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反思(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和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越来越重要。原有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以变应变,更新观念,寻找新的途径。最近,财政部在2014年1月1日起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又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所有内部控制尚未建立或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必须在今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目的就是要推动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一致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畅通、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是基于公共事业发展计划和公共事务管理任务的需求,以充分研究和科学预测为前提,对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管理活动而编制,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财务收支计划,是用来分配单位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服务社会公共事业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既是履行自身职能的财力保证,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当前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在逐步由管理向服务转化。如果将承担行政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采取市场化的监督工作模式对其会计制度运行情况进行监管,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转变,促使其自身按照市场规则和服务职能的标准各项功能,转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有助于防范各种腐败行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因职务犯罪等腐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十分恶劣,而其不当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而监管机制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监管不力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健全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内部管控,是防范职务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三是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原则。会计运行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情况和行政权利运行情况的一个直观化反映,由于有权支配大量的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其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防止因行政权利的滥用所导致的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等问题。
二、应遵循的若干原则
1.责任、过程的控制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加精确的财务控制和管理方法,重点强调的是全过程的控制,需要全面系统地调整单位内部的业务管理流程和内部财务工作程序,这就需要单位全体人员的积极支持和具体参与,而不仅仅是财务人员。另外,由于成本的可控与否是制定和执行预算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建立预算考核责任体系的标准,因此对预算单位的业绩考核应该局限于其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由于无法受单位控制,不应计入考核的范围。
2.高效运行、效率优先原则。高效率运行的预算主体是实现高效益和高效率的保障,层次合理、优化组合、通力合作、权责明确的行政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高效运行的前提。预算部门必须根据各单位、各部门的业务特点以及各自的组织形式等进行全面的过程分析,构建合理结构的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讲求效率、注重实效,保证对重点业务、重点部门的经费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注重实际需要,保证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
3.目标一致、量入为出原则。预算管理的目标与单位的总体目标必须相一致,以事业收入确定事业支出,合理地考虑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不同需求,使编制的预算能够照顾全局和各个部门。
4.权责对等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应该根据各个预算主体的具体行为内容,明确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促使单位形成人人负其责的责任网络,同时也要配备相应的权力进行支撑。通过将权责进行结合,才能使预算的责任主体真正地具有生命力。同时,预算的各个责任中心应该严格按照各自的审批权限和支出范围,对预算进行执行。使得预算任务能够层层分解,以利于责任的落实和考核的施行。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充分认识预算管理职能。预算管理具有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两项职能,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得不到充分运用,如在收入部门预算的制定过程中,为有利于业绩评价,就可能有意低估未来的销售量,从而造成生产计划的减少,相应地就达不到效率最高状态,忽视了预算决策职能,控制职能就无从谈起。二是信息交流不足。现在通常采用“自下而上”的预算制定流程,虽然体现了基础信息,但其真实性无法确定,在信息交流上仍然是不对称的,存在漏洞。三是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仍然采用基数法,在经费分配上也基本如此,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对预算外资金进行充分考虑,不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运行状况和收支状况。四是预算的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一方面反映出了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机构人员缺乏,收支活动往往不能按照已经编制的预算执行的情况较为普遍。五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目前,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考核的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及预算分配模式还停留在粗放型水平上,没有构建或健全强有力的内控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
