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古典舞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戏曲舞蹈和古典舞的融合和体现
【摘要】中国古典舞在创立之初就被大众误认为是戏曲舞蹈的再现,事实上,中国古典舞在形成过程中对戏曲舞蹈元素进行了丰富的吸收、借鉴和创新,才形成现代中国古典舞体系。显然,中国古典舞只是提炼了戏曲舞蹈中的精髓,这使得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中有了新的艺术呈现。二者共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上为中国民族化舞蹈增添了深厚的底蕴和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对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的文化渊源及各种要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凸显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体系中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舞蹈;渗透;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古代舞蹈、戏曲舞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过去,大众对中国古典舞存在一定认知误区,认为中国古典舞就是古代舞蹈,随着大众对我国舞蹈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大家对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产生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艺术体验。中国古典舞秉承传统优秀舞蹈的理念,对各种具有民族化风格的舞蹈元素进行了新的整合,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其中也包括部分优秀戏曲舞蹈。所以,中国古典舞不是对古老戏曲舞蹈的简单模仿,而是博采众家之长,进行优秀舞蹈文化的继承,彰显了中国舞蹈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构成与戏曲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尤其是在审美特色上,中国古典舞也追求传统文化的韵律之美,笔者通过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舞蹈身段、技法、服饰、道具、审美、情感等层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中国古典舞对表演者舞蹈身段的要求,不仅汲取了戏曲舞蹈的风格特征,还彰显了古典舞蹈动作的整体艺术性和表现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戏曲舞蹈中的身段、形态、技法等内容都进行了丰富的吸收和借鉴,这赋予了中国古典舞更为隽永的审美特色。
一、二者之间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
显然,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之间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关系,并在互相借鉴中获得共同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国舞蹈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显著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底蕴。中国古典舞蹈既是对古代舞蹈艺术精髓的良好传承,也是对源远流长的戏曲舞蹈文化的复兴,所以,探讨中国古典舞体系中的戏曲舞蹈元素,要从二者的产生根源和文化脉络说起,才能清晰呈现二者的内在底蕴及重要关联,这有助于我们在中国古典舞的学习和表演、教学过程中,掌握戏曲舞蹈元素的审美内涵和风格特征,赋予中国古典舞更深邃的意义和价值。中国舞蹈艺术源远流长,贯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无数代民间艺人、专业舞蹈演员的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承下,我国各种舞蹈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因而,我国的舞蹈文化历经时代文化、审美追求的洗礼,形成了自身突出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从古代宫廷舞蹈的出现,到大唐乐舞的繁盛,再到宋元时期舞蹈艺术的衰落,中国古典舞都与戏曲艺术相随相伴,进行了很好的融合。现代中国古典舞风格的形成与戏曲舞蹈的成熟和发展一脉相承,并融入了生动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痕迹。尤其是,在不断的文化历史演变中,由古代歌舞演变而来的戏曲舞蹈逐渐融合到了戏曲表演之中,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地展现了民众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将中国古代舞蹈的意蕴进行了生动多姿的呈现。戏曲艺术在歌与舞的诠释下,与百姓的生活和情感环环相扣,在舞台的艺术呈现中,对中国古代舞蹈进行了新的延续和传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舞蹈事业进入了系统发展的时期。出于对中国古典舞蹈的文化价值的保护和科学化传承的考虑,大量的舞蹈家们投入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学科建设之中。他们不仅从丰富多彩的传统舞蹈资源中提炼出核心要素,而且注意到戏曲舞蹈中的精彩部分,并对其进行了优化、整合。我国众多舞蹈家们呕心沥血,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汲取了戏曲表演中舞蹈的核心精粹,并对其进行艺术优化,才提炼出戏曲舞蹈中的古典舞蹈元素,使之成为中国古典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二者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融合与呈现
