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探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战略管理探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战略管理探究(3篇)

第一篇:企业竞争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重要性探析

一、关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及其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其实质是一种模式。具体的说,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有四个特征,分别为:

1.战略性。

所谓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源泉;

2.系统性。

系统性即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所构成的一整套战略系统。这个系统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制度、方法、手段以及实践;

3.一致性。

一致性指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和企业的竞争战略保持一致。除此之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门之间也要保持一致性。

二、与企业竞争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1.关于企业竞争战略

所谓企业竞争战略,即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以获得效益企业所采取的战略。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企业竞争的优势。发挥本企业的优势,体现本企业的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1)降低成本;(2)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将自身企业产品定价及销售价格高于对手;(3)就特定市场,做小众产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这三种方式就衍生出三种战略方式,分别为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三种战略方式各有优势。低成本战略管理因为其已经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方面降低了成本,其能为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该战略可以使企业具有进行价格战的绝对优势,通过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同等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竞争优势。相比于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实施的是差异化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这种方式在全产业范围中通过开发出与众不同的东西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的主要特点就是创新,采用新材料、应用新技术、提供新服务以及制造新产品等都属于企业的创新范畴。集中战略发挥的是面向特定群体的优势。通过为特定人群的服务,该战略牢牢地锁定了一个固定的消费群体。

2.与企业竞争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1)与低成本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所谓低成本,即为了保障人工成本在低成本范围内,要采取低分位值的薪酬跟随策略。员工技能标准化能确保人员回补的迅速开展,人员流动带来的生产能力损失会得到降低。可复制指人员的管理模式必须可迅速复制。低成本战略的基础是规模效应为基础,因此,人员招募渠道必须多源化,以满足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战略要求。(2)与差异化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差别化战略的特点,即企业需要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与此相适应,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应将重点放在多元化、差异化人力资源运行机制的构建方面。一支差异化队伍保证了员工思考问题的多源头化,保证了企业的创新不断。实现多元化,就要多渠道吸引不同人才。需要企业构建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实施创新的招聘手段,实施个性化的培训。

三、适合我国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当前,我国企业也在迅速地进入市场、人才的全球化时代。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挑战,我国企业要不断提升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力实现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适时构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其具体做法有:

1.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是企业的根本,企业要积极构建基于价值创造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体系。立足于价值创造,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机制还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要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持续提升员工敬业度。强化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强化基于价值链的创造活动,避免“大锅饭”现象对企业效率的拉低,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核心能力培育,强化核心人才队伍建设

(1)要完善薪酬体系,以职位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全面薪酬实现对企业所需核心人才的激励和保有。(2)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更注重自身职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顺应这个潮流,开展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促进员工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3)提升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再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和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专业性非常强。一个称职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除了要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与之相关的一些相关知识,如营销、策划、财务等。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附加值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向业务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转型,要注意走出办公室,接触工作和业务的一线员工和管理者。为了减少日常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占用的时间,还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

作者:沈丽丽 田庆昌 单位:鹤壁市鬼谷子文化研究会 鹤壁市人民医院

第二篇: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1概述博弈论以及企业的战略管理

1.1何谓博弈论

博弈论的原理最早于1928年由冯•诺依曼所证明,并著有《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使博弈论系统被广泛应用到经济领域中,也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以及理论体系。博弈论也被称作对策论,主要是研究激励结构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现代教学的分支,同时也被作为运筹学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博弈具体是指对游戏中一些个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与考虑,具体包括预测及其实际行为,针对这些行为的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随着博弈论的推广与发展,已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包括生物学、军事战略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国际关系以及经济学等。

1.2何谓战略管理

就企业的发展方向而言,战略表示一种计划;就企业的发展历程而言,战略表示一直模式;就产业层次而言,战略则表示一种定位;就企业层次而言,战略表示一种观念。除此之外,战略还表示企业竞争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计谋。所谓战略管理,即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管理与完善自身的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是战略制定或形成以及战略实施。而战略管理本身应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因此,企业的高级管理层需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2博弈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影响

