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析(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析(6篇)

第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对部门预算管理影响探析

摘要:

部门预算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重要的内容,预算管理效率的高低不仅受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影响,更受到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的影响和制约。自我国颁布并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对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对部门预算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变化 预算管理 影响

一、引言

部门预算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起点。部门预算是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与整体运行的基础。2013年1月1日,我国财政部宣布并实施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时展的变化而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础上改变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过更加合理的、规范的制度有效的完善了预算的口径,促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也说明我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对部门预算管理的主要变化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是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实需要。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在可靠性原则的基础上,会计核算与反映的内容与现实应是一致的。随着我国近年来在财政体制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的旧会计制度已经无法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无法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因此,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会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流程等进行改革与调整,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最终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国家财政制度改革的无缝衔接。其次,是事业单位推行财务规则的必然需要。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为了进一步有效的实施财务管理,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其专门制定了新的财务规则来指导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但是,新的财务规则与原有的会计制度出现了诸多不适应,在推行的过程中缺乏具有权威性的制度作为支撑。因此,在这种形式下迫切需要出台新的会计制度来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预算管理活动,并最终实现为具体的财务规则的推行提供保障。第三,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行为的需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与计划经济时期大不相同,在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缺乏科学的、规范的制度作指导,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缺乏科学性,例如:会计科目的处理不合理、不规范等,这些都进一步亟待规范。另外,由于旧的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已经无法真实的、科学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其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大降低,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需要。正是基于此,必须通过新制度的来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活动,并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变化分析

首先,预算编制方面的改变。在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采用的是收入与算法编制收入预算,零基预算法编制支出预算。收入与支出预算中包含着基本支出项目和项目支出预算。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原来的会计科目根据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去向进行了细化。例如:细化了收入科目设置了营业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可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预算的编制更加规范化,更实现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协同性。其次,预算执行方面的改变。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主要是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核算与监督。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基建资金需要建立独立的账户进行核算,在新会计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与其他资金统一编入到部门预算中。新制度中零基预算法的实施对于预算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事业单位详细的预算会计收支信息,更需要提供事业单位的资产各个不同时点发生的信息,因此,新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的要求更加严格、规范、科学。第三,预算监督方面的变化。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预算的监督提出了要求,即: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必须转变传统的重会计核算、忽略管理的陈旧理念,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对部门预算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合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层次重新进行了界定和划分,并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报告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一改变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又对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1、预算编制实现了科学性发展

会计制度的完善是预算编制的重要保障。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会计核算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预算计划的实施和质量的高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进一步细化、明晰了事业单位的核算项目,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核算更加准确。例如: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新制度中有了明确的入账依据,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摊销也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化规定,使得预算规划更加准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事业单位能够准确的核算自身的经营管理,并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也为事业单位的预算提供了准确的、有效的数据依据,从而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预算的科学性。

2、部门预算的执行实现了可操作性发展

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的编制并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而预算的执行情况更是缺乏有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这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会计核算的细化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更快的适应新形式的发展,会计核算的过程更加准确、得到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可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部门预算的执行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

3、预算监督实现了规范化发展

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的编制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监督就更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彻底摒弃了旧制度中的重编制轻管理的思想状况,将预算的监督贯穿到事业单位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对部门预算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从而保证部门预算的顺利、有效实施。

四、总结

总之,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与发展的机遇,事业单位的领导与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钻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关于部门预算管理的改革与变化,加强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严格执行预算,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与评价,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化使用提供保证,同时也为事业大为的健康良性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龚俊雷 单位:彝良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

[1]何海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J].财会研究,2013(08).

[2]李志忠.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3]王萍,赵静.关于事业单位实行财务预算管理要求的思索[J].经济论坛,2013(06).