从以上的发展脉络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并相互渗透、互相融合,推进了各种类型的舞蹈之间的深度碰撞和融合,这也充分体现在古典舞和戏曲舞蹈的构成要素层面。在中国古典舞的形成过程中,舞蹈家们从身段、技法、道具、审美等各个层面,对源远流长的戏曲舞蹈进行了萃取,这使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中保持了独特的风貌,同时又产生新的意蕴,展现了戏曲舞蹈更为深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古典舞身韵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古典舞蹈不仅仅具有着传统舞蹈的众多特征,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数千年文化融合成的精华。在古典舞分析中不能够忽视的一点便是身韵,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古典舞的灵魂,或是古典舞的标志,在中专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凸显出古典舞身韵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文章中首先对古典舞身韵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后将此作为基础,分析了身韵在中专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舞蹈教学;重要性
古典舞的艺术气息具有着一定独特性,蕴含着传统民族舞蹈的光彩以及民族审美风范。在古典舞发展过程中,对传统舞蹈的神韵进行继承与再创造,同时积极吸收我国传统戏曲舞蹈的精华,发展至今,又融合现代舞蹈审美特征,形成有别于其他舞蹈类型的独特舞蹈风韵。在中专舞蹈教学活动中,身韵训练具有其必要性,身韵是构成古典舞的重要元素,也是推动舞蹈学习规范化以及独特性的原动力。
一、古典舞身韵简述
身韵是现代舞蹈教学中形成的一种全新课程,建立在多种艺术精髓的继承与创新之上,充分显示出我国古典舞蹈的艺术魅力,也是我国古典舞在现展的重要转折点。身韵可细化为身法与韵律,身法属于外部表现的技法,韵律属于艺术内涵,身韵课程经由身韵的锻炼提升身法与艺术特性,促使学习者能够达到以形传神的舞蹈表现。身韵的构成元素来自于戏曲文化、武术的审美规律等各个传统艺术领域,将传统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归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础动作,充分展现出古典舞的运动空间[1]。古典舞与现代舞的主要差异之处在于古典舞并非单纯地用动作达到传递文化或是故事的效果,还包括表演者的神韵及形似等,轻柔、优雅等均是古典舞的特征,为充分展现出这些特征,表演者必须在呼吸节奏、动作转变等各个方面提升,而身韵的锻炼则有助于提升表演者的舞蹈素质,促使其能够达到传神的舞蹈表演。
二、古典舞身韵在中专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所有类型的舞蹈表演都需要具有相应的舞蹈训练,以我国古典舞为例,身韵训练可用在多种类型的舞蹈训练中,具有着较高的地位。古典舞所关注的是身形兼备,而身韵锻炼便是基于此种要求所提炼出来的基础课程,为此,其在现代中专舞蹈教学中应该受到关注。
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和发展探索
【摘要】戏曲作为表演艺术,和舞蹈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戏曲表演艺术的魅力,并通过对戏曲的有效借鉴,实现了舞蹈体系的新发展,持续地推动着中国舞蹈行业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舞蹈是以中国戏曲为基础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舞在吸收戏曲艺术的精髓的基础上,绽放出自身的精彩。中国古典舞的课堂训练只有不断吸收与借鉴戏曲艺术的精华,才能更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增添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戏曲;古典舞;课堂;借鉴;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都是沿用芭蕾舞基训的模式,在舞姿的软度、开度及组合动作的训练等方面,古典舞与芭蕾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蹲”组合,古典舞在下肢训练中运用了芭蕾脚位的一位、二位、四位、五位等,在不同的脚位上都带有“Demiplie和Grandplie”;又比如“单腿蹲”组合动作的训练中“Battementfoudu”的运用,女班基本功的很多教材准备动作由芭蕾一位手变成了古典手位“背手”,芭蕾七位手变成了“山膀”,芭蕾三位手变成了“托掌”,上肢加入了一些古典舞身韵的运用,除此以外,古典舞的下肢训练基本没有脱离芭蕾基训。当下,中国古典舞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舞的专家学者为了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舞的特色,将目光放在了戏曲元素的开发与传承上,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教材也出现了许多改变。还是以“蹲”组合为例,目前,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系已经在蹲组合的训练中加入了许多戏曲身韵元素,融入了戏曲舞姿,脚位训练也融入了八字步、踏步等元素,在“小踢腿”“单腿蹲”等动作训练中加入了戏曲“侧拧”“仰身”等训练,逐渐脱离原有的芭蕾舞和古典舞结合的训练模式,形成了真正具有中国古典舞特色的基本功训练组合。
二、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的共性
中国舞的基训课堂融入戏曲元素,更好体现了古典舞蹈的风格与韵律。在舞蹈训练体系上,中国古典舞和戏曲有很多共性:
(一)二者的动作具有相似性。戏曲是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对身体柔韧度的要求重点在腰、腿上,而古典舞主要依靠肢体进行动作表现,除了腰、腿的柔韧要达标以外,还要对身体多个关节进行柔韧度训练。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论文
一、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的必要性
古典舞是我国古文化的传载体,它体现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示,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观念和舞蹈内涵,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每一个舞步都在表达着人物的不同情感。古典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舞者,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者。
二、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古典舞教学模式,它就是将艺术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一个衔接式的教学,通俗的说就是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能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科建设完善,师资队伍雄厚,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较强,教学成绩斐然等特点。
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我国古典舞的发展及其教育探讨
