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管理学得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等院校经济管理论文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只顾教师讲,不顾学生学。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注入教学方式讲课的教师,都把自己当成太阳,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淋漓尽致,对自己讲的内容自我陶醉,从不顾及学生的感受,生教硬灌,跟学生没有任何互动活动。不负责任的教师自负地认为,讲不讲是我教师的事,听不听是你学生的事,只要我努力讲了,就尽到职责了。
2.方式单一,照本宣科。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讲课,全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更谈不上创新。教师呆板地、照本宣科地读、念、写,学生一个劲地听、记、抄。在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以后,课堂围着教师预制的课件转,以课件代讲授,老师照着课件读标题、念概念,学生跟着老师记要点、听介绍。整节课下来,学生听得头大,记得手麻,一头雾水,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
3.教师教得了无生气,学生学得了无兴趣。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教学方式的教师讲课,平铺直叙,从理论到理论,不举任何实例,更谈不上全面联系实际。教师讲课缺乏激情,教得没生气,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没有热情,学得了无兴趣,学习氛围令人窒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信息化教学的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师满堂灌、学得枯燥、考完就忘等弊端。研究尝试联动利用“慕课平台+学习通+QQ群”三个现代化移动教学工具,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线上教学设计注重“模块化”知识体系,线下教学设计聚焦重难点讲解、专题研讨及翻转课堂,课程考核突出过程管理,逐步探索基于新兴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新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制的构建3篇
第一篇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的技术基础及专业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在教学上,强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培养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应用型的综合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培养现代企业急缺的工业工程师、物流工程师、企业生产管理专员等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联系理论教学和生产的纽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实践教学过于程式化,内容单一
专业培养突出实践性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高校自身特点,实践教学过于死板,实践项目过于单一,程式化,且每个教学周期都是一成不变的实践项目,虽然这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但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却远远不足。
1.2实践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各高校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校内建设的实验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较多,不仅包括了基础IE实验室、人因工程等专业实验室,还包括机械工程若干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一经建设,若干年不会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升级和重建。造成实验项目一成不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实践场所,但很多企业怕影响企业生产,或是设备贵重,涉及学生操作安全的问题,这些实训基地不能够充分利用起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学生到企业参观这一层面上。
人才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1调查基本情况
1.1数据来源
为掌握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有关教学需求的基本情况,设计了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教师角色、实践教学等内容的调查问卷。于2013年3至5月针对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开展了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2份,问卷有效率93.08%。
1.2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从性别看,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文科专业,因此女生比例较高。从年级看,三、四年级学生均有涉及,其中三年级已学部分专业课程,而四年级已学完教学计划中的全部课程,均对专业课教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对调查内容作出真实回答。调查样本在性别、年级方面分布合理,具有较强代表性。
2基于教学需求调查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描述
2.1专业方向不鲜明、授课内容与“三农”结合度低
生态保护人才培养方式
鉴于渤海湾在开放开发中海洋环境受污染的情况,在北部湾新一轮开放开发和建设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已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要建设“绿色”北部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型次区域的战略目标[1]。这一目标的提出,对地方院校做好环境教育师资和生态保护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大责任。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玉林师范学院主动适应北部湾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环境教育师资和生态保护人才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为“绿色”北部湾的建设培养应用型生物学教师及生态保护人才。学校类型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的制订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2]。玉林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以及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分类系统来看,应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3]。玉林师范学院地处北部湾经济增长区一隅,在该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视野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环境教育师资和生态保护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的改革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曾遭受过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类似的毁坏,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目前澳大利亚已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而这种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该国持续不懈的环境教育的基础上,是全民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结果。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环境问题已经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值得我国大学生借鉴的关键[4]。玉林师范学院借鉴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生态保护成功经验,根据生物科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教育师资、生态保护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生物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环保意识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物学教师和生态保护人才。 1.2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改革 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两部分。外部体系主要是指政府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内部体系主要是本科院校自身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主要包括评价体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2个方面[5]。在内部体系的质量保障方面,玉林师范学院引入了社会评价机制,建立了由学校、实习单位、学生自评、用人单位、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该保障体系的制订转变了学校、教师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主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单一标准的局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①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或者进修;②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申报科研课题;③在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和实习基地聘请一批教授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如玉林师范学院聘请了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港糖厂、玉林市环保局、玉林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等12所大学6个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专家,丰富了专业教师队伍,利于促进实践教学,确保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2课程体系创新和实践 课程体系建设是构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依托玉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专业的优势以及与贵港糖厂、玉林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共建的特色,提出“两个加强”和“一个延展”,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延展教学时空的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应用”的课程体系。重点是在生物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环境专业基础课程和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案例,训练学生对环境教育和生态保护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技术、技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科4个教学年中,以“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科研”作为课程模式。第1、2个学年为“通识、基础课程”教学年,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3个学年为“专业课程”教学年,该阶段加强专业必修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4个学年为“专业特色课程、科研”教学年,为专业强化和实践阶段。课程体系由4个模块组成:①通识教育课程模块;②教师教育课程模块;③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增加的环境保护专业课程有: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专业基础必修);环境影响评价、普通生态学(专业必修);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学、环境管理学(专业选修);④实践教学模块。 3以立体思维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了解课程之间的内在区别与联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既避免生物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与增加的环境专业课程之间的重复,又能使各课程自成体系,使教学得以从较高的起点开始。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把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必须与生物科学和生态保护蓬勃发展的现状相适应,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生物科学、生态保护的发展和应用相结合,使教学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贴近,尤其是与学科发展趋势、科研成果相结合,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4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4.1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运用传统的系统讲授与专题分析以及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通常将教材中有关介绍深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学科前沿的内容分成若干专题,邀请在相应领域造诣较深的教师或客座教授进行专题讲授,以增加深度和广度。此外,讲授生态保护相关专题期间,实行开放式教学。