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骨科康复训练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于康复锻炼的骨科护理论文
一、康复锻炼对骨科患者健康恢复的重要性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骨科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的机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2]。康复训练是伤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
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患者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3],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护士是医生治疗后患者恢复阶段的指导者,也是负责人,最了解患者康复锻炼情况,可以直接评估病人的康复锻炼程度,并按医嘱执行各项康复锻炼活动,并依据临床经验直接采取健康适当的康复锻炼措施,让患者及早快速的恢复骨骼机能。因此,恰当、及时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减少患者致残率。而不恰当、不及时的康复锻炼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导致患者长期的肢体功能障碍,不但使患者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也让患者和社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对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各地、各级医院的发展状况不一而足,特别是医院的等级阶梯式发展状态明显,医院的级别越高,骨科康复锻炼护理发展的越好,并通过定期组织讲座,选送护理人员进修,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技能等,使骨科护理健康发展。反之,低级别医院的骨科护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起效甚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这些思想上的原因,致使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骨折护理的伦理学难题
作者:翁蔚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
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为老年人骨折总发病率的68.41%,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笔者总结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09年1月~12月65~89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心理、生理及早期康复训练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89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77.5岁。实施全髋置换术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6例,住院13~62天,平均24天。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住院次数等对其心理、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100%。
2调查结果分析
2.1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影响本组患者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职业:干部和教师占18%、工人占25%、农民占32%、退休占20%、其他占5%。有46%的患者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较好的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有28%的患者需要通过两次以上的训练示范才能较好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有55%的患者需要督促才能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计划。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及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健康教育在骨质增生训练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在骨质增生患者康复训练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择取该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骨质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护理)和观察组(n=39,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观察2组患者的患处活动功能、疼痛程度,并比较2组的康复训练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活动功能障碍、叩压痛、活动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康复训练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应用于骨质增生患者康复训练中,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使患者规范训练,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尽早恢复。
[关键词]骨质增生;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康复训练
骨质增生又名骨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处软骨、韧带等组织随着年龄增长或受到外界损伤而发生慢性退行性病变,导致骨质破坏,继而引发骨质增生[1-2]。该疾病起病缓慢,早期可在活动时出现关节隐痛,并随着病情发展而不断加重,引起关节肿胀、变形、僵硬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肢体活动功能。康复训练是骨质增生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该病多为老年患者,其对于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因此较难规范展开训练。为此,本研究对行康复训练的骨质增生患者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本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骨质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55~78岁,平均(65.44±3.4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11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55~81岁,平均(65.73±3.5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17例,大专及以上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纳入标准:均符合《骨性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3]相关标准:经X线片检查明显可见骨质增生状态,严重者已出现游离体;病灶部位及其周围关节出现疼痛、肿胀,且活动受限;患者与家属对本次研究已知情同意,均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关节疾病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
1.2方法。1.2.1护理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平卧绷腿、直腿抬高、蹬空车运动、坐位压腿、下蹲运动及慢步行走等措施。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观察组增加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内容如下。1.2.1.1前意向阶段。该阶段患者的特点就是不能或拒绝思考自身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对于疾病危害的认识不足,缺乏改变意愿。在此阶段护理人员需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引导患者正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激发患者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为后期学习康复训练知识提供动力。1.2.1.2意向阶段。该阶段是患者准备开始改变不良行为,采纳他人健康教育阶段。此阶段中,护理人员需重点讲解康复训练的操作方法,做好示范和指导,为患者答疑解惑,掌握正确训练方式。为增强患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护理人员也需不吝赞赏和表扬,对表现积极、意向良好的患者予以鼓励,并鼓励患者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或者邀请已从康复训练中获益的病友现身说教,分享长期训练获益的过程,并根据其自身经验向患者推荐适宜的运动项目,从而增强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1.2.1.3准备阶段。患者已准备在近期内开始运动,但难免缺乏足够的毅力。护理人员可以争取获得家属的配合,要求患者在家属面前签署规律运动的书面承诺书,并粘贴在病区护患沟通栏目上,家属也要全程陪同患者,可以督促患者每日记录训练日记,增强患者坚持规律运动的意愿。1.2.1.4行动阶段。患者进入运动阶段后要继续强化家庭支持和监督,同时要根据患者训练时的反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或者可以适当制定奖惩制度。