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际市场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反倾销出口贸易投资思路
本文作者:廖靓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一、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WTO)奉行公平竞争原则,反对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倾销手段抢占和垄断国际市场,扰乱国际市场秩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WTO成员,在国际贸易中是最讲信誉的国家,决不会公开违背WTO公平竞争原则而采取倾销手段去损害进口国利益的,更无实力对国际市场发动一轮又一轮倾销风潮。既然我国出口企业没有采取倾销行为,那么,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这实质是他们对我国对外贸易人为设置的连环陷阱,企图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迫使我国出口企业接受“自动出口限制措施”,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享受的普惠制待遇,损害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声誉和形象,并使我国出口企业深深陷入贸易纠纷之中而难以自拔。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从下述对华反倾销案件可以看出,中国入世前后变化是巨大的。1979-2000年,对华反倾销为411起,平均每年18.68起;2001-2010年,对华反倾销为564起,平均每年56.4起,入世后为入世前的3倍(300%以上)。必须说明的是,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美国是发动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欧盟紧跟其后。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对进口国构成倾销行为,也没有对进口国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并非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口规模也较小。然而,为什么总是被他们提起反倾销指控。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出口产品屡次遭到反倾销的“围攻”,成为国际反倾销的重点对象,中国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
令人深思的是,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已有10年市场经济的实践,然而,WTO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是把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并规定中国出口企业自动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或待遇,需要经历15年(2001-2016年)的转型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正是依据《WTO反倾销协定》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使用本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对比,而只能采取替代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比较,以此确定是否构成倾销的规定,肆无忌惮地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指控。首先,他们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总是以生产成本或价格大大高于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国的产品为依据,进而征收高额的临时反倾销税。其次,当我国出口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时,他们以我国出口企业未能按国际会计准则建立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为由,否定我国入世协定书15条有关“当某一WTO成员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时,若被调查的中国企业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有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当使用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或成本进行比较”的规定,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应诉以败诉而告终。再次,当最终反倾销税实施时,他们又按《WTO反倾销协定》第11条有关“最终反倾销税仍应自征税之日超过5年之内结束的规定”,又迫使我国出口企业在此期间采取“自动出口数量限制措施”和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享受的“普惠制待遇”。最后,应对反倾销的诉讼,无论是胜诉还是败诉,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这是因为,一是要支付高额应诉费用,使出口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二是对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因为在长达12-18个月的应诉过程中让每个应诉人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三是无论胜败,都会对出口企业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丧失公平竞争的优势和竞争力。这就是对华反倾销设下的连环陷阱。综上所述,对华反倾销完全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的一道人为贸易障碍,它已经使我国出口企业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016年以前,他们决不会放弃这道贸易障碍,即使到2016年以后,他们还会以另种方式设置新的障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更要做好规避反倾销的对策。由此可见,规避对华反倾销势在必行。
三、对外贸易投资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投资不仅是规避反倾销和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成功规避对华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包括特殊保障措施)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一些国家不仅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而且还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波又一波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浪潮。例如,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补贴案件为43起,对华保障措施为106起,对华特殊保障措施为33起。特别是对华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是很少见的。因此,中国入世后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围攻”,并形成“合围”之势。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案件高达692起,平均每年为77起,使我国对外贸易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极大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加快对外贸易投资步伐,制定中长期对外贸易投资发展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并驾齐驱,并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之态势,有效粉碎妄图阻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国际市场营销创新和发展
摘要:
随着全球化经济愈演愈烈,中国营销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国内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转变就必须调整自身的市场战略规划,对营销策略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为企业做大做强的整体战略添上重要的一环。据此,本文对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明分析,并根据具体现象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国际市场;全球化;营销策略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内市场不断受到来自于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需要不断改进身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为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巨大挑战中站稳脚跟,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除此之外,传统营销策略也不能适应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面对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需要强化自身在市场营销策略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导地位。
一、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发展特点
(一)消费市场个性化。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从2016年下半年起,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人民币中间价的波动幅度达到了4.61%。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高度重视。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兑换其他国家货币的比率,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等影响,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强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我国在国际市场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在贸易中汇率波动明显,汇率上升或下降均对我国国际贸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篇文章在此背景下,主要对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现代经济中,全球效应明显,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水平不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货币汇率的变动也存在经济性和政治性的变动特征。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而确立的各国货币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是体现国内外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汇率波动不仅会改变一个国家贸易收支状况,还会改变国内外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从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分析我国国际贸易地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一、人民币汇率研究
