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作用论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知识管理的作用论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知识管理的作用论10篇

第一篇

1、知识获取对提升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

1.1知识获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无形资产

虽然工程造价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知识,但是由于分散在各个部门,因此,具有很强的分散性。这些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共存性:如:通过软件版和纸质版形式进行存储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成果就是有形知识;而工程造价管理知识以及经验等则是无形的隐性知识。这些无形的知识实在企业长期造价咨询服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不是简单地从某一个或某一些建设项目中获取的。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中,知识充当着资源和产品的双重身份,对知识进行的识别、分类、存储、共享以及创新和应用等就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中,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最大限度地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保护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使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能够有目的、有组织以及有计划的识别、整理、加工以及存储一切对企业服务相关的知识,必须对企业的知识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从而确保企业知识具有全面性、有序性和连续性。

1.2知识获取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人力资源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力资源对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来讲,不仅是开拓市场和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更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通过知识管理除了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外,还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档案和知识库,对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而言,这些知识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1.3知识获取增强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市场应变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由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生存环境中,因此,其市场地位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能否有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拥有完整系统的知识资源对于那些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而言,除了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迅速的掌握市场信息外,还能够推动企业根据信息变化做出准确的决策。

2、知识共享对提升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2.1知识共享有助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创新由于建设项目不能够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并且每个建设项目的造价都是咨询人员精心服务的结果,因此,单一性是建设项目最重要的特点。无论对于企业来讲,还是针对个人而言,造价咨询人员积累的丰富的个人知识和个人经验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甚至很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造价咨询人员的服务水平。因此,为了促进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准确性和创新力,必须增加新老造价咨询人员之间以及各个项目部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这是因为通过这种交流分享能够产生一种知识放大的效应。

2.2知识共享能够降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成本知识获取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内外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地处理,这样既改变知识的储存环境,提高知识的检索成本,同时在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阶段性造价咨询服务过程中满足了工程造价咨询对知识的需求。为了有效提高造价咨询的服务效率以及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就必须为员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因此,企业应当鼓励员工之间多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传递从而促进个人知识转化成企业知识的同时不断的丰富企业的学习材料。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企业可以与客户通过网络及时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从而使得工程咨询造价服务的业务流程变得更加流畅顺利,不仅有效减少了企业不必要间接费用的支出,还大大缩短了服务的周期,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造价咨询企业的服务进程。

2.3知识共享是增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指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自觉忠诚度,其属于企业文化范畴的内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所呈现的竞争能力与向心力和凝聚力成正比。而以团队合作模式为主的工程咨询企业要想不断持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员工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知识,员工之间通过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团队感情,还能有效提高个人的能力,从而有效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最终增强整个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对提升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3.1知识应用与创新可以提升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品牌形象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员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以及商业信誉越来越好的共同点。这些员工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快速掌握市场动态的能力,因此,他们能够不断的推动企业扩展新市场而最终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中,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不仅是企业占据市场优势的首要条件,更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基础,最终也是提高企业品牌形象的关键。

3.2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够使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保持持续市场竞争力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持续市场的竞争优势。为了保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具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培养出一支卓越的工程造价咨询队伍,因此,必须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这是因为,只有不断的应用和创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员工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业务水平以及不断地加强创新能力,最终增强企业的造价咨询服务水平。此外,通过不断的应用和创新知识还能够对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进行有效地改善从而快速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创新能力,最终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

4、总结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能有助于企业管理创新,还能降低企业成本,更能提升品牌形象,是发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曾?琳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第二篇

1、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1.1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变革R.Anderson指出用户通过网络及其丰富的途径查找获得包括高价值、高信赖度知识在内的信息能力在大幅度提升,用户不再依赖图书馆及其馆员。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所导致的这些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到数字化信息服务,再到移动图书馆服务,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总是不断地为图书馆服务的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移动和泛在是当前和未来数字化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在这个社会环境变革过程当中,高校图书馆应重塑作为研究与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要融入网络与用户进行更好的交互,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用户的工作生活中,进行服务创新;利用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设备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倡导“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将图书馆服务嵌入用户的科研与学习过程中,基于用户工作流和活动任务,提供情景敏感的个性化服务。

1.2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动力机制

服务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服务创新则是将知识和理念转换为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或服务、改进的效率或效果,或者是更好的经营与服务方式。服务创新具有创新的无形性、创新的新颖度广、创新的可复制性小、创新形式的多样性、创新的顾客导向性等特性。图书馆服务创新具有很强的“用户导向性”,创新更多是一种用户需求推动的结果,创新的实现要求用户作为“合作者”积极参与整个创新过程。以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主要动力包括:内驱力、外推力、外压力和外拉力。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是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关键推动力,同时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日益激烈的信息服务行业竞争使得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是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直接原因。而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需求驱动是进行服务创新的主要原因。移动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动态化、多元化、高效化、即时性、情景敏感性等特点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开展服务创新的根本动因。

2、面向服务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管理

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可知,用户行为与信息需求的变化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根本动因所在,引导着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方向。因此,用户在图书馆服务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户知识的挖掘、管理、利用是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石。

2.1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的界定

用户知识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中的“客户知识”。M.Gibbert指出,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主要存在3种类型的客户知识流,即客户需要的知识、来自客户的知识和关于客户的知识。借鉴此观点,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知识也可分为用户需要的知识、来自用户的知识和关于用户的知识三种类型。用户需要的知识反映的是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图书馆提供服务时应重点关注的对象。来自用户的知识是用户对利用图书馆服务的感受与评价,以及向图书馆提供的意见、反馈信息等。关于用户的知识不仅包括用户的基本情况(如性别、专业、爱好、受教育程度、现有知识水平等),还包括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历史、信息利用行为记录、信息服务使用历史等,更包括用户使用的智能终端类型、用户所处的位置、时间以及当前的活动任务等实时情景。这类知识是图书馆进行用户分析的重要来源,对这些知识的有效挖掘与充分利用是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关键问题。

2.2用户知识管理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作用机理

用户知识管理是在获取、发展及保留用户的过程中,对为图书馆所拥有的用户信息和用户所拥有的对图书馆有益的信息、知识进行获取、整合、共享、利用的管理过程。用户知识作为图书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Sara等认为用户参与服务创新的作用主要包括:提高服务新颖性;提高创新的市场接受度,减少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高创新主体的交互作用,使创新更加有效率。1)用户知识是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动力与源泉。服务创新始于用户需求,终于用户需求的满足,围绕用户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持续改进与创新体系,其核心是用户知识与图书馆服务的有机融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图书馆服务创新概念产生的源泉,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通过用户知识的挖掘与利用可以提升创新的速度与质量。用户知识开发被看作是服务创新成功的前提条件,创新服务项目开始前的用户知识开发活动将降低创新成本和战略风险。通过用户知识的挖掘共享有助于图书馆确认创新的方向,改进服务创新流程,减少服务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加快创新速度,提高服务创新的成功率。

3)基于用户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能力。用户除了了解自身的需求外,往往还掌握有关其他用户的信息、信息服务有关的知识以及其他可能对图书馆有用的知识。通过用户知识的有效利用可增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创新组合能力,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与业务空间,缩短创新服务的开发周期,提高服务创新效率。

4)基于用户知识管理有利于建设用户参与的服务创新体系。用户以创新来源、创新参与者和创新服务的使用者、评估者等角色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过程。服务创新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从创新思路的产生、设计到服务的提供,用户参与的程度与方式直接影响服务创新的效果。图书馆要提供卓越的服务,仅仅“为用户创造价值”还不够,还应该“与用户一起创造价值”,建设基于用户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

