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古典文化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探析(3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这一学科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重任,而语文教材也是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将传统文化有效的深入其中,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际渗透效果令人堪忧。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加强对其的研究力度和程度,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概括的来讲,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学生修养的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基本的传统文化,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隐形的约束作用,让学生更能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行为去学习、生活、处理事情,让学生更好的做人,在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都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十分有帮助的。第二,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需要继承和弘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而中学生的队伍又比较庞大,当更多的中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发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时,也就能够影响到更多身边的人,这样一来,就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更完善的传承和弘扬。第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会认为语文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倦怠和厌倦的心理。而将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入其中,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更独特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教材内容别有一番风味,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高,而语文教材中又有很多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一来,传统文化和语文教材能够实现有效的互动,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的,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几点建议,并辅以案例佐证,具体内容如下所述: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教材中找到传统文化渗透的衔接点。初中语文教材中本身就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挖掘的程度,从中找到衔接点,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渗透。例如,在渗透爱和美这个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中塑造的形象,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爱,不同的美,并能够感受到不完美中的“美”,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背影》中的父亲身材臃肿,步履蹒跚,不美。《台阶》中的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不美。《老王》中的老王“面如死灰”,行动“迟缓”,不美。《信客》中的老信客“不诚信”也不美。这些人物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美的,这就是不完美中的“美”的最好诠释,烘托出了人性美的价值。2.教师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加强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力度,用自己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实现真正言传身教。例如,在讲解《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知人论世的理解方式深入探究,运用多个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逐渐走入刘禹锡的内心深处。从而让学生明白读经典美文就是读作者心路历程的道理。
三、结束语
小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
摘 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凝聚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强大内生力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要从小学生抓起,故提出培育小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关键”。 而小学生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让更多的小学生喜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蓄积力量。
一、小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优秀文化的显著精神特征, 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做好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传统。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而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传承文化本就是教育的责任使命,对小学生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培养优秀文化的继承者、推动文化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认同。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很多小学生痴迷西方文化,认为传统文化“过时”。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从而实现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认同的作用[1]。 最后 ,陶冶道德情操, 塑造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方特有的道德文化元素,浓缩了对“礼义廉耻”“忠孝悌义”的文化价值观倡导,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道德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品行。 基于此,对小学生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学科渗透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大。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非常经典的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这些材料的使用,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文化内涵
一、立足语文教材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对当下国内一些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可得知,大多教材版本都承载着较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教材版本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却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很多一线语文教师仅仅重视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这一方面,但却有所忽略教材体现出的“人文性”理念,因而所取得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完全尽如人意。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将“以人为本”当作核心价值观念的,事实上,儒家和道家这两大思想体系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经典范本。例如,《论语十则》中的所讲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典型的传统思想观。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所蕴含着朴实无华的辩证思想观,这些都渗透着人们对美好社会和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些方面的内容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初中生开展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传授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立足课堂渗透传统文化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在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强化其对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教学课型的深入研究,并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传统文化。