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也在迅速的增长。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总体上说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基本适应了我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有效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公益性、完整性,甚至实现了一定的保值增值。但在这些看似华丽的外衣下,一些与国家关于国有资源购置、使用、受益的整体目标和初始愿望不相适应的观念、制度仍广泛存在着,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外在监督,使得国产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管理不科学、不规范,闲置率高;资产处置比较随意,人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由于资产损失报废处理流程不顺畅,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资产数不符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不健全

管理法律法规方面,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组成体系,没有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有些法律法规有部分涉及,但也仅限于资产管理的某个环节或某些方面的内容,而且并非只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财政部2006年和2008年颁布的“三个办法”,均属于部门规章性质的法律规范文件,其层次、效力有限。同时,由于缺少具体的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办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受到制约。管理体制、权责划分方面,哪个机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如何划分没有法律层面的明确规定。财政部门只能根据《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法律法规,以及财政部颁布的“三个办法”和各级地方政府授予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开展工作,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些履行资产管理职能的部门的地位至今仍然没有法律上的专门规定。

2.单位资产需求配置与预算审批控制相脱节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来自于国家投资以及财政拨款的方式。按规定各级单位在配置资产时既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需求,又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预算管理部门在进行预算审批,特别是项目审批时应该全面了解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以确定其申报预算的重要性、科学性、合法合规性。然而有报道称:“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做好研究还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回国一年半,很想在科研上做出点成绩。起码80%以上的时间要花在科研上吧,但现在50%以上的时间花在了拉关系上”;“回国后发现,许多项目都是在圈子内进行的,不交际,根本争取不到像样的基金”。这些例子说明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预算审批时,没有实际了解预算单位的现有资产情况和真实需求,在权限缺乏监督时预算审批的随意性比较大,给了一些人员可乘之机——套取国家财政资金。而这种与少数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相关联的审批,多数申请的项目最终得以批准。这样的审批管理其实只是一种程序,一种形式。

3.资产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添置处置资产随意性大

我国的国有资产实行三权分离式的管理,即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属资产使用单位和相应的部门。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有些则是国资部门,造成权限不清责任不明。一些单位没有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资产从购置到处置等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随意购置、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现象常见。单位内部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专职资产管理人员,甚至财务管理权与资产管理权交叉重叠混淆不清。据一个在机关工作的人员讲述,他们单位的办公电脑2-3年全部更换一次,被换下来的电脑虽然都完好无损,但也只能放进仓库等待处置,还有一些重要财产被私人长期无偿占用。

4.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考核、评价机制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由于没有要求计提资产折旧、不计算盈亏,对资产的使用也没有相应的保值增值管理制度。基于长期以来重视资金投入,忽视资产管理的思想,一些单位领导只管尽力利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很少去关心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由于缺少对各层级单位使用国有资产的效益考核、评价及绩效激励机制,单位领导也很少动脑去思考如何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庞大的资产无法发挥最大效用。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够、重抓经济建设,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始终滞后于经济建设,资产属性模糊、权责不清、管理分散等问题长期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也在快速增加,如何从立法及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更加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是当前必要的研究课题。一是要增强法制意识,建立层次更高、约束力更强的《国有资产法》,从顶层设计上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法可依。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增量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避免重复购置和超量配置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三是要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层级关系,避免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带来的混乱局面,有条件地放权给资产使用单位,让国有资产在保值的前提下发挥更大的增值潜力。四是要建立区域内或部门内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行业资产管理专网一体化,探索资产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共用可能性,提高资产利用率。五是要完善资产处置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处置程序,减少决策风险。形成“专人初审、集体会审和产交所统一公开处置”的工作方式,杜绝随意处置、转让及变相低价处置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加强存量资产管理,创新增量预算管理机制

在国有资产清查的基础上,摸清存量资产的真实情况。引入企业资产管理模式,加强财务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掌握存量资产的原值、净值及减值情况,作为单位增量预算控制的依据。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对增量资产的配置进行监控,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建立资产信息查询网络共享平台,促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动态化,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产的共同监管和信息共享。通过资产动态管理查询系统有效控制资产的重购、超购现象,时时调节控制增量资产预算,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创新资产运营与监管制度,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基于社会公共需求配置,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目的,具有非经营性、非竞争性,其运营效益可用取得的社会效益来考核、评价。以各类资产有效利用率、使用损耗、自然损耗程度等一系列指标,建立国有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机制。对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经营使国有资产获得收入的单位采取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利用闲置国有资产获取更大收益。同时,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善、利用不当、处置不当造成资产流失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要严格监督、及时查处,建立单位资产管理一把手全权责任制。加大各种形式的审计监督力度,定期清查资产,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减少资产运营过程中可能的存在不正当行为。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正确的政策取向,创造良好的资产运营机制和体制环境。既要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战略的规划,又要注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的微观基础的构建,加速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努力消除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的政策障碍,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营。