2.3面向服务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管理流程分析

用户知识管理就是在搜集获取用户知识的基础上,基于知识挖掘技术,运用相关分析规则提炼用户的行为特征与需求规律,预测用户需求变化与趋势,挖掘出用户没有表达出的或尚未意识到的潜在需求以及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即时需求,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用户知识管理包括用户知识的获取、知识挖掘、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反馈等一系列相关的过程。

1)知识获取。获取用户知识是进行知识挖掘分析与共享利用的前提。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需要获取的用户知识包括用户需要的知识、用户需求历史、用户的基本情况、所处位置与时间、当前的活动任务、信息行为记录,以及用户对已使用服务的评价、意见与反馈知识等。对用户知识的获取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另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与用户进行实时交流或虚拟在线交流,通过交互观察并记录用户的各种行为、感受、反应、习惯等。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收集获取有关用户的各种知识数据,是实现有效知识挖掘与利用的前提。

2)知识挖掘。知识挖掘是通过集成一系列数据分析方法,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从大量或少量数据中直接或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知识挖掘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描述:DATA+PRIOR_KNOWLEDGE+GOAL→NEW_KNOWL-EDGE。这里,PRIOR_KNOWLEDGE是已有知识,GOAL是用户的知识需求描述,NEW_KNOWLEDGE是满足GOAL的知识。利用挖掘规则和相关技术对系列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并提取有用的模式是用户知识挖掘的核心。这里,首先要对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用户数据进行清洗、去重、集成等预处理,然后利用一系列的挖掘方法,抽取用户的需求规律与趋势,分析用户的实时需求,预测用户尚未意识到的潜在需求,最后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知识存入用户知识库。

3)知识共享与利用。通过对知识挖掘抽取的用户需求规律与趋势、用户需求模式等新知识在图书馆内部进行共享利用,基于此进行图书馆服务创新,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是用户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

4)知识反馈。反馈是知识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知识挖掘提取的用户信息需求是否真实、准确,基于这些知识进行的服务创新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对服务创新的体验以及评价如何等,这些也是用户知识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知识反馈可以为下一轮的用户知识挖掘与服务创新提供改进意见。用户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知识获取、知识挖掘与分析、知识共享与利用到知识反馈与评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流程,作用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整个过程,是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重要拉动力。

3、基于用户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

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是一种用户导向型创新,其创新方向和模式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而不同。用户是创新的出发点,通过用户知识的管理与挖掘分析可以为图书馆服务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图书馆实施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支持。

3.1移动嵌入式服务模式

移动嵌入式服务是将图书馆的服务嵌入用户所在的环境中,将图书馆的服务融入用户科研和学习过程中,遵循“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创造图书馆服务与用户空间和过程有机融合的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为用户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的服务。嵌入式服务强调与用户的无缝链接,将服务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使用户不必到访图书馆,甚至也不必访问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移动嵌入式服务可以通过物理嵌入和虚拟嵌入两种模式实现。物理嵌入是从在图书馆建筑内提供服务转移到在用户所在的物理空间中提供服务。虚拟嵌入则是指在用户所在的虚拟空间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将图书馆的服务嵌入用户桌面系统、嵌入用户浏览器、嵌入用户所在的网络社区、嵌入用户常访问的网站等。图书馆可以通过制作图书馆工具条、图书馆Widget等方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嵌入用户空间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移动嵌入式服务是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新理念,它致力于突破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概念,与用户建立新型的合作互动关系。用户知识管理为图书馆实施嵌入式服务提供了指导方向。通过用户知识管理可以获取用户的物理情景,结合用户的需求规律与趋势,将合适的服务嵌入到用户工作流中,实现个性化的服务。另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都可安装客户端软件,这也为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用户移动设备桌面提供了可能。图书馆员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工具与用户在网络社区中进行互动,提高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知晓度,使图书馆服务对用户来说是“随手可得”的,为用户利用图书馆服务带来更大的便利。需要注意的是,嵌入式服务也可能为用户带来“干扰”的负面影响。图书馆所提供的嵌入服务是否合适、是否真正符合用户的需求,能否有效地帮助用户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基于用户知识管理与相关挖掘技术了解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规律,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和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将服务嵌入到用户环境中。

3.2跨界合作服务模式

在当前移动、泛在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考虑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用户的学习与科研生活中,利用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开展移动服务。另外,也要加强与网络服务商、数据库商、专业信息服务站点等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跨界合作(Mashup)。跨界合作是将多个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源与服务无缝地集成,创建出新的内容复合的服务从而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在开放的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基于馆藏资源的信息服务很难满足用户日趋复杂多样化的动态信息需求,而对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组织、个人资源的集成利用成为用户服务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高校图书馆开展跨界合作服务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服务,通过集成创造新的服务,并将这种服务用于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的跨界合作服务可以从与Google等搜索引擎的跨界合作,与豆瓣、Flicker等专业信息服务站点的合作,与其他信息服务网站的合作,以及与其他应用系统结合等多个方面展开。图书馆与搜索引擎或其他网站之间的跨界合作服务可以从数据合作、功能合作、渠道和品牌共享等方面入手。在跨界合作的网络中,图书馆不再是信息的起点而是节点,图书馆信息服务也不再是馆员依托信息资源与用户单独交互的过程,而是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者一道为用户服务。图书馆通过公开API接口,使其能方便地被其他应用系统跨界合作,能时刻密切地与互联网本身结合,这样的可持续的信息服务才可被用户所接受[12]。跨界合作在为图书馆提升信息服务品质的同时,也使系统具有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性,并且有可能降低信息服务的效率。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展跨界合作服务时,一定要分析用户的需求偏好和网络行为特点,基于用户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跨界合作,降低合作的成本,提高跨界合作的服务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供让用户满意的服务。

3.3情景敏感信息服务模式

移动环境下,用户所处“情景”(Context,也称情境,上下文等)的动态变化特性使得用户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面临不同的任务都会有特定的需求。高校用户与其他用户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信息行为引发的信息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教学、科研和学习需要。用户希望通过信息的吸收与利用,实现自身对知识的再创造。由于学习发生在极其不同和丰富的环境下,尤其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行为更加复杂、多样、动态,因此在服务过程中融合有关用户的情景信息,提供情景敏感的信息服务就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模式和方向。情景敏感信息服务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将图书馆的信息空间与用户的物理空间相融合,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用户的活动任务过程中,通过系统自动感知实时情景知识,结合用户知识管理系统与技术智能判断用户活动行为及目的,并自适应地调整系统的服务行为,以便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新型服务模式。情景敏感信息服务具有智能性、主动性、情景自适应性等特征,根据用户动态情景信息提供图书馆相应的学习和知识资源,能够有效地支持高校师生移动、泛在学习活动的开展。移动互联时代用户所持智能终端设备大多为个人单用,这对于更加准确地了解用户的信息习惯,从而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可借助于GPS导航系统实现更详细、更准确的位置定位,构建基于位置情景的信息服务,另外,还可以提供设备敏感、时间敏感等信息服务。情景敏感信息服务的提供基于情景信息的正确识别,利用传感器、移动设备、无线网络、情景感知等技术合理、准确获取用户行为情景知识,结合用户知识库,推理用户情景化需求偏好,是开展该项服务的关键问题。因此用户知识的获取、挖掘、管理与利用是情景敏感信息服务实现的重要支撑。通过利用移动和无线网络技术,提供基于用户行为的情景敏感服务,可以将图书馆服务融入到高校用户的工作、学习中,真正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为合适的用户提供合适的服务,有效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另外,通过及时满足用户动态灵活多变的信息与知识获取需求,培养高校用户的知识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推动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4、结束语

