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关于农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于农业论文

关于现实困境与改革的农业科技论文

1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演变过程及发展现状

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看,主要任务是执行青岛市农委指派的推广任务,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防治,农业公共信息和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通过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农业科技推广到户。例如2009~2012年实施的“青岛市百万亩果蔬花卉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根据青岛市区域布局、生产结构以及各市农业产业特色,市财政拨款,建设粮食、蔬菜、果茶花卉和花生四个特色品种的示范基地,通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推广如设施栽培技术、培肥地力、绿色控害技术等关键技术,依靠基层农技推广员开展“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从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两方面保障了该项目的落实推进。从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演变的历程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岛市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以及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然而,随着青岛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不论是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并满足农业转型需要。

2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状况,发掘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完善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决策建议,课题组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来自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五市来我校参加青岛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的150名基层农技推广员及其对口服务村的400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和352份,有效率为89%和88%,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把握了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2.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科学

目前,除了个别区市外,青岛市绝大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直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区市农、林、水务业务部门的双头领导,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的管理,以及推广人员的职称评聘、薪酬福利,区市业务部门只负责相关业务的分派与指导,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政府管理和业务职能混淆,不可避免出现推广员任务的重叠性和多样性及工作效率低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顺,农业服务中心是隶属于乡镇党委、政府的事业单位,必然决定乡镇党委、政府对其拥有直接管理权,由于乡镇工作繁杂多样,常把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当作行政干部使用,哪里需要就派到哪里,其本职工作———农、林、水利、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水土保持监测等职能被削弱,推广服务功能弱化。调查发现,51.4%的农业科技推广员的工作是从事本职农业技术推广,余下的48.6%的人则在完成乡镇政府指派的非推广任务,或是满足农民其他需要。座谈会上,推广员也反应工作内容繁杂,有时需要身兼数职,从事一些非专业性工作,比如农业保险、防火防汛宣传、落实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信访等等。

2.2推广经费财政拨款不足,缺乏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障

阅读全文

关于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农业论文

1.森林植物检疫的定义及内涵

森林植物检疫是为了确保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林业生产的安全,由政府法定的机构,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林业以及产品在流通前、流通中和在新的地点种植或确认使用地点后所实施的一系列预防森林危险性以及有害生物的传播的综合性管理措施。森林植物检疫的目的是要防止危险性森林有害生物通过人为活动(贸易或非贸易的)进行远距离传播,保护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森检工作所针对的有害生物是指那些危害严重,防治困难,主要通过人为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国内尚未发生或虽有发生但分布不广的森林有害生物。目前青浦区森林植物检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2.森林植物检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2.1做好森林植物检疫有效防止境外有害生物的传入

在自然生态链中,生物的分布都是有地域性的,一种危害性生物从原生地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由于自然屏障的限制,单靠生物自身的能力是很难办到的。还有一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指人们进行贸易或非贸易性活动。这些传播人为是关键,有很多危险性生物具有隐藏性潜伏在植物以及产品的内部,或者附人体外表、衣物上,在货运或者邮递,把他们带到了另外一个新地方。有害性生物一旦进去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加上有合适的寄主生物,就会避开了原产地天敌的制约,在新地区很快机会定殖下来,高速繁殖,泛滥成灾。如何能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做好植物检疫的工作。把好质量关,在引进优良的林木和花卉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防止有害性生物的传入。提供引种检疫的一些数据。

2.2开展森检工作是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病害虫的影响。森林害虫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从新苗、种苗,到幼林然后成林,时时刻刻都会有病虫害的可能,轻者影响林木的成长质量,重者直接导致林业大片枯死。森林植物检疫是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必须要落实进行,它可以有效的阻止森林有害性生物的进入,消灭在产地之内,减轻预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更是确保了种苗的质量和造林的成活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预防任务,也是从根本上能消灭病虫害的有效方法。目前青浦区病虫害检疫方面的形势。

阅读全文

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探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本文作者:接玉玲 刘孟臣 王振林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培养科科长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项目自1999年批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招生领域从开始设置的4个到目前的13个;招生单位从开始的24个,发展到2008年的63个;2000年全国录取1611人,2007年录取5789人,7年中招生录取规模增长了近3倍;已有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近2万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经过了起步与发展阶段,培养单位不断增加,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为我国“三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解现阶段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具体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需要又对相关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以下是对调查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一、调查工作介绍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英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篇)

第一篇:英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论文的来源,目的,意义,国内外概况和预测

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无论按什么标准来撰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将会被列入这一时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中国加入世界组织必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可以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绝大部分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有机遇同样就会有挑战,尤其是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新阶段新环境将把中国农业推向市场竞争的巅峰。论文百事通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会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农业资源也会由国内配置转向国内国际双重配置。中国入世,绿色壁垒逐步取代了关税和配额,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如何应对将会是一个亟待做出抉择的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WTO规则和机制来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鉴于此,我选择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外贸研究这个论文课题,希望通过自己论文写作的过程,来加深对WTO的了解。

