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资金管理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民营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特征
1.机制灵活。民营企业相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显著优势就是机制灵活。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体现在自主经营和发展,即在生产、营销及发展方面都具有自主性,享有自主权。也正是因为自主性强、灵活性大,所以能够迅速地捕捉市场机遇,及时地做出决策。不仅如此,机制灵活带来的强自主性有利于发挥企业的创造性,有了自主性,就会有新的工作目标和思路,新的营销战略和办法,从而就会有创新和创造,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市场。
2.对市场反应迅速。民营企业的自主性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导致其对市场的反应更加迅速,也更能够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风险。民营企业的资金实力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较为薄弱,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低,这在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必须认清行业发展方向,在第一时间抢占市场,以获得先发优势。同时,民营企业的高成长性意味着企业在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如果民营企业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为企业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那么大量的资金投入所带来的资本成本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与其说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是对市场反应迅速,不如说是民营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和自身资源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这一特点以实现生存和发展。任何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民营企业往往成为了市场经济的牺牲品。
二、民营企业集团资金配置管理问题
1.资金管理粗放,资金配置效率低。主要表现为企业集团银行账户管理无序,母公司与成员企业多头开户现象严重,造成企业集团资金大量分散闲置浪费;未建立有效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企业集团统一调度资金能力较差,存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各层级企业资金分散闲置与资金短缺现象并存,大额货币资金沉淀与巨额付息银行贷款并存等现象,造成企业集团资金运转效率低、资金收益低、成本高。
2.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业务信息不畅通。早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就被应用于会计核算,称为会计电算化。它的出现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账务处理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大幅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是,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只是将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在核算流程上并没有创新与改变,因此严格来讲只能算作是会计核算的自动化,仍然没能改变会计事后反映的现状,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相孤立,依此建立起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在企业内也成为彼此独立的信息孤岛。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不能实时沟通,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3.缺乏对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控制,增加资金配置风险。部分民营企业集团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约束机制和有效的资金监控手段,企业集团总部对下属成员企业的资金质量及其运行状况监管能力不足,存在严重的资金体外循环和资金管理失控等现象。同时,也存在因成员企业违规拆借资金、违规担保而给企业集团带来不应有的连带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增加了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模式单一。大部分企业都想借助财务公司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虽然是资金管理最好的平台,但是毕竟财务公司门槛较高,很多中小型的集团企业短时间内不能够成立财务公司。而企业视财务公司为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前提,因此搁置资金集中管理工作。另外,资金管理模式需要与公司的战略、业务匹配。但在实际操作中,民营企业集团选择资金管理模式时往往直接套用成功的资金管理模式,没有针对自身特点和现状设计合适的模式,在运用资金管理模式时存在着很大盲目性,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民营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改进设想
1.建立以结算中心为主体的资金管理中心。在企业集团内部设立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办理企业集团各子公司的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等业务,实现统一收付全集团现金、统一对外筹资、统一办理集团内部各分子机构的往来结算,统一拨付各分子机构的备用金,并能对企业集团的资金流动进行监督,有效反馈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通过结算中心功能的行使,可以使企业集团统筹安排资金;集中企业集团的财力,减低银行贷款和贷款利息,节约资金成本;减少资金的体外循环,加快资金的周转。
2.业务信息与资金信息一体化。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往往是基于一套业务信息与资金信息一体化的ERP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会计三大模块,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信息的同步生成。从客户需求形成的销售订单开始,经过原料的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发货的完成,货款的收回,通过系统设置的业务转化规则在各个模块的反映,实现了公司物流、资金流、财务信息流的集成。
3.总部对不同股权关系的企业管理有别。民营企业集团根据其子公司是否为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如果子公司为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可通过集团内部的ERP系统对上市子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及盈余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全方位地掌握其子公司的业务和资金情况,为集团整体的财务决策提供决策依据。而如果其子公司为非上市企业,则不仅将资金的信息实时集中汇总,而且将子公司业务活动的所有资金由母公司进行集中控制和调度。