四、加强预算管理的若干思考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从细节上讲,就是要加强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准确性。标准的部门预算主要有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三个主要的环节,其中: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关系着预算执行的规范和正确,预算执行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财政决算,乃至以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的准确与合理。为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管理:
1.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要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全面梳理流程,明确各个环节并逐个分析关键风险点,据以制定全面的风险应对策略。
2.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一是要牢固树立“要钱须问效”“用钱即问责”的理念,实现预算管理由“重分配”到“重管理”、从“重项目”到“重效益”、从“力争资金”到“用好资金”的三大转变。二是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开展项目或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科学合理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标准,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三是要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绩效问责机制,把预算绩效问责作为行政问责的核心,本着“谁用款、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的追踪问责,强化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责任追究。
3.重视发挥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一是充分发挥会计内部监督的功能作用,会计监督是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重点是合法性的监督,使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法令。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二是对会计工作本身的监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就是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财政财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过程及结果进行的监督,目的在于确保预算的正确执行。二是强化事中监督,要在会计年度内针对薄弱环节和部门,对其预算执行、财务管理规范等情况开展事中跟踪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与整改。三是要重视发挥人大等部门的外部监督作用,推进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推动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杜绝“决策、执行和监督”脱节和“权、钱、事”脱节等现象。
4.改进传统预算制定方法。一是将目前普遍采用的以年度为基础的历年制编制法,改为历年制与周期制相结合的编制方法,以充分发挥两者分别在计划统计和长期决策方面的特色作用,相互补充,既有利于根据历年情况正确业绩评价,又可防止短视行为对长远目标的影响。二是根据战略目标的需要和授权情况的不同,建立分级预算控制,进一步细化预算,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充分发挥信息化和大数据的作用,将预算编制与现代信息智能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作者:胡雯 单位:浙江工人日报社
第二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摘要: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信息化是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然后在总结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开发应用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通过各个功能模块设计,实现符合单位实际业务流程的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最后提出了系统开发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希望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信息化
一、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背景
(一)国家对预算管控力度加大,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低,预算管理的信息传递和分析结果不及时,无法达到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的有效把握,容易造成整个预算过程管理困难以及最终决策数据失真。
(二)中央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软件只具备单户录入功能,对于有下属单位的二级预算单位,预算基础数据的收集计算、预算指标的分解下达、明细预算的编制、审核与汇总等工作通常只能利用excel等传统手工处理,耗时长且出错率高。随着国家对预算管理与财务科目进行同步,数据量已经扩大到手工很难完成的地步。
(三)近年来,财务稽查、内外部审计等经常会发现事业单位存在超预算执行政府采购、重复报销差旅费等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落实整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各种管理办法的密集,政府会计改革的逐步实施,需要预算执行过程的信息化来保证制度执行和改革推进。
二、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1.实现数据录入自动,解决传统预算编制耗时长,数据管理困难的问题。
2.实现对预算全过程的支持,纵向环节上,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到控制的反馈机制;横向范围内,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并提供组织机构等自定义预算。
3.建立与预算管理接口的报销系统,通过支出管理实现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重点关注“三公”经费、会议培训费、差旅费、劳务费等开支的规范性,确保费用报销准确完整并实时共享。
4.为单位各部门、下属各单位提供预算查询平台,实时查询预算执行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5.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关键,按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业务层面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在完善单位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基础上,为后续进一步完成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管理系统的研发,并实现与单位OA办公信息系统相衔接,逐步形成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三、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一)预算管理
通过梳理预算编制业务流程,开发基础数据收集、资金来源与指标匹配、明细预算编制、与报销系统接口等子模块,在各个子模块中,以往年预算编制各个阶段的数据表格为模板设计操作界面,实现预算数据录入修改、自动计算分级汇总、导入导出、预算分配下达、编制上报等功能。在一上、一下/二上、二下等各个预算管理阶段,完成预算口径、预算任务下发接收,人员津贴、人员经费测算,日常公用经费测算(含管理费及其他、常规专项、一次性专项等),项目库申报,各部门明细预算编制,预算汇总,整体审核等任务,最终依据预算批复指标调整各部门分项目、分科目的明细预算数,设定每条明细预算的使用权限,通过接口导入报销系统。
