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古代音乐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刍议
《尚书•舜典》中的一段文字可以看作中国音乐教育的发端:“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段话包含了施教者、受教者、及教育目的等信息。可以看出氏族社会时期舜就已经注意到音乐的教化功能,而将音乐作为巩固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他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尚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源头,其中有关音乐道德教化和情感教育及审美意识与听赏能力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将音乐作为治理天下的一种手段,正如《周礼•地官》所云:“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教育体系。和夏商两代一样,“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同时决定了西周音乐教育也离不开“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意思是教育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通常所说的“政教合一”。 “官师不分”是“学在官府”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官师不分是指为师者必为官。 “大司乐”就是其中所载的周朝王家音乐机构的乐官之长。大司乐的下面是乐师,乐师分为大乐正、乐正和小乐正,其爵位分别为下大夫、上士和下士。其余还有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等也都有着自己的爵位。这些都体现了西周音乐教育的“官师合一”。“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学生的选择上。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受教育的权利上存在着阶级差别,奴隶被剥夺了入学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平民只能入乡学接受小学教育,而只有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子、卿大夫之嫡子才有机会入大学深造。这就造成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缘,所谓“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其所属礼官中“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大司乐职掌大学的教法,治理王国的学政,并对国子施以教育。大司乐下面还有乐师、大胥、小胥等官员,他们不仅是音乐的管理者、演奏者,同时也是音乐教育者。全部加起来,周朝音乐机构的官员和乐师多至 1463 人。其上有音乐舞蹈总管、总教习、总指挥、总监督,中有音乐舞蹈的教育者、表演者及乐器、舞具的制造、修理、保管、发送者,下有各种职员及工役。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由此可以总结出周朝音乐机构的特点:人数众多、组织庞大、分工细致、管理严密。此中的大部分官员是从事教育的,其明确的分工,足以看出周朝音乐教育的水平之高。
周是一个重礼的朝代,干什么事都是与礼分不开的。礼与乐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音乐教育在西周是一门主课,很受重视。“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大武”此段话是《周礼》中的《春官宗伯•大司乐》对周代音乐教育内容的一个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具有重道德伦理的特点,《礼记•王制》云:“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 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西周立国推行“德治”,乐教也以德重,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西周统治者明确要求乐为政治服务,因此等级分明的教育便是乐德的核心。“乐者,通伦理者也”。乐德之教还要对贵族子弟灌输“中和、?、庸、孝、友的观念。”其中以“中和”之德的培养为重要。“中和”就是指王道的和谐,即协调统治阶级内部,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各种矛盾。乐德之教,就是要运用艺术的感染力,使学生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都至于中和。西周的礼乐教育活动还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年龄为依据设置学科课程,《礼记•内侧》云:“十有三年,学乐 ”《周礼•春官》记载,所教乐舞有《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大武》,简称“六乐”。这六乐也是周实施雅乐的重要内容。可见西周礼乐制度强调音乐审美意识的构建,颂扬的是英雄创业的伟绩、原始图腾等内容。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通过审美意识来达到这种目的。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是第一个比较完备的音乐教育体系。但从其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看都存在着等级性和阶级性,都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虽然如此,周代的乐教制度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并开了音乐教育系统化、体系化的先河。但是西周乐教毕竟是我国古代文明形成初期的教育形态,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较低级的水平。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奴隶制官学教育体系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终被私学和封建官学所代替,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古代音乐教育中对德育的重视
两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音乐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同时孔子宣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有自己对音乐的论调:“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礼乐而民和睦”。由此可见,音乐在古代社会的地位是相当之高,而且统治者把音乐的价值集中于德育方面,正是因为音乐对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都把音乐当做教化的手段,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特殊性,希望利用它来“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古代统治者就是要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使人民的思想得到控制,从而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此时的音乐教育是为政治服务为信条的。不仅古代中国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在古希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思想家同样注重音乐教育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古希腊创建的德学主要着眼于通过音乐培养人的德性。这种从古代社会就产生的思想,直至今日,仍然在对人的教育领域发挥着作用,正是这种思想指导着一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音乐教育,以情感人,陶冶情操。使接受音乐教育的人更加高尚、完美。