移动、泛在网络环境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的变革,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是多种动力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用户知识是服务创新的基石,用户知识管理日益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挖掘与分析、知识共享与利用、知识反馈与评价等一系列的流程。通过用户需求规律与趋势、用户习惯与偏好、用户行为特点和模式等知识的挖掘,可以为图书馆实施移动嵌入式服务、跨界合作服务、情景敏感服务等新型的服务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创新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永恒主题,用户是服务创新的最终使用者。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敏感地捕捉内外环境变革的新形势、新动向,基于用户知识管理建立服务创新体系,为图书馆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袁静 单位:郑州大学

第三篇

一、E-Learning与政府知识管理

政府知识管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政府知识资源的作用,实现知识的共享,提高公务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运用团队智慧提高政务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服务和领导决策能力,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的一种管理模式。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下,政府要适应新的管理和职能变化的需要,要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系统不断地进行知识收集、组织、运用和创新,并将新知识高效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政府知识管理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知识管理特征,时代还赋予了其基于网络的新特征。知识和人才是新网络时代的关注点,知识更新加快,通过共享机制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政府知识管理具有新的价值取向、新的合作分享机制和新的发展观。政府不仅要认识到知识与人才是最大的资产和推动力,还要注重政府机构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要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造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部门已经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发展成为服务型政府。政府角色不再是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而要向主动的社会发展推动者的角色转变。基层一线干部是普通公众接触政府的第一个渠道,其能力和素养对于整个党政干部的能力和素养,以及公众对于政府办事能力和效率的认识具有直接的意义。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公务人员工作态度、方式及其所承载的公共使命存在潜在或明显的冲突。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其基本功能的实现,不仅有益于缓解上述冲突,还可以提升基层一线干部的能力,实现政府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不难发现,在政府知识管理的视角下,E-Learning方式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是实现政府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基层党政干部E-Learning平台构建

(一)基层党政干部E-Learning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1.E-learning平台是党政干部培训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建立的专门党政干部培训机构,包括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中心、管理干部学院等,普遍存在着专业学科设置陈旧、师资队伍建设缓慢、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设施缺乏等突出问题。而党政干部培训需求量大、内容多样,且各地、各部门差异性较大,客观上要求党政干部培训不能由单一的机构来承担,但目前高等院校、科学院所和社会办学在职能设置、师资队伍、学科设置等方面与党政干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承担的党政干部培训任务少且培训效果不尽理想,党政干部培训渠道狭窄,尚未形成网络格局的培训体系。

2.E-learning平台极大地缓解了基层党政干部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面。与国内高校相比,党校和行政学院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其师资队伍中存在两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学历层次低,大学本科居多,甚至包括中专和大专学历。部分基层干部所在地区可能连普通高校都没有,党校师资素质可见一斑。近年来,随着公务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公务员越来越多,硕士、博士也开始进入这一群体,此时若仍用较低学历教师来教授较高学历的学员,其培训效果很难想象。二是专业研究方向相对狭窄。目前的公务员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相对单一,多为政治、法学和哲学类。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农业等方面知识成为很多基层一线干部亟待了解的内容,这些新内容、新课题即便是在普通高校也未能完全涉及。而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和资源整合能力的E-learning平台完全适应了这一需求,从而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E-learning平台适应了新时期基层干部自身的特点。目前的培训方式,通常是组织人事部门依托当地党校、行政学院或干部管理学校进行中短期培训,形式单一,没有根据分级分类的原则实施按需培训,不能完全做到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在培训方法上,尚未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基层干部的具体情况采取新的方法和手段,尤其在基层党政干部培训中,一般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新时期基层干部自身的特点。目前,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补充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基层一线干部的年龄结构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70后、80后成为基层一线干部的新兴中坚力量,这批干部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头脑灵活,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不陌生。针对这类干部,如果仍采用过去传统的培训模式,难免会使其失去学习的热情和意愿。而E-learning平台采用网络学习模式,论坛、专题互动性强、界面友好,十分契合年轻干部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干部学习的新特点、新动向。

4.E-learning平台符合新时期中央减少“三公经费”支出、勤俭廉政的大政方针。众所周知,政府官员出境培训开支惊人,而这些境外优秀知识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E-learning平台来实现。放眼世界,国外优秀企业已经做到能开视频会议,尽量不开现场会议;能进行网络培训,尽量不进行现场集中培训,体现了组织学习成本、效益和效率的平衡。政府在培训基层党政干部时,如果能借助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在同样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数量下,培训成本势必大幅降低,这不仅可以消减平台前期研发和运行维护的费用,还可以厉行节约。

(二)基层党政干部E-Learning平台构建的可行性

1.广大基层一线干部迫切需要方便、及时的学习平台和学习工具。由于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的原因,一些一线干部虽然有学习的热情和意愿,但是对那些远离工作环境的集中培训方式难以顾及,有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干部旅途中的时间几乎等同于集训时间。

2.中小城市乃至乡村已经建立较为完备的数字网络,基本满足了E-learning平台实施的硬件条件。E-learning平台最基本的硬件条件是通畅的互联网和配置适合的计算机。目前,“数字乡村”“三农直通车”“村村通”等一系列工程已经覆盖全国,连接省、市、县、乡、村的通讯网络已基本建立。同时,计算机的普及也实现了政府办公的无纸化,为E-learning平台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国内完全具备开发E-learning平台软件的科技基础和能力。E-learning理念在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催生了一批可以开发平台软件的科技公司,包括提供技术、提供内容,以及专门服务三种类型。在技术和理念方面基本可以与国际接轨,不仅能够满足技术需求,其报价和服务往往较国外公司更有竞争力,也有利于政府此类招标项目的实施。有关部门与这类公司合作开发,远远比政府信息部门单独研发或者打包式购买性价比高。

(三)基层党政干部E-learning平台构建的原则

构建基层党政干部E-learning平台应遵循交互性、智能导向性、科学性和人性化原则。

1.交互性原则。E-learning平台属于交互式教学平台,应具有强大的即时交流功能,方便获取帮助,针对不同人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提供可供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允许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进度等。E-learning平台有别于传统的网络学习系统,不采用分层、分块设计,不同模块的功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体现在知识的流向上往往以单向传递为主,在学习环境与组织结构上体现为以培训者为中心,在学习活动层面则更多地呈现出被动学习的模式。

2.智能导向性原则。对于年纪偏大的基层干部来说,E-learning平台是个新事物,加上网络资源信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容易产生学习“迷航”。为了确保教与学的有效性,平台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构建时应提供智能辅导、提示、启发、反馈、纠错等导航功能。

3.科学性原则。传统的培训和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E-learning平台教学也不例外。平台的设计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要符合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做到培训内容和知识点准确无误,教学策略科学合理。

4.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学习是E-learning平台追求的目标。平台的设计阶段,应在需求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平台的定位、目标与技术可行性,提出总体构建原则与功能模块,进而对平台的程序和数据库设计进行详细的规划。平台以网站的形式进行,网站框架包括学员管理、学习活动记录、在线交流、在线测试等功能。平台内部的数据会随着培训学习工作的进行不断更新、完善。平台构建时要方便学员在设定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或者自学,将培训者提供或制作好的课件转化成网络型课件以用于E-learning平台。

三、基层党政干部E-learning平台的基本架构

(一)平台内核构造

1.对学员的学习需求进行确认。可以建立一个搜索引擎,采用下拉式菜单的方法确认学员学习的知识范围。

2.搜集学员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务、兴趣爱好、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希望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风格的偏好等。其中,记录的内容有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主要用来挖掘党政干部的自我认知,包括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等。如果需要开展特定的需求调查分析,平台可以增设问卷和在线提纲供学员填写。