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者每日运动情况,适时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以提高患者的训练信心,同时也激励其他未成功进行运动训练的患者。1.2.1.5维持阶段。该阶段患者的训练行为已基本稳定,护理人员对患者取得的行为要给予肯定。患者出院后要加强随访,如电话、家访、微信等,随时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联络,以便及时指导患者调整训练计划,更好地巩固康复训练成果。1.2.2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1)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患处活动功能和疼痛程度,将腰椎、颈椎、膝关节等患处的活动度划分成4级进行记分,可正常活动为0分,有轻度活动障碍为2分,有中度活动障碍为4分,有严重活动障碍为6分。疼痛程度则以10cm的自制视觉模拟标尺进行评估,共包括2项:叩压痛和活动痛,无痛为0分,疼痛越严重则分值越高,共10分[4]。(2)比较2组的训练依从性,评价标准为[5]如下,完全依从:可遵医嘱定时定量且高质量地完成训练内容;部分依从:患者需要被动引导督促才能完成训练,偶有不规范训练现象;不依从:未能严格遵循医嘱开展康复训练,常常中断训练计划。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运动康复护理管理在骨折患者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干预,时间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量表(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SAS评分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改善肢体功能,促进自理能力的恢复。
【关键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老年;骨科;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负性情绪
骨科康复为专门研究骨科伤病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学科,是以手术、假肢、功能锻炼等为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实现肢体功能的康复[1]。董倩等[2]研究认为,对刚结束治疗的骨科患者实施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具有重要作用,尽早被动或主动锻炼,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纤维粘连,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功能障碍,减少肌肉萎缩,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较为常用。本研究通过将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恢复中,借以观察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6.55±3.25)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6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6.69±3.20)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术前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3)半年内没有接受过相关手术。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肝、肺、心等脏器的严重损害;(2)患者存在有精神或者是沟通障碍,不适合参与研究。
1.2方法
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以期为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人员提供新的护理工作模式参考。方法根据康复专科医院大多数患者日间在康复训练区训练,午间和晚间在病区治疗和休息时间较多的特点,实施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采用APN排班模式,依据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理论框架[3],修订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以形成规范化的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结果采用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后,医生、治疗师、患者对此护理工作模式的满意度提高,康复护理延伸训练有效开展,康复护理工作质量逐步提高,护理人员主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结论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弥补了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提高了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
近年来康复医学事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各级医院已设置专业的康复医学科,但大多医院尚未建立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工作程序。我院康复护理工作近几年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现对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做以下探讨,以期为康复护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康复患者治疗的特点为:日间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午间以临床治疗护理,晚间休息时间较多。2014年我院开展了由康复专科护士专人指导康复护理延伸训练,责任护士负责全面治疗及护理的工作模式,经过临床实践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专科责任护士分管患者较多,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掌握不全面,影响患者满意度。(2)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全面治疗及护理,康复专科护士负责康复指导,这种责任分工的模式不利于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及康复护理。(3)护理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病房康复护理延伸落实不佳。(4)护士工作积极性不高,康复护理技能提高不大。2015年3月以来我院改进了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实施了由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工作模式,成效明显。
1方法
1.1组织结构
1.1.1人员的组成与配备
按照康复病房护理人力配置要求床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0.45[2]。如康复科室编制床位30张,配置护理工作人员14人,平均在康复病区工作4年,可设康复专科护士1~2名,康复责任护士4~6名。康复专科护士及康复责任护士均达到护理部要求的任职资格。
无痛病房护理管理在创伤骨科患者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2月~2018年4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242例,按照住院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120例行常规管理,观察组122例行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对比2组疼痛管理质量指标。结果观察组第1、2、4日疼痛水平以及住院盐酸羟考酮使用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疼痛、睡眠障碍、可引起疼痛并发症、便秘、继发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明显减轻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水平,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
关键词:骨科;创伤;无痛病房;护理管理
疼痛是一种生命体征,一种不适的感受。疼痛会导致应激水平上升,与内分泌、循环紊乱相关并发症如睡眠障碍、血压上升、心血管事件、便秘有关。疼痛是骨科常见症状表现,特别是手术患者,疼痛持续时间长、感觉强烈,疼痛是导致患者无法开展康复训练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进一步提高医院创伤骨科疼痛管理水平,医院尝试建设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采用对比分析,以2017年2月~2018年4月于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242例,评价无痛病房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入组。纳入标准:①创伤骨病,住院治疗,预计住院时间超过1w;②认知精神正常,可进行疼痛的评价;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分期手术;②预计住院时间≤1w;③认知精神正常,无法进行疼痛评价;④拒绝参与研究。入选对象242例,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对照分组。A病区,对照组120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平均年龄(38.4±11.2)岁。骨折部位:四肢骨折94例,其他36例。保守治疗24例,手术治疗96例。B病区,观察组122例,其中男72例、女50例,平均年龄(39.4±10.6)岁。骨折部位:四肢骨折93例,其他39例。保守治疗30例,手术治疗92例。2组对象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恢复效果探析
