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家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1我国科技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科研领域乃至社会上的学术不正、科技道德滑坡日趋严重,作为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高校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种不良风气甚至已经浸染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灵魂,这反映出大学生培养中科技道德教育的不力与方法手段的失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与科技道德教育相比,高校似乎更为重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教育,把人才在知识、技能上的培养与未来就业放在第一位,把学校教学、科研、办校企等作为主要业务来抓,而相对忽视对大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二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透。科技道德就是学术诚信,就是与社会为善,为人类谋福。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只有“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才能在未来科技实践中造福人类社会。这种道德其实是和学生的综合道德系统相一致的,并无区别。高校在科技道德教育中有必要深刻理解这一内涵。三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运用方法不多。我国道德教育历来重视理论灌输,而相对忽视德育过程的实践体验与情感感染,知而不行,行而不果,都可谓德育教育的悲哀。科技德育教育不仅在量上不足,在质上同普通道德教育一样是失效的。四是对科技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处理不力。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问题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早已存在的事情。但相关规章制度要么不够完善,要么施用不力,致使科技道德教育依然没有取得成效。五是对科技领域的不正之风抵御不坚。高校不是净土,高校科研中的功利思想注定了科技道德问题的必然存在,如学术中的浮躁与浮夸、求量不求质、自由主义等等,都会在高校学术活动中引发不良反应,并为学生标榜效仿。
2欧洲国家科技道德教育的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2.1欧洲国家对科技道德内涵的理解
从狭义上讲,科技道德的含义就是依靠学术自律,坚守学术规则,以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及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来获得能用实践检验的新知识与规律。但从广义上说,科技道德还应包含伦理道德的内涵,它的内容更为宽泛,涵盖了基因伦理道德、生态环境道德、信息网络道德等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技道德已绝不只是科研行为本身的规范性问题,而是影响到了人类的命运,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发展产生了深层的关系。科技道德已经涉及到以人类伦理道德来判定科学技术的问题。爱因斯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毁灭性战争武器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由此认识到没有学会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才是悲剧之源,并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社会要负的责任。这些认识在今天的大学生培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2.2欧洲国家关于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
欧洲国家的科技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在科技道德教育体系上把针对社会科技工作者的有关道德规范与法制要求融合到大学教育中来,形成社会机构、学校教育及大众传媒的教育网络组织,共同构建科技道德教育的集体协调机制。在此机制之上,再以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实施道德教育,如“问题式”、“探索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等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组织与灵活实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构成了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第一层面,道德教育。欧洲国家尤其重视对大学生、青年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中不仅仅是道德说教,良师益友的榜样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在科技道德教育中,他们注重把德育教育更多地和实际问题、科研活动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把这种科技道德教育贯穿于科学研究甚至人生的全部过程。第二层面,制度防范。学术制度规范是对道德约束的弥补,有关制度规定既是社会机构对科研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的依据,也是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如法国的规范评审等制度,国家科研中心对评审人员的学术水平、行为准则和应尽义务都有严格要求,对评审过程与评审结果也有明细规定,以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的真实性;而德国的马普学会除了进行严格培训,还要求青年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的学术行为签字负责。第三层面,法制约束。在欧洲,科学行为不端不仅要以道德伦理和学术制度加以约束,对违反科学道德严重者还可用法律来规范,并以适用法律进行惩处,把道德约束与法制规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突出了科技道德的严肃性,也让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大学生从法制的角度对科技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使科技道德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欧洲国家有关科技道德教育的各种机制与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作用很大,归纳起来就是:道德结合制度,教育结合约束,社会结合学校,防范结合惩罚。
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高路径
引言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中国现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系统主办,中国科技期刊已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高校学术期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术期刊中坚力量的高校期刊,近年来发展迅猛,整体质量逐步提高,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期刊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中拥有话语权的则是凤毛麟角,能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更是屈指可数,离真正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状况与作为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的我国是不匹配的,没有真正反映出目前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发展与繁荣景象。21世纪以来,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大量使用,革新了高校期刊传播技术,同时也加强了国内高校期刊与国外优秀期刊的联系。我国期刊要想在国际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要前提是提升国内高校期刊的影响力,因此有实力的高校以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重要目标并为之努力,创办英文科技期刊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3]。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20172018年度其共收录的来源期刊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目前,许多有实力的高校已经创办了中、英文双版期刊,在论文的排版格式、表格形式和摘要等方面都模仿国外主流期刊,以期引起国际优秀期刊及作者、读者的关注,增加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成功率。但在求变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英文期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只是将中文论文翻译过去,并没有真正形成学术交流的互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期刊国际化不仅是搭建中国与外国平等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适应国际现代期刊出版业的发展潮流,更是提高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探索提高我国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提高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意义