第二篇: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更持久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科学的预算管理可以使事业单位在较低成本支出的情况下更好的完成任务和目标,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效益。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并不十分完善,目前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好,文章从全面预算的管理视角出发,阐述事业单位可以如何建设更加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关键词:

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 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现状,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还不是很完善。预算管理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本,影响事业单位后期的发展,科学的预算管理可以解决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问题,降低事业单位的损失,利于单位的发展。笔者从公共预算的管理模式到全面预算管理的视角,详细的论述了全面预算的意义以及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建设,为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打破了原有的管理体制,相比传统的管理方式,全面预算管理更具有战略性,它将组织的性质、任务、目标、核心理念相融合,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出具有预见性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使得组织在经济的指导下有效的实施,并为组织创造更高的价值。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为组织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参照标准,还为组织后期的评价提供了量化的依据。在全面预算的预测和导向的作用下,组织会朝着全面预算的结果发展,整合全方位信息,获得更好的组织效益。

(二)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社会的公益性的目的而建立的一些社会服务型的组织。这类组织是以服务大众为根本目标,而不是盈利性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事业单位要靠国家的财政收入来生存,假如国家在这一时期划拨的资金比较多,对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有很大的支撑。事业单位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事业单位是一种公益性组织,以服务大众为目标;二是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不清楚,既具有政府的特性,又具有非政府的性质;三是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四是事业单位总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活动区域活动;五是事业单位主要的活动成果集中在精神食粮方面。

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对事业单位的意义

剖析以往的事业单位体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事业单位主要是由政府直接创办和成立的,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的经费全靠政府的拨款,这不仅会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完全限制了事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事业单位永远依靠政府拨款维持生存,永远重复着陈旧的经济活动,无法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无法获得自身价值。在某一方面,事业单位是具有政府性质的,事业单位的组织构架臃肿而庞大,在事业单位工作,使员工产生惰性,工作没激情,完全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浪费了国家人才,同时也决定了事业单位终将走向凋零。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彻底的将原有模式打破,它更具有战略性,更系统,更科学,融合了事业单位的性质、任务、目标、核心理念,提前构建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蓝图,这一蓝图使得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在相对应的控制下完成,为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参照标准,与此同时,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努力降低活动成本,获得剩余利润。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保持事业单位持久的生命力,健康高效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建构并不完善,所获得的成效可能不显著,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建构

(一)适用性

针对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我们知道,事业单位的活动经费是有限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资金使用制度,并且要涉及到任何一个员工,我们不仅要考虑怎样分配这有限的经费,还有考虑尽可能高效的使用有限的资金。我们必须要重视每一个部门,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主要的是我们需要安排每一个员工,使他们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二)全面预算的原则

由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建构并不完善,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我们提前制定了预算,可是后期核算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支出大于预算结果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加完善我国的预算管理,我们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的成果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坚持我国的主题方针,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以收支平衡完整性和保证真实性为原则,增加预算方案的合理性,加强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力,达到增加事业单位的组织效益,提高资金利用率的目的。

(三)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呢?至今一直困扰着事业单位的领导者,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建立事业单位自己的预算编审团队。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要求我们要涉及到每一位员工,使得员工都能够加入到预算的编审中来。依据我国的相关法规,在以法人代表为主的前提下,财会部门的人员需要参与,同时要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使责权利相统一,保证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第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事业单位原有的账务进行清理,这其中包括查清以往事业单位是否存在其他融资渠道,并详细记录需要预算管理的资产状况;对于以往支出(借出去的、平常的正常支出等)、收入(国家拨款、欠下的债务等)进行严格核实,看是否存在黑幕;对于单位的人员要编辑在册并进行核查;对以往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避免管理纰漏造成的资金损失。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以往的规律,从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降低不必要的支出。第三,对收入进行预算。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已然查清了以往事业单位存在其他融资渠道,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进一步的核实,并采用科学方式对这些资金进行汇总,达到收入预算的目的。此外,在保障实现事业单位的任务和目标的同时,还要对资金的利用率进行分析。第四,对支出进行预算。它是指结合以往的经济活动和常规支出对支出进行估计。主要包括:员工薪酬、常规活动经费、用于可使事业单位获益的活动支出等。