二、当代校园里的德育状况
我国在校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并不是很理想,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这直接导致了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制约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工作展开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种:
1、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在我国很多学校,音乐课的开设形同虚设,不但不能够保证音乐课的课时量,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远离了音乐,又何谈他们能中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激发起高尚的道德感?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没有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又怎么谈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呢?处于校园里的学生正是情感敏锐的时期,他们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渴求是无限的,音乐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他们能够很容易的理解音乐带给他们的内涵与魅力。总而言之,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挥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育人育才的双重目的。
2、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水平的低下,制约着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音乐机构的音乐教育分析
摘要:音乐机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与音乐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个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为此,本文将音乐机构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音乐机构;音乐教育;分析与探讨
音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的发展地位,通过成立音乐机构,为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使音乐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实现对传统优秀音乐作品的继承与发展、对现代音乐作品的探索与创造。
一、中国古代音乐机构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音乐自人类生成与发展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机构的形成与发展同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政治制度、社会发展之前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宫廷社会音乐活动与民间社会音乐活动之间相适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形成完备的音乐教育体制,促进音乐教育活动的发展与进步,为音乐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从中国古代音乐机构建立情况来看,主要以教坊、乐府、梨园等形式呈现出来。根据现存历史资料得知,中国古老的音乐教育活动早在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祖先通过借助石磐、陶埙、骨笛等原始乐器,在生产劳作或者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开展音乐表演行为,且在该过程潜藏着最为原始的一种音乐教育行为。在《尚书•舜典》中提及“夔”是瞬时期的一位专职乐管,是音乐舞蹈的组织者与指挥者,拥有高潮的音乐演奏技能,是原始社会早期的一位音乐教育家。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备受重视,并将音乐纳入“六艺”教育工作中,充分展现该时期领导者对“乐”的重视度。周时期形成完备的音乐教育制度,且拥有一定的音乐教育规模,“大司乐”成为初周时期所建立的一种宫廷音乐结构,该机构使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更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第一所音乐教育学校。秦王扫六合,建立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体系随之发生变化,在宫廷建立“乐府”这一音乐机构,通过创制乐曲、采集民间曲调为帝王权贵歌功颂德、研究音乐理论、制造乐器,将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推导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隋唐时期在中央下设“大乐署”和“鼓吹署”,其中“大乐署”是一个专门对宫廷艺人进行培训与考核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鼓吹署”是专门管理宫廷仪仗活动的鼓吹音乐机构;在唐代时期从政府音乐管理机构分设出来“教坊”,这一宫廷燕乐音乐结构;“梨园”是专门负责教习、演奏曲法的一种音乐结构。宋、元、明、清四个发展时期音乐文化发展重心从宫廷朝着民间的方向移动,民间音乐活动日益繁杂,宫廷音乐机构逐步解散,民间音乐机构逐步兴起。
二、现代音乐机构的音乐教学活动