1.1展示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18年1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有2000多所,创办期刊有2500多种,但高校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我国也需要更加开放和拥抱世界。然而,我国学者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的见解往往不被国际所关注,更谈不上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诉求也难以被认同甚至被曲解。此时,只有通过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沟通,才能让中国和世界彼此了解。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为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专项支持。国家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介,已经不单纯是传播文化,更是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了顺应这一需要,较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中国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国外读者能够读懂的文字表达方式传播出去。而高校期刊平台,正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担负着一定的重任。因此,提高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优秀期刊率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中,通过大众媒体、建立网站或者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出去,让世界各国互相了解,分享科技与经济成果。例如,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会将所属期刊的内容共享到社交网站上,有些期刊通过开通博客或自媒体将期刊内容发表到博客上,吸引读者,宣传期刊。中国知网创办的“OKMS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媒体、沉淀知识资产的知识仓库,成为集研究、学习、创新、共享于一体的,面向具体问题的多媒体、多模式、多终端的群体实时协同研究、研讨和创作平台,实现了机构内外各种知识资源的一站式发现和获取[5]。当前,高校期刊已逐步认识到信息及数字化技术发展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正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自身实力,追赶优秀,以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的需求。
科技期刊编辑提升科研能力的方法
1编辑科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对科研信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先生曾指出:“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而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其中编辑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要素,作为能动力量非常关键,只有编辑自身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才有利于科技期刊作用的真正发挥,从而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因此,编辑科研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也非常必要。一是,编辑个人发展的需要。科研意识是编辑鉴别、运用高质量科研信息的基础和前提,是编辑学术把关的重要保障,也是编辑必具的基本素质。科技期刊编辑从事科研活动对编辑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编辑应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逐步实现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2]。二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在稿件的组织、评审及编辑等环节把好关。编辑自身科研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期刊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在于学术水平的提高,确保期刊学术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编辑的科研能力。编辑的科研活动是期刊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所在,科技期刊需要既有过硬的编校技能又有丰富的科研知识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三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不断调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媒体转型与融合不断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不断实施;期刊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前沿问题、难点问题需调研、研究和破解。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对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与时俱进,跟上形势的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本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都应积极从事各类相关的科研活动,切实加强科研意识,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编辑科研能力的主要内涵
科技期刊属于学术出版范畴,科技期刊既要抓好学术,也要抓好出版,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其科研能力也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能力,主要是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科研能力,要具有对科研信息的敏锐能力和学术洞察力,具有对科研选题的策划能力,具有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具有对作者的指导能力,要充分发挥好“科学守门人”的重要角色;学术能力重在前端,关键在于抓好学术质量和学术把关。二是出版能力,主要是指编辑学方面的科研能力,熟悉了解期刊发展前沿,深入理解办刊规律,能够熟练运用编辑出版学相关知识、技能和手段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出版能力重在过程和后端,抓好出版规范和学术传播,关键在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笔者以为,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应该是学术能力和出版能力的有机结合,不仅涉及编辑学方面的科研能力,还包含对某一专门学科的科研能力,不能顾此失彼,要两手抓、两手硬。
3编辑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
3.1编辑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势
一方面,多数科技期刊编辑至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拥有相关专业的背景,在求学期间已具有多年的科研工作经验,加之从业后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学习与再学习,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编辑长期与学术论文接触、审阅大量稿件,在论文撰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字功底好,实践基础好,加之文献检索便利,相对容易,有利于论文撰写与编辑,并将办刊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探究
