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是生产“高深知识”的场所,创新团队是高校生产“高深知识”的重要主体。创新团队“高深知识”生产具有跨学科性、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存、探索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高深知识”和团队成员,主要内容是建立共享交流机制,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深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因此,创新团队建设,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其次,建立规范的学术制度,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最后,建立专家知识库,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团队;知识生产;高深知识;高校发展
2015年,国务院《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总体方案》,要求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一流创新团队的培养。如今,进入了“大科学”时代,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日渐复杂,个体已无法独自完成繁重而复杂的科研工作,成立创新团队已经成为完成科研任务的首要选择。高校是“高深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1]不过,我国高校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临时拼凑、“夫妻店”、“师徒型”、学科间缺乏沟通、学缘结构单一、管理形式简单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等。[2]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创新团队应有功能的发挥。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了解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特性和知识管理的实质,为高校创新团队的培育、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一、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特性
高校创新团队以知识生产为己任,知识生产是“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及价值观等自发形成的集体行为”[3],强调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主要特征体现在:应用的情景性,研究的跨学科性,知识生产者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知识生产方式灵活敏捷。[4]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需要适应这一新形势,打破学科藩篱,借助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逐渐适应知识生产转型的趋势。
(一)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功能不断发展完善,从仅仅强调人才培养,逐渐发展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众多新职能。大学职能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推动“大学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必须向跨学科及跨机构方向转变”[6]。“高深知识”处于知识链的前列,对于一般个体来说,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些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7]因此,在高校“高深知识”生产过程中,创新团队发挥了主体作用。创新团队侧重于研究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这里的“问题”和“理论”都是社会和学科发展的结果,但又和现有的按照知识体系来划分的学科无法一一对应,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这些“问题”和“理论”的研究需要组织多学科的学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得以顺利开展。[8]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成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基于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实施跨学科研究,他们的研究涉及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研究结果呈现等环节的合作。这种合作对团队成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创新团队成员打破学科界限,借助诸多相关学科知识,融合不同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为学科累积知识和创新知识奠定基础。创新团队在研究中,提出了创新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这些概念和理论体系具有突破学科障碍、融合相关理论、富有开放性等特点。[9]创新团队的研究区别于单学科、单个人“孤军奋战”型研究,学科间不同知识体系彼此作用、密切交融、频繁互动。因此,创新团队研究是集体生产知识的方式,创新主体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异质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创新团队中成员以协作的方式解决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一些学科边界交汇处,往往会产生新知识。跨学科研究是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重要特点,这将使人类知识更加丰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发展水平。
(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存
知识是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在高校创新团队的知识生产中,一般情况下知识是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分别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那些“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系统表述的知识,即为隐性知识。[10]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取;而隐性知识主要的来源是个体经历,包括学习经历、研究经历、工作经历,甚至还包括生活经历和源自个体内心深处的想法。隐性知识的体现方式是抽象的,具有非常强的个体特征,即个体的动作行为、“三观”和情感思想等。也正是因为如此,隐性知识很难以某种特定的方法表达出来,交流和传递也极其困难。而显性知识相对简单,可以以某种特定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被分享和传承。以上述两种知识形式分类为基础,借鉴Nonaka和Takeuchi知识创新生产模式[11],可以把知识的生产方式分为四种。第一,对于隐性知识的整合,主要是创新团队通过对知识的重新改变和整合之后产生的新知识,知识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二,隐性知识的转变,表现为知识的利用过程;第三,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表现为显性知识被吸收利用从而产生新知识;第四,在显性知识不同领域或对象中的知识元素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高深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深奥的知识,既包含显性知识,又包含隐性知识,但以隐性知识为主。“高深知识”基本集中体现在一部分专家教师身上,把这部分知识转变为便于学习的显性知识的难度系数较大。
(三)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高深知识”的生产与高校创新团队及其成员的各种努力和高智商探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成果。“高深知识”相对于普通知识来说是比较深奥的,这就要求创新团队有足够的热情与坚持力,对某一种特定的知识形式长期不断地关注和探究。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思考并进行创新性改造。但并非所有思考都是符合正常思维逻辑的,有很大一部分或许就是“胡思乱想”的产物。同样,也并非都是通过常规探索所得出的,也有可能是顿悟的。总而言之,“高深知识”的研究过程并不是“顺理成章”的,其中充满了无限的探索发现和创新研究。“高深知识”生产不单单是知识量的突破,而更是质的飞跃,不仅仅是学习别人,更是探索和创新。没有探索和创新,就不可能出现新知识。“高深知识”的研究,要求高校创新团队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创新团队要想生产更多更好的“高深知识”,还需要加上个人与集体的交流与合作。这当然需要对创新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的概念来自企业领域,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和规划知识以及对其进行应用、创造的过程,以能够共享隐性和显性知识,借助集体的力量使企业具有创新和应变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绩效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为目的。高校以共享、传播、积累“高深知识”为使命,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和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因而,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借鉴知识管理的理论完善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队核心任务是生产“高深知识”,因此,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管理“高深知识”。相比较于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而言,“高深知识”管理与其存在差异。其一,其对象存在着区别。高校知识管理指的是高校创新团队、“高深知识”以及其他师生;而企业知识管理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公司员工和普通知识。其二,其实施的领域存在着区别。一个是高校,一个是普通商业性机构学习型组织。因而,创新团队的建设并不是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的简单移植,其前提必须是符合高校实际,遵循“高深知识”的特性。
(一)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高深知识”和团队成员