(二)报销管理
依据单位财务报销流程规范,开发系统设置、费用录入和财务审核、凭证/报表等子模块,实现基础预算数据管理,借款、费用报销录入、单据审核、预算执行报表生成等功能。根据事业单位的经费类型,将费用报销按常规事业费、基建项目、科研项目三大类进行细化并拆分,费用报销时按不同的费用类型对可列支的经费来源进行过滤筛选。常规事业费、基建项目按支出经济科目进行拆分,但只需将“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劳务费(含咨询费)、差旅费等报销界面单独设计,实现一些经费支出标准的控制(如接待标准、会议标准、差旅各地住宿、补助标准等),并完成较为完整的基础信息录入,基本可以满足各类检查或报表的数据需求。科研项目按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13个预算科目进行拆分,实现每笔费用支出的明细化,提供科研项目经费公示所需的信息内容和财务数据。
(三)其他辅助功能的开发运用
1.财务记账凭证自动生成功能。与用友财务软件接口,在用友账套科目项目设置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单笔费用录入单据实现生成财务记账凭证功能。制单后出纳按照凭证办理业务,然后将付款的票据信息再通过出纳插件在系统中进行补充录入,并导入用友财务软件,也可在报销系统中对生成的凭证进行查询及修改,实现报销系统数据与用友财务总账的对账功能。
2.工资管理。与工资账务系统进行接口,实现按在职、离退休、退养等类别在系统中展示各类人员的工资情况,在职人员可实时、自主查询本人每月工资发放情况。为保护职工的个人隐私,工资查看需设定权限,工资管理人员及社保、公积金管理相关人员有查看所有人员的权限,其他人员只有查看本人工资的权限,且用户在查看工资时需进行附加验证(如工资卡号等信息)。系统中有简单的统计汇总和数据导出(Excel格式)功能,便于工资查看和分析。
3.公务卡信息管理。费用报销系统中结算方式为公务卡的,对该公务卡的还款明细进行逐条记录,系统需有界面记录公务卡持有人、卡号、刷卡金额、日期等信息,根据明细生成每张公务卡的支付、还款及余额明细表和汇总表,实现公务卡使用、报销及还款整个流程的管理。与预算管理系统进行接口,建立预算项目与用友账套、还款银行对照表,根据各类费用报销生成费用银行账。
4.供应商信息管理。开发供应商基础数据的维护管理功能,费用报销管理系统中报销录入界面设计为从基础数据选择调用的方式,对涉及到需给供应商转账付款的费用报销单进行统计并生成费用账。
(四)与单位OA办公信息系统的衔接
以链接方式接入单位OA办公信息系统,减少系统间切换,实现会议计划、培训计划、出差审批等事项联网审批,费用报销网上签批,信息通知(如对报销单审核、支付结果的短信通知,对有未处理完的借款予以提醒等)、政策功能(如最新财务报销制度、解读等,新政策新制度的宣传信息可在界面置顶或其他方式醒目显示),支持内部人员相关文件的上传及下载共享单位OA办公信息系统平台。
四、系统开发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系统开发初期会遇到交互界面操作感差、业务流程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如界面大小无法调整、录入步骤不清晰等,这都需要财务人员在试运行期间,通过录入数千笔费用报销单据,不断发现问题,积极地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完善建议,进行界面、流程优化。比如尽量增加必录项标识,未完整录入的将会报错(如接待费的接待地点,会议费的会议类别、参会人数等);尽量增加费用录入项的逻辑判断(如应在劳务费栏目录入的值班费在其他费用栏目将不能录入等)。
2.系统全面推行初期,受到传统手写填制报销单据方式的既定思维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排斥等因素影响,单位职工会对系统的使用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因此必须要求财务人员首先熟悉系统的使用,在推行过程中积极帮助并耐心指导费用报销经办人员正确完成费用录入与凭证打印。
3.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开支科目和范围受到系统控制,但是因单位职工不了解预算管理制度,加之部门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常常会出现费用列支内容与预算项目不一致的情况,在后续工作中应加大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培训力度,加强单位职工特别是各部门负责人的预算管理意识,同时在系统中适当增加预算项目的任务注解或备注,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作者:熊鑫 单位:四川省地震局
参考文献:
[1]赵冉.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农业会计,2014,09:37-37.
第三篇: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研究
【摘要】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助于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本、财务和相关业务的管理质量,促进本单位的稳健发展。本文将探索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模式,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效模式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本、财务和相关业务进行全面的预算和管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模式也需要不断的改革与优化,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将从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控制好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优化财务管理体质,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模式。
一、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
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是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工作人员在执行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时必须遵守出纳岗的工作流程,依据单位会计提供的收据检验金额是否符合预算标准,确保大小写一致,验证经手人的签名,然后在收据上签字并盖章。此外,工作人员要注意重审固定资产,不能只根据固定资产的价格或者使用时间来制定标准,做好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工作。而且,要发挥财务会计的职能,降低预算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购进固定资产时要先制定预算报表,审核付款,接着进行督促报账,审核发票和固定资产调拨单,查询已付款情况,最后再编制凭证;固定资产入账时,记账凭证摘要栏必须注明固定资产名称、型号及使用部门。清理固定资产时,要先做好盘点工作,核算清理费用和固定资产的原来价值,再准确计算固定资产的结转净损益。