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立足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师的实际开展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策略。例如,在讲授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文化时,教师可对诗中的优美文字同诗的美好意境进行有机整合。如在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诗句时,为了突出其中的“直”和“圆”这两字运动得巧妙性,教师还可用“白”“红”“立”“悬”这些字眼尝试着替换,通过替换后的效果对比来深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对于初中生而言,大多数古文都比较晦涩难懂,因而很多中学生甚至害怕学习古文。教师要想使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接受古诗,最首要的应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例如,可采取比较阅读和分点分项法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其中的比较阅读在阅读《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这几篇篇幅较大的文言文时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教师可对范仲淹、柳宗元和欧阳修这几位人物的人生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通常能够呈现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出了他有着高远的志向但是无法实现的思想状态。柳宗元则有着“见水清鱼乐而乐,感石潭寂寥凄寒而忧”的情志意趣。欧阳修则寄其内心深处的忧愁寓于山水间,其在为政一方造福百姓之后最后倡导“与民同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于分点分项法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对古代人物性格的认知。多面性为古代文学的一大显著特点,读者不同,其解读观点也会存在着差异。尤其在认识和理解古代人物时,也应善于运用多元化的视角,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例如,三国中的曹操,可从“可爱的枭雄”这一角度对其进行人物分析,更具体来说,到底哪些地方体现了其性格之可爱,哪些地方又体现了其性格之“奸诈”,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人物的“英雄之举”,对这一人物性格的多重性特点,进而采取分点分项法进行分析,如此就能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实现立体化的呈现。《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人物也可采用分点分项法进行分析,具体可结合“刚健的英雄”和“娇美的女子”这两个点逐一进行分析,以引导学生对这一人物角色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借助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分析
摘要: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者的紧密融合和有效渗透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与发扬。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育中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
一、通过挖掘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编排并为语文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每一篇文章都能够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质与美,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为了推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教师就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探寻和分析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对讲课的重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移,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教材当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观念、底蕴和内涵,使得高中语文教育不单单是知识教育,更为主要的是文化教育,有效突出传统文化的思想、民族性、传统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通过带领学生对教材当中文章的传统文化视点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入的挖掘和感受其中的蕴含的文化特质。例如,在讲解韩愈的《师说》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和了解到其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可以从这篇文章当中的疑问处着手,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因子进行提炼,让学生感受到在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尊师重教传统。再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来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精神。
美学视野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想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需要人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本文以生态美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门类学科知识为基础,力求以美学为主导的多重视角,来审视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美学:城市文化:空间
一、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
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所在的地区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一带曾经是金上京故地,金源文化的发源地,这一中华文化支流对哈尔滨乃至黑龙江流域至今仍留有一定的影响,其特点在于保持有女真(满族的前身)等少数民族的风格特征。上世纪初叶,哈尔滨市曾经生活着汉、满、蒙、朝、俄、犹太等民族,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这里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中心。山东、河北等闯关东的汉民族在此形成了关东黑土文化,满、蒙、朝等则有少数民族文化,俄罗斯民族带来了欧洲文化及东正教,犹太民族则在这里留有犹太文化和宗教,后二者使这个城市别具异域风情,故而哈尔滨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美称。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对城市的建筑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典式建筑,它的外形、颜色多为红漆圆柱、飞檐、瓦片屋顶,带有庄严、肃穆、沉静、祥和的特点,代表性建筑有文庙、极乐寺、哈尔滨第三中学等。其次,20世纪初,在俄罗斯兴起的“新艺术”运动,给哈尔滨市的建筑物带来了欧化艺术风格。这一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建筑物外观的整体和谐,流畅的线条,栏杆设计为圆弧形,饰有铁艺雕花,墙体拐角也为圆弧形,并保持俄罗斯传统的圆形尖顶式结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保持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的庄严、肃穆的风格。代表性建筑物有马迭尔宾馆、索菲亚教堂等。二战之前,一些犹太人避居于此,建设了具有犹太民族文化和宗教意味的民居和教堂,也给这个城市增添不少色彩。因此,哈尔滨市的建筑风格应当是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保持其地域特征。具体来看,对于居民社区的建筑,可以适当保持中华民族古典式的建筑风格,这也适合哈尔滨市居民的生活心理需求;对于高等学校教育园区,则可以采取现代风格与古典风格相交汇的方式,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又凸显出现代化教育的特征,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对于行政区域、高科技园区、工业区等,可以用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为主,彰显出宏大、创新、高效的现念,比如市政府及其周围建筑;对于博物馆、文化场所、旅游区则可设计为充满异域风格的俄罗斯建筑,因为在这些地方,建筑设计师更能够充分体现其设计理念和艺术特色,美学价值更高;对于郊区农村建筑,则可以体现东北民居建筑风格或设置一些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村。
二、空间布局与美学效应