作者:谭善华 单位: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第二篇

一、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公有资产大量闲置、使用效率不高是行政管理单位在公有资产的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缺乏效率、资产配置不合理、出现很多重复购置的现象,再加上对于国有资产缺乏规范化的管理,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这种现象集中表现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上。如:大量办公用房闲置较为普遍,公车私用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公车使用的效率;事业单位缺乏一种规范的决策采购机制,造成因决策失误而添置的办公产品不能使用,只能闲置,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现象;还有的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追求新潮,盲目淘汰一些性能良好、还能再使用的办公用品,而去花高价购买性能相近的办公用品,造成重复购置;国有资产缺乏调剂共享机制,很多事业单位的资产会闲置,而有些企业却要出高价租用,资源分配极度不合理。

(二)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

国有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资源调度部门,使得在公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配置不合理的情况。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资源使用和分配上。由于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相对公平的资源配置标准,所以在国有资产的使用和配置上存在着很多人为的因素,因此这种配置方式结果就是资源配置的随意性很强,难以实现内部的公平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对北京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事业单位中,低于人均办公用房平均面积的占比59.4%,低于人均住房面积的占66%,而一些较“肥”的事业单位比如水利部、文化部、保监会等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平均水平的三倍,高达100平米。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动力和激励机制,这样使得单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构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费用收入。1998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撤销使得国有资产使用的监督主体被架空,缺乏有效地监督制约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国有资产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权责不明晰,在职责追究上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因此,尽快成立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越来越急迫,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国有资产的管理由于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很大原因是因为部门领导的不作为,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提高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把这种意识形态上升为事业单位管理国有资产工作上的行为指南。从中国梦的高度出发,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引入市场管理机制,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模式。另外,要制定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规范部门职责范围,适当约束使用国有资产的权利,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与部门领导绩效考核挂钩,提高部门领导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严格审计部门职责,使国有资产的审计进入规范化,从上到下推进,在事业单位内部都建立起对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高度认识,使部门内部形成高度共识,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立。

(二)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体系

公有资产的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这使得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无据可依,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对于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有据可依就必须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综合管理制度;对于国有资产的采购,要规范招标,合理选择供应商,尤其涉及到较大金额的采购和购买行为,应该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采购办法,举办价格听证会,采取专家座谈会的办法,广泛听取专家意见,降低决策购买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尽量遵循制度约束,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对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制定管理办法,相互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问责制;对于“非转经”应该制定管理运营办法,使得其运行有据可依,成立“非转经”研讨中心,对于“非转经”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因素及时进行改进,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三)规范“非转经”资产管理

“非转经”是改革开放初期,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增加收入,减轻财政负担而将单位内部使用的国有性资产向社会企业出租,以收取租金,这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减轻相关财政费用压力和促进事业单位的职能转换。但是,由于国家对于这种“非转经”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体系,缺少必要的监督,就目前看来,“非转经”的负面作用正显露出来。公有资产要想实现社会化运作,就应该引进相应的社会化运作机构,专门负责事业单位公有资产的运作和管理,如果由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自由管理和使用支配容易造成内部运作,缺少监督,是又当裁判者,又当运动员的表现。另外,对于国有资产的运作还应成立审计部门,对于国有资产运作的审批、运作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国有资产运作的收益应该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成立公有资产收益基金,负责“非转经”收益的管理和运作,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单位内部“小金库”的现象发生。还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进行信息披露,这样既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还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不对外流失,是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建设的有利手段,同时也是公有资产管理的可行办法。