摘要:当前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现象严重。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科研院所学术评价机制偏向于被SCI、EI等检索的国际期刊论文。我国已意识到国内期刊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将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实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强国的计划,本文提出了引导策略,包括结合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CSI)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编委团队和青年专家带头在国内高质量期刊,拓展国内期刊运营模式,建立期刊论文奖励机制,以及编辑挖掘国内优秀论文等。
关键词:论文外流对策;学术评价;中国期刊;科技期刊
科技工作者优秀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优秀的科技论文。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相当大比例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这导致在我国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相对较低,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也普遍较低[1]。徐婕等[2]对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高质量国际期刊吸引优质论文和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趋势、学术评价机制导向的偏差和国内期刊国际化发展程度不足是国内优秀论文外流的原因。由于未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国内期刊得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垂青,国内期刊吸引不到优秀论文[3],优秀论文流向国外科技期刊。这种情况造成我国科技核心技术外流、丧失学术话语权、科研经费流失、国家科技信息外泄等,对我国科技信息安全造成威胁。我国已意识到发展国内期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认识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4],因此相继了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这表示我国学术论文成果大量外流的现象需要被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建议完善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6]。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60周年之际,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发出的《科技中国梦建功新时代》倡议中提到:“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7]”。科学技术部等5个单位联合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8],强调了9个主要清理范围。2019年,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9]中,提到“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020年2月,科学技术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10],鼓励培育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提出实行代表作制,将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上,吸收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2019年,朱邦芬[11]在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提到,中国一流科技期刊要把发表国内科技工作者最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作为光荣使命。本文从学术评价机制、编委专家、期刊运营模式、期刊论文奖励和编辑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优秀论文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评价是衡量学者能力、科研成果价值、学术机构学术水平的主要尺度[12]。学术评价机制对于论文质量的认定一般与期刊类别和影响因子挂钩[13]。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是否发表SCI或SSCI国际论文作为考核研究生的标准,并直接与奖学金和学位挂钩。不少高校科研单位对应聘人员和职称评定也有论文要求,对发表在SCI、EI期刊的论文具有更高的隐形权重,这导致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倾向于将优秀到国际影响力更高的国外期刊上,优秀科技论文不断外流,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指标量化”“以刊评文”“唯SCI论文”等学术评价机制,才能使我国具有原创性和价值的优秀论文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14]。学术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15]。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带来各行业科技期刊结构不合理、期刊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在优秀论文增长性外流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鼓励科研成果在国内首发。学术评价机构需要完善和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体系,由“期刊评价”向“论文评价”转变,突出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影响。2020年,中国知网评价中心联合文献计量、数理统计等领域专家经过对我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的研究,设计了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aperCitationStandardizedIndex,PCSI)[16]。PCSI使得每篇论文有1个标准化的指标,以对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强度进行直接比较,合理地表现论文的实际影响力。国内可以借鉴PCSI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改变“以刊论文”的做法,注重对论文自身的评价。科技工作者在申请学位、职称、基金资助、奖励和其他学术荣誉时,建议各高校、科研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在进行学术评价时给予国内高质量期刊论文同等待遇,做到将国内高质量期刊与SCI、EI检索期刊一视同仁,形成论文自身水平与期刊水平结合的综合学术评价体系,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到国内高质量期刊。
2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积极性
期刊编委会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组织,编委一般都在相应的学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有的编委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能力指导期刊编辑部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17]。在鼓励将在国内期刊的背景下,应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承担起国内期刊发展的职责。本文从期刊编委团队和青年专家团队2个角度提出引导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策略。
国际合著现象研究
1引言 随着科学研究的探索性、组织性和综合性日益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由多个单位、地区,以至多国研究力量进行合作研究的比例呈稳步上升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跨国项目和跨国论文合著的增长,为了较好地了解国内外合作情况,国内外学者对论文合著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科研合作现象的探讨〔1〕,也有少部分学者对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合著现象做了研究〔2〕;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刘盛博等对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进行分析〔3〕,陈悦等对中国管理科学合著现象做了研究分析〔4〕,国内专门针对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合著现象的研究较为少见。分析中国图书情报领域与其他国家该领域科技合著的特点及趋势,可为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对1995年至2009年15年间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科技论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期通过分析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现象,揭示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的特点和规律。 