、论据本身不可靠。第二,违反形式逻辑,表现为分类错误、层次不清、结构紊乱等问题。3.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虽不要求公开发表,但它作为学术成果必须满足学术规范的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常见问题包括:第一,论文写作东拼西凑,大段复制粘贴他人论文(王丽娟,2010),导致重复率过高甚至涉嫌抄袭。第二,引用不规范,突出体现为照搬他人观点而不做必要的说明。
二、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角度。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当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科研素养及写作能力欠缺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欠佳的直接原因。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在现行体制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对学生就业、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逄玉媚,2009),甚至也不影响学生毕业。鉴于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本科论文的写作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敷衍和拖沓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倾向于接受知识的灌输而缺乏探索意识。在选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确定的选题毫无新意,有些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供的议题,还有些学生在几乎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向教师报送若干选题让教师做“选择题”。最后,科研基本素质不过关。我国高等教育在形式上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柯颖,2008),这导致不少原本不符合相应升学资格的学生被高校录取,客观上降低了生源质量。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存在欠缺,并且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计量经济学知识,这导致他们在论文写作时往往是有心无力。2.教师角度。由于本科生都是第一次写毕业论文,他们对论文写作流程、技巧及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故而教师构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应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但是,指导教师的主体地位常常未能有效发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师资匮乏(乔军和孟庆玲,2011)。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目前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已有600所左右。扩招导致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加了,某些学校的教师每年人均指导学生数多达20—30人。并且,教师还承担着其他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艰巨的科研任务,这使得他们难以抽出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深入、有很强针对性的指导。其二,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邵维加和黄建荣,2010)。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王保国,2013),不能在选题到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其三,极少数教师存在能力不足问题。有些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且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他们不仅缺乏选题的方向感,而且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储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也就如天方夜谭。3.教学管理角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要保障(王保国,2013),然而大多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本科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亟待完善。优秀本科论文的作者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而论文写得不好的学生也不会受到诸如延期毕业之类的惩罚。二是针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所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在指导过程中能否尽职尽责,这些因素都影响不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更不会影响到教师的物质报酬。三是部分院校过于强调过程控制。它们引入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系统,对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都机械地设置时间节点。这种做法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前提,即假定论文构思和写作可以像产品生产过程一样精确地控制时间和流程;并且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灵活安排时间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不仅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导致论文写作方式的僵化。
创新创业教育与国贸专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通过育人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几方面的贯通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国贸专业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以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创新创业”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国贸专业;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
近几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5月,国务院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①;2016年1月总理再次强调“重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此,进一步统筹国贸、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资源,在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改革,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专业教育中非常必要。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独立设课。在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必修的方式纳入,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直接影响到最终毕业。课程设置上以专业教师、企业家和就业创业指导专家授课。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除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创新创业大赛,参加省级、市级的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也在校内组织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和技能大赛;同时,在普及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上,联合社会各界开办创新创业协会,并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讲座和培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整合创业知识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倡导的创新创业育人理念要用实践来检验,需将搭建实现灵感的平台。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创新中心,创业创新孵化中心等。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在校内进行创业创新项目筛选,挑选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外积极与企业以及国外高校合作,通过进入企业实习以及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培养向实践引导。联合以上多种途径开展创新创业培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由原来的“学科本位”或极端高职教育的“岗位本位”回归到“育人本位”。但是不少国贸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过程中,没有依据专业的知识背景去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从而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尤其是“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任课的教师也由于自身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间接形成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国贸专业教育的纵深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横向到各个二级教学单位,纵向到各个任课教师。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
【摘要】
文章以扬州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例,阐述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指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个案研究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快速稳步发展,行业对高素质的外贸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近二三十年来最为热门本、专科专业之一,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使命的高职院校来讲,如何抓住良机,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是摆在眼前亟需深刻思考的问题。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如何形成区别于本科理论型培养目标的特色成了难题,高职院校缺乏自己的课程特色。针对此情况,本文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个案研究,探讨更为合理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1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1.1国际贸易专业概况
国际贸易校企合作发展
摘要: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高校转型发展中,深化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深化校企业合作,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可以通过创新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师资培养、创新学生管理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
转型发展;校企合作;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发展的同质化,使许多地方高校丧失了办学的特色和发展的定位,高校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充分就业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三部委(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高校转型发展中,深化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阻碍地方高校转型的困难很多,其中有外部制度因素,也有内部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一是学科与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二是有些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较低;四是校企实质性合作不足,大部分还停留在联系企业接纳学生参观、实习层面。此外,一些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采用“订单班”“包就业”等方式,这并一定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形式,转型发展应当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何提升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办学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当从满足学生最根本的需求———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创业质量的保障出发,合理选择专业共建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深化校企业合作,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创新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衔接,与就业市场相结合,充分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发展,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积极寻找对口企业,实现校企之间的有机对接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开放办学的新模式,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首先,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具有特色的、符合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方面,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紧密跟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充分调研,与企业一道制订出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适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通过利用合作办学企业的相关真实数据,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指导,使得实践效果更加真实具象;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选择与企业相关的真题进行调研写作,强调毕业论文的现实针对性和论文的应用价值;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入合作企业,到一线岗位进行就业前的热身,逐渐实现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逐渐适应从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过渡;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承担企业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吸纳学生参加,通过完成企业的课题任务,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校企业合作,借助校内外两大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再次,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评价方法。合作企业参与对在校学生的学业评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评价体系及动态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职业成长历程进行监督和关注。借鉴企业对用工人员的业务考核标准,在对学生进行实训和创业评价中充分考察社会效果,将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新评价标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较为完整科学的依据。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可以尝试细化专业核心课程,依据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经历,引进实战课程模块,包括外贸实战、外贸拓展、外贸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实施对外贸易全程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业务为载体,针对各个实战模块中对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分阶段、分类别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体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材选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对教材的选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仅国内出版的就可谓是汗牛充栋,编著者众多,不仅良莠不齐,而且难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选择适当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误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情况而言,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并未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该门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往往选取的标准是主要偏重个人偏好,尤其是倾向于挑选容易讲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个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选定教材在若干年内都不进行更换和调整,而多数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是教学内容却一如既往地按照选定不变的教材年复一年地讲授,也很少进行课件的更新与补充。而在学生这一方面,为了考试顺利通过,多数人过分依赖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荐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学生通常也并不重视,结果,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大学生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实习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安排,进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对待大学生实习并不重视,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但却流于形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现实,然而,弊端是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偏离较多,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甚者,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习传统,导致贸易专业学生逐渐忽视国际贸易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3.学生经济学基础普遍薄弱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贸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同时,受到院校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贸易专业学生也较多倾向于纯农学的研究,而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结果导致,很多贸易专业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选择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寥寥无几,反而普遍在管理学或农学范畴内选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之间的跨届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任意选题,导致他们更加不注重国际贸易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的一种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而并不关心是否获取了真知,没有学习热情,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
创新能力经济学学年论文教学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学年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提升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学年论文;创新能力;经济学专业
0引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学生能力体系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学是一项专业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工作,现代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经济学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诸多环节的培养来实现,本文重点探讨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却被大多数高校所忽视的学年论文这一教学环节。
1经济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