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教学实现路径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知识管理教学实现路径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知识管理教学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

教学相长被界定为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分别从教师与学生双方分析教学相长的实现路径。促进教师教学相长的路径是:提供电教化设备;形成双向观摩机制;建立知识联结化平台以及借助“E-learning”平台。促进学生教学相长的路径是:做“课前课后提示导学”;基于微平台的师生沟通答疑解惑;利用专题知识讨论促进知识凝结;通过实践课程使知识显性化并升华。

关键词:

知识管理教学相长;路径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海量、更新速度快是其主要特点。在此背景下,教师作为“术业专攻”的特殊群体,时刻面临着更新旧体系,调整新思维的时代挑战。准确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管理原理,科学地运用知识管理模型和方法是教师迅速适应新时代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借鉴知识管理中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探讨知识管理如何促进教学相长。

一、知识管理与教学相长的关系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他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进行发挥与运用,于1995年与竹内弘高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中从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并构建了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即知识的共同化(socialization)、表出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过程模型。

第一,知识管理是实践教学相长的手段。教师作为“术业专攻”的特殊群体,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时,为了达到迅速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具和革新思维的目的,向一切可以提供他们所需求的知识的个体或组织主动请教,这种学习的过程包括教师自省自强,将自己视为学生。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促使教师向一切知识源学习,只有主动学习、高效甄别、更新和升华已有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知识是教师学习获取的对象,科学的知识管理是高效获取知识并培养知识能力的手段。

第二,教学相长是知识管理要实现的目标。“教学相长”是通过教师运用理性思维,甄别自我知识体系的不足,奋发图强不断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历练弥补技能缺失,刻苦钻研以掌握实践知识。知识管理过程强调的暗默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恰好与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相吻合。教师知不足而吸收新知识,吸收新知识是依据教师的自我经验积累(已经建立的暗默知识),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体味”,是教师对当下的领悟、一种心灵的澄明状态。这个过程直到激活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其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产生共同场,通过悟解、想像、移情、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碰撞、互汇,使暗默知识显性化并上升凝练成教师的新知识。不难看出这是教师知识水平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教师角度教学相长路径及保障体系

1.教师分型

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教学相长,本文试图挑选能够代表教师特征的因素,以达到将教师加以区别的目的。教师自身特征有很多识别要素,本文选择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作为主要识别要素,按照学历的低(学士)中(硕士)高(博士)和职称的低(初级)、中(中级)和高(高级)组成“学历—职称矩阵图”。学历和职称以三种教师类型反映出来,它们分别是: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新手型教师指的是职称低,刚入职不久,还没能积累足够教学经验、没有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的教师,他们自己就是刚毕业的学生;熟练型教师指的是已经顺利教过1-2年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一定的教学感悟,对于自己教学风格培养的方向有较清晰思路的教师,他们的职称处于中级阶段;专家型教师指的是职称处于高级阶段,已经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对于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经验,形成了个人教学风格,并在部分学科或课程的讲授方面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2.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路径

路径一:使用“电教化设备”方便教师之间知识的领悟、揣摩和模仿。此阶段即“共同化”的过程。知识管理中暗默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首先需要一个场。共同化模式通常起始于创建一个互动的“场”。所谓“场”是促进成员间分享彼此经历和心智模式的场所。暗默知识通常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初入职场的新手教师对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特质、教学方向、教学定位等还完全不能把握,因此,要由学校给他们提供“模仿场”,以促进新手教师学习熟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暗默知识,并融会贯通,演绎成自己的暗默知识。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模仿、观察甚至被有些青年教师戏称为“现学现卖”的模式来实现。比如,在培训新手型教师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促进和帮助其快速提高的方法。首先是新手型教师要大量的听课,听熟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课和讲座,然后去模仿。在新手型教师模仿讲课的时候,学校使用一定的录像设备录制讲课过程,然后让他们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并进行揣摩,要求其将录像中的内容从自我审美的角度,把其中认为可以肯定的部分记录下来,接下来再组织讨论,以自己找不足和同事帮助找不足的方式,找到自己在讲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熟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录像档案资料,反复进行练习、比较和模仿,包括揣摩教法、肢体语言的运用时机和运用力度,语音、语调的控制和把握,目光的使用和投向学生的角度等,以达到更好的领悟。