2数据来源 本文以1995年至2009年,SSCI收录的所有中国著者参与的图书情报领域方面的论文为基础,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情况。按照学科分类法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29129篇;按照作者单位选取中国著者参加的论文16962篇;以学科分类和作者单位为组合条件选取中国著者在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642篇,其中国际合著论文为277篇(数据于2009年12月从SSCI中抽取)。 3合著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章基本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如图1)。自1996年起,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章每年都在两千篇上下波动,总体趋于平稳。而相较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相对平稳的态势,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科技论文的增长相对较快。从1995年的0篇到2009年的119篇,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平均增长率为1.78,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呈稳步、迅速的增长趋势。其中国际合著论文的平均增长率为1.87,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加之国际合著论文在图书情报领域论文中所占的比例接近40%,有四年比例甚至超过50%,表明国际合作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外专家的科研合作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国际合著论文明显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开展国际性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图书情报领域,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该领域的影响较大,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日渐与国际研究接轨。 4合著论文的质量分析 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图书情报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但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的效果、深度如何,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此对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在本文中,选用论文引证影响因子来对论文的质量进行评判。所谓论文引证影响因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论文的平均被引证次数〔5〕〔6〕,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学科的不同论文,如果平均被引次数相对较高,那么该论文的平均质量较高〔7〕。从世界图书情报领域范围来看,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平均被引率为8.03,既高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文章6.04的平均被引率,又高于世界该领域4.65的平均水平,这几项数据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该领域文章的质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国际合著类的文章;从国内来看,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被引率高于中国所有被SSCI收录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被引率(如表1),说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文章的质量在国内国际合著文章里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从整体上看,不论是在我国国际合著领域还是在世界图书情报领域,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质量都是很高的,该领域的国际合作的效果较好,通过该领域的国际合作确实提高了文章的影响力。 5合著论文的第一作者分析 图书情报领域科技合作中的地位是否对等可以通过合著论文中各自第一作者论文的份额反映出来〔8〕。根据在合作中的地位,可把科研合作分为主导性合作和参与性合作。主导性合作可用本国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来表征,参与性合作则可用他国第一作者、本国为参与者的合著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来表征〔9〕。根据数据(如表2)可以发现,在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里,第一作者是我国的比例是49%,远高于所有被SSCI收录的第一作者为我国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水平。而且就影响力上来看,虽然同样是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影响力也高于同期被收录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值。再者,第一作者是我国的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数量虽然在前期有所回落,但自2003年起就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在图书情报领域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基本对等,参与性合作与主导性合作各占一半,在论文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我国主导性合作的论文数量在逐渐增多,我国在该领域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是不断提升的。 6合著论文的作者机构分析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作者分布也是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机构分布,可以了解该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现状。目前,我国参与合作的机构涉及31个国家的325个机构。(1)国家分布。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参与合作的31个国家中,与我国合作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比利时、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为了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合作国家分布有一个较好的了解,我们对15年来世界图书情报领域发表的文章按国家进行分类统计,按篇数做了一个简单排序,除中国外,占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美、英等国(如表3)。在与我国合作最多的6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都是该领域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如图2)。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受美国的影响较大,跟美国合著的论文篇数最多,约占该领域合著论文的五分之一。尤其是从1997年到2005年的这几年中,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曲线的走势,随着与美国合著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2001年美方全面收紧赴美签证,这个时期赴美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明显下降,因而与国际会议相关的国际科技会议合著论文的数量也有所下降〔10〕,在图2中显示为2001年后与美国合著的曲线呈下降趋势,随后我国所有国际合著的曲线也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我国国际多层次合作的全面开展,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受美国的影响变小。如2005至2006年间,当我国与美国合著的论文再次呈现下降趋势之时,我国的国际合著文章没受其影响反而呈上升的趋势。(2)机构分布。在参与国际合著的325个机构中,参与合作次数大于2次的我国机构有30个(如表4),合作次数大于5次的国外机构有11个(如表5)。国内参与合著次数最多的5个机构中,香港地区就占了4个,其中合作次数最多的是香港城市学院。在此进一步对香港地区该领域的国际合著作了分析,发现香港地区参与国际合著的文章占到了我国该领域国际合著总量的42%,香港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语言上的优势是该地区国际合著文章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11〕。