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管理学基础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等,内容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且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特点。因此,在《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要充分把握课程教学模块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与联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同时进行高质量师资队伍组建及教学方法改革,力求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乐趣。《管理学基础》课程通过四轮次的教学实践与完善,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模块化;

一、前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落实“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课程建设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相融合,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换而言之,就是从课程内容、形式、方法以及实施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必修课,具有学时多、学分高、涉及面广、基础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是管理类专业的先行课。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切身感受到,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坚持做到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求新、考核方式创新,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整合、师资团队构建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设。因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点针对上述三方面。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二要明确有针对性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三要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最终研究成果。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理解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了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基本管理问题,因此,课程内容设置的系统化、条理化是保障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根据多轮次实践探索与总结,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及章节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探求知识间共性、个性及其联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规划整合,将原来八章内容,整合为五个教学模块。

(一)计划职能模块

阅读全文

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摘要:通过对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阅读全文

高校专业化公共管理论文

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

在培养目标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类型上,三个专业均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要求上,三个专业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领导、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能,则属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行政管理、劳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均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均涉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在核心课程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其中有6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门与劳保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劳保专业共有10门核心课程,其中3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专业实验设计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相同。综上,三个专业在三个比较项中即已存在边界不清、交叉突出的问题,凸显了泛专业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一是淡化了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的存在价值贬值。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的。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而走向泛专业化,进而降低这个专业存在的价值,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二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放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限制,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的泛专业化现状则进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就业压力,因为泛专业化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虽然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人才流动频繁,需要就业者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泛专业化的教育,由于涉猎宽而泛使学生大多“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所以,一个泛专业化了的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呈现出明显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保专业。

三、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革除

要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无疑应走专业化之路,而专业化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专业指导。具体而言,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对公共管理学科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操作指导,同时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公共管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如对各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出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将领导、协调、组织、决策能力分解为更具体的能力评价指标,使能力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对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定,应在兼顾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加专业性强的课程(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比例;同时筛除既不具有通识性又偏于工商管理性质的专业化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筛除既非通识课程又非典型的专业课程,如劳保专业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第二步,是高校修订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藉此做好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培养计划的构成要素专业化。首先,设定更加契合专业就业领域、岗位、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要求中,不仅要有通识教育所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还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对本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技能提出具体要求。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能力、劳保的社会保险实务操作能力等。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应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在保障开出教育部指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设置足够的体现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对主要专业实验的规定,鉴于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完全相同,以及“电子政务”实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非必要性,应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实验”课程。诚然,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之路,还应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专业化,限于本文的议题范围,不赘述。

作者:王乐芝 李元 韩东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阅读全文

工商管理境外生人才培养创新

摘要

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现境外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境外生独立自主的人格,提高他们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愿景。

关键词

大华文教育;境外生;人才培养;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侨大学201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JGYB35)的研究成果。

一、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是教育学属下的一门学科,专为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华人开设,汉语言及中华文化为其基础知识,传统教育学为其基本内涵,同时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学等学科与其相融通。[1]华文教育专业的特色是:面向海外培养华文教育师资师和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特别是海外华文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侨情,系统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进行汉语听、说、读、写、译等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掌握海外华人华侨教育规律,最终具备以汉语为教学语言,针对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华文教育的良好能力。[2]1998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这样解释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培养的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方法或手段就是人才培养模式。[3]那么在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对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培养传播中华文化的管理型人才,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认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长期战略意义,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由于它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是华人,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主体也是如此,所以,华文教育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携手来不断推广。华侨大学前校长丘进教授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的理念,即开拓性地将原本针对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从事的语言文化培养,拓展到其他所有领域,就是说只要大学里面具备这样的专业、条件,具备这样的老师、学生,只要涉及到的,我们都把它纳入华文教育,这样就不局限于招收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不单单是外派教师去华文学校教书或是举办短时间的夏令营。[4]基于此背景,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进一步加强本院港澳台侨学生及留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结合项目组前期的调研成果及实践发现,学院存在着境外生校友资源不足、情感归属感不强等各种问题。因此,学院秉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承担起培养管理型境外生人才的重任,开展了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经济学知识管理论文

1研究现状及意义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阅读全文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管理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科目被人们进行研究。在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政府也在不断的支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设置。下面文章主要是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进行理性的分析探讨,并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学;学科设置;合理性;辩护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概念,通过学科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梳理好知识,确保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由于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此学科的设置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置,才能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兴起与设置是时代的产物,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进行研究,深刻的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社会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是基于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因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学科的设置不是随意组合而成的,而是需要什么学科的组合才能形成什么学科,学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权力的支持和社会的需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设置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需要,能够深化教育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目前很多学科的分支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形式,比如一个教育形态就延伸出了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等学科,但是这种分支的学科只能针对教育某一个片面的领域进行研究,无法全面的对教育的整体概念进行分析,所以需要再将教育领域向外延伸,由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开始出现,在社会发展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能够更加综合的解决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促进了教育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兴起,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源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本身的教育性,可以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进行教育研究的延伸,从而增加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的内容,学科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针对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解决,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能够有效的通过教育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因素,只有外界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不断支持,才能不断地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进行完善,构建适合社会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