汇率也称为汇价,是两个国家不同币种之间兑换的比率,也是货币价格比较的一种形式,人民币汇率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波动。人民币汇率上升或下降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汇率上升说明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总体经济水平发展良好,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汇率下降则会造成国内资本的外流,但同时,可以扩大出口,抑制进口,增加外币购买力,扩大国际贸易顺差。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经济国情的集中反映,汇率上升、下降各有利弊。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政治影响角度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较大,集中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因为中美货币政策导致利差收缩,目前来看,人民币贬值弊大于利,影响出口贸易,资产外流速度增快。人民币持续贬值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利差收缩,资本跨境流动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不同程度波动。从以往经验分析,人民币贬值产生较大经济压力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和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1998年间,东南亚国家经济均受到较大冲击,人民币大幅贬值,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在危机过后出现贬值,对此,国家下调基准利率,旨在收缩中美利差。人民币贬值期间,国家相继出台货币政策,积极收缩中美利差,因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民币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经济增长速率有放慢的趋势,外部需求不足,多持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贬值压力大。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摘要: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工商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高。强化工商管理可以对市场经济起一定的规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将工商管理的积极性有效发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促进作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人们消费的基本权益是工商管理的作用之一。由此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的重视性,将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效发挥,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和特点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
企业是否正常的经营生产需要工商管理加以制约,工商管理有权查处没有依法经营的企业,从一定意义上对于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国际经济的不断交流,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要想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需要严格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确保企业的依法经营和生产。
(二)工商管理的特点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国际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高的课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能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促进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显然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针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实施比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基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能从根本上提高“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实践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已然成为我国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国际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相对较高的课程,在教学中更要求教师能给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充足的重视。也正因如此,教师以往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此,针对课程实施改革与实践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求教师能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为目标采取有效的改革与实践策略。
1《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开始变得越发的频繁,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看,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人才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工作的流程有充分的掌握,同时还要求人才本身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能够对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就《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来看,其本身有着相对较高的实践性,然而就实际的教学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仍更多地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效果,同时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就现阶段《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仍更多地重视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容的运用,尽管这在强化学生相关的理论认知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但课本教材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现实之间相脱离,如果仅依靠课本教材的内容往往会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造成极大的限制;就《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式来看,教师在教学中仍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一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着极大的限制,并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造成了极大的限制。除此之外,学校现阶段所采用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考评方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适应也是影响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以统一的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策略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往往既要求学生能够对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有充分的掌握,还要求学生能充分将知识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基于此,《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就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足的重视。
国际贸易争端现状
一、中国国际贸易争端现状
1.贸易争端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扩散
加入WTO前,由于中国技术力量薄弱,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贸易纠纷的产生主要是围绕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加入WTO后中国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技术力量的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减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逐渐增多。因此,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争端逐渐开始围绕资金密集型甚至技术密集型产品。
2.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开始成为中国贸易争端对象
传统上与中国常发生贸易争端的国家往往是中国出口贸易目的大国或地区,如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较大,也就更易点燃贸易争端的火花。然而,近年来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到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的行列中,并有继续不断对中国国际贸易进行冲击的趋势。
