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际医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际医学教育

国外教材对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价值

作者:张凌凌 白玲 罗德刚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教育与国际接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基础工程。特别是一些国际间通用性强的专业和学科,更应尽早实现国际化,为我国培养适应国际合作与竞争需要的专业人才。而医学正是这样的学科,因其研究对象是生命本身,较少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域间同一性强,国际间可比性强,使医学领域全球化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也使医学教育的国际化任务更加紧迫。目前,医学教育的全球标准已经出台,使医学成为所有学科中唯一具有国际统一教育标准的学科,也给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1]我国的医学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培养符合《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医学专业人才,就必须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与国际同步[2],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历史原因及医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内医学教材与国外相比,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精心选择、充分论证后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原版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因本土教材落后而引起的教育滞后,使我们的教育实践可以直接享用国际上先进的医学教育的研究成果。而且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挥影响,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原版教材,可以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靠国外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促进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材是教与学的直接媒介,是学生专业知识的首要来源,所以对教材内容的权威性、精确性必须做最高标准的要求。国外经典医学教材,常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比如《格氏解剖学》目前已是第39版,其权威性、成熟性是国内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该教材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名副其实的名著。而且国外教材多注意不断完善和及时更新,以教学反馈和科学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长期的精心打磨使教材内容的取舍更加科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编写方式更符合教学规律,使教师更易教、学生更易学,使医学专业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顺畅。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的检验,有些国外经典医学教材几乎已成为发达国家医学生的通用必备书。我国的医学生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也应该首先从知识的来源方面与国际同步,与他们未来的国际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学习同标准的东西,采用同水准的教材,才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同时,也应该充分接触这些人类医学和教育学发展的结晶,充分享受国际经典教材所带来的益处,促进自己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2传递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教材不但是专业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者。引进医学原版教材,可以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在国外教材的引进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做中外医学教材的比较学研究,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必将自觉地熟悉教材、研究教材。这些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国内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差异有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国外原版医学教材,特别是国外专门为教学准备的针对医学生的权威教材,实际上本身就是先进医学教育理念的应用范本,认真挖掘,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信息,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比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近日引进的《格氏解剖学:教学版》,它既保留了《格氏解剖学》的权威性,又专门针对教学进行了重新编排,从内容和结构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国外医学教育的鲜明特点。

2.1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实施综合性课程

阅读全文

医学教育海外见习制度化研究

本文作者:李燕燕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外事办公室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使人们不仅要面对基于全球的竞争,更要着眼于全球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医学教育国际化给医学生培养带来的挑战与要求,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生海外交流的理念与成功做法,结合国内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提出八年制医学培养建立一个制度化、常规化的海外交流机制的必要性与对策。

1医学教育国际化

随着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目标与理念的趋同,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更是要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列。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出现是医学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权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对国际化医学教育的标准与规范做了很多研究,如设在美国纽约的国际医学教育研究院(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提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认为医学教育的日益全球化使得界定一个“国际医师”所具备的基本国际化素质非常迫切,因此对全球医学毕业生设置了标准化要求,倡导医学院校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将这些要求贯穿到医学生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合格医学人才。

2国外海外临床见习计划现状

在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形式下,国外医学院校意识到开展海外临床见习对于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要性[3],认为海外临床见习能使医学生“面对一个相对陌生、复杂、资源有限的医学环境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智谋能力、文化沟通能力,增加对异国医疗服务系统的了解,并更深刻体会本国的医疗服务系统。这些技能与知识是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医学人才所必备的条件[4]。因此率先建立开展医学生海外交流的机制,将海外临床见习纳入医学培养计划中。在与笔者所在医科大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培养计划中,分别在一年级和四年级课程中留出一段时间为临床选修课程(Elective),让学生自由选择见习的医院、科室、学习内容等。一年级为4周,选择内容可以较为宽泛,四年级为8周,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做深入学习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另外一种医疗环境,加深对行医生涯的理解,锻炼自主学习技能,思考影响患者健康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5]。因此医学院鼓励学生申请至海外医学院校、医疗机构交流。为此,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合作关系,甚至在美国、文莱建立医学院分院,为学生的海外交流提供渠道,80%医学生都有海外临床见习的经历[6]。笔者近2年已负责接收该院13名医学生到所在医科大学交流、学习。