路径二:建立双向观摩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分享和反思。此阶段即“表出化”的过程。双向观摩既体现为方向的正与反,也体现为任意两类教师之间的观摩,即新手教师与熟练型教师、熟练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以及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即通过教师之间交流和讨论,使教师逐渐累积教学经验,培养教学审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课程/学科组”作为桥梁,使属性相同学科的教师结成课程组,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新手型教师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称为“正向观摩”,而熟练教师或专家型教师观摩新教师的上课过程则称之为“逆向观摩”。本文认为通过“逆向观摩”使熟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能够对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点评,结合新手型教师所讲解的课程知识点,具体指导,就事论事,有的放矢的展开点评,并可结合该知识点,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以多年的经验积累推荐新手教师一些书籍或者视频,所推荐的视频是他们认可的并能够详细的说明好在哪,为什么好,帮助新手型教师培养教学审美。经过学习以后,新手型教师听专家型教师和熟练型教师的课,巩固自己对于领悟的教学审美的认知。总之,通过教学观摩,总结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路径三:提供知识联结化平台,方便教师之间知识的积累、沉淀和继承。此阶段即“联结化”的过程。一直以来,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解惑者,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知识源的作用,然而由于目前部分学校不重视知识管理,使众多教师成为教学平台中的“知识孤岛”。尽管学校也进行定期的培训交流,但是这种解决方案没有对教师间“隔离”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以达到教师间知识实现“联通”的目的。联结化的过程是以同一课程/学科组中拥有共同愿景、共同兴趣、联系紧密、目标相同的老师为主体,以课程或学科组形成专业的学习共同组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继承,共同组织教学活动。联结化平台的载体通常是课件、大纲、教案、讲义、教学日记、参考书、习题集、学生作品等材料;平台上的资源对所有教师开放,不设置权限。平台上按照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划分,高一级程度的教师均可以对下一级程度的教师进行指导和经验分享。平台上对相同课程和学科组的教师可以自动结成“教研组”,教研组内的教师相互交流思想,协作教学。例如,可以将一门课程的知识点按照模块分成几个部分,由教研组内的教师协作共同完成,即将原来一门课程一名教师从头讲到尾,改变为一门课程由几名教师配合讲解,各自讲最熟练和精彩的部分。

路径四:借助E-Learning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知识的重构、整合和升华。此阶段即“内在化”的过程。从形式知识到暗默知识的转化可以通过工作实践和干中学的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可以依据现有的资源如使用E-Learning系统,使教师们在虚拟的环境中达到工作实践和边干边学的目的。通过平台,教师们探讨教学理论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甚至可以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特点。经过一轮学习和管理新手型教师们已经逐渐升华成熟练教师,而平台上的专家型教师们可以时刻关注教师们的交流动态,进行点拨、提示和解惑。专家型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跟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全新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帮助其他教师在科研水平上进步。

3.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保障体系

(1)主管层面

院级主管部门明确地阐述学院发展的愿景,使之概念化,并向全体教师推荐这种战略愿景,以培养教师们的凝聚力。改革思想观念,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指导教学。锁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动培养社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设定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指导原则与目标。提倡教法改革,有目的的培养教师知识整合能力和创新力。积极创设外部条件,促进知识的转化,将知识管理塑造成一种学院的管理文化。

(2)个人层面

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个体的自组织作用,发扬并保护其独创性。积极参加以课程组、专业学科组为边界的团队小组的知识管理行为。善于研究自己,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及时归纳和总结。不断增加知识量,提升暗默知识的品质。改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和新教法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将学科前沿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