1.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悠远的戏曲舞蹈紧密相连,在刚建立初期,古典舞曾被业界称为“戏曲舞蹈”,确实,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并借鉴其典型运动轨迹、用力方法的中国古典舞,从古典戏曲的历史和文化中吸取着养分,一直在不断摸索着发展。从发展阶段来说,可将古典舞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1.1初创、借鉴期
中国古典舞的初创时期为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伴随“新中国成立了,要大力发展自己民族的舞蹈,现在舞蹈团里有芭蕾舞、新兴舞、少数民族舞,还需要有中国古典舞……”的倡导,政府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创立给予了热切的支持。1954年,中国古典舞课程首次在北京舞蹈学院开设。当初的开创者们认识到,要发展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舞种,当然离不开从最具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传统戏曲舞蹈,唯一而且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从戏曲中借鉴和提取。这一时期的古典舞作品创作也显示出了这一点,很多戏曲片段成为古典舞蹈剧目创编的素材库,如1957年的《宝莲灯》和1959年的《小刀会》等,表现手法中大量借鉴戏曲舞蹈的套路和动作程式。在舞蹈形体训练方面,则以戏曲文化为基础,借鉴芭蕾舞蹈训练框架建立了一套具备当时时代特点的训练方法和模式。
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提炼和整理了具有中国戏曲舞蹈特色的专业舞蹈词汇,大量培养职业舞蹈演员的书籍、教材和课程编排,也都诞生在这个时期。在剧目创编方面,舞蹈家和教育学制们通过对传统戏曲、武术等故事原本加以挖掘,将民族舞蹈的元素融入其中,创作了不少兼具古典音乐、文化内涵和舞蹈修养的优秀表演作品,也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专业的舞蹈艺术家、教育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立足于传统文化,却借鉴芭蕾舞训练框架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民族特色的舞蹈显出了严重的芭蕾倾向,违背了中国古典舞的设立初衷,随着十年文化革命的爆发,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古典舞的发展几近停滞不前。
1.2建设、重塑期
古典舞与传统文化关联性
1.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古典舞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更确切地说,它更是对以上三种舞蹈艺术的复兴,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原则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相对于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来说,创新度并不高,它犹如一根绳子,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串联在一起。从流派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舞蹈类型,在中国舞蹈的种类里,与芭蕾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相提并论。中国古典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宫廷舞,甚至可以继续向前追溯,一直到民间舞蹈。自西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管理礼乐舞蹈的机构,后来的两汉、两晋、隋唐以及五代也都一直沿袭这一机构。宫廷舞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周代的六个乐舞,此外还有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等,很多统治者都热衷于舞蹈,宫廷舞又恰恰是在迎合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创作的,这就使得部分宫廷舞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奢靡、消极的色彩。可是这种情况并不绝对,只占据了宫廷舞的一部分,大部分宫廷舞作品都是乐师吸收民间舞蹈某些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因此宫廷舞鲜明地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精美绝伦。到了宋代,中国民间舞蹈吸收了戏曲中的某些舞蹈元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宋代舞蹈,发展到元代时期,舞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大融合阶段,无论是滑稽戏、白戏,还是宫廷乐舞、歌曲,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舞蹈在元代、明代和清代主要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舞蹈相融合,后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社会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舞蹈艺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大大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容。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古典舞也随之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很多舞蹈家纷纷针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展开研究,他们不但积极学习古典舞蹈中戏曲舞蹈的成分,而且还在古典舞蹈中加入了武术元素、芭蕾元素,推动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除此之外,这些舞蹈家还借鉴了芭蕾舞中的舞蹈技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制成首套古典舞教案。《小刀会》、《宝莲灯》等作品都是古典舞中的典范,它们采用了较多的古典舞动作,展现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古典舞重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舞蹈家不但对戏曲舞蹈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出可以借鉴到古典舞蹈中的成分,同时还对石窟壁画以及出土的舞蹈资料进行研究,以便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舞蹈动作,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是当之无愧的宝贵艺术形式,艺术价值极高,它不但与戏曲、武术中的某些元素高度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能体现出舞蹈大师高超的舞蹈技能。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充分表现出古典舞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一并展现出与之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中国古典舞的服饰、音乐,还是动作、神韵,无一不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显形呈现,形神兼备而和谐统一。