3国内八年制海外临床见习现状

阅读全文

提高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我国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逐渐深入以及疾病谱的变化,按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育理念落后;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与知识传授,缺乏整合与能力培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难以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等。上述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医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学非所用,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制约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医学院校对教学认证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我国各医学院校教学方式上大都采用三段式: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方法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讲授和小组实验或见习。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认真借鉴国际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例如,北京大学探索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科研思维训练,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培养模式;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形成了以信息化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际医学教学认证背景下我国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亟待改革的必然性

上述教学改革的实施使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在许多方面仍无突破性进展。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和实际需要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理念落后,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轻人文德育教育,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重自然科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并未普遍有效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技能、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不够;考核评价方面,重视知识测试比重,忽视技能、态度测试比重;PBL的评价方法不完善;总结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日趋显著,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等的改革。面对国际化挑战,针对当前我国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与现状,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南,紧紧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同时保持充分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研究探讨具有我国地方医学特色的、科学合理的、适应当今医学模式发展需求的提高课程质量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从而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推动我国地方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三、国际医学教育认证下提高我国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研究《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和认证试点性评估,积极推进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学改革,本着逐步推进、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指导思想和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我国现有190余所医学院校,其办学历史不同、水平不一,但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几乎千篇一律,既不能反映不同地区地方医学院校的水平与特色,又缺乏具体要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因此必须突破以上限制,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同时保持充分的灵活性,以更新理念、促进改革、保证质量为目标,从国际化的视野来积极推动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讨以适应我国地方医学特色的创新和改革模式,推进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

阅读全文

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探讨

[摘要]“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方兴未艾,成为推动着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工作要求。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层面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实践,运用“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提升机构内部管理效率,并尝试虚拟现实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应用等。国际上,政府高度重视远程医学教育、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教育产品、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慕课”和“可汗学院”等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未来我国在推进“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发展信念,加大投入;要着力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教育服务;强化“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规范管理;注重发挥虚拟现实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融合;现状;

规范管理;虚拟现实技术医学教育规律决定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是毕业后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模式。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对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近年来,“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方兴未艾,成为推动着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本文梳理国家对“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方面提出的要求,总结近期我国“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主要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国际经验,并据此提出我国“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供相关部门参考。

1“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政策要求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整合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一条更为便捷、高效的路径。“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优势在于“低门槛”、“灵活性”和“自主性”[1],以及“灵活度高”、“信息量巨大”、“开放性”、“严格性”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弥补师资不足”、“经济便捷,符合实际需求”[2]、改善教育公平性地域差异[3]。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工作要求,为各地积极探索指明了方向。2006年,原卫生部印发的《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卫科教发[2006]349号)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全国至少有60%的省(市)全面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并采用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培训等服务;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要求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适宜技术推广”行动,重点针对基层和贫困地区,通过远程教育手段,推广普及实用型适宜技术。

2国内“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

2.1区域层面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实践

阅读全文

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成本比较综述

一、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状况比较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的扩招,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也步入了扩招的领域。然而,医学领域不同其他领域,大规模的扩招也给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筹集、实验以及实习条件的满足等。综合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表面看起来是医学教育模式或制度的差异,实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而在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人员的需求,医学教育并非精英式人才教育,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也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逐步由专科和本科教育模式向硕士和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精英之路。

