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际形势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讨
摘要:为解决地方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严重外流、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求问题,将课程思政贯穿软件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创新探索。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为例,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实施路径。试点结果表明,基于新的实施路径,在传授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水平。新路径实施性良好,可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软件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软件工程专业;实施路径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热门专业和重要支撑专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据统计,目前培养的高端软件人才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忽略了政治认同和职业素养提升,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如何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探索一条能够将软件人才留在祖国大地的有效实施路径,已成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3-4]。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处于起步阶段[5-7],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如文献[8-9]分别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了研究,文献[10]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1]对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2]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3]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4]对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5]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前述已有研究成果不同,本文以长沙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为例,面向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针对我国软件人才严重外流及地方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等问题,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与实践,为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可行路径。
1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1.1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本文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将软件工程专业体系蕴含的思政元素凝练为八大类课程思政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思维、人文伦理道德、现代法治观念、大国工匠精神、国际形势与使命担当、国内外软件行业现状与国家安全、新时代职业素养,从多角度强化立德树人的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如表1所示。基于上述八大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有机融入到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将课程体系变为“育人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及思政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教学内容保障。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分析
[摘要]
当今社会,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开展,要求我们适应时代的潮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革。国际贸易课程是针对外贸业务岗位而开发的课程,随着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中,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分析也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技能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核心课程。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显著增加,互联网无处不在,在网络环境下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1研究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必要性
1.1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决定性
期刊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
科技期刊是展示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思想最重要的载体[1]。据报道,世界上70%的最新科研成果首先是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科研人员的成果一旦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包括首发权在内的成果权属就得到了同行乃至公众的认可。因此,科技期刊,尤其是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深受科研人员的欢迎和重视。就国家层面而言,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达5052种。尤其是近10年来,涌现了一批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但是,与美国等西方期刊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界的永恒追求。《中国舰船研究》是由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该刊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以及DOAJ收录期刊,是舰船行业唯一的省级“十大名刊”。近年来,该刊在提升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将结合《中国舰船研究》的办刊经验,就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供期刊界同仁交流。
1坚持走特色化办刊之路
特色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邹韬奋先生曾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那么,期刊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呢?第一,特色取决于期刊定位。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目标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方向。作为办刊人,要始终坚持办刊宗旨、找准期刊定位、坚持为读者提供特色化的内容服务,努力形成办刊特色。第二,特色来源于主办单位。对于专业性期刊,刊物选题应聚焦主办单位的主业;对于综合性期刊(如大学学报),也应聚焦于主办单位的优势和重点学科,通过挖掘主办单位的优质稿源来形成特色。第三,特色依赖于编辑创造。品牌策划、栏目策划、专题策划是编辑创造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编辑创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切忌“尾巴主义”,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中国舰船研究》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体现“三个特色”,即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强调突出“三个研究”类别,即前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国家舰船装备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进行选题,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和促进舰船设计跨越式发展。
2多措并举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助力舰船行业创新
2.1积极跟踪和报道科研前沿和热点
为了落实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的办刊宗旨,《中国舰船研究》高度关注舰船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尤其是可能孕育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方向。舰船装备研制能力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反映。世界上主要的海军强国,非常重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从过去几十年来看,导弹舰艇是对鱼雷、火炮舰艇的颠覆,垂直发射装置是对倾斜发射装置的颠覆,相控阵雷达是对传统雷达的颠覆。这些颠覆性技术无一例外地促进了舰船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舰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高度重视对舰船领域重要技术方向的跟踪研究,通过专家问卷、会议研讨等方式研判技术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期刊报道重点。目前,舰船行业呈现出以下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1)数字化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一、《国际经济学》概述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国际货币资本以及资本跨国流动等相关内容是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另外,课程体系中还包含跨国企业与跨国银行的经营形式。该课程中,不仅包含政治与制度的相关经济学理论,还有企业管理、产业经济等相关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不仅能够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问题反映出来,还迎合了现阶段社会对经济相关人才的需求。该课程的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析工具
对于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用于课程分析的主要工具有两个,分别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国际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基础便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所以,国际经济学中的所有分析都离不开这两个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课程体系中,也可以大致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划分,其中国际金融便属于宏观经济领域,而国际贸易则属于微观经济范畴。
(二)研究内容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国际经济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研究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除了研究与分析微观领域中的国际贸易政策、贸易理论、贸易需求要素流动,以及宏观领域中的经济政策、货币制度等传统国际经济学问题,还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性研究模式,研究经济变化过程中的相关领域,从而让国际经济学更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
(三)课程体系
五校联盟模式下通识教育探索
[摘要]
通过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五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后联合培养计划的方法、成果、推行程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模式有效利用各校的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盟教育体系的方法。提出在深化与细化合作的基础上,教学联盟的通识教育模式应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培养出更具自主学习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协作与沟通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教学联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评价方式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诟病。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挑战与危机感,也给一些具有学科优势和前瞻目标的院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2011年,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五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共同制定联合培养计划,研究在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的制度之下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并重点对核心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分配、教师的培训、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如果这一模式能够顺利推行并惠及联盟内的多数学生,将是这五所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重大成就,也将为其他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很好的蓝本。五所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学科特色、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差别很大,从《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南京大学办学类型为研究型,南京师范大学类属区域特色研究型,而南京邮电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均类属于专业型,南京财经大学则为应用型。表1给出了这五所高校的江苏省排名及综合评分等多项指标。其中,南京大学的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也位列全国三甲;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江苏省具有很强竞争力;南京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是该校优势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与中药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如果从学生专业培养的角度而言,由于学科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一校的优势资源很难持续投入联盟内的其他院校。但如果从各个学校普遍设立的公共课出发,则存在很多的交集,从而有很大的弹性将课程整合并实施优势学科教学,使得这五所院校的学生从中获益。
二、教育联盟的定位与挑战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国民经济动员文献分析
(一)文献数量和趋势