内地参与国际合著次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中科院等机构,主要集中在知名大学,所涉及的地区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与我国合作的国外的机构也主要是大学,其中合作次数最多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p#分页标题#e# 7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已经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局面,1995至2009年这15年中文献的增长表明我国与各国之间十余年的图书情报领域交流与合作发展速度迅猛,充分说明我国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需求十分强烈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文献质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合著论文的质量要高于我国自己的论文,同时也说明经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对推动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今后的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和广度,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合著论文第一作者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合作地位在不断提升,在研究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鼓励更多的该领域优秀专家参加到国际合作的队伍中来,汲取国外先进的研发经验,发挥出我国专家的优势,在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在研究中也发现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我国大多数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受其政治等外在因素影响也较大。我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与在该领域发展水平较高的各国专家合作,开展更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另外我国参与合著的地区和机构具有局限性,其中香港地区在国际合作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加之研究数据也表明其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相对较高,我国应继续加强香港和内地的内部交流与合作,同时内地专家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方面的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还有参与合著的大部分机构也只限于在自己的领域中各自为战,没有出现科研机构之间大范围、多元化的科研互动局面,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强图书情报领域地区和机构之间的科研互动,促进更大范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影响
摘要:主席在党的五中全会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我国出版行业的机遇,也是挑战,因此,科技期刊的改革和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从科技论文大量外流的现象着手,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梳理了近两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意图分析政策导向的改变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科技期刊应对深化改革时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外流;政策导向;期刊改革
2016年,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这使得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上来,更有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科技论文外流现象的原因。如,刘丽英等认为我国110个学科论文外流造成的文献经济总损失量为7.33亿元,其中农业工程领域论文外流导致文献经济损失总计为667万元[2]。董建军对我国学术论文的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优质稿源流失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对策[3]。王泽蘅研究发现中国论文外流数量比日本多、两国间数量差异逐年增大[4]。刘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国科研论文外流的数量、质量和学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简要分析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及损失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中国SCI收录期刊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2010—2019年间,中国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只有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6]。科技论文的外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论文质量也都较高。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2.83,同期全球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4.11[6]。其中被SCI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学科、应用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大多数涉及我国的高尖端技术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经费,这不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有资源外流。
二、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
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科技期刊编辑引导作者撰写优质论文
稿件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扩大稿源,广泛吸引大量优质稿件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页码和刊文量不断增加,有的甚至翻倍,促进了行业学术的繁荣,而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没有明显改善,甚至面临优质稿源缺乏的困境[1]。一方面,因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学术水平较高的文章首先投的是国外知名期刊,大量优秀稿源外流;另一方面,有些作者没有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很好地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科技期刊的论文一般来自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有的论文选题新颖,写作条理性强,语句通顺,实验数据充足,论述透彻,作为优质论文首先被编辑们选出。而对于潜在的优质论文,如选题好,研究工作充分,但撰写水平差如中心不突出、逻辑性欠佳、语言不通顺等,往往不被编辑们看好,选中的几率低。笔者认为,对于此类稿件,编辑们不要轻易淘汰,要耐心地与作者沟通,指导作者根据主题修改充实相关内容,将论文完善好,给作者修改后重新投稿的机会,与作者一起努力将其修改为优质稿件。除此之外,科技编辑应与读者和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行业的热点出发,结合期刊的规范和专业方面的创新性撰写优质论文,可以扩大期刊稿源,提升期刊的来稿质量和学术水平。
一、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的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学术素养。1.要认真学习科技期刊的政治标准、技术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严格遵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2.要有规范的语言文字修养。编辑质量首先是文字质量,即文字表达质量。科技期刊要做到“语言精练”,文字加工需符合如下标准:遣词造句准确、流畅、表述清晰,名词术语规范、统一;文字删削、斧正、润色及图表、公式、数字、标点符号的加工订正工作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编辑不仅要选择出符合规范的稿件,而且要尽量发现论证严密、充分,表达准确、流畅、清晰,并且具有科学与学术审美价值的高水平稿件。3.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行业内在不同阶段的热点问题。以分析化学行业为例,目前分析化学已由早期简单的称量、滴定分析阶段发展为多学科交叉阶段。随着色谱、质谱、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分析化学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目前分析化学的研究难点与热点集中于生命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目标日新月异,科技编辑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调整选题内容,报道行业的热点内容,增强刊物的可读性。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保证编辑的知识结构与学术期刊的发展能够跟随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