(四)全面预算的监控机制

第一,构建预算的控制体系。欲想做好预算控制,首先要求我们要有全面的信息收集渠道,并及时的进行反馈,预算编制团队需要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严密的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随着我们不断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后期的预算将会更加准确和科学。第二,对预算的内容和分析的思路进行控制。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我们可以明确是否这一预算编制就能显现出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是否遵循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是否存在隐瞒行为等,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我们的预算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第三,构建预警系统。全面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的每一部分的财政收支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预算,一旦实际的支出超出了原有的预算额度,将会发出警报,提示管理者这一块已经出现了问题,需要改进。这一系统使得事业单位可以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解决财政问题。第四,建立与预算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为了确保我们制定的预算管理是有效的,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自身的影响力,前期我们需要时时监控,对过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否则我们没有统一的规范,在衡量上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使得预算管理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将是必须的。

四、结语

文章介绍了在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如何实施全面管理以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告诉我们,事业单位发展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如何。因此,为了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积极建设预算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部署,并制定相对合理完善的激励制度,使单位不断的壮大。

作者:申翠利 单位:河南省扶沟县城市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励俊明.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监控机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1:110+112.

[2]杜惠兰.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08,09:93-94.

[3]孟令凤.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2013,02:155-156.

第三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要点和创新

摘要:

规范预算管理可以改善我国事业单位的运营、提高我国整体的调控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预算管理模式仍旧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关键词: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模式 模式创新

一、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运用一定的预算方法,对单位的资源进行合理化、最优化配置。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单位运营所需要的资金,还包括其他形式上的资源。而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进行资金的预算管理。

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往往只存在于形式上,事业单位与财政资金的管理者对于预算管理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他们的忽视会导致相应工作的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懈怠。这让预算管理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2.预算管理机制不完整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与预算监督的主要对象是财务部门。然而,实际操作中对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监管往往没有很好的区分。这使财务部门没有得到应有的高权限监督。这是预算管理机制不完整造成的。

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还是传统的增量预算法。这种预算编制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节约预算编制成本,在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发展进程中发挥过不容忽视的作用。

4.预算管理人员不专业且人员配备不到位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预算管理机构简单化、预算管理人员非专业化以及预算人员配备不完整化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单位领导者与管理者的预算意识不强。而正因为他们对预算管理认识上的不正确、态度上的不重视,造成开展预算工作的主要部门,财务部门形同虚设,造成配备的预算人员不专业、人员数量不到位等问题。这种情况最终导致预算结果质量偏低,预算内容与预算机构无法取得单位领导者的足够信任,导致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陷入恶性循环。除此之外,预算管理人员的非专业出身也是导致预算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和创新

要实现预算管理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目前,对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管理只是其财务部门兼管的任务之一。这造成相应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编制的认识与态度上存在偏差。而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不仅可以让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结构化、有序化,还可以端正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促使预算管理工作得到足够的重视。

1.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的首要工作是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方法同样需要做出改变与创新。行之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这种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事业单位的自身业务情况,其预算结果的科学性更强,提供数据的参考价值也更大。

2.再造有效的预算管理流程

在解决预算编制方法之后,需要对以往的预算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因为,只有根据自身情况对预算体系进行科学化的调整,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有效化的再造,才能使预算管理工作更富有灵活性与战略性。在这里就推荐“8步走”的预算管理流程。这“8步走”分别是:预算准备、预算编制、预算分析、汇报结果、预算审议、跟踪执行、质询报告、考核评价。预算准备的目的在于对预算部门下达预算编制的要求,必要时提供专业性指导;预算编制的主要工作是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相关要求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的年度计划,是预算管理流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行预算分析是对预算数据的具体利用,分析的结果对事业单位未来工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对预算分析结果的汇报是向审批机构报告,以便审批机构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做出决议。