3.在综合所有学员的学习需求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组织内部数据库中获取知识,一旦组织内部数据库未能满足用户需要,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相关搜索,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

4.利用专家系统进行知识识别。当学员获取到需要的知识时,可以利用预设的专家系统对知识进行系统检验,以检验资源的正确性。

5.相关资源通过专家系统的检验,即被组织和分类,从而进入组织内部数据库。该流程可以实现双重效益,不仅让学员获得所需相关知识,而且其他相同知识需求者亦有获取知识的便利。

(二)平台外在组织

该平台外在组织包括知识资源中心、基层干部服务中心和技术保障与管理咨询中心。

1.知识资源中心是E-learning平台的基础和保障。主要负责采集、存贮、整理、研究虚拟形态网络知识资源,并进行选择、加工、开发,建立动态性、全方位、一体化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在总体部署和统一规划下进行,可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专业学习网站的信息资源建设,二是区域学习网站的信息资源建设。专业学习网站的信息资源建设要依据政治经济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各党政干部学习的共性问题,分专题或分子项搜集和组织有关专业信息。专业信息可以在一些专业资源网站,如电子期刊、数据库、学术机构、相关专题论坛,以及有关专业信息站点等搜集。区域学习网站的信息资源建设按上一层级的规划和部署,以及本区域党政干部学习计划和安排,依照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服务优势的区域学习网站。

2.基层干部服务中心是E-learning平台的核心和精华。基层干部服务中心的宗旨是为了向广大基层一线党政干部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其功能的健全与完善与否是E-learning平台成败的关键。基层干部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存贮、整理、研究各级各类知识,跟踪挖掘基层干部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并将需求整理分类,及时反馈到技术保障与管理咨询中心,使E-learning平台真正地满足广大基层一线党政干部的需求,方便其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和培训,甚至成为其友好沟通、解决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的媒介。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法律知识资源总库、国学宝典数据库、中国党建期刊文献总库、中国政报公报期刊总库、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总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等网络资源较为适用,如何查询、下载、安装阅读器也可以作为培训内容。

3.技术保障与管理咨询中心是E-learning平台的支柱和关键,下设技术保障组和管理咨询组。技术保障组肩负着信息资源和用户数据安全的责任,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信息技术处理和服务相关的知识和工具,追踪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相关硬软件服务商保持联系,及时购买、升级和更新平台运行的软硬件,解决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基层干部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管理咨询组主要负责E-learning平台的设计和运行,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营造平台共享文化,关注平台内部各成员的成长与发展,协调共建共享事宜,针对特定用户的需求开展专项专题的培训。较为特色的如设立论坛、公告板、建议箱、投票站等模块,对某一问题事件的看法,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形成用户之间知识转化的良好机制,使得具有隐性特征的基层干部的个人知识能够在E-learning平台内部扩散、分享,逐渐形成学习型、知识型组织。知识管理可以实现隐形知识和显形知识的相互转化,驱动平台有效运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基层党政干部E-learning平台不仅符合网络教育的开放性、整体性原则,还兼顾个体的差异性,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和特点。E-learning平台的建设促进和发展了基层党政干部培训中的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实现了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的凝聚和发展。

作者:赵达薇 周培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第四篇

一、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在提升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的基础上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有利于促进公司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2)在这个知识不断产生的时代,知识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的,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因此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有利于加强员工自我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二、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构建知识管理体系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知识在企业管理中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必须要配置专门的人员及组织管理体系予以负责,才能挖掘其应用的价值潜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巨额的财富。实际上,从国外很多成功企业的发展经历来看,几乎每个企业都专设以的知识管理体系是以知识总监为核心的,具体负责知识资本化的管理。主要包括:负责企业文化建设,配合高层管理团队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配合高层管理团队制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等等;负责知识产品的盈利,知识总监负责企业文化产品的产出、销售等等工作,肩负着节省劳动成本、赚取经济回报的重任;负责企业知识管理信息基础结构的构建工作,比如智力数据库的构建、与世界商业文化理念搭桥。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等。

2.应用于企业生产产品各个环节,具体体现在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之中

企业的知识管理渗透到企业产品生产创新的各个环节中,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体现。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环节的划分,知识管理在产品创新中的体现可细化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创新想法的诞生,一个产品的产生需要一个“冲动”,具体来讲就是在原有知识理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迸发出产品构思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知识内化过程的“参与”,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开始运行,并通过群体间的交流探讨形成产品创新的基本思路。由此可见,企业产品创新想发的产生过程中应用了知识管理。第二阶段——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新的创新理念形成要想外化表达出来,使企业组织各个部门工作人员明晰其中蕴含的核心理念,必须要通过知识管理将这些隐性的知识不断外化为具体的概念,通过文字的描述、具体的试验操作等等来实现,说到底这些都依赖于知识管理工作的落实。第三阶段——物化商品市场化的过程,新产品潜在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市场化的过程,在实现商品市场化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涉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管理。一方面,要整合企业已有知识和战略合作伙伴知识,融合到开发产品市场价值理念之中;另一方面,还有加强与供货商、分销商、广告商等等的知识交流,使着生产产品创造的经济价值能够被其所接受和认同,可以说只有这样才算是物化商品实现市场化。第四阶段——新产品知识共享的过程,商品实现市场化之后,必须要对市场化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本企业关于此产品开发理念中独有的知识体系,同时运用企业内外相关人员知识共享,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这样就可以为接下来的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3.用于企业知识库建设,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企业知识库的构建在国外知识型企业中受到很大的重视,重视企业发展相关经验知识的采集和经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有效存储汇集起来,构建企业内部发展必备的知识共享体系,形成知识资源管理的集散中心,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知识库的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企业员工推荐建议、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公司客户相关信息、内部科研资料等等,知识库构建的工作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关系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知识库的高级形式是这些企业的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它对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起着促进作用,推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和“身教”的编码化进程和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从而以实现更多的知识无障碍交流和知识共享为目标。另一方面,知识库功能的组建在企业中的发挥,完善和加快了企业的知识采集、加工、交流、使用、积累和共享的有序过程。充分说明这些的是其中的知识分类、新闻栏目的开设、时事、生产方法的优选、管理经验的报道和成功商业经验以及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和员工的建议等等。

作者:欧阳胜勇 单位:中国改革报驻广东记者站

第五篇

一、传统企业在知识管理上遇到的问题

传统企业的管理者多为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员出身,专业素养好,但所具备的能力大多只和本行业相关,没有继续提升到一个现代管理者应有的高度。同时传统企业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人才和设备也相对水平要低。尤其是国际化竞争渗透到了内地每个角落,更令这一压力加剧。

二、知识管理在传统企业中的应用途径

信息社会中只有积极主动的顺应潮流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那么对于没有经过信息管理专业学习的管理者,如何应用知识管理就成了一个难题。笔者以多年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几点应用方面的建议:

(一)在传统企业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步骤

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如何引入知识管理。解决的途径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1、了解当前状况

首要工作是分析自己和市场,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短板。知识管理必须和企业的利益一致,最终实现利益的更大增长。企业在了解的基础上会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知识管理现阶段结构。

2、系统分析

一切围绕引入知识管理为核心来制定行动方案。系统分析的任务就是要得出一个合适的对企业的格式化的描述。这里需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市场的导向*公司的技术储备*员工的知识结构*公司的人脉*变革可能带来的影响(正面和负面的)

3、系统设计

在前面准备工作都充分到位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结构的设计工作。这个步骤有三个子步骤:

(1)确定知识要素要素包括知识的描述格式和应用对象。其中,应用对象又分为知识的创建者和知识使用者两大类,是一个动态概念。

(2)流程设计这里包括了知识处理的各个方面。设计流程的时候要考虑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扩展方法。既要做到不贪多求全,又要做到有前瞻性。