4.对参股企业限权管理。如果母公司对集团中的被投资公司仅仅能够施加重大影响而并不能实施有效控制,对这样的企业则实施限权管理模式。限权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通过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对参股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母公司通过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将参股公司也纳入到集团的整体财务计划中,同时实时审计参股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母公司对其资金和经营决策并不插手,从而做到“监而不管”。
作者:夏耘 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现象较为普遍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然而许多院校和项目负责人并不理解其中含义,错误地认为:凡是跟专项有关的,无论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发生的一切费用都应当给予报销,决不能让好不容易申请到手的专项资金花不完再上缴。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能挤则挤,能挪则挪”,甚至把与项目无关的费用放到项目里报销。财务部门在进行审核时,一方面很难界定这些是否属于项目发生的直接费用,另一方面又碍于情面,只要不是太离谱都能给予报销。这些环节上的漏洞就会给某些人以可乘之机,从而达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个人目的,甚至可能出现侵占、贪污等违法乱纪的现象。
(二)专项资金存在重复申报和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专项资金浪费
专项申报中,因专项申报由校内各部门、各教学团队、各科研个人自行组织,导致各项目负责人申报专项时,只能站在单位局部项目或个人利益基础上报送申报材料,如果校一级没有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和分配,不能很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就会导致资产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设备利用率低下。与此同时,某些大项目受多部门领导和交叉管理,职责不清,往往造成项目建设或者是顾此失彼,有始无终,或者是重复建设,致使所建设的项目无效益,浪费严重,不能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专项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
目前,大部分财政专项实行的都是项目负责人制,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立项、经费使用及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成果进行全程管理,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并未参与其中,财务监督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往往在取得相关票据时,财务人员无法考证项目花费是否真实,只能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很难深入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因此,资金使用者有可能将项目以外的合法项目中报销。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方面,主要是针对资金执行效率进行的评价与结果验收,缺乏全面的经济性、效果性的评价,而绩效评价体系的缺失势必弱化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机能,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难以充分实现。
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创建组织机构、强化职能分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财务、监察及专项资金使用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专项资金的申请、论证、执行、验收、监督及绩效评价,严格专项资金预算控制,提高了预算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委员会从宏观上指导、监督、规划、协调,财务部门进行汇总、协调各部门、组织申报、执行预算,各有关预算专员进行贯彻落实申报的汇总和日常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每项工作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处理,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采购业务,负责审批的部门不能越权组织采购,负责采购的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招投标制度,招投标过程要公开、公正,严格按招投标程序进行,并自始至终接受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
(二)建章立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先行,学校应根据国家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实践性强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在相关制度和办法中应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标准、使用范围以及资金的核算管理办法,在管理制度中应强调专项资金与项目支出的对应性,不能将这部分资金挪作他用。同时,为了管好用好各项专项资金,学校应建立严格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基本建设、设备采购方面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保证专项资金管理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也使各职能部门和个人明确管理职责,避免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促进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内审部门也要加强内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内审人员应熟悉并掌握各类专项资金相关规定、管理办法及使用要求,以开展专项资金内审工作,促进内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预算编制,完善经费使用计划管理
预算管理是落实学校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项目申请、执行、验收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预算不仅仅是为了申请到项目,而是为了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学校应在事前的立项申报基础上编制各项预算,确保项目的科学、合理和可靠,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财务部门应协同项目负责人编制合理的项目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将预算支出落实到项目,在对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要对原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和利用,合理确定同类用款单位或同类项目的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并按类对项目做出不同阶段的支付和报销计划,从源头上保证了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杜绝挪用、滥用专项资金的行为。
