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拥挤战略管理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环境拥挤战略管理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环境拥挤战略管理初探

摘要:

以社会心理学的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拥挤的相关概念及因为拥挤所造成人的心理及行为的变化。进而利用拥挤的研究成果阐述城市环境中住宅、公共区域及交通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

拥挤;社会环境;管理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从地区涌入到大城市,给城市的住宅区、公共区域及交通造成极大的压力。笔者试图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拥挤给人所造成的心理、生理及行为的变化,并且通过研究拥挤的理论为社会环境下住宅区、公共区域及交通提出战略管理的策略。

1.拥挤概念阐述

在研究城市环境拥挤时,首先要明确拥挤、密度和知觉密度研究内容的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它们对社会的管理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决策意义。密度是每单位地区人口数的测量。它可以测量地球、国家、城市、地区的人口数,密度是一个客观的数值,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地理比例尺而不同。例如人口分布可能使你居住在人烟稠密的城市,而这个城市却位于地广人稀的地区,也可能在人畜兴旺的乡村社区。拥挤是我们对周围人数的感受,这不是物理比率,而是个人定义的、主观感受到周围太多人。拥挤符合高密度,但并不是必然。例如两个人待在一个大房间,有些人就认为拥挤,而在听千人音乐会的时候并没有拥挤的感受。直觉密度是相关而泾渭分明的概念,是个人对一地区密度不论正确与否的估计。意指不同人不同认知,没有直接的参考意义。首先,城市环境中人因为不同的时间产生不同的行为,不能只认为是空间密度,而更偏重于社会密度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城市规划的空间尺寸,例如城市步行街的规划面积不仅研究密度还要研究某个时间段内人群的集聚所带来的问题与策略。其次,不仅研究内在密度即建筑物人对空间的比例,更侧重外在密度,建筑物外人对空间的比例。再次,与内在密度与外在密度更为密切联系的是接近性。外在密度是单位地区的人数,是平均分配的,而多数的时候人们会聚集成团。通过接近性来研究拥挤将更为准确的预测人的行为。

2.影响拥挤的因素及拥挤产生的心理变化

这种框架先假设各种影响因素透过知觉、认知与生理机制,导致称为拥挤的状态。这种压力多从心理历程来定义,如知觉到缺乏控制、刺激超荷、以及行为的束缚。这些导致拥挤的心理历程有带来各种后果---应付、无助感、行为不足与生理的作用。例如:物理环境中的噪音是影响人对拥挤的认知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当城市上下班早晚高分期时行驶车辆拥堵,个别司机师傅不停鸣喇叭,使其他人感觉心烦意乱,人对整个交通感觉拥挤。噪音也给生理和心理一点的压力,这个时候就需要个人或者社会给予一点的暗示调节因素,进而使驾驶员在当下环境适应。如果认为噪音是可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工作的破坏性影响较小;反之较大。

3.战略措施及意义

3.1住宅区

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进而住宿成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对住宅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让初级空间的拥挤化程度人为化降低,让拥挤矛盾减少到最低。研究表明仅仅使用不隔音的隔板或可移动的墙,就可以限制被迫共处一室者彼此的监视。他们因此得以减轻感官超荷,并提升控制感。有时候对一个小空间拥有完全的控制,比对大空间抱残守缺的控制更受欢迎。而且,将初级空间私有化的自由也能赋予控制感,因而减轻拥挤的感受。因此对住宅区有以下几点看法及建议,首先,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策略时要对高密度区的开发商建设的户型设计进行规范、审核,鼓励小空间多户型设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政府职能部门要对社区的容积率和绿化率有所指导,使地区密度不能达到拥挤的上限值,使人数、投资及基础配套达到最优化配备。其次,中国大城市在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政府积极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居民基本居住需求,规范社区使其具有幼儿园、超市、社区医院等集约化的特色社区服务,以此缓解教育、购物、医疗等环境拥挤,形成就近解决的思路模式。

3.2公共区域

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将不同公园的属性进行定义好,在城市中综合发挥大型公园绿地、社区游园、街旁绿地等的作用。对其设计规划时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保留并创造立体、生态绿地。第二,变封闭式绿地为开敞式式绿地。第三,强调文化科技为本、教学为本等满足人们生理放松及精神的激励。第四强调文化、环境、经济综合并举。第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心广场满足人们不同功能的需求,且形成大空间下的大背景,以此避免太碎、太局促等缺点。第五、地下开发等等。

3.3交通拥挤

第一,交通与居住一样是城市居民的基本权利。为这类需求提供基本保障是政府的责任所在。政府要规划与落实公交优化,不能仅表现为交叉口信号优先或者路段优先,而应该体现在资金投入、路权分配、土地利用以及财税政策等各个领域。第二,倡导绿色出行,绿色出行作为低碳交通显著的标志,近年来受到中国各大城市的日益关注,但与此同时,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被随意停放的小汽车侵占,骑行者只能选择在机动车道路中穿行。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及惩罚措施,让安全成为第一要位。日益恶化的环境使骑行者望而却步,使绿色出行停留在口头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出台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加强交通执法力度,培养市民文明出行意识,建立人车和谐的关系,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压力。

4.总结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我国是人口大国且城市经济发展不平均,给大中城市造成具大的压力与挑战。尤其是高密度区域是城市问题解决的首要矛盾,其中的住宅区、公共区域及交通是重中之重的问题。政府要统筹管理,具体职能部门要具体执行的方针。本着系统化发展方向,使城市发展朝着稳定化、协调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李振升 单位:福建三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华,吕文赠.我国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