普通学校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教育构成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现如今,我国音乐教育机构多种多样性,不仅音乐教学活动融入到大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是大中小学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人才培养平台,并将音乐教学与语文、英语、历史、舞蹈、体育等多门课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促进当代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进步,还在社会上形成专一的音乐机构,即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作为当代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是一种在市场强烈需求下所形成的自发性组织,在整个经营过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为全体社会所服务,开展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娱乐活动,具有较强的商业性、教育性与公益性。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形成不仅为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才储备工作奠定基础,还为普通音乐教育、家庭教育给予相应的补充,实现对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完善与整合,有效提升我国音乐教育质量,使音乐教育市场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模式,维持社会发展平衡。“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需要音乐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深入挖掘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内在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时展的背景下,基于音乐机构下的音乐教育工作,需要音乐机构坚持教育理想与公益性相统一原则,兼顾音乐机构的商业利益,做到“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我国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在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成果,及时对现行音乐教学机制进行优化与整合,构建多元化音乐教学机构,科学处理好社会教育机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此,现代音乐教育机构的应构建高素质的音乐教学队伍,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开设优质化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学中享受到良好的音乐体验,从音乐教学中得到思想意识的升华,不断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与理解能力。
音乐文化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音乐教育哲学的领域划分应该区别于一般的科学领域,而是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或者是文化的领域,正是因为音乐教育哲学属于文化的领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属性,与音乐文化哲学有了一定的共通性,也可以说是音乐文化哲学从而产生相应的音乐教学哲学,文化哲学的产生与当时的文化、社会、民族以及历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关系。
关键词:音乐文化哲学;音乐教育哲学;哲学思想
一个广泛的哲学含义主要是指对宇宙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中国古代对于哲学的理解注重“人”,着重建立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历史变迁,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思考方向和力度不不同的,因而哲学也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追寻哲学的定义和思想,可以将其放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时间空间中,从社会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哲学以及历史文化哲学三个方面去入手。
一、社会的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随着社会的变迁,当代社会已经从工业文明逐渐过渡到生态文明中。工业社会的文化哲学主要是由近代笛卡尔到康德以及黑格尔的传统认识论哲学所奠基的,美学于是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性精神。在我国近现代社会中出了“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而他的观点也是从康德美学中衍生出来的。当西方的音乐脱离了宗教的囚巢,音乐也会因此获得世俗的特征。像西方的歌剧院会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及影响力,在歌剧院中所演唱的一些音乐作品在后期也会成为经典流传,对人们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工业时期的音乐文化哲学是受到了相应的精神引领从而形成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哲学形式。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影响是通过生活方式提供或者展示的一种思维方式。西方对于音乐的审美论,包括了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都是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主客观认识论基础上。音乐的精神以及文化哲学对于社会时代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民族的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中西方对于哲学的定义和内容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概念,这正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想差异。中国哲学中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道”,讲究“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人道”与“天道”两者所强调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古代乐曲中对于音乐哲学产生的定义源自于“身心合一”,要求中国哲学主客合一的特征。例如古代《乐记》中“凡音之起,人心生也”,这也代表了中国古代通过音乐表达出对哲学的看法,而西方强调的是“身心相分”,在音乐方面的表达形式是书写的“作品”,因而对于中国而言,哲学是“真善美”的结合统一,与西方的批判式精神不一样。在中国哲学的含义和本质可以通过中国各种影视作品以及音乐作品展现出来。中西方在哲学的理解和定义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差异,主要在于西方强调的是一种纯粹的哲学,但是中国哲学中并不是单纯的一种哲学观念,在其中还参杂了美学观念及其他。