(3)通信设计通信设计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信息流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隶属于整个知识管理系统,但其本身要做到通畅和安全兼顾。

4、开发和测试

在系统设计完备且论证通过的情况下,进行系统开发,建议最好交由专业公司来实现。开发完毕后,就是测试阶段。测试需要开发单位和企业的各部门、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以增强系统的强壮性。

5、引入系统

测试工作告一段落后,系统已经能付诸实用,于是就要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这个步骤面对的更多是来自企业内部的阻力。这个阶段需要管理者下定决心,同时使用合理的引导方法,将引入工作进行到底。

6、维护

管理者要从制度上让员工和知识管理系统共事,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在新的社会、新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二)传统企业的知识管理职能划分方法

传统企业的专业外包率一般都远远低于新型企业,而现代企业要求的是专业人做专业事。因此需要企业对知识管理在自己内部进行职能划分:

1、内部管理职能

这里要求各个员工将自己所有的经验以格式化记录下来,形成知识。需要重视的是,很多员工会在此隐瞒一些教训型经验。管理者在这里需要使用管理的技术和艺术,既要让员工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经验转化成知识,也要会甄别哪些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2、学习职能

学习的含义在这里指知识的快速、无障碍的传播。只有具有学习能力的企业,才能够实现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职能保证了企业的最核心的财富不会随着人的离开而损失。

3、分享职能

知识管理系统的分享职能在于让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共享机制。要让员工积极的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公司才会有活力和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应用于传统企业的两点实用性建议

当前已有很多传统企业意识到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应用的方法上。笔者经过多年的积累,总结了两点实用性的建议。

(一)重视和高职院校的合作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面对的是岗位需求。而且,高等院校大都具有信息相关技术的储备。因此如果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就能实现优势互补。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管理水平高

学校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去。学生在毕业后就能自觉的依据知识管理的要求去工作。

2、缩短培训时间

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办学,直接将自己的岗位需求提供给学校,并排自己的专家来帮助学校进行专业建设,使之完全符合自己的需求。

3、选择面大

企业可以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经由学校组织,大批量的来进行定岗实习。企业只用对其表现进行评估就可以实现择优录取。

(二)建立知识管理门户

想在企业中应用知识管理技术,可以从门户改造升级入手。将知识管理应用于门户改造,成本相对较低,来自企业内部的阻力也小,还能起到带动作用,使传统企业的改革更加顺利。

四、总结和展望

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应用于大陆的各种传统企业。文章所述的应用步骤和实用性建议,都是在长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得出的,可以直接作为传统企业信息结构升级和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的指南。后续的研究工作将主要围绕企业门户的知识管理方法展开。

作者:杨威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第六篇

一、知识管理平台的选型

知识管理平台作为日常行政工作的工具,让其与办公自动化软件OA集成是首选,在选型中,考虑以下几点:

(1)知识管理平台和OA是企业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日常办公工具,所谓非结构化数据,即指数据结构不规范,整齐,通常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存在,与ERP等企业管理系统中数据形式相对立的,不易被结构化,通常以文件形式存在的数据。一款优秀的知识管理平台需要齐备OA的功能,如基本人事管理,个人事务管理,流程审批管理,对于邮件功能,笔者以为最好能够集成其它邮件服务器,自建邮件服务器在安全性、连通性方面都要有较大的投入,相对于中小型企业,不太经济。

(2)要有良好的适应性。现在WEB浏览器市场,微软IE的份额越小,选型时要考虑支持其它厂家的WEB浏览器,如Firefox,苹果Safa等,使用户不公在PC,还能在OS系统,Andriod系统平台上都能有良好的体验。

(3)软件具备良好的可扩充性,支持用户二次开发功能。软件平台能够支持用友的后期需求,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是给用户最大的惊喜,如与其它管理系统如ERP之间的应用集成,实现单点登录,或者ERP中的流程能够在OA运行,让用户感觉如同一个整体。

(4)具有较好的权限管理及稳固的安全性。知识管理平台是一个面向互联网开放的平台,安全尤为重要,知识可能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重要的技术资料,建立完备的分级管理权限,只让可以看到的人看到允许查看的内容,另外后台数据的安全不易被攻击是系统保证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知识管理平台的应用知识管理平台

的应用是知识管理的重要部分,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实现对知识的整理、分类、归集、查询、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保证知识管理循环不断增值。(一)结合企业标准化建设,把各种标准的查询、学习、应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1)建立企业标准化多维护知识地图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标准-管理标准的核心内容,制定制度、修改制度、执行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展现企业文化,演绎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能够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单位、部门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到管理工作上,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使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各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在知识平台上,制定基于职能分工、部门分工、流程维度的知识地图,员工使用时多维护切入,多场景协同,更好地熟悉、理解和执行制度。

(2)建立标准化文件的动态维护更新机制无论是标准还是制度,都是一定时期的产物,适应于一段时间的管理需求,与时俱进,是制度完善的必备要求,进行制度的动态维护和更新,让制度接受时间的考验,及时焕发新的生命力,一切围绕企业的使命,使各项工作有序而不僵化教条,执行时遇到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就能得到避免,制度也才能深入人心。

(3)建立标准学习制度,让标准深入到每位员工心中制订制度和修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制度,要执行制度,就必须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了解制度,知识管理平台是一个学习和了解制度的好工具,通过桌面电脑,知识管理平台,建立学习制度,指定学习时间,并进行专项学习成果检验,在实践中,也通过知识管理,随时随地查阅制度,防范执行偏差。

(4)用流程来执行制度,固化制度,监督制度的运行管理学有一名行话,叫“无情的制度,人性化执行”,说的是制度执行过程中经常被“破例”,导致制度被篡改、边缘化直到抛弃,如费用报销制度,不同层级的领导,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标准,许可报销比例不同,如不能做到严格按制度执行,不仅会扰乱企业经济秩序,也会引发被管理者的怨言,利用知识管理平台和流程管理工具,将这些制度的执行过程公开,接受监督,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

(二)强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加强技术人才的培训步伐

所谓隐性知识,是深藏于人脑海中,只能通过言传身教,而没有通过文字或其它方式记载下来的知识,现性知识则是人们记载于纸张等媒体,代代相传的知识,人类从古猿到古代人经过了数亿年,而从古代人到现代人只需数千年,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隐性知识在一代代的接力中,不断遗失,知识不断被补充完善,变得零落和残缺,失去了价值,自从人类掌握文字后,知识被现性化,被一代代学习、强化,不断延伸,人类的智慧逐步发展,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强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经常遇到一些劳动能手和技术尖子,他们的能力超群,但可复制性差,一些关键岗位依赖于他们,他们成了制约企业技术进步和前进的障碍,如何把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显性化,再通过培训复制他们的经验和技术给新手,加快人才培训的步伐是很多中小型企业长期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做法。

(1)加强岗位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作业指导书作为企业标准化的作业标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岗位作业过程的科学描述,通过对岗位作业过程、操作要求,技术标准的准确描述,配以图片、视频,形成一部新员工学习和进步的标准教材,通过完善作业指导书,可以在短期内就能培养出合格的员工。

(2)利用IE工程技术,进行动作分解,动作规范,将经验和体验量化IE工程是一门辅助企业经营的主流科学,从方法工程、工作衡量、工作评价、薪酬制度以及工厂设计,一直到作业研究、决策分析等,甚至吸收了统计方法与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规划技术与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IE的目标是改善工厂的生产管理基础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IE工程人员利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对优秀员工的操作技能进行动作分解,总结出操作的最佳动作组合,这些动作标准不仅是新员工培训的数据来源,也是工时计算,计件工资的数据来源。在一些特殊行业,如酒精的评级,纺织品疵点、染色的色泽差异的检验,通过新的传感器,测量产品中特定元素的含量,或进行视频图像分析,匹配特征值,找出相似度,实现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从而实现向自动检验或简单培训就能代替复杂培训的目的。