2.古典舞的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古典舞不仅吸收融合了武术、戏曲、民族舞蹈的某些艺术元素,而且还借鉴了芭蕾舞的抽象动作,最终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艺术特征。这一概括不仅强调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精神和艺术风格,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独特的美学特征。
2.1古典舞之身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典舞不但集中体现了中国形态美学、韵律美学,是二者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古典舞不会将某一传统艺术形式简单照搬过来,而是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有选择地吸收,运用自身的审美理念去发现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民族性的东西,并在遵循传统舞蹈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这是中国古典舞蹈与其他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能够散发独特魅力的原因。由于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一名舞蹈表演者来说,都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更深刻地理解舞蹈的美学价值所在,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蹈训练中,从而灵活自如地运用舞蹈肢体语言来展现美学特征。
2.2形、神、劲根植于传统文化中
论传统审美对现代古典舞韵律的影响
一、“线”性美感意识所带来的韵律特点
从中国古代舞蹈的特征来看,强调动作的连贯流畅和绵延畅婉,这是一种“线”性的美感意识,而这种意识与华夏民族远古图腾的想象物“龙”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表现身体运动与头部运动的协调配合,古代的人们就以“龙”的形态与动作为模仿对象,我国独有的“龙舞”艺术就是一种证明。龙头带动着绵延的龙身,体现出了婉转回旋、灵活生动的线性审美取向,这种线性的律动显然是中国传统民族的审美意识在形体运动中的自然反映。中国古代舞蹈大多具有程式和定势的特点,动作间的起承转合与进退旋转都体现出有序性和整体性。这种有序性和整体性也被当代中国古典舞所吸收,使古典舞的舞蹈动态体现出了点线交织、刚柔相济的韵律特征。人们也认识到了,一味的流线之舞无法产生韵律,只有“点”与“线”相交融的舞蹈动作,才能体现中国古典舞“刚柔相济、动静相随”的韵律美感。
首先,用“点与线”来明确动作路线和节奏之间起承转合的强弱关系。中国古典舞运动的节奏规律不是简单的匀速,而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既有规律又自由的节奏中进行的。当代中国古典舞《扇舞丹青》是一个极富古典舞本体特征的作品,它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其韵律。舞蹈中没有炫目的技巧,也没有激荡的情节,仅靠舞者的身体和舞扇,诠释着我国古典舞艺术的神韵之美。舞者的身体与舞扇好似画笔,在充满线性的行云流水般的舞蹈之中穿插“点”的“亮相”,使动作与动作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和映衬。古典舞男子独舞《秦俑魂》为了展示中华英魂的威武之躯和勇士气概,充分利用了动作间“点与线”的节奏关系,达到了震惊四座的理想效果。舞者一开始,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运用“点”式的机械动作,运动自己的关节,将附着在身上的泥块一点点抛落。随着鼓声的加速,一系列动静相随、干净利落的舞蹈动作既带有棱角的力量美,又不缺乏自然流畅的韵味。“线中有点、点中有线”的节奏处理,体现出了具有含蓄性和无限想象力的舞蹈意境和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韵律之美。
其次,用大小不一的动作力度来处理韵律节奏。中国古典舞动作间所使用的力度大小十分有讲究。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长短顿挫、符点切分等都是通过形体的动作进行的不同力度的处理所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舞者懂得适当地运用“劲”头,在身韵中重视动作结束时瞬间的停顿。唐满城教授指出:“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表演中的“劲头”主要体现在如何区别运用“寸劲”“反衬劲”和“神劲”,这是对舞蹈动作间节奏的一种把握,也是古典舞韵律的特征之一。
二、太极图的意识形态对中国古典舞韵律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建立在以继承戏曲舞蹈为代表的传统舞蹈文化之上,在具有华夏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得以发展。戏曲舞蹈的形成之初,由于受到封建专制和封建意识形态的禁锢,舞蹈语言呈现出蜷曲的律动和被束缚的扭拧,这对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产生了一定影响。唐满城教授讲:“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流。”“流”更多的是存在于舞蹈的外在形式之中。那赋予中国古典舞文化精神所在的“源”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图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古典舞生命力的源泉之一。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意象和动作韵律无一不受其影响。虽然,太极图的图形结构简单,线条清晰,但其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却是深远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当中由表及里的造型与韵律,由内而外的古典精神和物质形态,以及舞蹈动作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规律等都可以被太极图的文化精髓所囊括。