二、控制好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开支,主要包括员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等。工作人员必须注意控制好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树立全成本观念意识,完善人工成本管理模式。工作人员需要对员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进行细致地预算与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员工工资总额,工作人员应该健全本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依据国家的基本要求,维护工资的常规性、相对稳定性、基准性和工资刚性。既要确保员工能够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和正常条件下拿到应有的基本工资,又要制定好基本工资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工资也不能任意上调工资水平。而且,要规范单位的各项工资制度,当前事业单位的最常用基本工资制度有五种,分别是年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这五种工资制度各有利弊,工作人员在制定工资标准,完善基本工资制度时必须权衡利弊,在发挥工资激励作用的前提下控制工资支出成本。所谓的年资工资制是一种重视员工的工作年限和资历因素的工资制度,其优点是有利于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员工对本单位的忠诚感,减少员工的流失,降低员工培训成本,但是,年资工资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因为员工的资历不等于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有些资历高的员工可能工作能力较低,绩效一般甚至不佳,工资反而较高;有些青年员工虽然工作能力强,业绩好,但是由于资历低拿到的工资不高,这必然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岗位工资制主要是指按照员工所在的不同岗位规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基本工资制度。这种制度是根据岗位所要求的技术复杂性、劳动熟练性和工作责任心的不同程度所建立的工资标准。岗位工资制适用于专业化程度高、分工较细和同一岗位技术差别不大的人员,或者对象较为固定、工作内容相对稳定的人员,例如单位办公室的文员或者打字员。工作人员应注意为了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在实施岗位工资制时应结合“一岗一薪、薪随岗变”和“一岗多薪、略有差别”的模式。职务工资制也叫做等级工资制,是按照员工所任职务并区分等级确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职务要素在工资中占主导地位,工资标准的等级差别是根据职务高低、工作责任大小和业务能力等因素综合估量最后再做决定。职务工资制的优点是:能较好的实现同老同酬,工资是根据职务来确定,客观性较强。但是,职务工资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工资与职务密切相关,而事业单位内部的高职务总是有限的,从而压制了部分员工能力的发挥,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不利于控制人工成本,所以,工作人员在实施职务工资制的过程中应明确职务,合理划分职责界限和职务等级。岗位技能工资制是在对员工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等要素进行全面测评的基础上,按照员工的实际岗位及技能水平来确定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制是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的有机结合,预算员工的工资既要考虑员工的岗位因素又要考虑员工的技能。其中,岗位工资是按照劳动强度、工作责任和劳动条件对岗位分级规定的工资;技能工资是考核员工所达到的劳动技能等级所确定的工资,例如同样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护师的工资就高于护士的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制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适用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熟练工和普通工等。绩效工资制是以员工个人的业绩为付酬依据的工资制度,其核心是工资与工资业绩密切相关。这种工资制度的优点是可以提升员工的个人业绩和事业单位的整体业绩,降低人工成本,实现薪酬公平;但是,绩效工资制的缺点不容忽视,因为绩效工资和员工本人的绩效有关,所以很容易造成员工只重视短期绩效,忽视了本单位的长远利益,另外,如果绩效工资的比例过大,必然会引起保健因素的缺乏,从而影响员工对事业单位的忠诚度。因此,实施绩效工资制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客服绩效考核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此外,工作人员要规范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和劳动保护费用体质,控制好这三大开支。加强对社会保险费用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基金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其次,要按照统筹层次预算社会保险基金;最后,要注意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按照险种类别对各项社会保险分别建账,分账核算。加强对员工福利费用的预算管理,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福利开支,既要体现福利待遇的公平性,又要控制好福利成本。完善劳动保护费用体质,必须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坚持主体独立原则、权利对等原则、双方合作原则和合法性原则,遵守劳动法,在保证员工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控制劳动保护费用成本。另一方面,控制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还需要发挥好人事部和财务部的作用,人事部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将人工成本投资计划与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整合起来,员工薪酬和奖励制度要与高绩效的工作相适应,这样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加大对员工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帮助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让有限的员工教育经费发挥应有的价值。财务部在支出成本之前,要辅助事业单位制作合理的预算方案,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对策,加强对人工成本的控制力度。
三、优化财务管理体质
财务管理就是对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人员应注意优化财务管理体质,规范单位内部的资本结构,管理好本单位的经营资金,控制好资金的运用方向。特别要注意对单位内部的现金资金予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避免造成资金浪费。核算特殊费用(例如事业单位办公用品)时要注意审核支票存根,并与发票进行对应,然后再审核发票金额和数量是否和入库单一致,最后再编制记账报表。对于事业单位的办公用品维修费,工作人员应注意做好辅助账单并进行签章,然后再编制完整的记账凭证。
四、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对本单位的现金收付、管理费用使用流程、成本核算程序、工资福利待遇体质、税务管理、内部审计流程和主管岗位工作流程进行强有力的控制与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就是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本、财务和相关业务进行全面的预算和管理,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须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控制好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优化财务管理体质,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控制好事业单位的现金收付、管理费用使用流程、成本核算程序、工资福利待遇体质、税务管理、内部审计流程和主管岗位工作流程。
作者:马琳娜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凌冰,韩向东,杨飞.集团企业预算管理的演进与意义建构———基于神华集团1998———2014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5(07).