阅读全文

产业结构与企业管理学科建设适配性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与过去相比也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企业管理学科的适应性来展开研究,首先结合现状提出了衡量企业管理学科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标准,然后分析高校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关系的微观层面,最后,高校管理学科建设必须要与区域产业结构、岗位职业结构相适应。

关键词: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产业结构;主动性;适应性

经济的发展也让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如今大部分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学科的建设,因为这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而且也是突出特色办学、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渠道。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就必须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并不断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上的创新,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高校身为创新的新动力,其不仅要建立有规范的师资体系,而且还要保证教学设备的完整,这与社会进步、科技突破、学科创新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所以只有明确高校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合点,了解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

1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程度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相关人员在衡量企业管理学科建设是否适应经济结构标准时,其可以将整个体系看成是劳动力结构,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劳动力供求是否平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属于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另一种方式,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教育部门与学校可以看成是“卖方”,属于是文化知识与技能劳动力的供应者,是由不同规格和数量的劳动力比例关系形成的供给结构[1]。由于劳动力结构会将企业管理学科与经济结构联系到一起,所以只有保证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平衡,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结构与企业管理学科建设的相适应,但如果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等情况,那么就表示学科建设不适应产业结构,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但同时教育结构又具有反作用,所以当企业管理学科适应经济结构时,其就能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与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企业管理学科无法适应经济结构时,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企业管理学科建设应该主动与经济结构想适应,并将学科建立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以学科预测劳动力需求结构。

2区域产业结构对高校企业管理学科建设造成的影响

2.1在经济社会发展下由不断出现新的交叉学科

阅读全文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逐渐成为重中之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其学科设立的目的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运用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知识,以此充分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尽管在目前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但是依旧存在诸多困境,阻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这种基础上,分析当前教育与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研究依据[1]。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发展困境;发展对策;学科发展

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

1.1研究范式缺失。科学的研究范式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学科教育当中,存在一些的缺陷,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需要具备系统性的范式。范式是每一个学科成熟的内在标志,具体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科学共同体,即有着共同目标的研究队伍,形成一系列规范的行为和价值标准,在这个学科内进行不断的探索。二是建立完善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里面有着系统性的组织以及会议制度,还有专业期刊针对学科领域研究进行发表。三是在科研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研究成果,成为学科的经典作品,被科学共同体认可。四是该学科出现了权威性的人物,发表过一定价值的学术研究作品,奠定了学科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相关学术经典并未展现,其范式的缺失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其根本在于学科的归属混乱,由于这是一种交叉式的新型学科,部分院校有的将其归类为管理学,而有的则把它归类为教育学,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将其归置在经济学科,这种现象造成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侧重点不一致,各大院校各行其是,最终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混乱无序,无法形成一种成熟的范式为后来学习者提供理论基础。

1.2课程体系错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存在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与结构上。对于该学科内容上的错位主要是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引起的,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属于多种学科综合交叉而形成的,如果将其归类在管理学体系之下,其内容主要以各类管理课程为主,辅之以教育学与经济学,如果将其归类在教育体系之下,其内容主要以教育课程为主,缺乏有效的系统性归属,课程内容安排比较混乱,忽视了该学科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为学位课程加上专业课再加上选修课,但是目前,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体系相比较其他的学科较为臃肿,出现了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培养综合性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带来极大的困难[2]。

1.3研究人员匮乏。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去推动和实现,在现阶段,制约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是教育研究专业人员的匮乏,在该领域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学术进行演绎和表达,目前我国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院的高校数量较少,一方面由于该专业出现较晚,发展不太成熟,因此,具备教育、经济以及管理三方面综合性素质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制约了学科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毕业的学生中,大多数都从事其他行业,只有极少数投入到这种交叉学科中进行科研活动,严重缺乏研究科班队伍,许多教师也是从其他经济、管理等专业中进行调配,这种研究队伍非常不利于该学科的知识技能传播。

1.4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桥梁,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与发展。如果对教学方式加以正确的组织,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自主发展,使其成为学科技能传授的发展根源。在现阶段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方式单一的缺陷,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开设的教育课程管理依旧采用统一大纲进行教学规范,许多试点高校在该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教材,部分课程教材仍旧在统编中,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的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监督管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科老师仅仅照搬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理论讲解,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对学科交叉性合作进行有效阐述,这种灌输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引导功能,教学方式死板,学生无法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培养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人才的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