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摘要】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资源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愈加重视知识管理,尤其是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发现,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进行隐性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基于家族管理模式,能够及时高效地在企业内部导入并传递隐性知识,进而获得非家族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实际应用中,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实践需要整个家族企业员工的齐心协力,以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共用,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知识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

(一)隐性知识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率先明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提出开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显性知识,包括一切以文件、图片、声音等形式记录下来的标准化知识,客观性较强,多为理论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包括企业核心技术、经营者经验思维等一系列无法具体呈现的知识,主观性较强,多体现为企业家个人素质和个人才能。相较于显性知识可记录、可复制、可传递的特性,隐性知识不易沟通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意念难以复制。所谓隐性知识的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及技术手段将隐性知识在企业员工内部,甚至代与代之间顺利传递,并且创造知识分享文化,提高员工学习、创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见图1。

(二)隐性知识的管理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人类发展阶段由工业经济时代、后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已然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持续发展由单纯地依靠资本及劳动力的投入和信息的搜集变为依赖于其拥有的知识储量,知识员工更是作为知识社会唯一的特殊资源为企业创造核心价值,详见图2。中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仍不成熟,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无法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必须重视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其不易复制、难以窃取的独特优势为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奠定必要的基础。国际领先企业已经逐步开始采用“Asset-basedServices”模式进行日常管理经营,这一经营模式运行良好的前提就在于智力资产,即隐性知识重要内核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将隐性知识看作个人的私有财产,意识到它可以作为树立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对隐性知识的保护愈加重视。然而,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企业高管必须破除企业内部员工这种保守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鼓励员工积极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能力,更要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感,营造出互助互信的氛围,在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地融合个人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资产的最大化,创建企业知识、技能与技术的最优组合,为客户提供某种业内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特殊价值的核心专长,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企业高管应该做好榜样,积极参与并支持个人隐性知识的交流沟通,营造相互信任与知识共享的环境,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承认并奖励知识创新和共享的行为。如对分享知识的员工给予经济上的鼓励和工作上的晋升。[1]隐性知识的管理具体细分为六个阶段,即认知阶段、策略阶段、设计阶段、开发测试阶段、全面导入阶段及维护评价阶段。其中,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评估企业隐性知识现状,分析相关部门对知识的需求,明确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包括企业高管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使企业员工之间实现知识的沟通和传递。[2]策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企业高管在确定隐性知识管理阶段目标后,按照管理实施流程计划,高效组建负责实施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团队,制定管理战略。设计阶段是整个隐性知识管理流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阶段,必须设计出企业独特的、与其他企业区分的隐性知识管理应用平台,员工积极贡献个人技能,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业务经验,并利用该平台促进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转变和共享,形成企业核心凝聚力。开发测试阶段是依据平台设计,开发隐性知识管理系统,并与企业现有技术应用平台整合,完成平台测试。全面导入阶段主要是协助企业知识员工完成角色及职责的转换,促成隐性知识完成转变,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维护评价阶段则是为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全面导入后的跟踪维护、改善与更新提供支持。因此,要想快速、成功实施隐性知识的管理,就必须明确企业现实问题,结合科学的方法论,探索并采用适宜的隐性知识管理办法,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二、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家族企业是基于家族或者家族联盟发展起来的企业,兼具家族属性和企业属性,企业员工大多为家族成员,代际传承也多为家族内部传承。企业高管在日常经营管理企业实践中培养出的制定发展战略的直觉、判断、经验和适应能力等个人素质,尤其是直接影响经营决策的经营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家族企业的特殊组织形式为企业主及企业员工将其经营理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传递扩散提供可能。就中国而言,传统家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企业高管及普通员工愿意并渴望寻找到一条利于在企业内部扩散隐性知识的管理路径,但隐性知识的高度个人化导致其不易转移,加之个人吸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可能阻碍隐性知识的传递,导致家族企业无法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独特优势。家族企业对于其隐性知识的管理保守有余,分享不足。企业高管意识到隐性知识的巨大价值后,通常持保护态度,在防止业内其他企业窃取企业机密的同时,对企业内部员工信息的分享也不够及时和全面。然而,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个人隐性知识只有成功转换成共同知识,才能实现家族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尽管家族企业主已经知晓隐性知识这一资源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但仍然处于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标准。据此,本文将隐性知识管理一般方法论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相结合,创新研究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为家族企业挖掘出隐性知识的巨大潜力提供依据。家族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同样经历六个阶段。而家族企业极具家族色彩的经营组织模式,又必然导致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有其特殊之处,尤其体现在隐性知识管理的全面导入阶段。家族企业对于隐性知识的全面导入具备其他民营企业不具有的便利性和及时性。首先,作为隐性知识管理的带头人和倡导者,家族企业高管更愿意进行角色及职责的转换。由于家族企业高管的工作风格更容易形成个人特色,在家族企业的创立、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企业主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摸索寻找利于企业发展的进阶路径,在此过程中,企业主的个人素质不仅体现为其在企业所占据的位置,更体现为其自身能力,相对于其他民营企业的企业高管在其岗谋其事的单一性而言,家族企业高管的角色和职责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能够很好地实施隐性知识的全面导入。其次,就家族员工而言,也必须担负起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责任,积极遵循企业高管制定的知识管理政策。家族企业的员工多为家族成员,依据社会情感理论,相较于企业利润最大化,家族员工更希望追求的是从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非经济目标中可能获得的情感效用,因此家族企业委托成本较小,甚至几乎没有,企业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次数较多且障碍小。再次,家族企业经营模式为企业隐性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家族企业扁平式金字塔模式的组织层级少,隐性知识传播的速度快,企业高管的经营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小,隐性知识的导入更加及时高效。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发现,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资源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尽管企业隐性知识不易复制、难以传递,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隐性知识具备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核心价值,企业的核心利润源正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而家族企业因其独特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隐性知识管理。只有提高家族企业高层领导决策判断的准确性,培养家族员工的专业技能,更新企业文化知识,才能充分挖掘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巨大价值,从而处理好成本、速度与品质的关系,以更低廉的价格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也能更快、更直接地反映客户的需求,通过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促进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思想是对知识管理理论的超越,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知识管理的理论问题,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既要以工作为中心,更要以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是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技术员工成功转换为知识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3]知识员工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优势、自己的做事方式,在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后,通过自身能力创造经营业绩。企业知识管理只有将工作与员工相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架构,以激励措施促使员工能动性和潜能得到激发,企业才能发展得更顺利。本文只是就一般行业的家族企业来探讨隐性知识的管理,在之后的研究中,应该细分家族企业的行业来明确不同行业领域的家族企业对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侧重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衡量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良好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进一步地比较家族企业与其他民营企业对隐性知识管理的不同,以确定家族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管理是否具备优势以及具备优势的程度。总之,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对提高家族员工的能动性有很大作用。一个适合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不但需要一个好的管理者和推动者的引领,还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计划等各种支持,即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实践需要整个家族企业的员工同心协力,并不单纯是企业高管的责任与义务,各个家族员工都必须积极响应及配合。只有创新隐性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才能实现企业知识的共用,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4-77.

[2]王欣莉,李胜冬.网络企业的知识管理方法探析[J].商业经济,2014(22):66-67.

[3]刘梅,姜配民.德鲁克知识管理思想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205-206.

作者:汪琴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