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资管时代银行资产管理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中国正在进入大资管时代
十八大以来,原本仅限于基金公司、信托机构和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行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业监管放松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两相促进的繁荣态势。大资管时代有几大特点:一是监管机构大幅放宽准入门槛,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均可全面介入资管领域,资管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拓宽了金融机构产品投资的范畴,促进了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三是推进了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从原来的“揽储”到以客户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本位理财,从“借钱给人盈利”到“替人管理钱盈利”。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资产的规模达到32.33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3.6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9.08万亿元,信托9.45万亿元;券商、保险以及阳光私募合计约10万亿元。金融监管机构对资管行业门槛的不断降低,使得原本存在与各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打破,各类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创新和机构设置上的创新,均可参与到货币、债券、股票、信贷,甚至是实体经济的投资中来。资管行业原本的垄断格局不复存在,从过去的“蓝海”发展成了今天的“红海”,各家机构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应对这次“大混战”。中国的资管行业便由此于2013年开始正式进入“大资管时代”。2013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大资管元年”。
二、大资管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资管时代带来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给了金融行业创新十足的动力,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社会给了资管行业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
(1)居民财富水平的提高和理财观念的加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6000美金。在上海、北京等国内一线城市,人均GDP已经达到两万美金,家庭资产超过5万美金的比比皆是。与此同时,居民不再像从前那样信奉“现金为王”,把钱压在自己家的箱子底下,也不满足于正常储蓄的利息,而是希望能够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运作实现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在大资管时代,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庞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
(2)传统业务收益增速下降。
面对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一系列政策变革,银行传统业务的收益增长速度下降,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对利润的要求,因此银行必须推动创新业务的开展。而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都表明,在十年之内的将来,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中国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因此银行应努力增强资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来迎接大资管时代的到来。
(3)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资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信息大数据化和金融服务平台虚拟化已经使人类步入了金融普惠制的时代,大大降低了广大群众获取信息的成本。既然每个人都可以支付很少的成本就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大资管时代就必须要在金融服务上创新,提供精细化高品质的服务才是“制胜法宝”。
(4)养老金资产管理的需要。
受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按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到205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规模将达到数十万亿,届时国家财政将无法弥补。社保资金和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由于缺乏投资环境和可靠渠道,在如此高的通货膨胀下,能否保值都仍是未知数,更何况是增值。时代赋予资管行业的使命,就是通过专业的评估和严密的制度安排,将养老保障资金稳定有序地引入资本市场。而大资管时代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监管政策的放松、市场深度的拓展,都对银行开展养老金资产与资本市场对接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大资管时代带来的挑战
大资管时代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资管行业边界的开放给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1)跨界竞争对银行的挑战。
原本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较少,银行在资管领域凭借这自己得天独厚的销售渠道优势,一直占有很大的份额。混业经营闸门的打开,改变了这种现有的格局,一方面是在现有的监管模式下各金融监管部门还是自成一体,随着各类业务交叉的增多,监管漏洞难以避免,使得市场可能出现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是一些新进的金融机构会对银行的业务构成威胁。
(2)金融脱媒加剧对银行的挑战。
进入大资管时代以后,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这会使得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等优质客户不断地向资本市场分流,银行要想增加贷款,就必须将放贷目标转向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这就对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银行在大资管时代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银行在竞争中的优势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有支付结算、融资、销售交易和资产管理这四个传统功能,商业银行对比其他金融机构而言,整体的优越性不可撼动。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机构,其巨大的客户资源是信托、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它作为投资需求者和融资需求者的媒介,可以将资产和负债有效对接,也就拥有了持续的现金流和广泛的业务拓展空间,这是银行的核心优势。
(2)渠道优势。
目前我国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超过20万家,而证券公司只有4000多家营业部,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的分支机构则更少。虽然保险公司拥有300多万名保险人的队伍看似很庞大,但却严重依赖银行渠道,通过银行渠道获取的保费收入约占总保费收入的一半。因此可以说,银行具有天然禀赋的渠道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3)信誉优势。
尽管现在老百姓已经学会了多元化投资,把资金分散在不同的投资渠道中,但绝大部分的资金还是存放在银行中,或作为储蓄存款,或作为理财产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银行的信誉有国家信用来担保,同时银行还拥有一大批优良的生息资产,因此银行凭借这两大优势可以较容易获得资金。
(二)银行在竞争中的不足
银行资管业务的优势虽然明显,但由于传统的历史积累和行业监管环境问题,其在资产管理领域属于后进者,在与券商、信托、基金、期货等同业前辈竞争的时候,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资管经验。
由于存贷款利率形成的天然利差,使得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以信贷业务来获取主要收入,而缺乏具有资管经验的专业团队和开展资管业务的源动力。没有进行市场细分,设计种类丰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2)金融产品存款化的限制。
金融产品存款化不仅是银行开展资管业务的障碍,也是推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障碍,即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没有自担风险的意识。承诺保本和极可能保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银行在销售产品的时候,为了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通常会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将一些保本率非常高的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说成是百分之百保本。然而实际上这类产品与存款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只有存款才是承诺保本的,需要银行来承担风险的。银行对这类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限制了银行资管业务的开展。
(3)资本充足率限制。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自身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代表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偿债能力。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1988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会议上确定了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融体制改革后也确立了这个风险控制指标。因此银行在开展资管业务时受到这一指标的限制,不能像其他金融机构那样过度膨胀自己的风险资产。
四、银行应对大资管时代的具体策略
在大资管时代下,为了应对预期经济增长率下降、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等诸多严峻挑战,银行在资管领域必须改变原有的经营思路,积极采取措施,这是银行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唯一出路。笔者认为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资产管理的规模迅速膨胀。面对如此迅速膨胀的局面,银行做好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受托代客,即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提供投资管理和资金组合配置,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收益和风险都由客户自行承担。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银行仍面临很大的风险,银行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隔离机制,把风险和收益都有效地传递给投资者
(二)推动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而虚拟经济只是实体经济的促进和补充。所以资产管理业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资金的运作促进实业的发展。我国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所以,银行一定要努力缩短资金链,杜绝资金空转,把社会分散的资金引导到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环节去,为实体经济服务
(三)资管服务快捷化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拉近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喜欢在网上直接选择产品,而互联网并不能详细地告知投资者产品的风险和定价原则。因此针对这种发展趋势,银行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将个性资产配置组合、财富顾问服务、金融产品评级等服务模块化,让客户能更加方便快捷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免去繁琐的流程。
(四)投资者教育
在大资管时代,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针对的主要客户还是个人,但是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银行,可以利用好定期举办资管业务公益讲座的机会,向大众讲授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便捷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介绍银行新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等,借此了解客户的资金实力和理财偏好,有针对性地营销。
(五)积极引进人才
银行是技术、管理、资金密集的企业,尤其是资管业务的开展,由于缺乏经验,需要一大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专门人才来引路,因此大资管时代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银行可以从信托、基金等机构引进一些经验丰富的领导者以保障资管业务的顺利开展,让银行自己的高管去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张健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