[2]杨文玲,韩仪,杨曦等.天津市卫生机构预算管理与经费分类核算一体化研究与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14(17).
[3]刘建伟.浅议“走出去”企业税收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9).
第四篇: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研究
摘要:
项目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事业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投入的大幅增加,为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健康发展和贯彻落实国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强和完善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使其管理高效化合理化,有利于单位职能有效发挥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文章分析了目前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如对预算管理不重视,缺乏预算管理的理念,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执行不严格,监督管理跟不上,不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完善意见:单位项目预算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单位职能和事业发展相适应;事业单位要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建立完善的立项审批流程,切实推进零基预算,完善适用的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实现预算编制科学完整;坚持预算的约束力与刚性,严控项目支出进度,健全预算支出标准,充分重视并利用预算执行分析,实现预算执行规范有效;加强预算监督,实现公开透明;树立“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责任理念和意识,建立健全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预算管理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关键词:
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预算管理
项目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方面。事业单位虽已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多年,但长期以来,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较为宽松,相关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中受旧的惯性和习惯做法影响,尤其是在单位预算中占比较大的项目预算,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严谨,缺乏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等,以至于影响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近年来,随着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人民政府提高了对预算管理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2015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总体方向与工作内容。围绕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分析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有助于单位事业发展,促进财力的合理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一、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概述
项目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方面,它具有资金量大、时效性强、专业性强等特点。分为收入管理与支出管理两部分,而项目预算支出管理是重点。项目支出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按其支出性质分为经常性项目和新增一次性项目。经常性项目指每个预算年度都会发生的支出项目,包括机构日常运转类、专项业务类、事业发展专项类。新增一次性项目包括资产购置类等预算年度新增的一次性安排发生的项目。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意义包括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落实国家预算管理改革
和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基层事业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预算管理,为单位财务管理提供依据和基础,按照预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管好各项经费,通过对事业单位预算的核定,提供一种监督全年财务活动的工具,可以促使单位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可以保障预算资金和国有资产不受损害。以预算为基础对实际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从而在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同时,提升单位整体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把握单位发展方向
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而财政资金的投放具有方向性和经济发展指挥棒的作用。财政资金分配按照“保重点、保稳定”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区分轻重缓急,切实保障重点项目支出,保证关系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民生支出,保障部门正常运转支出,强化项目排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所以单位立项首先要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将本单位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方向相统一,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才能把握好单位发展方向,才能获得更多财政支持,从而使单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确保单位职能的正常发挥
项目支出预算最终要批复到预算单位的具体项目,预算单位要按预算将资金细分到各支出细项,这要求在确保正常业务开展的同时,将各类细项按轻重缓急的原则排序,突出了预算年度预算编制部门的工作重点。事业单位通过完善的预算管理,能及时掌握资金收支状况,以自身实际角度出发,关注重点支出环节,防止不必要的支出,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增强资金使用效益。有针对性的开展预算项目执行,必将加快事业单位的发展,确保了部门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高
有的单位从主要领导到项目部门人员,缺乏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缺乏预算管理基本理念。事业单位虽已实行预算管理多年,但对预算单位人员相关培训、文件传达、工作要求多只针对财务人员,而对提高单位负责人及项目部门人员相关认识缺乏力度,普遍认为预算就是财务人员的职责,其他员工参与热情低。单位主要领导对此不重视,造成相关制度缺失,部门间缺少协调沟通。项目部门人员缺乏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认为自己是真正为单位干事的人,不应受太多约束,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不理解或误解,又缺乏沟通,造成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的不顺畅。单位编制预算目的就是为获取财政拨款,而忽视该项目在单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忽视预算的执行和监督管理,造成资金浪费,甚至对国有资产及单位自身造成不良影响。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与基础。基层事业单位一般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无专门预算编制机构,预算编制通常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不能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参与的积极性。由于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所限,又与业务部门欠缺沟通,使预算编制时难于对整个预算年度进行科学预测与详细规划,往往立项上缺乏依据、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编制预算时缺少调研和论证,导致预算与实际工作脱节,影响正常工作运行。编制预算时“零基预算法”贯彻不彻底,编制预算的定额标准体系不完善,预算的粗糙将给预算的审核、执行、监督和考评带来一系列困难。
(三)预算执行不力,刚性不足,缺乏监督机制