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及实现策略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校教育工作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其中,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在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完善。音乐的教育功能不仅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更多的是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背后的德育功能认知,并灵活运用这方面的资源和路径,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策略
音乐作为艺术中重要的学科门类,不仅仅是文化的象征,在“润物细无声”中滋润人们的心灵,净化心田,因此,音乐教育的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更多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有“六艺”,而在当今的社会教育中,音乐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也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如音乐鉴赏课成为高校的必修课之一等措施,都是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力度。让学生从音乐的魅力中,感知生活、学习的各种美好,继而形成美好的人生观,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过于浮于表面,只停留在单纯的技巧层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哲学教育高度,忽略音乐教育的最强大部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到教学内容。如教师在授课戏剧音乐时,除了理论知识的授课外,更应该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渐进入到音乐作品中来,与作者对话,与大师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体悟作者创作时的感受感知,这样学生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去理解作品的情感,领略到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效地理解社会现象,自身思想和观念上的更新,让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更为显著。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王光祈的音乐审美心理
一、深入研究西方音乐思想光大民族音乐 首先,他的观点认为西方音乐发展到今天的水准,是“数千年来进化之结果”,“超过吾国旧有音乐百倍以上”,他主张吸取西方音乐教育的科学方法,以研究音乐,并改造中国音乐师资,促进音乐文化教育,从而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王光祈提出的必须借鉴西方音乐的先进教育模式,其立足点仍然是为了促进本国音乐的发展。因此,他曾经反复强调,“中国人不懂西洋音乐,可也,不懂西洋音乐进化,则不可也。”进而,“不懂西洋音乐进化,可也;不懂本国固有音乐,则不可也。”再进一步说,“懂本国固有音乐,而不能使其发扬光大则更不可也”。这里反映了王光祈学者对音乐教育问题的不同层次及其重要性的提示。它说明了王光祈讲音乐进化,并没有忽视我们研究音乐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没有忽视他心目中最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国民族性国乐的发扬光大。 其次,要懂得“本国固有音乐。”因为没有这一条,发展民族音乐便无从谈起;再其次,我们必须懂得“音乐进化”的规律;而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掌握和了解,它只是作为一种音乐知识修养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坚信民族音乐的教化功能 在美学意义层面上讲,音乐教育和道德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种实然,但当音乐成为一门教育学科后,它变成为教育体系的一种课程时,我们所认识的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和道德的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王光祈就是深刻的认识到了音乐的这一特性,才毅然地改变学习方向,学习研究音乐,潜心研究和探讨振兴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方式和方法,他在德国留学期间,对德国音乐教育现状也曾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总结了德国音乐发展的优点和不足,并将其与中国国内的民族本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现状联系起来,客观地加以比较和分析。他最终总结出:“查德国音乐之所以‘提高’,因由于该国自从十八世纪以来,音乐界天才辈出,产生和创作了许多千古不朽的音乐作品。”他的倡导发扬本土国乐,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具体观点和办法,大力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并直接表现了王光祈的音乐核心思想:即主张发挥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藉以振奋人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强调民族音乐具有育德、爱国的重要社会功能。他之所以要提倡发展民族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建树人心,唤醒我民族音乐教育,能激发国人爱国热情,这也是他突然转学研究音乐学的动因。 三、大力发展国乐礼乐救国 王光祈音乐教育理想主流是建立民族性的国乐,这一理想也正是当时在“少年中国”的理想基础上提出来、并付之于努力和实践的。他还强调:“音乐为一民族、一时代思想之表现;倘若对于该民族该时代音乐以外之各种思潮,不能尽量了解,则对该民族该时代之音乐,亦不能尽量领悟。因此,研究分析音乐历史的人,必须同时注意其他领域各种历史。”因此,要救国救民就要发展音乐教育,要救国就要振兴民族音乐,唤醒和振奋民族精神。他同时指出:音乐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表现出来,使一般民众听了,无不手舞足蹈,立志向上。”著书人的最后目的,是希望中国将来产生一种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特性’的本土国乐。这就是王光祈学者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最根本初衷。 结语:从历史上讲,王光祈从五四时期的社会政治活动家转向了音乐学的研究,成为了我国近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学家。从他的民族音乐研究贡献看,他为了实现建立民族性国乐的音乐理想,的确付出了全部心血和努力。特别是他对古代音乐史、古代乐律学及东西方音乐比较的研究贡献,甚至包括对建立民族性国乐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种种具体想法,都是怀着一种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本着非常认真、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的。 