二、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比较

医学教育在很多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所花的时间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以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即学制来显示时间成本。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看,我国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明显低于国外。一方面,从世界各国在校医学教育学制来看,各国高等医学教育多为6年-8年,其中6年以上学制占73%。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需要完成8年(大学四年,医学院四年)的学习。英联邦系统国家多为6年,日本学制为6年,但是日本从2004年开始要求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必须经过2年的强制性通科轮转实习训练后,才能进入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长学制成为国外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我国的主体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虽然近年来实行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是其所占比例在国内仍然远低于五年制。同时,通过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国外的医学教育中无关的课程少,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课时间,其实际的医学教育成本应更小。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在总体上比国外时间短。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没有把我国的大量中等医学教育学生包括进来,如果把他们也纳入进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时间成本将和国际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虽然五年制对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历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目前明显不再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健康和生命的价值也决定了医学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高等医学教育应该走长学制的道路。另一方面,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独立医师的完整医学教育角度看,国外的时间成本和我国相比更高。在欧美等国,很多医学生往往要到近40岁才能够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而我国很多医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即可成为一名独立的主治医师,以18岁上大学,5年大学,5年临床住院医师,28岁左右就可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和医学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时间上相差10年左右。可以看出,国外培养一名医师的时间成本要远高于我国。

三、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机会成本比较

机会成本的典型特征就是其选择性,因此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选择上来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一方面,各国的入学条件不同,目前基本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从高中生中筛选,另一类是从大学生中筛选。国际上不论是从高中生中招生还是从大学生中选择,其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的条件都比较严格。除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外,国外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也不高,师生比很高,有的学校甚至达到3.8:1。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使得入学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医学院校还设立了单独的医学入学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申请成为一名医学生。能够通过竞争成为一名医学生的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有资料显示,竞争比例有时能够达到50∶1,这也是国外医学教育成为精英教育的重要原因。我国虽然有统一的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但没有单独的医学入学考试,同时招生人数众多,和其他专业相比,招生时分数没有显著差异,录取相对容易。综合来看,国外的医学教育入学条件门槛很高,其机会成本高于我国。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国家对医学生的学习实行严格管理,在毕业之前以及成为一名独立医师之前,有很多资格考试需要通过,一旦不通过,将可能面临淘汰,从医学生队伍中出局,再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机会。而我国的医学生学习阶段考试相对比较容易通过,之后很容易上岗,其淘汰出卫生系统的概率很低。国内外相比,国内成为一名医师的机会成本要远低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

四、借鉴与思考

阅读全文

科研小组留学生创新教育研究

1科研能力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提出“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点种子”。科研能力是从表象发现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和试验解决问题,科研能力的培养即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2国内外医学生教育现状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驱,其后美国各大学相继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日本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选择性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虽然我国部分院校采取医学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方式,但是学生只是观摩学习。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重点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科研兴趣较高,但是科研素质较低,如何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如何找到发现科研思维?如何围绕科研思维选择试验方法?如何用已知理论知识和验证的试验结果支持科研思维解决临床问题?学生需要导师引导才能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

3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国际留学生面向中国医学专业学习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出现国际化发展。2010年来华留学生达265090人,医学留学生占13.6%。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开始招生留学生。高等学校的留学生教育是衡量教育质量和高校国际影响力的标志之一,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同时,社会与公众对医学服务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上升,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我国与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差异和差距,如何在我国培养出能够适应国外行医的合格留学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日本医科大学教育以“医、教、研”为主体,2001年日本医学、口腔教育调查研究会提出《面向21世纪的医学、口腔教育改革策略的教育再构建》指导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教育。随着生命科学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医学知识和技术容量日益庞大,以前的教育手段不能满足知识和技术需求,旧体制的医学教育的基础医学、社会医学、临床医学三部分的各个学科领域不连贯,学科之间不能紧密相连,学生课堂探索、问题解决能力欠缺。因此,2007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学内容指南提出《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医学教育指南,该指南针对医学的社会信息变化、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增长,以医学模式、核心、课程为中心。同时,将从前的参观型临床见习改为学生参加医疗小组型临床见习,从学习本质上改革学生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在日本多数学校采取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改革作为补充和完善医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方法。

4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亟待解决

阅读全文

新时代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思考

【摘要】从克服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应对复杂形势下的艰巨任务需要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重要性。在系统分析当前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存在认识片面、研究薄弱及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现状提出新时代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即提高认识水平,明确重要意义;加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开展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等。