哈尔滨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江两城”,又是历史文化中心的大城市,这就决定它应采取“双核心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江南城区主要以工商业、贸易加工等传统经营模式为主;江北城区则以行政、文化教育、高科技产业、出口加工为主。二者在城市功能上实行互不干扰、功能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江南老城区已形成固有的“环形”布局模式,而江北城区的规划则可借鉴深圳市的“组团”布局,为什么采取“组团”布局而不是“环形”布局?原因在于江北特殊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决定了不能搞“同心圆式”的布局。“组团”布局的优点是能够集中发挥每一片区的功能特长,提高效率,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如市政府的行政功能,江北教育园区的文化教育功能,松浦、利民开发区的工业经济等。以目前松北区的地形地貌来看,松花江与呼兰河两个水系给松北新城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松北区的大片原始田野地形也极有利于绿化系统工程展开。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绿地环境的整体性,将各种形式的绿色景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整个城市处于绿色氛围之中。当今国外提倡的建立绿色廊道的设计理念值得应用,廊道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把城市内分散的绿色斑块联系在一起,进而使绿地由分散而合成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并且遵守“整体大于部份之和”的规律,增强绿地的效用。很明显,绿地在整个城市空间中的所占比例越大,就越能给居住民带来优质的环境,但这又与居住用地、公共用地发生矛盾。国外通行的惯例是三个三分之一的原则,即建筑、绿地、公共空间各占三分之一,我们联系到中国乃至哈尔滨市现有的实际情况,解决居民的居住与工作、生活用地应放在首位,绿色用地必然有所减少,但应该有一个基本标准,以保证城市居民对绿色的基本要求。城市空间布局合理会呈现出形式之美,对称、平衡、和谐、合乎比例等特点都会产生美感,加上绿色环境对城市的整体覆盖,生活于其中的人类将会体验到空间形式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三、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统文化中提倡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爱无疆、天道酬勤。弘扬传统文化应当从娃娃抓起,让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好的传承下去,滋润当下,文明社会,浸润心灵,造福世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渗透。如文字:汉字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韵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及文艺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十二生肖》等涉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让学生铭记这些来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虽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例如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背诵理解之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大,人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而传统文化学习需要熟记背诵,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较快的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汉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汉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播及学习途经。儿童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经。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对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知礼仪、知廉耻、知善恶、知是非,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纯粹的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非常明显。古人的智慧及学习、生活、处事思想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古人的氛围,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教学,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将古诗词作为故事来讲解,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古人创作时的意境。在剧情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课堂讲授模式之外,教师还可将古诗文中的故事排练成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后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古典诗词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和开展古典诗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能力全面发展。教师要精选诗词篇目,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动古典诗词融入幼儿教育,拓展幼儿的知识体系,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古典诗词;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彰显着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和审美体验,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幼儿教师要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幼儿真切感受古典诗词的优美韵律、别致意境与语言技巧,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陶冶幼儿性情,塑造价值导向。
一、古典诗词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依据
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和开展古典诗词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古典诗词蕴含着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是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价值教育的宝贵资源。当前,幼儿课程工作者已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筛选出了一批契合幼儿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的经典作品,完成了内容准备事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教学方式的选取。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惯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讲述诗词内容,丰富幼儿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
二、古典诗词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第一,陶冶幼儿的人文情操。古典诗词是中国文明长卷中的绝妙华章,以精致的语言和精妙的构思体现着高深的意旨和悠扬的境界。教师组织幼儿朗诵和默写古典诗词,品味诗词的优美语言和独特意境,体会诗文蕴含的人生智慧与丰富哲理,可以加强幼儿的语言组织和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旨趣情操。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学习曹操名篇《观沧海》,感受那种寓情于景、气吞山河的磅礴志向,体会诗人的宽广胸襟和远大抱负,可以促使幼儿勤学励志、昂扬进取。第二,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怀。幼儿从小习读古典诗词,感受其中浓郁的爱国情怀与救亡意识,就会逐渐在知行合一的学习认知和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中成为爱国主义传统的坚定践行者。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了解岳飞精忠报国的壮烈故事,就能促使幼儿真切体会那种“靖康耻,犹未雪”的山河之痛与亡国之感,牢牢确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第三,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古典诗词文句精短,内涵丰富,上迄先秦,下至近代,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间有不少《咏鹅》、《春晓》这样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需要熟记在心。教师根据诗词主旨营造恰当意境,有目的地指导幼儿学习诗词名篇,必然会极大地拓展幼儿的知识层面,充实他们的语文功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