如讲解红树林生态专题时,组织学生到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其附近的滩涂进行参观考察,然后指导学生撰写与红树林保护相关的论文,从而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2使用多媒体教学,延伸教学时空 通过运用多媒体、仿真和模拟等新兴技术方法进行教学,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在讲解生态环境、种群动态、群落演替的复杂过程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复杂、抽象的过程以优美逼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及图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动态变化的内涵;讲解环境工程设备的原理、安装、操作以及环境治理方法等难以理解的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动画、模型,强化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实际工程项目实施的认识和体会。 4.3环境教育网站的建设 结合生物学科和生态保护的特色,玉林师范学院于2003年依托校园网建立了“人与自然”环境教育网站,在时空上延伸课堂教学。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快速渠道,使学生及时了解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发展的动向和有关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 5实践教学的改革 5.1校内实践教学的改革 构建多途径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实践教学与学生的认识实习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实践教学中增加了相应的实验设计内容,并安排学生到玉林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进行参观和相关操作,参与包括固体废物的收集、转运、分类贮存,压实、破碎、分选、固化,发酵堆肥,热解、焚烧,填埋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过程。在加深学生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实践技能训练和专业素质拓展训练。 5.2校外实践教学的改革 校外实习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最直接方式,是学生实现社会应用的最佳途径。玉林师范学院建立了北海海滨、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8个环境生态实习基地,除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外,还与贵港糖厂污水处理厂、玉林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玉林市燕京啤酒厂污水处理厂、福绵管理区污水处理厂等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不间断地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同时,还与玉林市燕京啤酒厂污水处理厂、福绵管理区污水处理厂合作成立了污水处理研究所,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环节在时间安排上,从一年级到四年级4年不断线,且逐年增加;内容上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模式安排;在质量监控方面,该校成立了监控组织,实施包括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督导监控,专题评估监控,以确保教学质量。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6.1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把与课程有关的专题研究、科研课题的构建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融入课堂教学中,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该方法可拉近抽象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增强课程教学的科研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6.2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 教师利用科研课题中的部分实验作为学生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机会,使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实验技能,开阔眼界,拓宽科研思路,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6.3毕业论文与科研链接 建立导师制,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教师的研究小组。导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的部分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链接起来。学生加入导师的研究小组后,承担研究助理工作,接受导师“一对一”的指导,在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开展文献检索、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完成诸如原料选配、试剂的配制、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等探究性工作,以拓宽学生的实践创新空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6.4建立学生创新基地 学生自主设立“本科生创新性科研项目”,自主聘请导师。玉林师范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召开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中期检查汇报会议和结题验收会议,经过专家组验收合格的项目,教务处为其颁发成果鉴定证书。该校实施《学生创新基地管理办法》6年来,生命科学与教育专业已有122项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进行了申报,经有关专家组评议,其中被评审为院级的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76项,系级51项。 7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大部分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进课程结构,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育理念,运用“互动式、网络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构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计与社会应用脱节的现象,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民办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
摘要:近年来,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不断提高,但民办高校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制约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结合学风的构成要素阐述了民办高校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对影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学生工作视阈下提出了民办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学生工作
学风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而且和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密不可分。截至2016年,山东省共有高校144所,其中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39所,占高校总数的27.1%。民办高校已然发展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民办高校在学风方面存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前,高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生源即财源的民办高校来说,必须要加强内涵建设,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学风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外在行为的表现[2]。从学风的组成要素看,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方面。对照各构成要素,笔者分别分析了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因为原先树立的顺利通过高考的目标已经实现,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及时对大学四年及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认真的思考规划,确立新的目标,导致思想松懈,甚至产生了考上大学就能放松的错误思想。缺少了目标的指引,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
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探究(4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构建
根据社会调查反馈不难看出,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弊端,建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提前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工作的发展有非凡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构建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指向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1.部分高职院校从教学模式上看,依旧存在教学意识落后的弊端。在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得不到良性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系统构建和教材基础理论的书面认知,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过于教学程序化,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受到阻碍。实践教学依旧挣脱不了“知识传授”的框架,教学方法跟教学环节的设置都逃不开教材制约,“悖逆”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初衷。
2.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滞后,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型的旅游人才。从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来自跟旅游相近的学科,这种“跨行”式教学虽然有着较丰富理论知识系统,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少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匮乏实践操作经验跟理论功底。高职院校的这种师资团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根本无法培育出适应时展创造性旅游人才。
3.从旅游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过关。尽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方面却还不如部分中专学生。综合这些现象不难得出,旅游院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课的重要性,培育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并不精通,实践操作水平低、工作能力不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
案例教学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研究
一、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符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典型事件,案例教学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从而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向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能力训练,更有利于实现国贸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实践能力,即实务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国贸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多,包括入学时的认识实习、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后的社会调查、掌握多门专业课精髓后的课程实习、为进入社会作准备的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到外贸公司或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观摩学习、在校内机房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多渠道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以实习生身份到校外毕业实习等。这些实习多数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但对于重大国际经贸事件的理论分析能力帮助不大。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借助于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生动的实例,每个学生可以扮演“美联储”“中国央行”“美国商务部”“欧盟成员国”“WTO”等不同角色,并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比如,在讲到外汇倾销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中欧两家公司的业务代表进行价格谈判,讨论在欧元贬值的情况下国内公司在多大幅度内进行价格调整仍可比贬值前获取更多利润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外汇倾销实现外贸增值的条件。
(三)案例教学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超的能力,但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案例教学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媒介。国贸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等。学生已经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人员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企业招聘时之所以要求应聘者有一定工作经验,就是因为企业不愿意再投入时间把应聘者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他们希望从应聘者那里直接受益。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