(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对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应该明确国有资产监督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分明,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对国有资产的构建到使用情况以及处理过程的监督要坚持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包括核实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及价格性能考察,整个采购过程是否符合国家事业单位采购办法的规定,在使用过程中要着重检查其使用方向和使用情况,防止公有资产私用,防止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对于经营性资产收入要做到严格监督其去向,对于即将报废的资产应该仔细核实情况,确实符合报废条件的才予以报废,做到节约不浪费。整个监督过程应该做到有据可依,符合经济发展原则,做到不包庇,不维护,公正地披露公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反馈和披露。对于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应该追究责任,严厉惩罚其违规行为,及时反馈问题,及时向社会披露监督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三、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迫在眉睫。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系不仅要切实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应深入问题本身,看清本质,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邱春梅 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声学研究所

第三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和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以来受习惯势力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大多存在着重视资金轻视固定资产,重视购买配置轻视管理利用的传统观念,使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约束机制形同虚设甚至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上的淡薄和行动上的不作为,对资产的使用和利用效率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和考核,造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家底不清,造成资产闲置和重复购买,国有资产浪费、流失十分严重。同时,日益庞大的国有资产与政府职能转变和小政府格局趋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制约,各职能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加强管理的意识缺乏还没有根本改观。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基本明确了我国“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监督管理”的现行管理体制,指导和推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但这些体制和机制缺乏整体设计,只从宏观层面做了规定,无配套的具体措施。同时政策措施的建设滞后于资产质量、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现行法律只对存量资产管理进行了有效规定,而对其形成和配置环节没有规章制度进行管控,导致看似多家共同管理,但实际上出现源头管理不到位、权力边界不明确、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象。

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配制、使用、流动和处置等环节存在漏洞

首先,在资产配置环节,由于缺乏公共财政理念的支撑,导致配置程序的不科学,这使得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与财政支出出现比例失衡的状况,再加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没有科学的预算和规划,导致需求与实际脱节,存在严重超编和超标现象;其次,在资产使用环节,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属于非生产领域,不计算和考虑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率,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或不计生产成本,盲目使用的现象发生;最后,在资产的流动和处置环节,处置程序和处置方法缺失,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任意变卖、转让国有资产,甚至以“奖励”等形式变为私有,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4、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处罚手段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实行“财政部门综合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前两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难以真正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家底,使得资产管理的行政监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在具体的管理环节缺少必要的行政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或执行不到位、立法监督部门的失察和监管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使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领导的权力软约束;其次,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监察手段,现行的监管制度不够系统完善,只关注资产的后期管理和实物管理,忽视资产的前期配置和后期绩效评价;最后,处罚手段缺乏制度保障,且效果不大,直接削弱了监督管理的效果。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策略探讨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普通职员都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转变传统方式下的管理理念,以“以支促收、以管减支、收支管并重”为原则,将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制度落实到位。通过日常会议和宣传灌输资产节约和合理利用意识,按照法律法规对国家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和处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增强单位的廉洁意识、法律意识和爱国意识,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从根本上防范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贪污浪费现象。只有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使其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才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充分履行社会职责,服务社会。

2、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健全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是各项政策得以开展的保障,为国有资产在各环节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预算管理,实现国有资产配置的规范化。行政事业单位要对自身所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摸底,了解本单位的资产现状和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和购买计划,防止国有资产的重置浪费。其次,要物尽其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在资产使用中,建立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使用机制,可以在单位内部、单位之间采取资产横向调剂、交流协作等方式使资产的价值得以充分利用,从管理层面形成资产横向交流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交流平台,确保资产得到充分利用。最后,要严管资产的流动和处置。要注意对资产的保管和防护,安排专职人员对大型贵重物资进行登记、保管、修整等,对于报废的设备等资产,要进行申报处理,建立严谨的报废审核制度,使国有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单位申请出售、出让、转让变卖的资产,一定要有中介机构的评估报告,要通过公平、公开、公正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进行,实现资产处置回收价值最大化。不得私自处置,更严禁私开小金库,利用国有资产中饱私囊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科学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要注重国有资产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严格信息化人才的选拔和培训,使其在掌握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素养,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促使国有资产在管理和服务上更加直观透明,促进规范化管理的推进。

4、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

进行监督的前提是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摸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管理监督。一方面,在单位内部进行定岗定责,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责任落实到个人,由专人负责监管并定期汇报;另一方面,要强化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纪检监察、信访媒体以及人大监督等,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有力的外部监控,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实行严格责任追究,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有效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促进服务性政府的建设和社会进步。面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在观念意识、体制制度、配制程序、保管使用和后续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增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意识;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信息化管理;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等手段,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真正得到充分利用,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

作者:陈义侠 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