2.1分析战略模型中的各个要素

2.1.1战略管理中务必突出参与者的理性。

具体来说,博弈论对于理性方面有着超高的要求与标准,甚至远高于新经济学中将个体理性发展作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为假设的高要求。所以博弈论对理性的演化进展需另辟蹊径,不可再将参与者的模型转化成理性的博弈方式。由于人类属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生物,且拥有独特的智慧,因此,企业在具体的战略管理进程中,应对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方面给予重点强调,而不是只考虑完全不理性因素的制约,这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参与者的理性方面得以充分开发,并且有效结合了人类的实际情况。

2.1.2战略管理中选择的满意准则。

企业在管理战略方面同企业的长期目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使企业更好更快的适应以及影响内部与外部环境,并充分强调了企业目标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因此,在具体的战略管理活动中,应将定量与定性的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并从全面、综合以及多元的角度来展开评估与管理工作。所谓“满意原则”,即利用已量化的博弈模型来考查企业的战略选择时,参与者务必时刻权衡企业所存在的风险以及收益方面的问题,而当局面一直稳定的处于优势时,则可通过稳步提升企业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全局性及长期性特征,以至于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拥有较强的模糊性,因此,对自身战略优劣的判断以及探讨会更适于博弈论的“满意准则”。

2.1.3战略管理的信息具有不对称且不完全的特征。

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决策分析学往往更侧重于关注隐藏在不完全信息之后的相关决策机制,然而博弈论则将研究重点放在参与者信息的不对称性上。博弈论中诸多研究也充分表明:不管活动中的参与者是否具备了信息优势,都不排除增加支付水平的可能。这也同博弈的动态局势有着必然联系,一般说,博弈中的各种行为时机以及行为次序都会在很大层面上影响战略的均衡结构。而企业的核心信息大多是私人信息,所以企业的战略意图往往是通过信息转化与战略承诺得以体现,这样将帮助企业形成十分有利的博弈局势,从而早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2企业战略管理中对博弈论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对博弈论的应用还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博弈理论家在建立博弈模型时,没有充分结合一些经济变量元素,以至于涵盖的经济变量元素较少,并忽略了其他外在因素,因此,博弈论的实用性以及可验证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致使博弈模型在应用过程中缺乏解释性。第二,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并不具备博弈模型要求的理性程度以及信息结构,因此博弈结果也缺乏严密的准确性。第三,所构建的博弈模型对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过于关注,对其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了重点解释与分析,往往忽视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来源。此外,一些博弈专家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构建和均衡分析博弈论模型上,而不考虑对企业发展相当重要的战略现象与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博弈论虽然源于生活中,却有着独特的策略思维。而博弈论具体的理论模型则可在生活中找出原型,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习俗、经验以及习惯又遵循着博弈论的相关原理。为了充分发挥博弈论的作用,务必结合人类的智慧,将博弈论充分应用于企业战略中,不仅充分表明博弈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静态博弈,更给人们新的启示:在竞争中务必考虑时刻变化的因素,也可以改变博弈局势中的相关要素,使原本陈旧的均衡被打破,以便建立出新的均衡局势,并使人们从中获取相应的优势。

作者:邱之光 邱西颖 单位: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日报

第三篇:企业环境成本战略管理探析

1环境成本管理现状

1.1概念及分类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的国际规范,关于企业环境成本的阐述有一定的差异。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所以,环境成本可以具体分为: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等。1.2环境成本的计量与确认随着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辨别、确认与计量环境成本,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企业生产成本对公司、利益相关者甚至整个社会的意义都尤为重大。由于目前关于环境成本管理的法律、会计法规等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规范、系统的体系,所以,国内外关于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方式根据具体国情的不同而不同,而共同之处是都要对传统的成本模式进行改进,以适应环境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传统的会计视角下,我国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将其并入制造费用中,根据相应的分配率分配进入不同的产品中。这样的方式简单易操作,但对环境成本的管理而言则缺乏力度与针对性,对产品成本的估算也会产生偏差。

1.3环境信息的披露与报告

由于暂无可借鉴的环境管理会计活动规范,企业关于环境成本的计算和管理不同,可比性较差,因而关于环境会计的披露与报告也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一方面,由于环境信息的披露是自愿的,并不带有强制性,我国大部分企业主要是将其并入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以货币计量企业的环境影响,而环境会计的内容则鲜有系统披露。另一方面,环境信息缺乏行业内统一的评判标准,企业披露不规范,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一般很难通过披露的环境信息对企业环保情况作出估计和相应的决策,环境披露处于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状态。