二、有关论文课题调查和研究情况,预计论文达到的目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得到各国的公认。消费观转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包括环境质量。然而,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包含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筑起绿色壁垒。我国农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损失极大。如何面对绿色壁垒?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这是我国现在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篇:英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阅读全文

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思考

摘要:基于部分优秀科技期刊的做法与我们的工作体会,从提升、推广、求新等角度提出当前时代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的思考。提升主要指提升服务质量,可以从提升投稿体验与编校质量等方面入手;推广主要指实现服务的手段,可以从立足主办单位进行有效宣传推广、面向全国进行精准宣传推广、丰富宣传媒介等方面入手;求新主要指更新办刊思路,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可以从优质的知识服务、知识新闻—文献协同传播、错位竞争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稿源;精准定位;拓展

随着2018年国家关于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简称破“四唯”)[1]的开展及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印发,破除“唯论文”行动具体到了破除“唯SCI”上[2],这为中文科技期刊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唯论文”并不是摒弃论文,而是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即优秀论文[3],而优秀论文需要优秀的载体。2019年起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4-5](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系统构建了支持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一定优化,人才的评价指标更客观,科研等学术活动逐渐回归本质,高质量的中文科技期刊拥有了与外文期刊公平竞争的平台。然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很多优质稿件都流向了“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这使得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稿源不足等诸多困惑。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出于办刊初心,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办刊主动性与积极性,谋求期刊高质量发展,这是一种对作者和期刊负责的担当意识。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必须努力总结并探索提升思路,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以质量和特色吸引更多作者投稿。本研究基于对部分优秀“卓越计划”和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的分析与我们的工作实际,从更好地服务作者的初衷出发,从提升、推广、求新等角度提出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吸引稿源的几点思考。

1提升服务质量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同类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激烈,特别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而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低,在吸引优秀稿源方面优势欠缺。这类科技期刊如果能在服务上有所提升并彰显自身优势,也能吸引更多作者关注,从而获得更多优质稿件。

1.1提升投稿体验。出版科技期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作者、促进学术交流。作者的投稿体验、读者的阅读体验[6]是反映科技期刊服务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从作者角度换位思考,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本文通过对一些口碑、影响力均较好的科技期刊的做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形势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提升投稿体验及阅读体验的几点思考。1.1.1做好投稿前的引导工作编辑部如果根据自身收稿情况为作者提供投稿前的参考,可避免无效投稿,节约作者、编辑部时间。在这方面,领军期刊《园艺研究》(《HorticultureResearch》)做得很好。2020年6月,《园艺研究》编辑部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HorticultureResearch〉受青睐与“不待见”的文章》,关于“什么文章投上来肯定被拒稿呢?”“什么样的文章会被考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引导,作者在投稿中就会更有针对性,避免了盲目的尝试性投稿。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可以节约大量审稿时间,使编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提升工作中,加速期刊周转。1.1.2缩短审稿周期审稿周期是作者在投稿中考量的重要因素。作者一般会在投稿前通过已投稿作者或编辑部了解审稿周期,因其长短直接影响作者的投稿决策、投稿体验及对期刊的评价。目前不少优秀科技期刊通过多种方法缩短审稿周期,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1)提高初审判断力与效率。不少优秀科技期刊由专业编辑人员严控初审,此过程可淘汰大部分内容、题材、学术性等不合要求的稿件,仅将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稿件提交外审,避免部分作者的无效等待。2)控制外审时间。在审稿环节中,外审用时最长且最不易控制,同时审稿周期因外审专家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以《江苏农业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例,当前不仅外审周期较长,而且最长与最短审稿周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是提升期刊服务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在于审稿专家队伍不固定、专家评分数据库不完善、编辑未充分发挥督促作用等。因此可以先从这几点寻找突破,同时严格执行“一催二等三替换”的做法,对于超期的专家,催审后如再次超期未审,则替换为其他专家。1.1.3优化稿件退修流程稿件的退修过程反映了期刊编辑的专业性与效率性,是作者投稿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编辑部用心优化。目前,许多优秀期刊通过设置规范可控、内容—格式同步修改的退修流程,使工作更加高效。对于《学报》而言,当前的稿件退修过程存在周期长短不一、编辑与作者交流的效果差异较大等不足。参照其他优秀期刊的经验,可以试行如下优化措施:由编辑部根据稿件的不同处理状态(初修改、需要返修、反复修改后仍不理想)拟定统一的编辑—作者沟通模板,避免编辑将私人情绪传达给作者;拟定严格退修时间,对于超期作者及时催促其修改;设置邮箱、微信、QQ、电话、官网留言等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提升沟通效率。

