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管理学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院管理学概论案例教学与效果评价
《医院管理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是运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医院运行中的现象及其规律,以期达到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运行效率的一门应用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医院管理思想,熟悉医院工作客观规律及管理方法,了解医院管理发展方向及国内外医院管理新进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医院工作及指导医院管理实践。我校《医院管理学概论》课程,自2000年起作为专业选修课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十多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好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山东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下,开展《医院管理学概论》案例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现将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介绍如下,并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
1开展《医院管理学概论》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越来越多的院校正进行“以岗位胜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转变观念,变传统的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教学,为更具挑战性的以能力培养为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搜索、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2]。建构主义理论被誉为“当代教学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指每个学习者从自身出发,建构起对某一事物的独到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习是学习者接受新信息、吸收新知识进而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主动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建构主义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集中在如下四点: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第二,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第三,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第四,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营造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和意义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条件[3]。可见,在《医院管理学概论》教学中,提供接近真实世界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增长知识与才干,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顺应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案例式教学是运用媒介(语言、书面、音像)手段,将客观真实的教学情景(或教学实况)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分析,在群体中共同讨论,甚至使学生作为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通过建立真实的感受来寻求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4]。美国哈佛大学工商学院首先将案例确立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及衡量指标,其MBA学历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中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参与程度、分析水平、质疑能力是评定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案例分析与PBL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PBL教学法以问题发现和问题研究作为学习的起点,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带动知识的学习;而案例分析则是教师先讲解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去做案例分析。PBL教学最大的弊病是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太长,不适于大范围、大面积推广,而案例教学则可避免上述缺陷。近些年,国内将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之逐步纳入各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2014年第二军医大学尝试在《军队医院管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5],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医院管理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6],2017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医院管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7]。
2我校《医院管理学概论》案例教学的主要做法
2.1《医院管理学概论》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重新确定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我们确定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分析、概括及创新能力。确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医院的性质和任务,了解国内、外医院管理新进展,掌握医院管理基本原理、基本工具和管理技术,熟练医院管理常用工具与方法。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以人为本、高效务实的专业素养;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团队合作交流意识。③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分析、概括及创新能力。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和目标,确定的章节内容包括:绪论、医院战略管理、医院组织管理、医院质量管理、员工激励、领导理论、医患关系管理、医院危机管理、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感染管理、医院管理沟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2.2教学案例的精选与设计
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摘要:通过对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课程案例中素材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
摘要:该文根据防灾科技学院“社会冲突管理”课程授课的实验,在国内各学科使用案例教学法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探讨在“社会冲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素材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有:第一,注意案例的政治性问题;第二,注意案例素材与授课对象的学科基础问题;第三,注意案例与教学环境匹配的问题。各高校应当重视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要配备相关教学设施,还应当改进并完善课程设计体系。该文对改进我国相关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案例教学;社会冲突;课程;案例素材
一直以来,我国本科教育采用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受支配的地位,缺乏表达观点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信息社会,这种知识单向流动的教学方式越发显得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基本精神。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1]。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率先使用,大约在20 世纪 90 年代末,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广泛影响[2]。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国知网上能检索到近万篇以“案例教学法”为主题的文献[3],多为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某课程或某课例中的运用。随着我国公共管理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近年来,清华大学多次举办全国高校教师案例教学研讨班,并将研讨成果出版成册。多位一线高校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亚老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曹峰老师等。从目前的研究文献和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在“社会冲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可能被忽略了,即课堂教学中案例素材的选择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当下受关注的主要是西方现代冲突解决(或治理)理论,而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独特性——政府利益相关性,很少被注意到。“社会冲突管理”课程是一门与政府关系十分密切的课程,其案例素材的选择要明确与政治的关系。同时,“社会冲突管理”是一门新兴课程,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笔者从 2018 年 6 月开始尝试在“社会冲突管理”开放实验课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先期的实验。当时面临几个主要问题,比如案例素材选择的政治问题、案例素材选择与学生的学科基础问题、案例素材选择与教学环境的匹配问题等。从 2018年 9月至今,在防灾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 理 专 业 1550531、1650531、1750531(2 个 班)、180811(2 个班)的“社会冲突管理”课程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检验。经过 3 年多的案例教学实践,逐渐验证了前期的一些想法,并将其进一步清晰化、明确化。
