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规划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规划建设论文

景观规划建设城市生态论文

1城市社区生态性调查清单的设计依据

生态社区景观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场地的规划和土地的利用具有科学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并且要结合开发者、设计者、业主、管理者多方主体的参与意见,使其融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当中。第二,社区的协调发展和生态发展,需要应用促使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比如,再生能源的利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复层绿化结构等,一方面生态技术能够节约和重复利用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第三,社区的生态化离不开业主和物业管理者,需要多方参与社区生态化的建设和维护,发挥主人翁精神,对社区产生依恋和归属感,居民的归属意识和生态观念能够保证社区生态化发展的有序和可持续。第四,生态社区不仅要体现可持续性,还要体现宜居性,这正是概念中讲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居民在社区中活动的时间长短和频度,可以作为社区宜居程度的一个判定条件。

2城市生态社区调研清单设计

2.1社区规划布局

2.1.1土地利用与规划。①土地集约利用;②分区科学;③布局合理;④预留发展用地;⑤基础设施设置完备。

2.1.2绿地连通性。①绿地集中程度;②绿地间的相互连通性。

2.1.3社区中心。①居民自觉参与形成;②社区中心分布格局;③适合步行尺度;④活动频繁程度;⑤对居民的吸引力。

阅读全文

工程规划建设农田水利论文

1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前瞻性不够

不但是新疆地区,在全国都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农田水利的建设程度及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速度,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生产需要,对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制约。新疆地区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建设的,受当时的经济发展、建设水平、设计能力等条件限制,使得这些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不高,已经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加之一些工程设备设施,缺乏维护,年久失修,本就建设水平很低的工程,有些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即便是新建设的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上往往缺乏前瞻性,工程的运行也只能满足现在的农业需要,工程规划和建设很少考虑到几十年后的农业发展需要,很多工程在农业的不断进步中,暴露出工程规划的短视,对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1.2水利队伍需要加强建设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由于多数工程都是政府主导,地方负责操作,工程完成后由工程所在的群众使用,这就产生了建设、使用、管护的主体不同,尤其是多数工程的管护主体都不明晰,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主体责任人多数都不明确,造成工程管理缺位,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不当、维修不及时、设备设施人为损坏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工程后期管理上没有专门的队伍进行管护,有的地方虽然有管护队伍,但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都很弱,需要加强提高。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的相关对策

2.1立足长远袁通盘考虑

阅读全文

城建档案整理工作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目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中,档案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城建档案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在城建档案整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处理好档案管理工作,基于一定的档案管理方式,分析档案管理当中的问题,提出更有效的档案管理和整理工作方式。城建档案整理工作可以更好地应对城市建设发展,对于城建基础性工作和发展工作提出更具有建设性价值的意见。论文基于对城建工作的研究提出了更为有效的档案整理方式和策略,完善城建档案整理工作。

关键词城建;档案;问题

1引言

要解决目前城市建设档案整理中存在的管理、技术、资料的落后等问题,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在城建档案整理工作中要有开放、有创意、有理性地剖析;有多样化的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决定,只有这样,方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2城建档案的特点

当前,城市建筑工程的档案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先确定其特征。特别是城建档案具有如下特征。

2.1城建档案内容特征多样化

阅读全文

我国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水文化研究至今,学术界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掌握我国水文化研究的新动态、新形态、新业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来的关于“水文化”的论文,从学科分类、发表年度、文献来源、关键词、研究机构及论文影响力诸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为构建“水文化+”研究范式提供理论基础,推动水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阅读全文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与品味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笔者居住的周边环境与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就对城市规划的设计与应用提出了考验。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的园林景观建设,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设计出优质的园林景观建筑,园林景观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对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存在规划认识不科学、设计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下文就具体来分析存在的问题。

1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

园林规划属于一门工艺艺术,在规划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比如,需要遵循生物学当中种类的多样性原则,注重客观规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对城市的建设大部分都是考虑眼前的利益,并没有真正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对环境与资源还是考虑不周全,导致植物与树木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进一步降低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质量。而且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的水平较低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过分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城市规划设计缺乏科学的依据,有待改进与完善。此外,我国对城市景观规划这个行业一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城市景观的管理处于比较松懈的状态,在教育方面,很多高校并没开设有关城市景观规划的课程,这直接地导致学校没有为社会充分输出城市景观规划这方面的人才,在现阶相关从业人员都是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工作,这些人没有足够的热情与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加之城市景观的理论与技术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导致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此外,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素养有待提高,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往往重理论,忽视一些客观条件,并且设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对自然因素综合考虑,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2创新开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路径

阅读全文

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社会各界因而提高了对城乡规划的要求,尤其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设计逐渐融入了生态建筑设计。基于此,论文以生态建筑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的简单介绍,引出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在联系,并探讨了落实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探究应用

1引言

生态建筑设计作为城乡规划设计中新的思路,可以通过对环境、建筑、社会三者的有效融合,为人们创建出良好的生活环境。但由于我国生态建筑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城乡规划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

城乡规划主要涉及空间、经济与资源多个方面,目的是为了提升城乡整体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城乡规划需要根据地域、环境等因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理布局。另外,进行城乡建设时,倡导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2.1建筑设计符合环境要求

阅读全文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效开展,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做好乡村旅游发展和创新工作,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介绍了乡村旅游的背景,探究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和创新模式的应用策略,为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创新乡村旅游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创新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各地积极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和创新体系,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旅游实际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1]。

1乡村旅游背景和发展意义

2018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强调要做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从乡村旅游研究来看,这一选题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截至2018年底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有560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逐年增长。从2016年开始,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这与当时国家颁布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有关。目前,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更多关注乡村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和文化关系研究不多。研究怎样在河南省挖掘当地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乡村旅游的有效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2-3]。

2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1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体制不健全是阻碍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乡村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来看,常处于条块分割以及行业壁垒并存状态,受到相应的政策制度约束。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需要严格遵守管理规定。在纵向上都需要遵守相关体制,横向上还有不同的客户服务模块,因此将相关行业进行融合,很难实现相互渗透发展[4]。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1主要问题

1998年2月,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对于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内涵式学术性职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原有培养模式未能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严格区分,存在明显专业学位学术化培养的倾向。

1.1课程设置缺乏特异性

2015年之前,由于国家缺乏统一标准的培养方案,各院校基本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自行设定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9月,本校并未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单独设课,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课程体系,仅在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方面有所区分。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方案也仅是对课程设置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根据培养目标,将“提高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缺少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研究生课程的特异性和应用性显现度不够。

1.2导师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本校相当数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式思维影响,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导师资格评审、职称晋升等受科研论文和申请课题的影响较大,迫于自身科研压力的考虑,部分导师为了增加科研产出,而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学术学位类型进行培养。

1.3学位授予标准急需改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