(四)加强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全程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学校对专项资金实行全程监控,形成内外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监督体系。学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强化共同监督意识,定期进行专项资金建设成果汇报,听取各方意见,杜绝专项资金改变用途或套现现象出现。同时,加强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监督,对项目申报和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管,重点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从而督促各职能部门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促进资金的合理分配,优化使用,确保专项资金的案例,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费用绩效考评机制
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专项的支出情况、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合同进度、工程质量、预决算执行情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实施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反映专项经费的筹集、分配、使用及效益。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等环节相结合,以发挥学校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与此同时,本着“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项目追踪问效制度,评价结果,对于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专项资金,成效显著的予以适当奖励,对由于主观原因造成浪费或损失的,应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六)从信息平台建设上,建立高效、功能齐备的管理系统
以信息网络平台为依托,利用计算机管理和电子信息化的先进手段等有利条件,对专项资金实施动态监管,随时掌握专项资金流向,这样,可把对专项资金的事后监督改为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增强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作者:杜萍萍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一、财政项目资金性质及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财务与技术部门沟通协调力度不够,财务部门不了解项目的工作性质,技术部门不清楚项目资金的使用办法和费用列支的标准,不能统筹安排各项费用的开支比例。二是财务部门在收到项目经费时才知道本单位承担了该项目,而具体实施的技术部门已经在此之前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工作,费用已经垫付了,难以从零余额帐户支付,取得的原始票据不符合规定。三是项目组织和管理力度不到位,出现项目工作进度和费用支出相脱节的情况。
2.预算编制与费用核算衔接不够。地质项目预算编制是实施项目资金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质量直接决定项目实施能否完成预算,预算经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批复后具有约束力,一般情况是不能调整更改。它也是各级监审部门,检查项目资金使用的依据。从以往实施的地质项目看,预算存在问题有:
(1)编制的费用明细科目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大,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对经费使用的要求。如编制交通费预算,未掌握野外工作时间和具体野外工作地点,或者对租车单价了解不够,导致交通费预算编制不足。
(2)预算编制未能掌握项目制度要领,一些关键性的费用预算,编制思路不清,给预算执行带来违规隐患。如委托业务费,编制预算未指定外协承担单位,明确以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而事实上又没有进行严格的招投标,这就违规了。
(3)项目预算技术条件把握不准,编制的预算未能最优化、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如具体工作地点的地区调整系数选用错误,钻探工程岩石级别确定不准确,地质测量地质复杂程度确定不准确等。
(4)项目预算编制把关不严格,审查制度不够健全,提交的项目预算未进行认真审查,或者走过场等。
3.不熟悉政府采购等有关政策法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政府采购工作、操作规程、财政项目管理等政策掌握不够。二是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没有考虑采购预算,结果无法进行采购,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三是外协项目、购买管材等超过政府采购限额的,没有进行政府采购。四是没有申报采购计划就组织采购。五是将施工、委托业务直接让其二级单位来做,并由二级单位开发票冲销项目经费。
(二)财政项目组织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1.地质项目个性经费使用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置困难
由于地质工作特别是矿产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如投入大、工作周期长、探索性强、数据采集主要由人工完成等特点,受天气、地形、地貌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在作业过程中工作进度易受影响。并且地质工作范围包括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的勘查等类型,一时要设置出适应地质工作的评价指标难度很大。另外由于绩效的短期目标、评价指标与绩效目标的结合重视不够等原因,最终影响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设置,难以对财政支出绩效做出真正量化。
2.制定合理定量评价指标的难度大
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域条件的限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自然条件、地质地貌的差异等因素影响,财政支出在不同地方产生的效益存在巨大差异,因而评价过程中评价标准的选取成为左右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二是社会效益指标难以量化。财政支出多数以社会效益为主,如果仅以定性指标或定性描述来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会产生不同财政支出的不可比性,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体系的广泛运用,每一个社会效益指标量化为经济效益指标都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难度。
3.地质工作特性导致实际工作时间比预计完成时间长
一是由于地质工作项目多是探索性很强的综合性地质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涉及的地域宽、领域广、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每个项目基本都需要2个以上的地勘单位直接参与项目,最多的项目达到8个单位共同参与。二是项目资金下达以后,由于下达资金和项目申报资金一般都有较大的差异,需重做预算,安排具体工作任务书,任务书到达项目承担单位后,项目单位需要重做项目设计,还需通过省局统一组织的设计评审,评审通过以后才能开展野外工作。报告的设计编写、评审、定稿都需一定的时间,所以往往资金的使用就相应的滞后了。三是个别地质项目的资料收集难度大。有些项目需要收集的资料范围广,社会敏感度很高,收集难度大。或牵涉到环保单位、城建规划单位等,有些资料内容基本属于保密内容。如“垃圾填埋场规划建设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因为垃圾填埋场预选址规划的社会关注度和敏感性极高,资料持有单位甚至不愿意提供。这需要项目承担单位与资料持有单位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按涉密资料管理相关法按规进行审批等;这类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资料的收集费用、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及支出等,都建立在资料收集齐全的基础上。在资料没收集到的情况下,后继工作难以开展,大部分支出都无法进行。