(3)小组层面

在实践中将传统与新时代教育观念有效融合,组织指导专业中的教师在实践中积极展开学习讨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设计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有效的知识分享环境,促进教师知识的获取、分享、交流和转化。

三、学生角度教学相长路径及保障体系

1.学生实现教学相长的路径

路径一:通过课前课后知识导学,以实现暗默知识共同化。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吸收效果的好坏。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中心向学生传递知识,教师在阐述某一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尽管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在头脑中进行风暴式快速反应、联想、类比以吸收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学生领悟的知识是零散的、碎片式的,相当多的学生无法达到教师期望的领悟程度,因此,基于信息技术建立“课堂社区”,教师对于课程中的知识点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先期的课前或课后的知识导学,将期望学生看到知识点时所应该联想到的理论、案例或图片等事先在平台上以类比的方式提示给学生。

路径二:师生答疑解惑,使隐藏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暗默知识表出化。师生共同使用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围绕教师的知识信息展开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并可以通过平台就知识点进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在互动时所反馈出的情况及时地点拨、提示和引导,以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面临的偏差,是属于学生调用自己知识系统内的知识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还是起初就对教师所期望的意图产生了理解偏差。教师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及时地发现并调整和纠正学生们在将暗默知识向形式知识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路径三:利用专题讨论促成学生的知识联结。教师合理组织主题讨论,实施生成性课程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知识转化。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预定好的教学流程传授知识,而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有利于教师从预设式向生成式教学转变。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教学进度,主题讨论,通过信息平台提醒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基于主题或问题进行“关注、评论、回复、收藏”。在互动中,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相关问题的争论焦点、思想碰撞的火花、学生个别化的瞬间灵感,借助各自终端及时反馈到信息平台,而教师可以顺势将这一生成性过程逐步引导到课堂探究中。

路径四:通过实践课程使掌握的知识凝结升华实践课程是支撑学生所学习理论课程的对应实践环节。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程沉淀、吸收并形成学生个人的暗默知识离不开实践环节。在高校专业设置中有很多类似的理论课程对应实践环节,比如某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物流运筹学理论课上教给学生各种模型和计算方法,在实践课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运筹学课堂上所学到的具体的模型和算法,结合教师布置的具体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经济问题,转换成能够用模型计算并求解的算例问题,并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相应的论证求解。在教师的引导、提示和小组成员的讨论下,学生们可以较好的将形式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暗默知识,并且部分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讨论总结出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模型的小窍门和记忆口诀,实现知识的升华。

2.学生实现教学相长的保障体系

第一,在专业设置时,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独立实践课程,并尽可能地在理论课程中加入课内实践环节,以增加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与教师及时互动的机会和可能,进而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在课程大纲修订时,对于课程预实现的目标和预培养的学生能力的要求部分应做到与时俱进,具体就是结合新技术应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微平台交流、互动、分享和反思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习型学生学习团队,进而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在课程考核形式修订时,充分配合上述的目标和能力要求,结合课程学科的性质和内容特点,制定合理的激励和评价的机制。如利用微平台上学生与教师有效互动的条数和质量考核学生的平时表现;利用微平台上群聊信息讨论组里话题发起人、组织者、评论者等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知识把握及反思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

第四,与学团合作,培养学生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学生是新鲜事物接受和吸收的团体,应在课堂以外的学生第二课堂的文化生活中利用微平台培养和熏陶学生以一种开放、接纳和发展的观念来接受知识管理,积极参与并有效的知识共享,对于个人在学团活动中知识共享表现突出的,可以设计奖励标准给予一定程度的学分加分或者社会实践奖励。

作者:张迎新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白华.民办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8(5):48-49.

[2]王河江,朱慧,倪超美.对构建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基于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再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6):7-8.

[3]韩新宝,于恩林等.民办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质量工程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64-66.

[4]刘尧飞.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评论,2014(6):12-14.

[5]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M].教育研究,2001(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