在现实性上说,从王光祈的社会政治思想核心认识来看,这种矛盾性体现的也相当突出。当时出于时代的历史使命感,王光祈在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时,虽然有时失之偏颇,对音乐的作用有所夸大,但他的良苦用心和美好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他曾强调指出:“音乐之功用,不是拿来悦耳娱心,而在引导民众思想向上。因此提出迎合堕落社会心理的音乐,都不能称为民族国乐。”可以看出,他大力积极提倡“引导民众思想向上”的音乐,而不赞成把音乐当成是“悦耳娱心”的消遣之物,应该把那些导致“堕落社会心理”的靡靡之音排斥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之外。虽然,音乐艺术教育实际上无法承担国家兴亡如此重大的使命,但在当时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秋,一个长期侨居海外的音乐家却慷慨激昂的论述民族音乐的特殊功能,更可谓难能可贵。 把音乐自身的谐和作用,看成陶冶人的性情的主要手段,由此便构成了他对理想的民族音乐美的认识。而在大力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本土民族音乐的教育体系,调整和充实现有的民族音乐体系教材。从而,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利用民族音乐教学来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素养,也为民族音乐的复兴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真正达到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长足目的。
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
迄今在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学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度,对音乐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不仅程度不一而且众说纷纭。各家各派根据各自的认识和见解,对它的基本定义、概念、原理直到具体内涵的界定和阐述,都大相径庭,更谈不上、也决不需要统一;这尤其是由于各个国度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传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概括习惯。所以,对音乐教育学这一门学科的研究,应当既尊重、参考和吸取外来的、先进的,尤其是对人类普遍有效,特别是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必须保持并追求自己应有的不同特色和独创性,这样才能针对本地区、本民族的特殊状况、条件和需要,避免无的放矢、生吞活剥的不良后果。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音乐传统和悠久的音乐教育发展史,早在数千年以前的《礼记》中已有《乐记》和《学记》这样两部辉煌的论著,不愧为人类最早的、预示着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终将形成的“先驱”。可是,由于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桎梏、思维方式的局限,以及音乐教育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发展不足,并未能形成一门真正符合科学标准的音乐教育学,而至今仍然只能沿着建立这一门现代化学科的方向,不断进行探索;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早在两、三千年前,在中国就形成过人类最早的音乐教育盛期,并产生了杰出的思想家、音乐教育家孔子。古代中国音乐教育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认识并强调音乐教育的道德精神和力量。
周朝掌管音乐的大司乐所进行的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乐德”,然后才是“乐语”和“乐舞”,正如后来的《乐记》所说的:“乐者所以象德也”(乐施•三),“乐者,德之华也”(乐象•三),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提倡的音乐功能是非常局限的:音乐被置于“诗”、“礼”之下,孔子憧憬的“礼乐之邦”和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均将音乐放在一个从属的地位,着重点也在于发挥其为礼教、为德教、为政治和为统治人民与国家服务的作用。
西方的古希腊也强调音乐的“心灵净化”(Katharsis)作用;柏拉图也致力于音乐为其“理想国”服务的作用。这样的立意,显然和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18世纪的启蒙运动等近现代西方的思潮,有着本质的差异:近五百多年来,西方音乐不断沿着人本与乐本的思想和道路发展,音乐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学科,从而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学也有了新的生命和视野。自中小学校这一教育机构形式在近代国家建立后,相继开设有音乐课,但最初很长一个时期,学校中的音乐课实际上仅限于歌唱,直到19世纪末仍称作“歌唱课”;在德国,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后,方从名称到实质均改革为“音乐课”。我国直到清末才兴办近代教育,改“私塾”为“学堂”(1902年);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学校”并开设有音乐课,而其实际内容也仅限于歌唱。此后,尽管我国音乐教育先驱蔡元培、萧友梅等从德国引进了专业音乐教育,建立了音乐学院,而实际上仅限于专业音乐教育的领域,对国民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却并未系统地引进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从而这一传承至今仍保留其痕迹:在我国培养学校音乐师资的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至今几乎普遍地仍停留在仅开设“声乐”、“钢琴”、“视唱”、“乐理”这四门课程的层面上,作为培养学校音乐师资全部或主要的音乐专业课程,整个“音乐教育系科”的组建,也以“钢琴”、“声乐”两大教研组为主,它们占据全系(或科)绝大的比重,而其成员和教师大多也是出身于专业的钢琴系与声乐系,并不曾以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学以及如何针对在学校中使用钢琴与声乐的课题为其主修的专业;这样的办学方针与教学思想体制,势必将学校音乐教育系办成“亚声乐系”、“准钢琴系”,从而才会产生考不取音乐学院声乐系和钢琴系的学生得以投考音乐教育系并被优先录取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均可看出:学校音乐课仍停留于歌唱课的轨迹:似乎学校音乐课教师的任务,仅在于能发声歌唱、弹钢琴伴奏、教视谱歌唱与传授乐理知识而已,而对学生(甚至教师)水平的评估也主要看他的钢琴独奏和声乐独唱的水平。这一陈规旧习与体制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革,这理应被视作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及其师资培养,迟迟不能跟上时代与先进水平的主要原因。探讨音乐教育学的前提,首先在于对音乐的本质及其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揭示音乐是人的本性体现,是人的本能证实;音乐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应是人本和乐本的教育,即:
1.人本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教育人,进行人性的体现和人格的构建,而不在于以音乐为其他服务或仅限于娱乐。人类的音乐应被视作人类的一种“语言”——表达自我、体现精神、情感、意念、意欲、思想以及相互沟通、交流、取得共感、共识的语言。
2.乐本音乐教育首先针对的、从事的应当是音乐本身,使人主要通过音乐本身的学习去掌握音乐,做音乐的知音与主人,但人类的音乐应当是独立的,绝非是孤立的。乐本决不意味着排斥音乐与其他事物、其他艺术的联系,相反地,音乐本身即具有可能与其他因素彼此融合的本质。按音乐的本质来说,音乐是人类的一种语言。语言一词具有双重的含义:狭义的,仅指人类使用口语或文字来表达的语言;广义的,泛指人类自我表现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某种特定的手段与形式。从人类学的观念来看,人类有三种广义的语言:
1.心灵的语言本能流露、直接体现并能为其他人直接体验与理解人的心灵、精神、情感、意识、思想,其最高的表现形式是音乐,其基本特征是: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素质训练探究
一、合理设置歌唱教学课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课程目前都是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的。教师面对四五十位学生,要在课堂上了解和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其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合理进行歌唱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教学:首先选择小学或幼儿园歌唱教材中难易程度适中的歌曲,通过老师范唱、自弹自唱的方式,引起学生歌唱的愿望,然后按照传统歌唱教学的方法通过朗读歌词、教唱歌谱、教唱歌曲,采用听唱、教唱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歌曲。教师可将入学的新生根据班级人数分为6—8组,每组6—8人进行分组的小组唱。这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摸底测试,其目的是筛选其中优秀者作为组长,同时将每位学生私下分为好、中、差,进行分组并固定下来,为此后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有关节奏、律动、识谱视唱等综合课的集体课打下基础。通过集体课,小组分组练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练习来提高歌唱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通过游戏与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节奏与音高识谱视唱的基础训练
音乐节奏与识谱视唱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也是歌唱教学、学习与技能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环节。我们通常所说的节奏训练其实是音乐的节拍训练。我们可以借鉴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动性、原本性的教育理念与节奏第一教学方法,并根据学前教育歌唱教材面向小学和幼儿园的特点,“多采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小切分音符、二分音符”的特点进行节拍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采用拍手、跺脚、捻指,提取语言、诗歌、朗读中的节奏,并通过开展各种节奏填空、问答,节奏乐句的变化、组合、即兴创作等趣味活动,及无音高简单打击乐器的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节奏反应、感知与表现能力,以及耳朵、手脚、眼睛、大小组织的肌肉与大脑的反应与协调能力、身体运动的协调能力。总之,教学要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完成初级的节奏训练(音的长短)之后可以进入音的高低训练。五线谱教学,其实可以考虑从一线谱跟节奏谱一起训练的方式,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然后逐步增加到二线谱,三四线谱,熟练后进入正规的五线谱教学。可以借鉴早期欧洲的圭多手(用左手的手掌跟五根手指作为无线谱),相当于随时携带的五线谱,以及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教育理念,从民族五声调式入手,借助柯达伊手势,进行音的高低、长短的读谱练习与训练。借助民族语言音调从小三度mi、sol入手逐步发展到四度、五度,然后过渡到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训练,以及采取首调唱名法,逐步建立音程关系与调式的概念。
三、注重体态律动以及综合音乐感的高级训练
体态律动是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家初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内容包括视唱练耳、体态律动与即兴创作三大部分。其音乐教育思想认为“人的情感是表达音乐的源泉,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节奏训练是体态律动的核心。我国汉代的董仲舒指出“声发于和,而本于情”,其观点明确指出了音乐本质是人的情感。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家李贽的观点“发乎心情,由乎自然”也是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国音乐教育学博士林能杰教授指出,“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没有体态律动学说,而古代《毛序诗》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人的心中情感一旦产生,就要表现出来,起先是用语言表达;而感不足之时是故嗟叹吟哦用诗词表达;进而用歌唱表达;咏歌之不足时在情不自禁的情况下,自然本能地就用人原始本能的肢体语言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了。这就是我国古代哲人的体态律动学说,而且比西方的更有理论层次”。在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关于“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并综合成一个整体。音乐教育应通过综合音乐材料资源,以及通过演唱、演奏、分析、创作等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水平和程度上,能建立起音乐概念相互间的联系,并促进他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发展”理念。歌唱教学也应该强调音乐的综合性,音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强化“运动觉”与“内心听觉”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