3.贸易争端形式趋于多样化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化,中国面临贸易争端的形式也将趋于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反倾销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倾销最大受害国。第二,反补贴形式日益紧迫。自2004年加拿大最早开始对中国进行反补贴制裁后,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开始了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中国每年遭受的反补贴调查数量也呈增加趋势。第三,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开始显现。中国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出口产品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他进口国往往利用环境、安全等因素为借口为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TBT,这也使得TBT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各国纷纷出台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条款。在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书中已注明其他成员可以对中国出口的产品采取特殊保障措施,因此,中国加入WTO后其他成员纷纷加强了对中国特别产品的过渡性保障机制的立法工作。目前,美国、日本、欧盟等9个国家和地区已完成立法,许多其他国家正在制定中。这将增加中国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策略探析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劣势
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其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的显著特征,与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人力资源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中小跨国企业大都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的概念。企业普遍缺少精通外语、知悉相关法律、熟悉海外直接投资操作的优秀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而且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另外,我国跨国企业普遍存在组织功能不健全、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等问题。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总体投资效益不高。在产业结构上,我国跨国企业侧重于对制造、加工等初级产品的投资,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较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这与中国作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大国的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
(三)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投入少、创新意识不强。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跨国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投入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四)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全面性、动态性了解。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时间不长,国际化经营经验欠缺。不少企业没有国际经营的全局意识,不进行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对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对中外文化差异不关注等问题突出,对国际市场缺乏全面、动态的了解与追踪。
(五)市场经济不健全、国家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加之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因此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相比而言较为滞后。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存在问题,分析造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失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提出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相关策略,包括构建国际标准的质量控制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发展、强化支持力度培育大规模农业企业、发挥品牌效应等,以此来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交易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壁垒;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国际贸易也呈现增长的趋势,且农产品交易也逐渐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市场情况下,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业市场中得到有效发展。但在国际市场经济愈演愈烈的过程中,使我国农产品出现进出口失衡的问题,对其本身的发展形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保证我国在国际农业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应当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第一产业,目前我国是国际贸易市场中较为重要的农产品交易国。单就亚洲市场而言,我国是第一大农业出口国,但是进口总额仅排在第三位。我国农产品进口源主要为南美洲,但我国在该大洲的出口额排在第五。近年来,农产品国际交易日趋攀升,对于国际市场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此类产品的进出口额都有所增加,但各自的增速却存在差异。以加入WTO为分界线,在此之前,我国属于出口国,而之后的进口额大幅提高,相对的出口增速逐渐减缓,最终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呈现发展失衡的状态。贸易逆差是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交易当前的发展趋势,并逐渐有所扩大。以2003年为分界线,在此之前整体交易额呈现顺差,甚至占我国国际交易顺差总额中的二分之一左右,为我国的国际贸易提供有力支持。而从2003年开始,农产品进口总额增加,且增速减缓,最终形成逆差,目前,在农产品国际交易方面,我国的逆差总额“名列前茅”。现阶段,在农产品国际交易市场中,仅有部分产品仍保持顺差。从农产品产业结构角度而言,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农业产品,而进口则以土地密集型生产为主。此种农产品国际产业交易结构符合国内农业生产结构,由此也引发逆差的交易形式。据此可知,我国现有的农产品贸易格局存在运行风险,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大豆进口基数以及增速较大,大豆属于一种粮食作物,而我国身为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但粮食却要依靠进口,由此,国内农业粮食生产本身便存在问题。粮食是保证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基础,在此方面依靠进口需要受到重视。目前,南美洲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的出口市场则在亚洲,经过对市场方向的调整,农产品国际市场相较于以往已经有所分化,但仍未达到多元化的程度。同时,我国本身在此方面的发展失衡,国内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显著,其总出口额较高,但我国中部的出口额占比较小。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各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在进入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初期阶段,呈现交易顺差的情况。而在加入WTO后,与整个国际市场联系更为密切,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下各种不足逐渐呈现出来。同时,我国本身在产业机构以及集约化难以有效适应相关市场,国家为促进多领域共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日趋下降,由此导致我国农业国际交易呈现失衡的状态,并还会延续较长的时间。我国实际的农产品生产资源不足,导致实际的供给量较少。总的来说,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且总农业生产面积有限,使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同时,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也较少。目前,国内的生产劳动力较多,但实际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部分个体生产者仅依靠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进行作业,缺乏科学性,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不高。另外,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农业生产方面的人才较少,造成实际供给总额较少。我国农业技术研究仍停留在初期阶段,实际的生产作业投入量较大。若想短期内改善此种情况是难以实现的。我国的农产品消费量巨大,在人口逐渐增多的同时,国内市场需求量也会进一步提升。群众经济水平提升,逐渐注重饮食健康,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升,此也是导致我国在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呈现失衡状态的一方面原因。我国在国际农产品交易方面的优劣势都较为明显,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其问题主要出现在土地密集型生产,并逐渐凸显出更大的劣势。此外,我国为调整国内整体经济的产业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第三产业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导致农业生产支持力度有所弱化。我国是农业大国,可在其产品的进出口关税的设定上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标准。部分发达国家为实现绿色贸易壁垒,在此方面制定多项规定,对我国在农产品出口发展有所干扰。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借助跨国贸易实现对农业的投入,由此强化全球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并使其可以把控相关的国际市场。就我国相关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而言,缺少大型的农业企业,现有的大规模企业较少,同时,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产业链,生产、进一步加工、销售等环节都相互独立,而此种产业运行模式难以在国际市场中实现更高的影响力。现阶段,我国的出口增速低,且相应的生产技术水平较差,整体的交易形式存在问题,质量控制机制也相对缺乏。缺少健全的市场协调体系,造成在国际贸易市场占领期间,极易出现不良的竞争形式,依靠无限降低价格获取市场份额。此种营销形式会受到国际反倾销的约束。由此,若想在此种运行现状下实现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是极为困难的,需要国家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并在组织结构上合理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