【关键词】医学教育史;新时代;课程建设

人类为传承长期积累的医学经验,产生了医学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相伴行,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1]。医学教育史作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分化科学,是研究医学教育产生、发展、演化过程及规律的科学。顾名思义,它是一门从史学视角研究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及规律的科学。“以古为镜,可知兴衰”,医学教育史作为一门医学教育工具课程和医学人文教育重要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医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自己所接受的医学教育,鉴古知今、预测未来,还能帮助医学生从古今中外医学教育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中把握规律、获得启示,树立个性化创新性学习理念[2]。当前,研究明确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为国内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新时代开展医学教育史教学的重要性

1.1克服应试教育模式影响的需要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被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甚至应付繁重的专业课程和考试,而对自己所接受医学教育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不甚清楚,在医学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疑虑和被动局面[3]。医学生作为医学教育的主体,理应从整体上对自己所接受的医学教育有所了解,以在医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医学教育史教学,能够帮助医学生从整体上认知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把握医学教育发展特点及规律,拓展医学教育视野和思维,建立个性化创新性学习理念,提高认识和解决医学教育问题的能力。

1.2参与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梳理我国西医教育发展的历史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传统,在分析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原因的基础上,阐明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设计,并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自2018年实施长学制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情况,提出适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我国西医教育历史简析

我国的西医院校教育始于19世纪中叶,截至1949年,全国共有医学院校44所。[1]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受到两次学制改革的影响: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壬戌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了医学课程的门数,而壬戌学制规定医科院校课程至少5年。[2][3]两次学制的颁布、实行,形成了我国以五年制为主体的医学教育体系,也规定了医学教育的必修科目。1949年以后,尤其是2009年新医改方案实施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系列医学教育政策,我国的医学教育得到了规范的长足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60余所,年均招生数8.6万余人,形成了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上,虽然我国的医学教育以五年制为主体,但还有与北美医学教育相类似的八年制医学教育长期存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即为突出的代表。1910年,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走访155所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院校后,发表了指导北美医学教育变革的《弗莱克斯纳报告》。这个报告不仅规范了北美的医学教育,而且已经转化为建立现代医学教育的指南。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于1917年,其创建者按照《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倡导,结合中国当时高等教育的现状,设置了八年制医学专业,为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学科奠基人和学术骨干,成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锋。

二、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原因

1.遵循医学教育的教育学属性。医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无论是在学期间所学的内容,还是未来真实的执业环境,都需要学生对医学行业认知清晰、热爱医学,个性心理特征适合医学高度利他的职业特点。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通过高考从高中生中招生,部分学生对医学职业认知并不是十分清晰,多由教师、家长协助填报高考志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就曾经遇上过学生开始学习解剖学后,甚至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接触到职业真实环境后不适合学医而退学的情况。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而且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在寻求遵循医学教育的属性,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从2003年开始,即探索在清华大学录取的理工科新生中通过专家面试,录取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的招生方式。[4]

2.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启示。在国际医学教育中,北美的医学教育严格遵循医学教育的专业教育属性,实行本科起点的医学教育,即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已经完成本科教育。医学院对于报考学生的本科专业没有要求,但是规定了报考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修读的课程及最低学分要求。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国家组织的医学院校入学考试,以上要求实质是界定学生进入医学学习前的知识储备。在学生通过医学院的学术审查后,医学院还要组织对学生的面试,面试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对医学职业的认知进行深入考察。只有达到学术要求并且通过面试的学生,才能被录取进入医学院学习。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是否能进入医学院校有着严格的考察,保障了医学教育拥有成熟的受教育者,有利于医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在学习医学前的教育背景也有利于医学与多学科交叉整合,促进医学新的理论和诊疗技术的产生。正因为北美医学教育符合医学教育的属性,有利于医学的发展,因此这种模式逐步在北美以外的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有研究表明:在英国和日本这样以高中起点的医学教育为主的国家,已有将近一半的学校开始了本科起点的医学教育。[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