二、改进地质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财政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把管好、用好财政项目资金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深刻认识加强省财政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吃透中央和省里有关财政资金方面的政策文件精神,增强管好用好财政专项资金的政治敏感性,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合法、合规、合理使用项目资金,防止挤占、截留、挪用、损失和浪费的情况出现,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科学编制项目预算,使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有效衔接起来。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或国土资源部的项目预算时,可参照中地调函〔2010〕88号进行编制。在编制项目工作手段和需要开支的具体费用前,要统筹考虑经费下达后预算如何合理、合规、有效地执行。项目支出预算一经省财政厅批复,项目单位不得自行调整,要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组织项目的实施。项目下达后或实施过程中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要及时申请对项目设计、预算进行调整。
三是严格监控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准确、合理的预算为项目的顺利执行提供了可能,但预算本身并不能改善项目的管理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只有严格执行预算,才能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才能实现项目绩效目标。要重视预算执行的反馈和监控,否则预算将成为流于形式的数字游戏,会把很多问题带到项目验收和考核环节。预算执行的监控应该是每天进行的,预算执行的反馈和调整视实际情况而定,但至少应该是以月为单位,通过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的差异分析,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和申请调整设计、预算,进而提高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水平。
四是认真做好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积极推进绩效评价管理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和延伸,推进绩效评价管理从事后评价向项目绩效预算编制的上游环节延伸,从而涵盖项目申报、评审、使用、评价运用的各环节,着力构建“事前确定绩效目标、事中加强监督管理、事后实施绩效评价和绩效问责”的全过程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五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零余额账户资金管理。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和规范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资金管理事项的通知》(粤财库〔2009〕44号)的要求,在财政资金指标尚未(结转)下达的情况下,根据特殊情况需提前垫付财政资金的预算单位,应向省财政厅提交垫支申请,经批准同意后才可以从其他银行账户垫支。
六是进一步熟悉政府采购工作。要重视政府采购工作,深入学习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和省财厅下发的文件,熟悉和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编制、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按《政府采购目录》申报政府采购计划,按批准的政府采购方式采购,规范政府采购操作程序。
七是技术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加强沟通。财务部门要加强与技术和业务部门的沟通,要直接参与经费预算编制和结算,主动告知和大力宣传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和项目费用开支的具体标准与规定,要主动到技术部门了解工作进度情况,指导经费合法合理使用,做好解释、检查、服务工作;技术人员也要主动配合财务人员的工作,及时将项目人员安排、工作部署及实物工作量调整等方面反映到财务部门,并做好项目费用的报账工作,保证票据的真实、合规。
八是统筹安排和使用项目资金,加强检查工作。要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领导与协调,财务人员要事先了解和掌握项目资金各项费用科目的开支比例和标准,要按照项目预算等有关规定做好项目资金的使用计划、标准和范围,让单位领导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要自觉开展自我检查和内部审计工作,形成自我监督机制。进一步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使项目实施单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九是健全制度细化管理。一是要建立起项目内部资金管理制度,规定项目负责人资金管理或使用权限,明确管理职责,规定资金审批程序,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二是要建立地质项目委托业务费(外协费)内部管理办法,通过竞争性确定工程承担单位,明确哪种条件下,可以采取指定工程承担单位。三是要建立地质项目工程量完工验收制度。原则上财务人员要参与工程量验收,这样符合监督制约的原则。
十是多种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自我学习、自我积累。如掌握税务方面的知识和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今后发生假发票等方面问题。二是组织学习培训。地勘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财务负责人一年内要有计划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总结问题,交流经验,提高管理创新水平。三是加强对经费使用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宣传。组织相关业务专家对各项目单位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继续加强对先进单位和地区的经验学习交流,使各预算、项目承担单位对财政支出项目管理的原理、方式方法、业务流程以及相关政策等熟悉掌握。四是通过网站、论坛、内部报刊等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将财政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单位整体的效益意识和单位职工的参与意识,争取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配合。
作者:曾健 单位:广东省地质局
第四篇
一、企业集团资金分散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制度缺失或监控弱化,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监管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尚不健全,导致集团各成员企业在投资决策时盲目追求投资规模和局部利益最大化,忽视集团整体利益和投资收益。当资源匮乏的子公司面对一个前景乐观且盈利能力高的项目时,集团管理层不能有效地调动内部成员的资金资源帮助其实现项目的投资,而资源充足的子公司为了扩大自身规模往往放弃投资收益期长、对企业集团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反而投资于一些投资收益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这些行为会使集团整体利益受损。可以看出,企业集团作为一个经营整体,其资金管理应当具有统一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各成员企业之间应当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在资金使用上互助互济。集团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金结构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各成员企业的资金汇总起来,在集团内融通使用。