(三)多层级、多维度的权限管理

既保护了知识产权,防范核心机密外泄,又实现了知识共享企业核心技术、核心配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工业化生产环境下,又不能使核心配方只掌握在一两个人手中,不利于大规模生产,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让核心机密存放于知识管理平台,严密的管理权限,保证了无关人员无法取得未授权内容,利用计算机实现的高级别的安全加密认证技术,保证了未经许可,无法将机密内容外流。

三、加强知识管理的创新

(一)通过机制创新,激励隐性知识向显性的转化知识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宣传到接受,特别是平均知识水平不高的企业,需要逐步引导,建立一套使用制度知识文章、增加和改进制度及知识文章的激励办法,建立知识管理积分办法,激励管理人员,扩大知识管理平台的影响,加强对知识经验的宣传,提高上传知识管理文章的积极性,这个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二)通过ERP等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多维度的制度渗透,保证制度实施准确到位一些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量化KPI或BSC指标,这些数据的测量,借助于ERP等企业信息管理平台,使数据及时准确,保证了制度的有效执行,在ERP平台中,也可以嵌入相关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管理要求,使员工在实际操作中及时对照制度,了解和学习制度。

(三)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实现从劳动密集化向知识密集化、资金密集化转换,提升知识管理水平企业技术进步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成本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知识管理这项先进管理技术,正在借助IT技术和工具,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为各类企业的管理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作者:陈文道 单位:江苏康乃馨织造有限公司

第七篇

一、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状况

1999年,“图书馆知识管理”正式被人提出,世界各地的学者也纷纷发表学术报告,一起探讨相关的问题,使得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延伸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实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对信息、知识载体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使用,可以说是知识的集散地。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信息在网络上可轻松获取,高校师生无需到图书馆就能进行信息的检索、查询、浏览、下载等,网络化时代使传统管理模式的高校图书馆失去原有的优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因势而变,将其自身的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发挥出来,改变管理方式,采用科学手段对海量的文献信息进行知识处理,使广大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急需的情报资料。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拥有现代化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进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因此,知识管理是图书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获得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深化的探讨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的管理和人力资料的管理。

(一)显性知识的深化

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进行鉴别、选择、整理、组织、加工,使之有序化,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高校历来是为教学、科研提供知识服务,是科研的基地,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图书馆显性知识资源主要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长久以来,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和传播显性知识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也已从纸介质为载体的文献向以电子技术生产的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的综合性资源拓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将馆藏的非电子文献数字化,建立书目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信息系统和各种载体全文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使人们能够方便地检索到有关数据和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挖掘,这是图书馆获得有价值资料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知道,网上的信息资源相当广泛和丰富,但又是无序的和分散的,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将大量无序的信息变为有序的信息,形成集中的、关联度高的知识库,并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把各种有价值的知识传送给用户,将知识管理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隐性知识管理的深化

隐性知识是指对存留在大脑中的个人经验、技能等,它是显性知识的基础。隐性知识管理对图书馆而言,尚无统一的定论,但可理解为隐性知识管理主要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进行管理和利用。由于隐性知识却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它隐含在人的日常工作和程序中,在决策和行动中体现出来。因此,知识管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隐性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的共享和应用,以及引发和促进知识创新过程。加强隐性知识管理,一方面是要重视图书馆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知识水平,引导他们学会知识资源的开发,使每一人的智慧和潜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另一方面要鼓励和督促新进人员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要求大家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等可以描述和表达内容,把图书馆理员转变为图书馆知识的导航员。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人员的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均是高校图书馆的智库,应该受到重视和共享。图书馆应努力发掘其隐性知识,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进行良性互动融合,共享彼此的隐性知识,又再成为新的显性知识。这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循环往复的互动转化,必然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员和用户的水平及创新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化

在管理学上有一句话:“任何的管理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行为,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能,从而达到组织和个人“双赢”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1.建立有机的人力资源知识库体系并合理规划。图书馆人力资源知识库的建立可从几方面考虑:一是详细的馆内人力资源基本状况信息库,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研究方向等;二是馆内各业务部门的基本资料库,包括业务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进展及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等;三是馆内各个岗位及职位所需技能与业绩评价方法库;四是馆内各种层次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资料库;五是员工的研究文献、研究报告、经验交流材料库等。在此提出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新课题,对于图书馆来说,指的是以员工为中心,经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和图书馆的实际需要,为各个岗位的员工设计出其最佳的职业生涯通道,为员工提供既适合个人发展,又符合图书馆目标和文化的岗位。具体方法包括:

(1)为馆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图书馆根据馆员的自身情况和图书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不同馆员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

(2)各个工作岗位职责重新设计。传统图书馆由于其借借还还的性质,导致工作性质较单纯,缺泛挑战性和创新性,重新设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可将原来分散的工作内容重新组织起来,增加工作的系统性和扩大工作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员工的倦怠情绪;

(3)为馆员提供各种培训,全面提高馆员素质,提高其基本工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扫清障碍。

2.完善业绩评价及激励系统。由于馆员的业绩评价贯穿于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中,业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优秀者有所激励,对落后者实施鞭策,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图书馆可采取的激励手段包括:薪酬支付(发放奖金)、将有益图书馆发展的知识折成股权期权、职称晋升、知识署名、知识培训及将知识老化型或业绩极差的员工淘汰等。

3.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人是创造、传播、运用知识的主体,因而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强调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而且充分尊重人员价值。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资源中最具创造力的资源,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图书馆馆藏从“拥有”到“获取”的本质在改变。大学里新的课程、学科及研究领域在不断地增加。图书馆规模、功能、资源及服务也在不断增加。图书馆人员应该经常并有系统地在Internet上探寻有用的信息资源,并让使用者易于取得这些资源。这些对图书馆馆员的信息技能知识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为了保持其能力与价值,需要不断学习。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正常的教育培训制度,根据馆员的知识结构的发展潜能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计划。使其获得不断更新知识的机会和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心理归属感。从而推动图书馆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另外,知识不仅指组织内部的知识,还包括组织外部的各种知识。所以应注意对“外脑”的使用,可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以及举办讲座等。同时,图书馆还应该建立一个辅导制度,鼓励老馆员把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新馆员。在知识爆炸的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通过实施各种有效的知识管理,使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与时俱进,更好的为高校师生和各科研机构服务,从而使高校图书馆能从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

作者:谭欢 单位:韶关学院图书馆

第八篇

一、网络时代学校体育训练的新特点、新趋势

1.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科学体育训练提供了多种方式方法。目前的体育成绩已经接近人类极限,所以,细微技术动作的失误就将导致打破纪录无望。因此,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改进训练方法,科学训练,有效控制训练全过程是各国竞相发展的方向。从其内容上来说,涵盖了学科论断以及训练目标等核心部分,具体来说,包括训练方法、恢复方法以及整个训练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的全部流程。这些目标的完成在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微电子技术与实时通讯技术让运动训练以及体能恢复得到有效的监测,计算机技术在诊断运动技术方面也不可缺少。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超越了传统的技术诊断方式,为新的技术诊断提供了可能。对于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的分析,传统的方式主要依赖教练的经验与感悟进行,或者依赖运动员的感觉调整。现在则可以将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录像,通过慢镜头供教练与学员分析,还可以与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对比,找出学员的不足。美国研制的在田径赛项目中运用的技术诊断系统,能将高速运动的投掷物清晰的拍摄下来,通过慢镜头能看清楚投掷物的加速度、角度等关键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能够被教练应用到对比分析上,对于运动员的投掷技术的训练效果的加强将会是非常明显的。通过上述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体育训练重视党的引入信息技术并完成数字化操作是必要的,这是其一;其二是能将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存储并与最优化的、最科学的数字参数对比,找出差别,改变技术动作。可以说,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运动训练学等领域,这对于我国体育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加强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2.信息技术促进了训练过程中体能监测的科学化。在实际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对学员身体基本情况的掌握往往通过体能测试来完成,当然,通过了解学员的体能状态找到适合学员的训练时机,再者可以为学员参加比赛提供最佳的参赛时机。通过监测学员的体能状态,比如对心率、心电等心理及各种生化指标进行监测,通过计算机以数据化的形式保存,为日后的训练建立数据库,为以后的训练调整做好准备,全面做到科学监测,科学对比,科学训练。