通过检索数据分析,从1988年陈维民等在《军事经济研究》期刊发表文章《战争准备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开始,截至2013年9月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共有556篇学术论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556篇学术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512篇,博士和硕士论文44篇。内部发行的《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年11年间共发表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章242篇,占所有公开发表文献数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大致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88—1993年)、起步期(1994—2000年)和迅速发展期(2001年以后)。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我国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和平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将战争动员转变为国防动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而,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动员涵盖较多国防、军事、政治领域涉密信息和内容,许多实践指导性的应用性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公开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但总体上,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进展。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文章数量从2001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到2005年最高值82篇,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硕士、博士论文能够体现一个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状况,国民经济动员领域44篇硕士、博士论文都在2003年以后,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7篇,博士学位论文为7篇,说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逐步系统性和深度化。
(二)载文期刊统计分析
除硕士、博士论文外,1988—2013年间所统计到的754篇文献分布在115种学术期刊中,这些期刊涵盖经济、军事、法学、科技、流通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发现,文献分布期刊虽然面较广,但却高度集中于《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文章数量分别为242篇,186篇、96篇和5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77.2%,占据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发文数量的一多半。由此可见,《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另外,《国防技术基础》《商业时代》《中国政府采购》《中国军转民》等期刊上发文数量也较多。除了国防、军事等领域的期刊外,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主要发表于国民经济动员具体结合和交叉领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国政府采购》中刊载了8篇关于军用物资采购方面的文章,《中国物流与采购》刊载有2篇后勤物资动员的文章,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模拟研究的文章则多发表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期刊。
(三)对论文作者研究单位统计分析
对国民经济动员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机构的状况,从而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情况。1988—2013年公开发表的556篇文献作者来自于218家单位。这些研究单位可以分为军队系统、政府经济动员系统、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业等)4种类型,军队系统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53篇,占总数的45%,其次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233篇。以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为主的政府部门发表67篇。具体到单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国民经济动员文章数量最多的是军事经济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均为85篇,占文献总数的15.3%。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分别为40篇和28篇,分别占文献总数的7.2%和5%。另外,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文章发表数量也较多,如表1所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7家院校,博士学位论文最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同时,通过不同单位发表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可以看出,从1989年5月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这一启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系统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开始,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逐渐由传统的军事院校和军工部门扩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主体逐渐多元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发表的242篇国民经济动员文章中,来自军队系统的作者仍是主体,占作者总数的56%。与公开发表文章作者组成不同的是,《中国国防经济》中来自各级经济动员管理机构的作者比例较大,仅次于军队系统,占作者总数的35%,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仅占6%。
ESP课程改革大学英语论文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国际形势及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质性变革,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尽管国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层次标准,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个单纯以基础英语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必须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根本改革,基础英语教学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大学生应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来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发展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学术英语能力。但有些学者持质疑态度,认为通识英语更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现状。总之,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方向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达成共识的,本文将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
二、基于实际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众所周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早就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础论”和“专业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有部分学者提出以外语为工具,学习世界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实质上,是将外语看成为科技服务的工具。目前,蔡基刚等学者极力主张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全面转向ESP方向,以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战略要求。同时,“基础论”思想在我国大学英语界也是长盛不衰,很多学者认为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专业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来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无本质差别。此外,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术语较多,缺乏情节,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语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无论是“基础论”还是“专业论”都应以实际需求,特别是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而言,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工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之间乃至不同专业院系之间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过于因循守旧,无视社会和学生的专业需求。那么,如何处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与分析。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既然是改革的两个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为“通用英语”,何为“专门用途英语”,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学术术语的定义来看,通用英语即目前大部分院校为大学英语设置的普通英语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打好英语基础、训练基本英语技能为主要目标,不能体现具体的专业性和服务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呢?Strevens为其归纳了四个区别性特征: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照的特征。有学者根据使用英语目标的不同又进一步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EVP)。Jordan又将学术英语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类,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通用学术英语主要针对各个学科英语中存在的共性的东西,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学术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撰写论文、查阅文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性活动);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则更侧重特定学科(如冶金、法律、计算机等)的语篇体裁及工作职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由此看来,学术英语并不等同于专业英语,更不同于侧重打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根据Hyland的观点,学术英语中的通用学术英语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中的综合英语相近,目的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甚至在学习起始时间及语言难度上并没有前后阶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应用目的,具有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通用英语性质,而学术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培养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语言交际能力。
测绘工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思考
摘要:
分析了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现状,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意识,同时建议必须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以使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科技写作是一项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技写作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遗传,是科技交流的工具,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作为各国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其次,科技写作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等书面符号“物质化”“视觉化”,便于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使原来朦胧的意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甚至引发新的思索、认识,找到有重大价值的新研究课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1,2]。科技论文写作是科技写作最重要的形式,全面体现了上述功效,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将始终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本科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3]。强调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具有以上宏观意义外,还具体体现在:1)促进本科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强调内容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本质是创新性。创新性首先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的动态知识以及学习中关于理论、技术、方法等的创新思考,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创新想法。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导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已被认为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2)提高本科生的科技交流能力。科技论文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特定的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可读性等特点。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写作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科技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应当作为本科生的一种通识能力[5]。3)培养本科生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6]。可见,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
二、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