二、关联交易引发的资金问题分析
许多关联交易的企业集团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在关联企业之间的供销业务中,一家企业往往长期赊欠集团内部供应商的货款,在带来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同时,还会给关联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一些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试图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存量资金,达到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但是,仅仅针对集团成员存量资金为客体的集中管理,实际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虽然企业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股权结构、团体利益,以及经营者心理等复杂的因素,为资金集中管理设置障碍,具体如下:
(一)有些企业集团成员股权结构较为复杂。从法律层面和企业治理结构上看,资金集中管理对于全资子公司的企业成员是适用、可行的,但是,对于合资、合营、联营性质的企业成员,存在着少数股东权益或类似的问题,资金集中管理就存在着一些法律上的障碍,使得资金集中管理的效果不太理想。(二)团体利益是影响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因素。当前,业绩考核是衡量集团成员企业经营成果的最主要方式,业绩通常被看作是影响成员企业管理者职位升迁及其经济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站在成员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上,其工作的重心就是不断努力提升本企业的经营业绩。这种思路下,尽量利用关联交易拖欠集团内供应商的货款从而无偿占用关联企业的资金,以及尽量避免从集团外供应商申请有偿账期,是“提升”本企业业绩的一个不错选择。但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整体利益却受到了损害,反而增加了公司的财务负担。
(三)管理制度不严格,成员企业的不配合造成集中管理推行困难。一些成员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抱着消极的态度,对于资金集中管理看作是对自身权利的一种剥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抵触情绪较大,造成推行上的困难。有些成员企业为了刻意规避资金集中管理,恶意将一部分资金保留在集团系统之外。例如,到期的应收账款不收回来,甚至主动在合同中约定向外部供应商支付预付款项等。
三、股权结构对集团资金管理的影响
股权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实质上就是企业集团与股权企业成员的小股东的利益平衡问题。实际上,公司的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是一种偏害性共生或者不对称互惠的关系,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具有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侵害其他小股东的动机与条件。同样,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小股东出于对大股东的不信任及自身权益的保护,对大股东的一些决定会本能地产生一些情绪上的“抗拒”,这会对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表现为:
(一)企业集团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可能会让小股东产生企业集团用虚假
注资的方式组建成员企业的错觉。大、小股东之间的偏害性共生关系决定了各方都希望掌握公司控制权,成为这种共生关系中的强势一方。大股东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可能会让小股东认为大股东实际上没有控股的资金实力,只不过为了争夺公司的控制权而进行的虚假出资,公司成立后再借用资金集中管理的名义抽逃资金。
(二)企业集团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可能招致小股东认为大股东用控股的
强势地位侵占成员企业资金的怀疑。大股东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后,公司资金被调拨到大股东账户,虽然有助于提高集团内部的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成员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可能招致小股东的不满,认为增加了小股东的风险,损害了小股东的经济利益。笔者下属企业中有一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现金流非常好,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沉淀,由于外方的小股东反对,很难纳入集团统一形式的资金集中管理,集团一直与外方股东沟通,同时,采取其他灵活、变通的方式打消外方股东的顾虑,盘活闲置资金。
四、关联交易后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投融资手段缺乏,衍生金融工具少,不少集团虽然已经进行了资金集中管理,但资金利用效率并不高或者说理财增值效应并不是非常明显。不过,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不仅要借鉴理财的天然本质,更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它更好地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笔者认为,关联交易下的资金集中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12字方针,即“对话、计划、共享、有偿、灵活、考核”。
(一)“对话”。这种对话是所有成员企业与集团公司之间的沟通,通过对话,要了解每个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诉求,必要的时候集团公司要对成员企业的思想顾虑做出一些合理的、契约式的承诺。通过沟通让成员企业明白,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不但能提高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成员企业也有实在的益处。
(二)“计划”。是指成员企业的资金收支计划,成员企业须定期向企业集团提交经营所需的、可行的资金收支计划,在计划范围内,企业集团具有无条件向成员企业下拨资金的能力,杜绝任何拖延、推诿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企业集团在资金使用高峰时具有强大的资金筹措能力,在资金使用低谷时具有合适的理财渠道。
(三)“共享”。是指所有成员企业可以共同享用拨付到集团账户上的资金,但是,“共享”并不意味着成员企业可以无限地占用,而是根据成员企业的资金计划的实际需求,同时参照各个企业拨付到集团的资金份额而定。特别提出的是,关联交易中的款项赊欠也将被视为一种资金享用。
(四)“有偿”。成员企业拨付给企业集团的资金按照银行贷款利率收取利息,同时,享用集团的资金也将按照银行贷款利率支出利息。收支的利息差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结算。
(五)“灵活”。就是针对不同的成员企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前面提及的中外合资企业,采用的就是从集团内部的销售公司销售时给予尽量长的账期,用购销合同关系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大宗销售时,集团可以提供一定形式的担保。
(六)“考核”。主要考核两个层次,一是对企业集团进行考核,考核成员企业对集团服务的满意程度;二是对成员企业进行考核,例如:考核成员企业销售的回款速度、资金计划的准确性等。根据考核结果将成员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不同从集团获取的资源额度不同,同时为获取资源所付出的成本也不同。
作者:王翡 单位:上海鼎虎工业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