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将直接影响预算的执行。项目缺乏分项细化方案,没有具体执行计划,在执行中常有计划外工作发生或上新项目,而不考虑年初预算,从而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必要的刚性,支出随意性大。预算支出控制不力,使预算执行不均衡,常有年底突击花钱现象。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流程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一般在负责日常财务工作的同时兼职内部审计,相关合同等项目资料不能及时传阅至财务部,往往项目完工结算了财务才看到资料,审查力度低,对业务部门约束力十分有限,使项目审计流于形式,而外部审计往往覆盖不到。虽规定重大事项决策需集体审批,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缺少讨论研究,可能导致腐败现象,降低了预算执行的合法性。
(四)轻视预算执行分析与应用,预算
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重预算,轻执行,缺评估”现象在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预算执行中单位不重视执行情况分析,不能在实践中及时找出问题和提出应对措施。缺少对执行结果的分析认识,只注重把钱要过来,花出去,对钱该不该花,按什么标准花,怎么花,是否实现即期目标缺乏管理,即忽视预算执行的绩效考评,缺乏对预算执行效果的客观评价,责任不明,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三、改进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提高预算单位全体员工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做好相关政策宣传,使员工对预算管理有所了解。形成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积极配合的风气,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预算中的参与度,使其充分认识项目预算管理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培养懂业务又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制度建设,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评都有规范流程,做好预算管理的基本保障工作。发挥各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主体作用,强化责任意识,养成做事之前看预算,执行过程算成本的好习惯。
(二)设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1.树立正确的项目预算编制指导思想
预算编制要根据单位职能需要,为单位发展目标服务,并结合单位发展规划的实际情况。预算编制要采用零基预算法,以实际支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绩效为核心,以提高执行率为保障,根据部门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项目真实资金需求和合理开支标准编制预算,不以以前年度项目和支出数为依据。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将大大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使预算编制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2.用科学的方法编制项目预算
在经常性项目预算编制中,急需建立适合本行业预算编制的定额标准。要在对项目支出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通用定额标准和专用定额标准相结合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严谨的预算编制不仅增加预算的可执行性,同时也有利于项目支出合理性控制。对新增项目,首先要充分论证立项的必要性和效果,确保项目是必要的,实施是可行的,预算规模是适当的。制定标准的项目申请流程,对数额较大的项目,要有项目申报书,做好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评审报告,事前绩效评估报告,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3.项目预算厉行节约,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
对本单位事业发展要有全局考虑和前瞻性,尤其对跨年项目要有长远打算,将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同项目预算编制相结合,避免跨年份项目不断大规模改变计划造成资金投入的浪费。再者项目完工后将达到的预期目标,包括总体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直接关系到所需项目预算资金规模,而这些因素要与单位整体规划相适应,既要能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还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把钱用在刀刃上。
(三)加强项目预算执行控制与监督力度
预算批复后,要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严格按照项目预算规定的用途、范围和支出标准执行,确需调整的项目,按规定程序和权限调整,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避免造成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和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和浪费。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对项目预算支出,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审核控制,按规定办理支付手续,保证资金支出合理合法。为加强预算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和常态化,使项目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重大经济事项采用联签制度,集体决策。加强预算执行进度管理,使项目资金支付进度同步项目预算执行进度,避免突击花钱现象,实现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按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程及时办理资金支付,并采用集中支付制度,以实现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预算执行的实时监督,而不只是事后督导。让预算管理人员能参与到项目管理中,以便准确了解项目完成进度与细节,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全员参与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四)应用好项目预算执行分析,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考评机制
预算执行分析,是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预算执行数与预算目标数的对比、当期预算执行数与上年数对比,及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有助于提高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预算有效执行。预算单位应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充分认识其在项目执行中的作用,并组织好人力物力,把预算执行分析工作落到实处。为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强化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明确考核标准,制定责任追究制度,树立“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责任理念和意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并使考评常态化。加强考评结果的应用,使之成为安排下年度预算的依据。
四、结语
基层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是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政府财政支出及人们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事业单位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基层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尤为重要,这是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稳步、持久发展的保障,是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保障,是更好发挥单位公共事业职能的保障。
作者:程万凤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团河行宫遗址公园
参考文献:
[1]郭佳.行政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5(25).
[2]张海凤.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
[3]周峰.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4]王莉.如何加强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5]董厚广.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