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直存在与预算管理脱节问题,并引发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在2015年新预算法提出的原则和要求下,建立与固定资产绩效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将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以达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将成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预算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较于旧预算法,新预算法首次将绩效管理以法律的形式融于政府收支行为明确将“提高预算绩效”列入预算草案及预算执行情况审查结果报告的内容,并补充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预算编制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进行编制。与传统预算管理方法不同,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融入传统预算管理流程中,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等,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方法。高校属于基层预算单位,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高校固定资产的形成主要是公共财政预算分配的结果。按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固定资产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建立与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实现存量与增量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高校管理固定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1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是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目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普遍停留在看帐管资产的静态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就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财务部门主要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总务处、后勤管理部门、图书馆、科研处、实验管理处实行对固定资产实物的归口管理,具体使用和占有部门又在各科室、教研室和实验室。这样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多头交叉管理,但又无专一统筹管理部门,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从近几年财政部门加大对国有资产清查的力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普遍存在,购置资产的不合理,报废手续的不齐全,随意处置资产,导致固定资产严重浪费,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1.1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不全面

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2014年各高校正式实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出了要求,但对于固定资产各大类(除图书、档案、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如何计提、计提年限等并未做明确要求,导致高校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普遍缺乏参照,甚者部分高校仍未开始计提折旧这项工作。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并不计入预算部门的当期支出,所以是一种“虚提”方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价值,解决了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直虚高的问题,但如果能进一步将计提折旧与各预算部门的当期效益挂钩,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将会更有益处。

1.2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重钱轻物现象突出

固定资产重分配,轻管理,争着要资金、要项目,支出形成资产后能不管就不管。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在目前经费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侧重强调控制支出增幅,项目可行性及预算增量的变化,并未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考量。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导致单位在进行资产配置时,经费分配向置一些价高、档次高的资产倾斜,盲目追求资产设备的数量和档次,出现设备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的现象。目前财政部门普遍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跟踪,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资产购置的随意性[1],有些部门甚至为了保证预算完成率,在经费下拨之后,并没有将其用于当时申报的设备,随意调整预算购置明细。

1.3信息共享资源网络缺失,资产浪费严重

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可以覆盖整个学校乃至其科研机构信息网络平台,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将校内资产配置情况及校外资源共享给其他部门,导致在预算申报时,各科室、实验室仅根据自己部门的需求进行采购,难以共享使用,导致重复配置、闲置浪费、占有使用不公现象。大量前期购置的设备闲置任意摆放,由于昂贵的维修成本及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技术,闲置的资产使用年限遭人为的缩短,导致这些设备更容易遭到淘汰,资产浪费严重。

1.4资产处置缺乏监控机制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要求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由于目前高校资产普遍资产数量多、金额大,相应的预算监控机制缺失,导致这项工作难于开展。在近几年的清产核资审计中,对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不当也是突出问题之一。很多部门当资产为自有物,随意处置,报废、减少、注销、捐赠也未经过资产管理部门和上级部门报批。非经转经的固定资产也未按要求进行评估,出租、出借、转让手续不齐全或根本未办理[2]。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用和使用,资产的投入得不到合理补偿。

2固定资产使用绩效与预算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必要性

预算法的修订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大了预算分配的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联系,并且将绩效纳入预算管理范围。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需人大审议,并接受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使得各高校在申报资产购置计划时也要谨小慎微,在资产购置的可行性、合规性均需要合理的说明,从而在资产购置经费预算的年度计划分配及日常运维方面得到较合理、有效的控制。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利用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运用资产预算和统计报告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使资产的配置与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及使用部门的需求充分结合,从而实现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资产处置的合规性。绩效预算是预算改革的方向,是促进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寻求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不仅是将各类资产的运行结果体现在预算考核的范围,而且要将资产需求与产出效益都能体现在整个预算系统中,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资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绩效考评,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3基于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的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3.1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及运作模式

预算绩效管理是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保障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机构包括预算的执行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3.1.1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为预算决策提供支撑的部门,由各单位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后勤、总务部门组成。财务部门主要把握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预算经费分配的可行性、绩效目标设置的科学合理性等;后勤、总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利用现有校内、校外信息网,结合现有存量设备的利用情况,对各预算执行部门上报项目中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综合考量。两个部门形成综合意见后,反馈至预算评审及绩效评价工作小组。

3.1.2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是校内预算的决策机构,需要由一位固定、唯一的副校长牵头带领,避免出现资产的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小组成员需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总务部门、科研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负责人。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财务和内控审计。财务审计涉及到定期检查固定资产的存量及增加变动情况,账实相符情况;内控审计主要是检查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设备采购、处置的流程审批情况。图书馆、实验室、总务部门、科研部门等部门是资产使用归口部门和管理部门,主要对校内预算反馈的资产购置意见进行核实,定期对占有和使用存量资产进行盘点等。财务部门是资金的分配部门,负责对整个学校的预算资金进行总体的额度控制,保证分配至各部门经费的合理性、可行性。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校内预算反馈的意见进行复核,对校内预算提出的资产购置意见进行核实、修正,形成最终部门预算明细及其资产配置调整意见,并将最终结果反馈至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可设立在财务部门。

3.1.3跟踪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校内预算管理办公室将控制数下达至各预算执行部门,并要求预算执行部门按调整后预算进行资产购置,根据现有学校资产配置情况实现资源共享。预算批复资金下达后,预算执行部门应严格将预算资金用于固定资产建设,并将采购的资产信息及时传递给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统计资产增减变化数据,为预算执行、调整提供参考数据。同时,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包括采购计划安排,资产配置,使用、维护、处置以及资产清查等工作。年度终了时,形成年末资产总体情况报告,与部门决算相辅相成[3]。

3.1.4固定资产绩效考评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预算申报的绩效目标设置,通过运用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内容和标准,对固定资产使用的产出结果、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资产管理及使用部门,以便能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将固定资产由静态管理转化为动态管理,为提高固定资产的绩效,实现资源的共享及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3.2保障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平台是分析预算申报过程中资产购置是否合理、可行的重要依据。通过集合校内各使用部门的资源及校外共享平台,借助政府公共网络平台,实现内外部资源共享,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所以,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推动多种类型平台建设,对高校资产“专管共用、统管共用”的资产管理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3.2.2部门保障机制

新预算法下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运作,要避免以往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统筹规划和管理的部门。如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全校专门负责校内固定资产的统筹规划部门,管理人员队伍需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能保障固定资产的绩效运作。

3.2.3跟踪监控机制

以审计部门为主要承担主体,在源头及过程中对资产的使用行为进行监控,主要负责学校内部控制审计及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处置是否符合程序,定期检查资产的存量及增减变化,资产是否存在非正常的减少、毁损及消耗,资产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

作者:陈芳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蒋泽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5):71-73.

[2]李华军,邹富发,张玉蕾.基于绩效视角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1(02):50-52.

[3]陈彦清,陈清豪,张界新.基于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高校资产管理新思路[J].会计之友,2009(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