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高校预算管理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不对称高校预算管理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信息不对称高校预算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来研究查找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该理论对存在问题加以系统、全面的分析,就如何有效解决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而可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高校;预算管理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行政事业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黑龙江省会计学会2016年科研项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校院二级预算管理研究

高校预算管理在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受到了来自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常常听到二级单位抱怨经费不足,或预算完成率不高,甚至有钱却花不出去。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反馈与评价各个流程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不对称信息的博弈是造成高校预算管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现象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非同一般,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管理模式守旧

高校中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这样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足一半,大部分采取在学校党委或校长办公室的领导下,由学校财务处下设的预算管理科来具体完成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的编制、上报、执行等工作。财务部门不能充分了解二级院系教育教学信息,不能编制准确的收支预算,造成预算管理成了学校领导和财务部门少数人的事情。

2、高校预算在编制原则、编制方法、编制内容上不适应政府财政制度的改革

首先,编制方法不得当,没有真正使用零基预算法编制,依然延续过去的基数+增长,造成预算执行效率低下。其次,未编制与事业发展规划相一致的滚动预算,存在预算编制“两张皮”现象。再次,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高校的科研经费、贷款和校友基金,甚至有些高校社会化管理的食堂,校办产业的收入都没有纳入预算管理。最后,支出编制随意。基本支出编制不精确,该保的没保,该压的没压;项目支出预算不科学,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

3、预算执行缺乏刚性和没有建立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

二级单位遇到预算执行困难,推卸到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不够精细上,而不是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进行协调、消化矛盾,认为预算执行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同时,缺乏一套比较科学、适用的预算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无法实现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造成预算松弛。

4、预算管理信息化缺乏系统性,信息传递不畅

高校预算在编制、执行控制、监督和评价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这些数据分散在高校不同部门,被各个部门使用不同软件管理,它们自成体系,各自独立如同孤岛,缺乏系统性。

二、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于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中,可以为我们分析这些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1、信息不对称对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影响

预算执行人比上级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当战略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预算执行者可能会做出逆向选择或者产生道德风险。部门预算管理活动中,高校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采取一些手段掩饰其资金使用真实情况甚至蒙骗财政部门,以获得最优的资源分配。而财政部门在分配资源时,有时会不恰当地配置,出现“劣校驱逐良校”的逆向选择情形。同理,在校内预算管理活动中,预算方案是由预算管理部门制定,二级部门和学院只负责执行,信息在学校上下级之间的流通并不是公开和透明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逆向选择或者产生道德风险同样存在。如果高校党委制定出清楚地战略目标,并通过预算强调二级部门和学院分解落实,那么预算参与度越高,越能调动了下属参与预算的积极性,并提供更多的基层信息,减缓信息不对称现象,使预算目标更为合理。

2、信息不对称对高校预算编制的影响

预算编制中的信息不对称指预算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编制部门对信息了解程度不对等,预算编制部门具有信息优势,预算预算管理为了做出合理实际水平预算,必须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预算编制部门的信息优势使其在预算编制活动中更容易产生预算机会主义行为。高校预算的管理部门主要指部门预算中的政府部门和校内预算的学校预算管理层。高校预算的编制部门主要指部门预算中的学校预算管理层和校内预算的学校职能部门、二级院系、教职工等。例如在校内预算中,学校领导对发展战略信息掌握比财务人员和二级单位多,二级单位的预算项目很可能因为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不一致而被取消。

3、不对称信息普遍存在于高校预算执行过程中

预算执行人比预算管理层更接近经济活动,所以拥有更多的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预算执行人可以为了自身利益而隐瞒的部分信息或者提供虚假的信息,而不被预算管理层发现。如果预算执行人在预算执行中掺入了松懈因素,而这种因素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未被发现,那么道德风险便产生了。预算执行人与预算管理层的利益不一致和利益冲突,使预算执行人不可能完全站在管理层的立场来思考和处理预算执行业务,有时甚至会站在管理层的对立面。通常情况下,管理层无法完全观察到或至少无法完全证实预算执行人的预算执行行为,所以,预算执行人就很可能会不惜损害预算管理层的利益,为了一己之私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

4、信息不对称对高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任何信息的获取都是有成本的,预算管理信息也不例外,但不能因此而削弱信息化平台建设,因为这种节约可能会提高信息传递成本,但需要为信息的获得付出更高的代价。由于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预算编制过程中仍需人工处理大量信息,执行中的数据无法做到实时监测,无法对预算执行、评价及时进行定量技术分析,甚至丧失取得专项资金的机会,导致信息传递成本高,造成预算管控的失效。

三、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高校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改进高校预算管理,以期达到最大化的缓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预算管理松弛,使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改进预算管理模式,增加预算参与度

高校要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就应改进预算管理模式,找到与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设计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预算管理程序,充分发挥预算在资源配置中的协同与控制作用,而不是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需要。为了充分给予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的话语权,增加预算参与度,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预算委员会,把学校预算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战略统一起来,把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预算分解目标与自身发展规划联系起来,把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教职工的每笔资金支出与自身工作目标挂钩,做到资金与业务的融合。

2、创新预算编制机制,减少预算松弛

首先,拓展预算编制年度,由“一年”扩展到“三年”,统筹安排未来三年预算学校滚动财政规划,强化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其次,预算编制采取零基预算,兼顾定额的编制方法。一切从零开始,依据教学、行政等业务的实际支出需求,兼顾财政基本支出的定额标准,充分考虑财力可能,坚持收支配比原则,合理安规划支出预算,打破二级预算部门只关心支出预算的现状。再次,适度下放财权,二级单位尝试编制收入预算。适度下放一定的财权给二级单位,让二级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组织事业收入、合理安排预算支出,与学校共同承担预算管理风险。资本利得性收入和负债性收入从风险控制角度看,不得有二级单位编制预算收入。最后,支出预算坚持以收定支,不得编制无对应收入来源的预算支出。对负债性收入来保障的支出预算,需要二级单位制订严格的还款计划,须经预算委员会审核、校党委会批准,还款支出不得列入基本支出。二级单位不得编制“三公经费”支出。当然,在实际操作层面,预算编制机制是学校层面与二级单位双方信息不对称博弈产生的最优化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是财权分配比例与各类定额确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3、完善预算预算执行控制机制,降低道德风险

首先,规范预算调整流程。无论是部门预算还是校内预算,一旦获得批准,就形成了契约,应不折不扣的执行,除非出现预算编制依据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原则上不得调整。其次,完善预算审计与绩效考评。对预算执行结果实施必要的审计监督与绩效考评,可以最大限度地制约预算执行部门的行为目标。恰当的激励性和惩罚性措施可以用来消除预算执行部门的怠慢和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道德风险。

4、推进信息平台建设,有利于信息传递成本更低、更顺畅

在高校预算管理活动中充分应用“互联网+”,推进预算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度,降低传递成本。学校应把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校园OA系统建设,全盘整体考虑,使用国家统一认可的通用软件。另外,还应该注意对利用来自第三方的相关信息。例如在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上,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邀请社会造价公司确认工程造价预算,这样选取外部信息,来弥补高校内部职能部门故意隐瞒信息所带来的腐败风险。

作者:薛勇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唐宁:零基预算法在高校支出预算管理中的运用[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1999(4).

[3]杨爱平、郑清香、黄启:高校基本收支预算编制方法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