1.2提升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衡量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标准之一[7-9],是编辑能力建设的重要考量指标,高水平期刊一定是在编校质量上对作者、读者负责的期刊。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寻求自我提升不能好高骛远,应该从扎实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开始,以高水平期刊为目标,逐步提升,才能得到作者认可,吸引更多稿源。通过分析部分优秀期刊的经验,我们认为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可尝试如下提升措施:1)制定具体的编校规范。根据各个期刊的学科特点,结合实例制定专业、统一的编校质量规范,客观地评价编辑的工作质量。2)与同类高质量期刊编辑部进行深度交流学习。通过深度的交流学习,可以从细节上促进期刊编校质量的提升,对于处于上升期的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获得先进经验知识的捷径。3)完善线上互动与知识共享平台。2020年年初的肺炎疫情,对于各个期刊编辑部的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居家办公、线上办公、云审稿、云校对、云会议等成为2020年上半年编辑工作的特征词汇。各个期刊纷纷采取多种途径维持编辑出版的常态。以《学报》为例,云校对的尝试,不但节约了纸张与时间,而且办公地点灵活;校对稿的电子化也方便了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在此过程中还规避了一些易出现的排版问题。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线上互动与知识共享平台,实现实时、共享、可参与等多种功能,更好地服务编辑出版工作。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论文编校中的问题

摘要:结合在《辽宁农业科学》的编辑、校对工作实践,列举出了诸如文章题名、各级标题、正文文字表述、标准化运用中经常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并提出了改正方案。以期对广大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论文;校对;问题

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都需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在期刊上,但是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只是着重于所从事研究的目的、方法与结果及推广技术本身,却忽略了文章在文字表述上的规范和论文写作时的标准化问题,使得所写文章虽然学术水平很高,但是读者读起来却很不顺畅,大大降低了论文的整体质量。本人通过多年在《辽宁农业科学》的编辑校对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科技人员在撰写论文时有所帮助。

1论文题名及文内各级标题出现的问题

1.1题名中出现的问题

论文题目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精准表述,是文章创新点所在。它不应该过长,最好不超过20字;不应该写得过大,读者看见题名很吸引人,可是读到内容却感觉空洞,没有新意,使人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题名与文章内容要一致,不应该脱节;再有就是在论文题名中最好不要出现标点符号。例如有一篇文章的题名是“我国**种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文章题目很大,看篇名应是对全国**种业的概括总结,是一篇能引领**种业全局的文章,可是在编校过程中,却发现内容并不是很全面具体,只是简单地从个人观点角度对**种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经编辑与作者沟通说明,将题目改为“**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之我见”,这样就避免了文章题目过大,过空,与下面的内容更加贴切。还有一篇文章题名是“**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关键技术”,可是内容并不是单一的种稻技术,而是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是对这一技术环节的归纳总结,所以将题目改为“**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关键技术问题”,加上“问题”二字就更加文题相对了。另外一篇文章是“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题目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却不应该有标点符号,应改为“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

1.2各级标题中出现的问题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朱启臻 曾富生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在技术革命日趋显著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创造性、应用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产业部门、应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1]。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高校培养的大量学生更多地走入应用性强的岗位,但培养模式依然沿袭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惯性,导致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范围;认为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2]。但是这一转变的实现,除了社会的需求等外部环境外,还依赖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建设,本文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多年的培养实践,对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对的生源行业背景十分广泛,但其培养方向很明确,主要是为农业与农村管理机构、农业企业、农业服务等岗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一直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生源,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全日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源没有这样的优势。在生源缺乏职业经验而又要按职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把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型高级人才来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少优秀教材与案例,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显著差别,有的培养单位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研究生的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或直接照搬国外案例或教材,这种做法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极易出现学术化倾向,与学术型人才教育难以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对其要有全新的认识,而且需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目前特别迫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必须强调综合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农业推广硕士的知识结构应涵盖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学等理论与方法。但是这种综合性并不是把不同学科课程简单拼凑起来就能体现,因为简单地拼凑不可能产生综合效果以形成培养特色。综合性体现着创造性,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形成综合性课程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如“农业推广学”就是体现应用性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农业科学、信息传播学、社会心理与行为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被评为农业推广领域的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农业社会学”也是一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农业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重新审视农业,综合了现代农学、农民学、农业经济学、制度学、组织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属于自己学科特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把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制定作为该学科的落脚点和归宿,使得这一学科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每个专业学位类型都能够形成3~4门具有创新性且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研究者概括了参与式教学的许多特点,诸如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激励性、发展性、反思性等[2],但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最基本的要点有三个:

1.问题导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