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知识付费对图书馆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分析了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成因,梳理了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的类型和特点,指出图书馆应主动转型,通过借鉴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的理念和模式推动知识服务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服务;互联网知识付费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全球化经济中最为关键的资源。随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在名为《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1]。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移动社交和自媒体的发展,以付费知识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互联网知识经济获得井喷式发展,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中,互联网成为全球信息存储、传播和创造的载体[2]。可以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而是知识产品、知识服务以及知识平台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知识工作正在被重塑。图书馆作为基于知识集合和知识密集型工作的服务机制,面临着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环境迅速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3]。重新审视、思考和定位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推动知识服务模式和内容更加精准定位用户诉求、不断扩大知识共享的作用,是互联网知识经济背景下,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对互联网知识付费成因进行分析,梳理互联网知识付费的类型和特征,进而探讨其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启示。
2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解读
2.1互联网知识付费成因
最初,人们在互联网上无偿分享经验和资源,出现了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文库、豆瓣网、果壳网、知乎等免费知识分享平台和知识问答社区。2011—2015年,付费知识产品陆续面世,例如豆丁网于2011年推出了付费阅读产品;豆瓣网于2014年推出了阅读付费专栏;果壳网于2015年推出了一对一见面约谈的知识技能分享平台“在行”等。逐渐地,分享知识开始收费,从免费的知识分享过渡到了知识付费阶段,知识付费平台及付费知识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壳网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知乎实时问答互动产品“知乎Live”等。互联网知识付费从免费分享到知识付费,主要是用户需求驱动的结果,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时间碎片化、学习碎片化、个性化知识需求和传统标准化的知识教育存在矛盾。尽管传统标准化的知识教育及其产品,如课程、图书、刊物等能够保证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多人较难挤出并花费完整的时间去专门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碎片化学习业已成势,加之知识内容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传统阅读和知识教育方式无法快速适应这种变化。第二,人们对跨界知识的需求增大,通过自学往往难以将不同的知识内容建立联系,对相关知识较难形成深入的结构化认知,实质性地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第三,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大环境下,大脑的筛选能力弱化,人们很容易陷入“知识旋涡”,获取有价值信息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增大。知识付费迎合了人们对自我实现和成长发展的需求,可显著降低获取有价值内容的时间成本,加之国内版权环境的改善、便利的移动支付方式、知识社区和自媒体平台前期培育的用户等有利条件,互联网知识付费得以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接受知识付费,开始使用互联网知识服务产品。
2.2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的类型和特征
互联网知识付费指的是移动互联环境下,将知识信息包装成产品或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实现盈利的行为[4]。知识付费的本质是通过交易使更多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通过市场规律和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5]。从知识的展现形式上,可以大致划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付费专栏,如喜马拉雅FM、得到、豆瓣时间、简书;第二类,付费问答,如果壳网“分答”;第三类,线下约见,如果壳网“在行”、混沌研习社;第四类,直播互动,如知乎Live、荔枝微课堂等;第五类,付费群组,如小密圈、贵圈等[6]。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具有不同的特征。付费专栏类以结构化、系统化的内容为主,品质较高;付费问答类以网红和名人效应为推力,具有娱乐化和生活化的特征;线下约见类以一对一咨询方式进行,具有知识技能专业化程度高和服务精准性强的特征;直播互动类具有门槛低和互动性强的特征;付费群组具有社交性和互动性强的特征。从服务模式上来划分,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可分为平台型和工具型两大类。前述付费专栏、付费问答、线下约见、直播互动和付费群组等5类知识服务模式均为平台型。平台型服务由于内容生产者不同,又可分为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简称PGC)和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简称UGC)两类。专业生产内容(PGC)模式中,知识付费平台一般会参与到前期内容组织、内容制作、审核控制和宣传策划,此类服务以“得到”“喜马拉雅”为典型代表。用户生产内容(UGC)模式中,普通用户得以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该类型服务以“分答”“简书”等平台为典型代表。工具型服务也就是第三方支持服务,主要是为内容平台或者有知识变现需求的人提供技术支持,典型产品如“短书”“小鹅”通等。有观察者预言,互联网知识付费不仅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将来还有可能改造甚至是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等行业,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知识集散地和创新孵化器,应该选择主动转型,而不是等待被改造和被融合。
3对图书馆的启示
3.1重视开发轻量级的知识产品及服务