第一,太极图中“圆和曲”的审美思想给当代中国古典舞注入了含蓄、和谐的韵律之美。太极图外部所呈现的是“圆和曲”的和谐形态,而内在所传递的是“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圆”展现了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之道,世间万物都是遵循着一定的生息规律,在循环无端的运动轨迹中进行。“圆”,也包含着我国古典舞蹈含蓄的韵律风格。“圆和曲”是中国古典舞运动路线和舞姿造型的审美特征,“平圆、立圆、八字圆”都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每一个动作当中。如:“圆场”“摆扣步”等体现了圆和曲的运动轨迹,而“风火轮”则通过手臂与腰部配合,轮划出一个个的立圆,使肢体通过延展划出最远的路线,占有最广的空间。这种对空间的无限探索和利用,既展示出了人体对时空饱满的表现欲望,又体现了圆满、循环、完整等多重文化思想。包含“圆和曲”的舞蹈形态体现出一种温润和谐的自然美感,它使舞者的气息流动而舒畅,让动作间的转换控制有度,技术技巧的发挥游刃有余。这种无棱无角的流动、变化无穷的气韵体现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委婉曲折”“闪转腾挪”的韵律特点。
古典舞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究
【摘要】中国古典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舞蹈艺术当中的有利因素,新时期背景下,强化对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同时也能推动中国古典舞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在传统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艺术工作者的加工、创造和提炼,并结合中国传统审美艺术和思想才有的“当代”产物,为了更好地延续和发展中国古典舞,必须在教学方面加以创新,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接受并热爱中国古典舞。
一、中国古典舞教育体系概述
任何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都必须有完善健全的行业体系,对于中国古典舞教育而言亦是如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延续古典舞艺术发展,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可行的教育体系。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其中涵盖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这些民族特色加以凸显,而并非对舞蹈动作的单一复刻和模仿。中国古典舞继承与发展了戏曲舞蹈与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借鉴了芭蕾的训练模式,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下,形成了既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又反映时代精神的中国舞发展模式。总之,要想更好地传承中国古典舞艺术,就必须强化对其文化精神和内涵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者产生浓厚兴趣,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到古典舞文化,促进其长久稳定发展。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现状
首先,在当前的中国古典舞教学当中,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对其灵魂加以领会,古典舞不仅要表达一种肢体美,更重要的是对情感的表达。对于中国舞而言,在情感表达上讲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刚柔并济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古典传统哲学思想。但由于很多学生深受现代舞思想的影响,甚至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国古典舞的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对舞蹈动作进行模仿,缺少情感和思想的注入。还有很多学生由于对中国古典舞的兴趣度较低,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对教师的动作进行复刻,缺乏创新力,这些问题的发生都会对中国古典舞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1]。其次,在中国古典舞教学手段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一方面限制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并不能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动作要领,这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影响。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个别教师经常会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模仿动作,不能充分发挥出其主观性和积极性,因此同样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问题都是因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所导致的,且相关的教学设施也未能配备到位,最终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最后,在中国古典舞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只有将古典舞表演创作和情境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能力。但就目前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无法达到上述目标,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舞蹈艺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一场完美的古典舞演出并非对舞蹈动作的单一复刻,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并要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那么也就失去了古典舞教学的意义和内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