摘要: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019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下腰痛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术前两组下腰痛功能评分比较,组间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下腰痛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腰腿痛等症状尽快缓解,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种骨科常见病,是引发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一般通过手术疗法治疗可获得明显效果,但部分患者术后由于瘢痕组织形成、硬膜周围纤维化,引发神经根粘连、局部硬膜囊受压、活动受限,有再次引发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的危险,严重影响长期疗效[1]。随着近年来康复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将其运用到LDH术后护理中,以防止压迫与粘连,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术后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比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70例LDH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在2018年1~2019年1月之间收治,随机对其进行分组,每组人数35例,对照组有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为76岁,平均(50.25±3.56)岁,病程最长20个月,最短为2个月,平均为(9.2±2.8)个月,椎间盘突出部位:2例L3~L4,12例L4~L5,21例L5~L6;观察组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为76岁,平均(50.29±3.13)岁,病程最长18个月,最短为1个月,平均为(9.1±29)个月,椎间盘突出部位:2例L3~L4,11例L4~L5,22例L5~L6。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与椎间盘突出部位等)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2]纳入标准:患者均表现为下肢肌力降低、腰部压痛、感觉减退等临床症状;经核磁共振成像、CT与腰椎平片等检查确诊,与LDH临床诊断标准相符。排除标准:排除腰椎不稳者;排除单纯椎间盘突出者;排除不能主动配合研究者。
1.3方法。对照组LDH患者35例实施传统护理干预,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术后普及相关注意事项,给予心理疏导等。观察组LDH患者35例在其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内容包括:①术后3d之内,指导患者行早期被动训练,以降低神经根粘连发生率,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导患者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抬腿练习,注意期间保持膝关节伸直,将腿抬至30°~60°,时间为15s。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环转等练习,如术后疼痛有所缓解,可适当增加抬腿练习的次数与幅度。每组训练之间间隔6h,每次进行3组训练。②术后4~14d之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增加练习内容,关注腰背部柔韧性的提升,指导其头、臀、足与肩部贴近墙面,每次持续5min,每日2组,每组共3次。协助患者在仰卧位下行髋关节屈伸运动,屈曲髋部,使膝关节与胸部靠近,每日3组,每组共5次。③术后15~28d之间,指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逐步增加腰背部训练强度,根据腰背肌五点式进行练习,在患者仰卧位下进行上肢屈肘、髋与膝训练,实施双足、枕骨支撑训练,另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腰背部举高训练,每次停留时间为3s,每日3次。
疼痛护理管理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骨科创伤患者主要是急诊入院后进行分诊转至本科室进行治疗,临床表现主要以患处痛感强烈、出血、骨折等,一般还会伴有心率加快或血压升高等临床表现[1]。骨科急诊创伤患者最大问题为疼痛,若其疼痛未及时得到缓解,会导致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降低,严重者还会因疼痛引起休克或惊厥等不良事件,使得治疗难度升高,对其预后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2,3]。基于此,本研究在在骨科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管理进行干预,干预后发现效果良好,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诊治的急诊创伤患者中抽取5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68岁,平均(49±5)岁;致伤原因:10例交通意外,9例重物击伤,6例机械绞伤,4例其他。研究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8~70岁,平均(49±5)岁;致伤原因:10例交通意外,8例重物击伤,5例机械绞伤,5例其他。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观察比较。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给予其病情观察、体征监测、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对症处理等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疼痛护理管理进行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阐述。①建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小组由护士长及8名护理人员组成,护士长主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分配和组织,8名护理人员中由资历最高的两位担任组长,其余6名均分为两个小组成员,也就是各小组的责任护士,配合组长完成疼痛护理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均接受过关于疼痛护理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且均考核通过后纳入小组。②责任护士需在患者入院2h内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并将评估时间、患者疼痛因素及性质、疼痛评分和疼痛持续时间等信息记录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上,同时对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评估记录后将情况反馈给医生,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镇痛措施进行干预。③骨科急诊创伤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待其术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手术结束后每间隔2h对患者进行1次疼痛评估,若患者疼痛评分≥5分应立即汇报给医生给给予相应镇痛措施进行干预;按照这一频率连续干预10h后,若患者疼痛评分低于5分以下则改为间隔4h评估1次。④护理人员需做好病房管理,确保患者休息病房的安静,并将病房的温度、湿度及光线控制在适宜程度,使得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休息,心里情绪波动得到一定安抚,从而使得其疼痛感得到缓解。⑤给予体位护理进行干预,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患处情况将其体位调整至合理舒适的状态,并对患者的活动进行控制,必要情况可采取适度的制动措施,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若患者出现肢体肿胀情况,可适当将其肿胀的肢体进行抬高。⑥若患者术后采用静脉镇痛泵或神经阻镇痛泵措施进行镇痛,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控制镇痛泵中药物剂量,穿刺时应避开患者患肢,做好导管护理工作,避免出现导管脱落、扭曲等不良事件。⑦做好疼痛护理管理相关健康教育,分别在患者入院前、术前、术后对其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疼痛产生原因,告知其这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正视疼痛,然后在讲解镇痛的相关方式及注意事项,鼓励其配合医护人员相关镇痛干预。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疼痛评分进行评估,总分0~10分,0分为无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在患者出院前1d对其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应用我院自制的骨科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对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质量及服务态度等进行评估,问卷总分100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75分为一般,76~85分为基本满意,86~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非常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选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