互联网知识服务侧重以轻量级的知识解决用户的单点信息需求,提供的知识内容与用户需求匹配度高,便于用户进行碎片化学习。以“分答小讲”为例,每一堂“小讲”都是主讲人多年知识经验的浓缩,通过独特的目录结构(多条语音)对知识经验进行梳理,每条语音用小标题揭示核心内容,多条语音构成20-30分钟的语音讲单,用户可点击感兴趣的语音条目,方便快捷,如有疑问,还可参加“小讲圈”,留言评论、向主讲提问、与学员交流互动。“分答小讲”采用音频方式推送,可帮助用户快速高效地获取入门知识,掌握切实可用的方法。互联网知识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试图通过轻量级的知识解决用户的单点信息需求,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保障水平高,其发展方向可能不仅局限于让用户得到有价值的零散信息,更想要帮助用户系统化地掌握知识,甚至是建立起某个领域的结构化的知识,这与高等教育及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目标不谋而合。图书馆知识服务也必须考虑应对用户时间碎片化和学习碎片化的新变化,提供新的知识交付解决方案,做到“让优质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而这对知识服务提供者的要求很高,需要精准定位用户诉求,聚焦用户需求明显、内容深入、需要互动联系的知识领域,然后对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做出适合用户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保证用户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知识学习。如此,通过将知识转变成具象的知识产品或服务,帮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转移及科技创新。
3.2搭建互动式知识共享平台
从知识付费的本质来看,它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并通过知识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制,聚焦垂直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服务,就有可能让更多的专家共享有价值的知识及观点,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也有可能帮助不同领域的专家找到合作伙伴并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另外,在分科治学的知识传递传统下,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需求非常明显,图书馆可以考虑像“知乎”“分答”“简书”那样,搭建知识分享平台,将专业化的知识更快、更有效地传播出去。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本身并不生产知识产品,只需维护平台生态并管理平台秩序。简单来讲,即“图书馆搭台专家唱戏”,通过线上交流、线下约见等不同形式,为专家学者、科研团队牵线搭桥,帮助其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正如“在行”的宣传语所言,“所有人的命运都彼此关联,一部分人的汲汲渴求,就是另一部分人的力所能及”[7]。通过搭建互动式知识分享平台,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获得专业性的帮助,“通过链接人实现对知识的高效链接”,也有利于实现知识提供者和知识享用者的共赢。
3.3引入语音问答知识服务
图书馆开展语音服务并不是新鲜事物,例如作为传统信息服务项目的电话咨询,就是以为用户解答使用图书馆及查找利用文献过程中的疑惑为目标的。再如部分图书馆通过语音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书刊续借、借阅证挂失、借阅查询、修改密码等功能,读者拨打语音服务电话即可使用[8]。但是,这两种语音服务的内容相对固定,一般局限于图书馆基础借阅服务或电子资源,与用户的交互水平较低,尚不能提供内容专深、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互联网付费语音问答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答主”或称“行家”(包括网红、大咖、专家、名人等),由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答主”进行提问并支付酬金,回答者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选择要回答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录音解答,对该问题感兴趣的“偷听者”可以偷听答案并付费。此类服务以“分答”“知乎”为代表,用户提问通常涵盖的领域广泛,包括心理学、医学、法律、理财、教育等不同领域。高校图书馆向来注重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可以尝试引入语音问答服务,邀请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入驻,作为“答主”以音频的形式回复读者的提问。一方面可以为学科专家学者提供分享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读者,尤其是不同学习阶段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化问题。近年来,图书馆界一直在探讨深化学科服务的模式和策略,语音问答知识服务不失为一种解决路径。
3.4将服务对象转变为合作者
图书馆的传统知识服务形式有信息素养教育、专利情报分析、期刊投稿指南、学科科研态势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热点探测、科研实力及绩效分析、人才引进评估、科技查新等。其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较为成熟,而且根据受众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在确保用户获得信息检索与获取的相关知识方面,提供了多种方法论和服务体系。其他服务多以分析报告或专题报告的形式交付用户。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知识服务,都依赖于图书馆馆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除了接受必要的来自数据库商或内容服务商的基础服务外,图书馆较少与学科专家或专业人员合作。程焕文馆长在谈及“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时,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应该变嵌入式为合作式,图书馆与学科、老师的关系是共同合作的模式,也只有平等、合作,这种良性互动才会长久”[9]。反观互联网付费知识服务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分挖掘了知识生产者,如行业大咖、领域专家、知识网红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盈余,使其提供的知识内容具有了独特性。图书馆知识服务也应冲破自我设置的藩篱,通过合作、拓展、协同,发挥学科专业人才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将专业化的知识更快、更有效地传播出去,将以往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对象的学科专业人才,如学科专家、行业智库等转变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合作者和执行者。
3.5提供不同粒度的知识服务
目前的互联网知识付费产品,面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粒度的服务。最为基础的服务,如付费语音问答服务“分答”,可快速定位能为用户提供帮助的人,并用一分钟时间为用户答疑解惑;进阶服务“分答小讲”则通过20到30分钟的语音轻课,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某领域的知识干货,并帮助其掌握实用的方法;高阶服务“在行”,汇聚了各领域行家,可通过一对一线下面谈、远程通话、小班组团课等约见方式,由行家根据用户具体需求,给出最优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用户的问题。如前所述,图书馆知识服务集中在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支持和决策支持3个领域,未能实现对服务对象更小粒度的细分,在服务内容上也尚未达到解决方案个性化。因此,图书馆知识服务应尝试按照对象和需求层次提供不同粒度的服务,通过对象分层和内容分级,以一对一、一对多等服务方式形成多层次的知识服务体系。
4结语
从互联网知识服务产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最初互联网只提供知识,并不解决问题,近几年人们逐渐意识到互联网擅长的是提供工具,然后由运用工具的人去解决问题,由此产生了众多互联网知识付费产品。对图书馆而言,借助互联网工具,挖掘并利用学科领域专家、行业智库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帮助用户通过链接人实现对知识的高效链接是新环境下知识服务新的增长点,而探索最优的知识共享平台运作模式、信息组织模式、用户互动与管理模式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今后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作者:李娟娟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