3.加强预算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除了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法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做好相应预算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者及预算管理人员的认识。正确的预算管理思想与良好的预算管理意识,对事业单位管理者及预算管理人员来说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正确高效完成本职工作的工具,是预算管理制度实施的良好保证。另一方面要完善预算管理人员的配备。再完善的制度也要考人来执行。

四、结语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控的主要内容,有效的预算管理能对事业单位未来工作的走向做出一定程度上的指导,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因此,做好预算管理,提出有效合理的预算管理要点,对保证事业单位财务透明健康以及工作效率十分重要,且具有必要性。

作者:梁振锋 单位:东莞市财政局沙田虎门港分局

参考文献:

[1]陈明灿.构建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因素分析[J].商业会计,2015(9).

[2]周建伟.浅谈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其绩效评价[J].商,2015(2).

第四篇: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探析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列举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从事相关预算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参考意义。

关键词:

公益性事业单位 现状 措施

一、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公益性事业单位对预算实施管理,分别是从预算管理的财政性经费和非财政性经费这两个层面着手。预算管理中主要包含了预算经费的拨付、使用、分配以及监管、把控和总结分析等不同部分,主要有预算的制定、实行、调整、绩效评价以及上报基础性的内容。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已慢慢地意识到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依据我国的相关预算开支规范和标准的具体情形,对全面预算应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而预算管理已逐渐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而内含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一)预算管理理念脆弱。在大部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当中,从基础性的一般员工到高层管理层,都是无法知道预算管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的重要性。因此,是没有让专门人员实施全面性的预算管理的,其预算管理的建立、实施、调节以及把控等部分都由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实施完成的,这样的做法是很难体现出预算管理的实质性价值和意义的。

(二)建立预算管理的部分是面临许多问题的,分别表现于预算建立的流程、方法、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不足。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不同职能部门觉得预算管理是并不重要,没有积极参与到和协助到财务管理部门中的相关预算任务。在措施解决上,主要是采取上年基数加调节,即上述的年预算数为基数合适的进行调节作为年度预算,致使预算制定和具体状况严重分离,不适应单位目前预算管理的日常运营,难以满足我国的有关文件和预算部门对预算制定的需要。与此同时,在监管上,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并没有制定专属的和固有的工作人员或部门对其预算进行内部的评价、检查和监管等任务,使得预算管理仅仅是停留于表面。

(三)财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修改较为频繁,妨碍了预算管理的正常工作,这样也会致使预算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分离,直接致使预算管理的工作任务加大,无法适应财务部门对预算项目的绩效考核、对预算和决算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总结等管理需要。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进措施

(一)提升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层要认识到实施预算管理是对自我束缚、自我管理和自我健全的高效方法。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中关键的事情,而且还是整个系统中不同资源的最优匹配,是关乎到整个系统单位管理水平高矮的关键性任务。

(二)改善预算制定办法

准确的预算制定办法对于增强预算的可行性以及正确性是非常主要的。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的过程中,需要依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出发,依据业务权限、工作目的和政府指定的年度计划、实施的业务工作量以及质量,可运用的资源,建立事业单位中的年度业务工作中所要的年度资金预算,使得其资金能够得到保障。而这样的事业单位才可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履行职能,供应更好的社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做好预算制定工作

预算制定是预算工作的中的关键部分。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是关乎到单位发展的关键事项,其高层管理层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以及支持,切实关注预算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把预算制定的层次提高到应达到的高度。所以,预算工作需要细化其内容的各个部分,和本事业单位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仔细研究可能具有的支出需要,根据我国预算法中的第30条条文:不同层级之间预算支出的编制,需要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案。不同层级之间预算支出的制定,需要实施统筹兼顾策略,保证重点内容,在确保政府的公共支出科学合理的需要下,需要安排不同类别之间的预算支出。不同层级的预算支出制定,需要实施统筹兼顾策略,保证重点内容,在确保政府的公共支出科学合理的需要下,全面实施统筹工作,很好的安排其他不同类别的预算支出。