3.网络虚拟技术为体育训练创作了新的条件。虚拟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等多个分支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我们观察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技术的综合运用,甚至实现了较为智能化的操作,比如人机对话。借助于虚拟技术,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综合集成的虚拟技术认知学生体育训练的过程,从原来粗糙的直观经验认识转向更为细致理性的认知,深化经验认识。比如邵桂华等利用人工智能的虚拟技术建立模拟专家指导系统帮助体育训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系统通过网络,模拟专家给予咨询人员以指导,并提供运动处方。利用虚拟技术表现出人体运动的三维空间形象,建立人体运动的模型。杨霞老师在其论文《体育动画多媒体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中提出:“该电脑人体运动模型组建包括头、颈、肩、胸、臀、胯、大臂、小臂、手、手指、大腿、小腿、脚、脚趾等36个独立部件,网点987个,网面1674块,通过计算机对它们在虚拟时空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进行计算,完成对某一理想动作的动态图形表现”。“在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电脑三维动画交互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新动作和难度动作的解析程度,让运动员和教练对动作的细节和精髓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同时还能够降低运动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身体损伤。教练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也可以对比学生动作和标准动作,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知该动作,朝着该动作的理想数据努力。”在虚拟技术的帮助下,广州体育学院的健美操队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

二、网络信息时代体育教师面对的新挑战

如何立基于知识管理的角度重新建构体育教师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由知识转化为学员的技能,由知识带来创新。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还停滞在“视听教育”阶段,利用网络技术仅限于录像、光盘、投影等方面,缺乏数据分析与存储。由于软硬件的限制,体育教师还难以接触到更为科学便利的软硬件,更遑论使用。所以,学校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首先配备软硬件设备,搞好教学管理与后勤保障;对于教师要学习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训练效果。目前,体育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及使用技巧也仅仅限于使用简单的教学、办公软件方面,这也是阻碍新的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的原因之一。体育教师要深化学习,拓展知识领域,了解科学技术及知识领域的发展前沿动态与方向。学校管理者要多支持培养年轻的能掌握新科技的教师,使他们成为新的教学领航者。

三、网络信息时代体育教师的知识管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需要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多重的知识结构。一般的情况下,体育教师的知识应该包括普通的基础知识与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普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历史、社会学、教育科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专业知识应该包括人体科学理论、专业运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积累已有一定的规模,如何处理知识,利用知识,是对新时代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原有的技术型、静态型向复合型、智能型与能力型转变。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最早在1986年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被首次提出。于此之后,该理论的研究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和肯定,出现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其中较为典型的如VernaAlle对该理论做出的论述:“通过对学习者现有知识提供反思的协助,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交流程度,并提升他们的知识来源广度,从而促使其以更高的效率来完成对知识的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知名的学习理论研究学家黎加厚老师则指出:“知识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提高人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学科,通过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来加强社会各方面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从国外学者的定义中,我们发现知识管理涉及知识交流的技术以及管理结构,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这种有利于知识交流的技术或者管理结构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黎加厚老师的定义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一个连续的管理过程。所以,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管理,一是以知识的获取、传递等外部辅助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外部管理,此即为组织的知识管理;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知识的获取、运用、反思与创造等的过程,此即为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将组织中每一位成员的知识充分利用,并且把全体成员拥有的知识激发释放出来,达到传递共享的结果,实现创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投射到个体身上,实事个体知识的最大化利用。美国的教授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并概括和定义了7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安全、信息协同。”在本文中主要基于教师的个人的知识管理阐述。

2.网络时代体育教师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网络发达的今日,体育教师对自身知识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方便快捷的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对某一问题深入挖掘,网络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购买一些教学软件或者课件进行借鉴学习。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外界的干扰很少,故能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认知。第二,网上交流学习,搭建网络交流的平台。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工具比如Blog与不特定的主体进行交流知识。Blog以一种简单的方法在网络上发表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让很多不特定的主体参与讨论,此法方便快捷,效果较好。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Blog告之学生,教师通过管理自己Blog内容,传递给学生知识,达到与学生交流的目的。在此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隐性知识的交流。知识的交流包括显性知识的交流与隐性知识的交流,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意义更大,交流的难度也大,因为隐性知识在没有被完全彰显出来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显性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递,在这个传递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多少与效果的好坏,要受制于学生原有隐性知识。另一方面,隐性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显性知识转化。我国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建立人际网络或者在网络上分享心得与体悟,通过经验交流,验证其正确性,从而为其显性化提供支持。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整合自己所需的知识,了解较为专业前沿的教学方法与工具。网络资源丰富,搜索快捷,为教师有选择的学习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学习方式,搜索知识的途径已不能满足获取知识的需要。在网络上,不管是需要付费的资源还是免费的资源,教师都可以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总之,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环境下,体育教师必须学会主动接触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四、结语

如今的体育教师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须具备网络信息知识及利用各种新的网络技术的意识与能力,因为,现代的体育训练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也不再是粗糙的、简单的视听教学,现代体育训练需要新的技术手段的配合才能达到体育训练的精确、直观、科学、高效。在使用网络技术时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同时将教学过程数字化,数字化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作为反复研究揣摩的对象,同时利用网络与专家同行交流技术参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数字化,提高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

作者:张冰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第九篇

1、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概念区别及联系

1.1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在内涵上,信息管理比知识管理要小,知识管理不仅包括隐性的智力管理,还包括对信息资源显性智力的管理,是一种适应当今时代潮流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信息管理的主要管理思想是人本管理,是一种在对智力库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更加看重创造的成果而进行的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在目标和功能上均具有差异,其中知识管理是单纯的对其已有知识进行的创新或创造,知识运用是其总体目标。而信息管理则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和利用的过程。先不说实施过程两者完全不同,即使是在条件上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也是有相当大的不同的。信息管理以技术为支撑,而知识管理则是在需求技术的同时对价值、伦理等有所需求。最后,在业务环节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也具有差异。以上对两者之间的各种差异进行了分析,但是两者之间也具有关联性。

1.2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

首先,在知识管理中,信息管理就是其基础条件,知识管理也就是对信息管理进行的进一步延伸,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其次,从最终作用来看,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给人们提供一定的信息,对现代人们的需求进行满足。除此之外,不管是对信息管理来说还是对知识管理来说,它们都要依靠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并要对信息高度重视。