二、科技期刊编辑要引导作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技论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论文写作的规范化,作者要按照期刊规范要求撰写论文,这就要求编辑对作者要多一些引导和指导,尤其是对于初次投稿的作者,要帮助作者了解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论文结构等,研究性论文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摘要。科技论文摘要的形式主要是报道性文摘,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内容要具体,不能太笼统。(2)前言。主要内容是研究背景、国内外现状、研究意义、创新点。(3)实验部分。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原理、方法等。(4)结果与讨论部分:条件试验、实验数据、结果讨论等,该部分是重点内容,实验数据要充足,讨论要到位。(5)参考文献。文献量要大且有近期文献,要按国家标准进行文献著录。其他方面,如计量单位要使用国际按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物理量符号用斜体,正确标注符号的大小写和上下标;插图、表格大小要适宜等。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科技期刊专业性很强,大部分以实验为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实验的操作、大量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深入讨论等,编辑要引导作者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文的创新性、实验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讨论部分的深度方面下功夫,使论文既符合撰写要求,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编辑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来稿研究不深入,随意下实验结论,缺少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引导作者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对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发表,供业内同行共享。
三、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发现潜在优质稿件的能力
所谓优质论文是指具有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性、实用性,以及写作具有规范性的论文,对于那些选题陈旧,缺少创新点,可读性不强,即使内容丰富,写作规范,语言流畅,但也不能算作好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没有刊登价值。在编辑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来稿选题新颖,论文的内容是行业内的热点项目,但在写作技巧方面条理性欠佳,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学术水平方面,研究讨论不到位,实验数据不充足,实验结论缺少数据支撑。对于此类稿件,不要轻易放弃,要与作者进行耐心沟通,询问作者研究的方向、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等,提出论文修改意见,引导作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论文主题补充相关实验,完善论文内容,经过编辑与作者的共同努力,将论文修改为优质论文。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辑、排版工作外,要经常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认真听取相关专业的学术报告,分析研究相关专业学科和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充分了解目前学术研究的重点、热点或难点课题与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学术动向与读者需求,根据专业发展充实各栏目的选题内容,建立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动约稿,争取优秀稿件,拓宽优质稿源,把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介绍、报道给广大的读者,提升期刊的社会效益。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研究
1精品期刊建设现状
1.1精品期刊建设背景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集中传播的基本渠道,是争夺国际科技创新成果首发权的主要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因此,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反映了该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中国启动了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其背景有三。
1.1.1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科技论文产出的大国。据中国科学院《2015科学发展报告》显示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快速增长,已经连续5年居世界第二。2015年,中国发表在SCI各学科领域代表性期刊的论文数量(21.9万篇,占世界总量16.2%,美国为34.7万篇)也位居世界第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世界第四;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世界第六;2014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论文的篇均引用量由2004—2008年的3.19增加到2009—2013年的5.54次,引用率从55.22上升到63.35.中国已经以SCI论文产出大国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科技舞台。中国是科技期刊大国。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以4987种位居第二,但与美国(17000余种)相比差距还很大。从今年6月汤森路透《SCI期刊分析》结果看,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中国大陆只有167种科技期刊被SCI收录,仅占SCI收录82个国家11149(其中科技期刊8618)种期刊的1.4%;中国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光:科学与应用》,达14.603,《CellResearch》居于第二,达12.413,分别位列SCI10分以上190种期刊中的第100位和第136位,相差第1位CA(临床肿瘤杂志)115.84分仍有很大差距。学科在今年《2015NatureIndex》排名仅生命科学勉强进入前10的第10位。远落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论文被其他国家引用较少,学术影响力的辐射相对较窄,还无法与欧美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尚不是论文强国,也不是期刊强国。
1.1.2有识之士的睿智
2011年4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李东东等2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的提案》,认为中国虽然已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但并非出版强国,有必要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明确“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就是通过政府主导,设立专门项目,建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遴选标准和选拔机制,优中选优,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瞄准国际先进期刊阵列的“重点跨越”学术期刊20个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有潜力快速发展的“重点培育”学术期刊200个左右。强调学术期刊不仅是记录科技进展、传承科研成果的载体,更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繁荣学术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培养高端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