(四)增强预算监督

增强预算监督是加强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对部门单位中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依赖于部门单位中内部监督和不同级别的审计监督这两个层面。内部监督需要高效、直接的进行监督。其部门单位领导不仅要高度关注到预算监督的工作,设立一个高效科学的预算监督体制,还要增强对预算管理和监督的执行力度,增强预算管理中的质量。首先,要进行全面预算的事前监督,就是对预算制定的依据和规范做一个全面性的和详细的核查、检查、核实,对全面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仔细和认真的进行比较和确认。其次,进行全面预算中的事中监控,即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对预算实施状况实施一定时期和不定时期的检查,对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检查、约束和调节,保证预算中的良好实施。最后,要做到预算的事后核查,即对预算执行的成效实施核查、总结、证实,确保整个预算中的的全面的实施。

三、总结

总而言之,合理科学的预算管理可以使得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层次等到更好的提升和发展,通过提升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改良预算制定办法,做好预算制定工作以及提升预算管理层次这四个方面能够更好地推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健全和完善。

作者:宣晓顺 单位: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卢明霞.浅谈公益性事业单位[J].当代经济(上半月),2012(7):62-63.

[2]孔瑞.公益性地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营管理,2012(6):51-54.

第五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还缺乏有效的结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改进。本文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问题,首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如何更好的结合提出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音准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我国改革开放37年来,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还存在相割裂的问题,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已经超过8亿元、净资产也已经超过5亿元,占到全国净资产总额的30%以上,因而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给予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还没有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存量管理与增量管理缺乏协调性,必然制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原则,针对当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改革、创新与发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方面的问题

一是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自2006年财政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实行资产管理,但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缺乏高度重视。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缺乏对资产管理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安排方面,普遍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因而缺乏有效的预算,导致资产重复购置、资产增值率低等问题,特别是存在着“重购轻管”、“重钱轻物”的问题。二是存在制度薄弱的问题。制度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要想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但从目前我国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情况来看,还没有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比如很多事业单位对资产的配置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预算方面还没有将资产有效性、科学性、增值性作为重中之重,直接导致预算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无法发挥作用;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却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制度的执行力比较薄弱。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对策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随着我国新一轮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我国整个资产体系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如果不加强资产管理必然会给国家和群众造成损失,而将预算管理融入到资产管理当中,能够提升资产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增值性。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一把手”要主抓,相关人员具体抓,通过高度重视来提升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要将资产配置与预算安排进行有机结合,重点在全面规划、科学统筹、系统整合方面狠下功夫,使预算管理成为资产管理的创新措施。二是完善制度体系。要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化和引导性作用,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将预算管理纳入到资产管理体系当中,建立专门的制度体系,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关系相结合有良好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当前的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对于那些管理仍然有效的制度可以保留,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制度应该废止,在此基础上把预算管理纳入到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当中。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流程进行修改和完善,把资产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拓展管理范围,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加强资产管理显得十分重要,而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存在重视不够、制度落后、模式落后的问题。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要适应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和“新常态”的需要,着力在提高重视程度、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结合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使资产管理能够与预算管理进行更加深度的结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张红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会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宇轩.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东岳论丛,2014(02).

[2]陈育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探索[J].财经界,2014(23).

[3]任喜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分析[J].现代营销(,2015(02).