首先,在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中,“高深知识”是核心管理内容。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不仅与“高深知识”应用、创新、共享、交流、加工、获取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与应用和创新“高深知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其次,相比较于普通知识而言,“高深知识”具有个性默会性、深奥性。这决定了“高深知识”不是独自存在的,它需要创新团队的创造、分享和应用,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脱离知识生产主体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创新团队要进行研究活动也需要“高深知识”作为支撑,离开了“高深知识”,创新也无从谈起。“高深知识”和创新团队一起创造价值。“高深知识”得到发展,一定是创新团队发展的结果,创新团队知识管理和“高深知识”紧密联系。因此,“高深知识”和团队成员是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核心。
(二)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主要内容是建立共享交流机制
高校是一个以学科为核心的学术组织,学科的成员间是自由、松散的关系。这和企业知识管理区别很大。因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管理并非和传统高校管理一样职能单一,其需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职能。相对于纵向管理而言,创新团队知识管理更重视横向管理,然而它并不希望涵盖所有管理职能,而是倾向于和其他管理职能的知识环节相联系,借助于管理知识策略和文化制度的力量,打破部门和团队间的彼此封闭、互相分割的状态,使学校、部门、团队、个体间能够有效共享和交流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从而能够实现“高深知识”应用、创新和转化。生产“高深知识”的过程总是和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创新团队在“高深知识”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朱克曼对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92名学者展开研究后发现,这些获奖者借助师徒关系进行代际相传,并且他们在向导师学习期间,收获最多的是隐性知识,诸如科学态度、思维模式、工作标准等,而不是显性知识。[12]在科学研究中,正是在这些隐性知识引导下,创新团队才可能获得新的科学发现,从而不断促进科学的发展。隐性知识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元素,也是创新团队知识生产过程中各成员之间有效合作的纽带。因此,建立共享交流机制是创新团队“高深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三)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高深知识”创新和应用
“高深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是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高校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来改变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类的幸福。[13]知识创新贯穿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没有了知识创新,高校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当然,知识创新也离不开每一位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首先发轫于创新个体间的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为个体知识的积累提供基础。“高深知识”生产出来不应被束之高阁,更不应因此而停滞不前。这些知识积累被个体逐步吸收内化,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三、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知识管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应针对创新团队“高深知识”生产的特性以及知识管理的本质,紧紧围绕“高深知识”生产和转化的环节,采取措施以实现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导师制,促进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隐性知识是“高深知识”生产的根基,也是生产“高深知识”的关键因素。“高深知识”的社会化具体体现为,隐性知识在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和学生之间“润物细无声”般地传递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本质特性要求创新团队为成员提供各种交流分享的渠道,包括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导师制就是实现隐性知识分享的最好的平台。首先,要完善面向学生的导师制。这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式。研究生在围绕导师的研究方向做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导师的隐性教育信息(语言、行为、态度等)通过隐蔽方式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传递,而研究生以视觉、听觉为主的感觉系统对其无意识接收”[14],研究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在无声中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传承。当然,研究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除了导师的传承和教育,还有其他形式,诸如课堂教学、研讨等。实施导师制必须处理好导师制与其他形式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共生和双赢”,使隐性知识转化效益最大化。其次,建立面向青年教师的导师制。这里的青年教师主要是指刚走上教学或科研等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建立面向青年教师的导师制,依靠导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在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继而在新老教师之间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无疑是青年教师快速增加教学和科研经验,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的捷径。第三,增设助理导师制。当前,高校里往往一个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导师的精力、时间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有可能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助理导师一般是由具有一定资历的年轻教师担任,他们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长处,协助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助理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经导师授权后,可代替导师在学生日常管理、学位论文审核等环节行使相关职权。这样,每个学生被指导的时间增多,可以体会到更加全面的知识,这对于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拓展知识含量、培养创新意识都有益处。
(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创新团队知识管理可以看成是一种对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隐性知识的发掘整理,并将其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这也是知识创新最为关键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新主体运用语言或文字工具,借助于隐喻、类比等方法,以及研讨、座谈等手段,将个人的非系统化的隐性知识予以呈现和分享。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团队的成员要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或者“绝活”展示出来,供同事和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创新主体要想准确表达个体的隐性知识,就要借助自己的学术语言、专有名词和概念来表述,并通过学术论文、演讲和专著等形式存储、复制、传播,使知识从个体的、隐性的知识转换为公共的、外显的知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使得隐性知识传播、共享更加快捷、高效。
(三)建设专业的知识库,达成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创新团队知识管理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显性知识重新整合的过程。这里的整合过程,就是将现有的显性知识进行重新的整理、分类或者构建,从而产生一种更加可视化、通俗易懂的知识的过程。为此,创新团队不仅要学习和消化现有的最新知识,而且要对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使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关注本学科专业协会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工作坊、专业刊物、专著等,通过编著教材、内部交流材料等方式对显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传播和分享这些重新整合的知识体系的手段,可以是采用报纸或者书籍等纸质媒介来对知识进行最直接的扩散,也可以建立知识库对高校创新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归档保存,以此对知识进行组织和重新的架构,然后再传播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库是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知识库具有的优点是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它可以使信息和知识有序化,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还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从而帮助创新团队实现对成员知识的有效管理。知识库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知识地图的技术。这种地图通俗地说,就是一种对整个知识体系目录的概况,它可以实现对记录的所有的知识进行处理。对于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的目的来说,知识库是一种理想的手段。
作者:刘健 孙国友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