2、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在当今图书馆的发展中是一种必然趋势,知识管理能通过对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针对图书馆各个环节的不同做出相应的改造与完善,能够实现知识和信息最大限度的传播、交流以及生产与利用。通过知识管理,图书馆不仅能搭建出一个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的桥梁,而且能搭建出一个信息与人的桥梁,将知识网络变成一个有机的信息集合体,达到知识共享、创新与增值的目的。它不仅对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结合有促进作用,而且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及预见能力。其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要求之下,图书馆要担负信息资源建设重任的同时,还需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适应当前社会的数字化加工和处理,将各种信息资源毫不间断地输送上信息高速公路。此外,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图书馆同样需要展开网上信息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角色做好转换,这样才能满足读者和社会各种信息需求。这些都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必须规范化和高效率,对图书馆管理的评价并不是根据其馆藏资源的多少,而是根据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程度能带来多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对新的发展理念加以树立是社会和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3、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内容上主要有4个部分,首先是对知识创新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知识创新也就成为其一项重要使命。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生产传播以及应用,其管理可以借助相关部门构建的网络系统进行。其中在其知识创新中,不但要进行理论创新,同时还要进一步实施组织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其次,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知识组织管理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关注的是怎样让图书馆中所特有的知识资源能够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长久地保持魅力。知识组织就是把知识序化,也指将知识载体与知识环境进行序化。知识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收集知识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将信息从无序的状态组织成有序的状态,是在应用计算机现代技术的条件下,对知识信息的跨时空传播。再次是知识开发管理,是在对现有知识进行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在其进一步对现有知识进行重组以及再造的前提下,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最后是知识传播管理,这种管理主要是指将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传播给需要的人,其不但能够使人们对图书馆管理的市场经济意识进行加强,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对图书馆建设和开发进行深度发展。

4、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4.1提高图书馆员的知识管理意识

在图书馆发展中,要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首先应该提高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很多实践都已经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落伍的最重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变化。图书馆应该制定一定的知识管理政策,让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并通过对知识管理具体措施的制定推动知识管理的实施。其次,知识管理的有效与否往往取决于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不仅包括所需人员还包括技术方面,所以图书馆应该建立图书馆的管理体系,明确人员之间的责任,配备相应的技术支持,且要保证系统的灵活、易用以及安全、友好等。

4.2培养知识创新管理人才

无论是哪种管理,都离不开管理人才,图书馆知识管理也不例外。在经济时代,人才就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竞争力,同样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才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引擎。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对知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不定时地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同时重视对其实施终身教育。其中在职工培训工作中,其内容不但要包括图书馆相关科学理论,同时还必须普及当前的新科学技术知识,并进一步加强对员工职业的道德教育,增强职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尽可能地使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够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对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而且应该强调知识的流动性,不断更新图书馆员自身的知识与馆藏资源,并对一些新的图书馆管理技术进一步实施开发,其中包括超文本技术等,以使图书馆知识信息管理一体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

4.3对图书馆知识信息实行集成管理

当前情况下很多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仍然属于通过规模求质量的管理模式,面对目前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图书馆也要从之前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知识信息集成管理进行转变。在打造知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时,进一步实施知识创新,对知识管理进行整体的优化,实现优势互补和各种管理手段的兼容,突破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的边界和等级金字塔结构,以能够真正地对知识管理结构虚拟化和网络化。另外,图书馆还应该建设共享知识,这也能够满足知识管理的实际需求。因此图书馆一定要鼓励人们对知识进行共享,这样不仅能保证新鲜血液注入图书馆,而且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能够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作者:崔蕾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

一、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互为推力

当前,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黄河水源的依赖度提高,黄河管理部门与其服务对象———社会公众之间已由传统的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关系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对作为管理黄河的专门机构黄河基层管理部门所提供服务的产出、效率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管理正可以为其绩效的提高创造更多机会。如前所述,组织内员工的技能水平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首要因素。由于木桶效应,组织的绩效不取决于组织内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是取决于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落后者决定了其所在组织的总体绩效水平。知识管理所具有的共享和交流功能正好可以克服这个短板。建立起知识管理体系后,组织内的知识可以在组织成员间共享和传播。组织成员都能从知识库中找到自己所需知识并转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从而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改善个体完成任务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组织内所有成员个体技能的普通提升和个人绩效的改进,从而提升组织整体绩效。同时,知识管理所具备的知识创造功能也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机会。通过对知识库内已有知识进行知识挖掘,知识管理可以创造出新的知识,从而实现组织智力资本的循环、积累过程,智力资本正是组织发展的深层次动力。如果能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在组织中有效共享和传播新挖掘的知识,将新知识转化成组织内成员的个体隐性知识,就能将新知识融入到组织日常服务活动中,实现组织成员整体技能的改善,并带动组织的战略观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组织内外环境要素的改善,最终实现智力资本向组织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组织绩效的转化。激励机制是知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按知识贡献度给予知识贡献者以奖励,是知识管理的根本特质。这一点与绩效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不谋而合。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知识管理体系内的激励机制侧重于对人的较高层次需求(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激励,高需求层次的激励内容激励效果更明显、更持久、更有潜力。因此,知识管理体系的激励机制可以内嵌入组织绩效激励机制内,发挥深层次的、持久的激励效应,促使组织成员积极主动的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为组织整体激励效应增添持久动力。

二、以知识管理提高服务绩效的主要策略

当前,除少数几个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外,知识管理的概念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普及。尤其在我国社会服务性机构中,知识管理基本处于尚未起步阶段。以某黄河基层管理部门为例,该机构对其已有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尚处于内容管理阶段。其知识管理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知识管理没有统一规划管理。该组织内已有知识主要分布在各部门、各个体的电脑上,呈多个信息孤岛状态。组织对自己已经有了那些知识资本没有总体了解,个体也不知道可以到哪里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个体难以明确知道所需知识的准确位置时,要么是询问可能知道其所需知识的个体,要么从零开始自己探索,重复劳动多,效率不高。由于知识资源没有得到系统整合,更不能深入开展知识挖掘实现知识创新。二是已有知识无法高效传播和共享。目前,该组织虽然已经有了完善的IT技术平台,但依然没有统一的知识共享应用平台,也没有知识共享制度和激励机制,共享知识、传递数据的基本方式还是个体之间通过如U盘、网络在线传输等拷贝所需知识资料。更没有统一的知识和信息数据查询、检索工具。三是由于没有知识库保存已有知识,知识资源会随着人员的流动和离职而消失,造成组织知识资本的损失。个人知识得不到固化传承,无法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本。以该黄河基层管理部门为例,处于内容管理阶段、尚未开展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可按照如下两个阶段进行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第一阶段: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平台,筹建知识库,在组织局部进行试点。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知识分类标准和录入规范,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基本架构,将已有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制定的入库规范处理后将知识到知识库内,形成知识地图。建立具有检索和查询功能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建立知识社区,允许部分人员参加;将知识的日常积累机制和积累流程对组织全体成员公布并运行,启动知识积累过程。构建知识、使用和管理团队,并在单位内分配权限。知识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后,根据体系运行初步效果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第二阶段:全面推广,严格规范。当知识管理系统在组织内部局部运行比较成熟,激励制度、权限分配比较完善后,进行从点向面的推广,逐步实现全员参与知识管理。由于参与知识管理体系的人员和范围增多,知识的种类、知识库的规模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知识管理过程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时应对已有的知识管理体系内的管理规范和激励机制等进行完善改进,同时建立企业知识统计分析机制,通过审查知识库内的知识资本,对组织知识资产进行评估分析,查缺补漏。并建立和推动知识挖掘工作的开展。将知识管理提升到新的层次。从长远来看,知识管理可以实现组织所有成员和组织整体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整体提升,克服木桶效应,从而在根本上使组织绩效得到改善并不断进步。由于我国大多数组织,尤其是社会服务性组织的知识管理尚处于内容管理阶段,应按照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的原则开展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以减少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成本,确保知识管理效果。

作者:周方勇 张玉双 肖雨 单位:山东天桥黄河河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