1“社会冲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1 案例素材选择与所在国度的政治性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拥有丰富的社会冲突管理案例。“社会冲突管理”课程是涉及政府行为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我国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冲突管理与政府密切相关。何艳玲等(2016)认为,社会转型期的政府既是资本的创造者,又是秩序的维护者,扮演着双重矛盾的角色,因此社会冲突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政府性。在“社会冲突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更多地选择国外的冲突事件,尤其是法国大革命。这个案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可以作为冲突升级的案例,也可以作为阐述冲突强度影响因素的案例。最重要的是,这个案例具有很强的政治教育意义,能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还有一些案例,比如医患纠纷、物业纠纷、校园冲突事件等,与政府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可以将其纳入“社会冲突管理”课程的案例素材库。在选择案例素材时,我们既要选择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社会冲突管理实际的案例,又要选择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案例。
1.2 案例素材选择要注意学生的学科基础
汉语言文学类就业趋向讨论
作者:向彪 单位:湖南怀化学院
本文所谓地方本科高校,是指一般布局于区域中心城市,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这类学校大多是近年来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与其它院校合并而成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升本或与其它院校合并以前,这类学校大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教育理论、师范素质与技能培养类课程。升本或与其它院校合并以后,这类学校一部分升格为师范学院,而大部分转型为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这类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向呈现出新的趋势,作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人才成长载体的课程体系也应顺时而变,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人才市场的新要求。
一、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流向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高校的扩招,地方本科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由过去的以教育领域为主衍变为多元化趋势。以下是笔者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最近三年毕业流向的个案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各类学校、党政机关、新闻传媒、其它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就业领域,其中,主要就业领域也已经由过去的教育领域扩展为教育和厂矿企业两个领域,直接进入党政机关以及其它事业单位的比例也在升高。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这种就业趋势,也同样体现在其它地方本科高校中。以下是笔者对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湘南学院、邵阳学院4所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最近三年毕业流向的综合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行业、党政机关、新闻传媒、文化出版、厂矿企业已经成为4所省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的就业场域,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国家公务员、新闻记者、出版编辑、企业管理、公司文员、广告宣传、市场营销、旅游导游以及自主创业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职业选择。
总体趋向与我校大体相同。国内其它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情形也应该大同小异。这说明,就业流向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基本趋势。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人口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减少,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将继续增强。因此,传统的淡化就业指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型设计,已经不能适应该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及其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因此,探索并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地方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二、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要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若干个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度高的专业方向
要提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在建构课程体系时,设置两至三个专业方向。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应用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可以析分衍生出来的专业方向很多,诸如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文秘(包括涉外文秘、中英文秘、商务文秘)、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比较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都是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设计。根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人才市场需求,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案不失为带有普适性的专业方向组合方案: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摘要:阐述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基本内涵,围绕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对国内7所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课程设置体现地域或行业特色,专业知识结构差异显著;跨学科技能培养需进一步加强;公共平台教材建设仍较薄弱。从顶层设计、培养方案编写、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出建议,以期提供更好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科建设;
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人才缺口达43万人,基层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不足。2020年初突发的肺炎疫情,大量物业服务人员、志愿者经简短集训后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凸显了基层社区安全与应急管理力量的严重不足。现有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难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高等教育是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夯实理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根本所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笔者调研了我国7所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情况,研究分析其共通与差异之处,从顶层设计、培养方案编写、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出建议。
1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1.1素质培育与行为养成
素质培育与行为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应急管理理念和行动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与风险社会相适应的学习型和弹性化校园应急文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多元素质培育与行为养成体系。高校还应深入开展应急管理人才能力、素质与行为培育科学研究,通过应急管理领域的持续学习避免僵化、鼓励创新。
1.2专业知识传授
国防教育专业创建思路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界定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是根据国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并结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构成国防教育这一学科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学科所组成。它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中国国防教育史、中国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概论、中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心理学、国防教育管理学概论和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学科,构成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及价值