2我国环境成本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环境成本内涵、确认与计量和披露报告等理论现状来看,尽管国内外关于环境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究和完善。

2.1环境成本的管理模式单一

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环境成本并未设置单独的科目核算,因而企业的环境成本都淹没在一系列成本费用中,并根据相应的分配率分摊进入不同的产品。而现实的情况是,从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产品退出,在不同寿命周期都会产生环境成本,并且环境成本的大小也根据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若将环境成本单一地计入生产的成本费用中并分配进产品成本里,不仅动摇了产品成本的可靠性,还不利于企业抓住环境成本的关键点,从不同阶段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对环境成本单一的处理方法不利于企业发现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环境成本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它可能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阶段,甚至难以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计量,使得环境成本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成本核算方式进行环境成本的适应性改进,例如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从源头上把握环境成本管理。

2.2环境成本的披露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成本的披露还没有相应的法案法规,会计报告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环境信息的披露是企业自愿选择的,因而许多企业为了避免麻烦并不会主动报告环境成本的内容,而在选择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企业中,环境成本的披露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环境成本有其复杂性。根据空间范围对环境成本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划分,而外部环境成本主要是反映企业生产对环境污染的程度,是企业暂时无法承担的部分,难以用货币形式来衡量。因此,环境成本披露中主要能反映的是企业可以量化的内部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由于其复杂性和对企业形象的不利影响,常常被企业“选择性忽略”。

3环境成本的战略管理构想

3.1控制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强化所选择的战略定位同时,降低成本。基于此,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战略目标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把握环境成本管理的战略目标十分重要,它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够有效地组织协调环境管理的一系列工作。具体而言,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有三个“最大化”目标。第一,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需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效利用生产资源,合理优化环境成本的投入。第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2控制模式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即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模式,甚至是只有在强制性规定下才治理的成本控制模式。而随着环保法规的推进,国家和社会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企业若不能适应当前环保发展的趋势,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3.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

环境成本的产生有其复杂性,传统的环境成本处理方式有很大的缺陷,不能有效地归集分配所有的环境成本,因而基于企业不同作业对环境成本管理作出改善,不失为一个合理有效的方式。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逻辑关系,将消耗的资源归集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中,并通过成本动因将作业中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基于作业成本法,环境成本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处理:首先,归集环境成本,并将其从传统的制造费用中分离出来;其次,根据不同的作业动因分辨不同作业,识别其中与环境相关的作业,将环境成本归集到环境相关的作业成本池中;最后,根据不同的环境成本动因,将环境成本作业池中的环境成本分配进不同的产品中。环境成本动因的选择非常关键,通常将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影响因子作为选择依据,一般为污染预防成本、污染排放量指标、环境处理成本等。

3.4基于寿命周期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

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成本管理方法。它从一个长期的视角出发,将产品从设计开发、制造、营销、配送、维护、服务和处置等阶段进行管理,从不同的阶段对产品成本进行战略控制。基于寿命周期成本法的环境成本管理可以和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进行运用。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研发设计阶段、生产制造阶段、销售使用阶段和废弃回收阶段,并相应地确定环保设计研发作业、清洁生产制造作业、产品废弃回收作业;然后将按生命周期划分的作业中心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作业中心;最后将环境成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各个作业中心进行归集,并确定成本动因,确定相应的成本分配率分配进产品中。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是环境成本产生最多的阶段,也是环境成本管理的关键阶段,它属于事中控制。在该阶段中,环境成本管理主要是集中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排放上。一方面,企业关注“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配套环保设备,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有效地控制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的无公害处理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能够在此阶段实现双赢。废弃回收阶段属于环境成本的事后控制阶段,该阶段产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是环境处置成本。对大型污染企业来说,废弃回收阶段的环境成本一般数额巨大,且难以计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很大,因此企业在该阶段可以设置预提科目,对环境处置成本进行预提,以减轻资金压力和平滑公司利润。

4结束语

当今世界的发展不再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概念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和个人的消费。企业若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懂得进行环境成本的管理,在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中运用作业成本法、寿命周期法对传统核算流程进行改进,利用环境成本进行成本管理和产品的合理定价,从战略角度控制环境成本、提高环境业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赢这一战略目标。

作者:张越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