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理论是先导,理论要先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及其体系。所谓的国防教育理论是国防教育的先导,就是引导、指导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作为先导的国防教育理论其作用在于:不仅让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为先导就是告诉人们作包括国防教育在内的任何事情时,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懂得怎么做,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国防教育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上认清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引导他们树立牢固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投身到国防建设事业中去。国防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党和国家的国防政策、国防战略;此外,还包括战争理论、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等与国防教育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同样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如何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见,越是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理论研究,越要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为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开展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历史经验和科学结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居于核心和龙头地位,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性工程,是高校当前和未来改革的主攻方向。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细胞和基础,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学科又是凝聚人才和教学实验的基地,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共识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建设一流学科,已成为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所辖的所有分支学科。所谓的学科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一定义,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有其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构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因而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构成了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的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除了要有针对性外,这一学科的特点还要有超前性,要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达到国防教育的有效性,达到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学科,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学科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他还强调,“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理论功底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既懂文、又懂武,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每个学科方向中,还要有国防教育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宽阔的国际视眼,富有为国防奉献和各方面的协作能力,尤其是学术方面的协调能力的学科骨干,学科骨干下面还要有一定数量的职务、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来支撑,这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是学科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就难以为继,而只有带头人没有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科带头人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学术视野以及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并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它将带领学术团队始终走在本学科建设的最前列,从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其一。其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材编写、申报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学习进修、学科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活动过程来不断完善这门学科建设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本学科建设的基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p#分页标题#e#
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研究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人才的供给必须遵循人才需求的市场规律。目前,社会对保险及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在学科领域方面,农业保险还处于空白。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对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业保险专业;必要性;可行性
一、设置农业保险专业的必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平稳和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和国家经济的稳定。[1]在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保险可作为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补偿灾害损失的重要方式,与政府防灾救灾体系形成互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源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随着人们保险知识的不断增强,很多经营者会考虑利用保险、规避风险、降低损失。但是由于对保险知识掌握的不够或是信息的不对称,致使他们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为了能够事先对潜在的风险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从而适时投保,事后能够对损失进行正确的评估并获得合理的赔偿,这些经营主体迫切需要专业的保险人才为他们提供服务。(2)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保险业是我国21世纪朝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大量内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增设,以及外资保险的不断进入,市场对专业保险人才的潜在需求急剧增长,预计至2020年,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将递增至1200万人。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显示,2015年,我国保险高级管理人才需求超过5.8万名,高级保险精算人才需求超过700名,保险核保人才需求达到1.3万名。而在2015年,高等院校的专业保险人才供给不到1.3万名,保险人才的缺口达到4.5万。其中,农业保险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农业保险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大量具有农学、林学、畜牧、水产养殖、气象、经济及金融、保险、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但现实是,有着丰富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现有农业保险从业人员中,往往是懂保险的人不熟悉农业,而熟悉农业的人又不懂保险。目前农业保险人才的极度匮乏,尤其是懂核保、理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3)农村、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各种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直接面向“三农”,可为“三农”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但是,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比较大,导致农业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风险增加、向农业领域贷款的意愿降低。鉴于此,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需要农业保险人才,尤其需要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保险人才,来进行资信评估、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增加收益,促进发展。鉴于社会对保险及农业保险人才的需求缺口,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培养大量既懂农业又精通保险的农业保险人才迫在眉睫。
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及课程设计探析
摘要: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及实验课程设计,是普通本科经管类专业向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转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该研究从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设计的意义、结构、程序的探讨出发,根据系统化的观点和完整的体系要求,选取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学6个典型经管类专业进行实证分析,设计实验课程,旨在探索推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证分析
1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验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经管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和实验教学要求,制订经管类课程实验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1.1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实验教学有利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实验教学是专业教育和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固的专业素质基础。[1]
1.2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