第六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

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同时预算管理的质量不高,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监督评审机制等方面相对落后。内部控制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存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设处于会计控制阶段,即依据国家法规进行实际操作,缺少自身建设。文章从COSO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5个基本要素着手,提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进方案、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自身建设 现状 改进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

长期以来,很多人,包括单位领导在内,觉得预算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不需要参与其中。实际上,预算涉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及考核等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负责人及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从上到下的淡薄观念,导致预算编制缺乏计划性,这是因为预算的编制在每年的7月份左右,而年度工作计划则要在年底才进行规划,二者不匹配,所以导致预算编制计划与实际计划脱节;除此之外,预算执行与实际执行脱轨、决算缺乏整体性,更无可借鉴意义。预算缺乏前瞻性,管理质量不高。

(二)预算执行不合理,预算技术性调整随意性大

预算执行不合理和预算调整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的粗线条与实际执行脱轨、定额系数分配不合理及预算的技术性调整三方面。预算编制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和申报笼统、非细化到具体的科目,如很多项目预算分级只列了一级科目,没有明细到二级科目,有的虽然设立了二级科目,但没有细化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没有立项依据、支出内容和绩效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这给预算执行环节留下了很多隐患。在定额系数分配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在设立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时,缺乏具体的规则体系,以至于实际定额支出比预算大。预算的调整分为政策性调整和技术性调整,后者在调整时不需要向政府主管部门汇报,只需在年度决算时予以说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预算编制脱离实际,导致在执行中随意调整,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

(三)预算绩效考评脱离实际,预算信息不透明

在预算管理中,预算的考核工作是最核心的一部分,是确保预算工作执行有力、到位及形成良性循环的保障。然而,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将考评机制只用在了表面工作上,没有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这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调整及决算工作没有起到监督、测评的效用,使预算管理陷入非良性循环管理的轨道。此外,因预算信息包含很多经济因素,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体现,是资源合理分配、资金合理利用的说明,应呈现出透明性。

二、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现状及内涵

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4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布的COSO报告①,系统全面地给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包含的5大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权威的内部控制报告。2001年,随着安然事件的爆发,企业的内部控制引起了美国领导层面的关注,并于2002年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制订了《萨班斯》法案。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在内部控制方面逐步完善,2004年将其包含的5大要素扩充为8大要素,将企业风险管理列为重点。除美国之外,其他国家也在内部控制方面有所成就,如:加拿大的“COCO指南”和“Dey报告”;英国的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及特恩布尔报告。我国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即会计控制阶段。虽然近些年国家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都是关于内部控制的具体业务控制,距离成熟完善的境界还有很大的空间。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发展相对成熟,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却较落后。内部控制是依据目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少自身变革、实事求是的建设。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由单位领导负责,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的,为实现单位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动态过程[2]。本文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描述暨内部控制的5大基本要素着手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的改进,即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方面如何进行改进。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财务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一)从上至下全员重视,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率先带头重视预算管理工作,摒弃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等陈旧观念,改变“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从上到下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为预算管理营造一个善于合作、积极主动、平等互利的内控氛围。除此之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机制,从目标制定、风险控制、领导签字及内部审计等方面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详尽、合理、简易的流程机制,为预算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环境。

(二)以绩效评估为导向,强化监督问责,加强

预算执行管理,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预算管理工作中,绩效考评是最后一环,通过对绩效考评中的数据和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对组织工作影响重大的关键点并将其作为风险点,定期进行评估,将风险隐患控制在最小,确保恶性事件的不发生,保证国家财产安全。要将绩效考评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根据部门职责和事业发展要求设定其应该达到的预期产出和预期效果,并定期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及调整。应对绩效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描述,应当尽量进行定量表述,如从数量、质量、成本、时效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满意度等方面着手进行细化。绩效考评时应引起关注的几点是:首先要设立科学、合理、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在设立关键控制点(风险点)时考虑内部风险点和外部风险点,如将集体决策或专家决策作为项目决策的关键点等;其次要对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考核,严格控制预算调整的随意性。对于因实际需要须对相关预算进行技术性调整的情况,应由集体或专家讨论后予以决定,并以公告的形式书面记录在案,严控个人擅自改动。对于实际执行与预算中偏差较大者应予以调查,并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进行公告,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正常现象,同时将该偏差作为年终绩效考评的一部分,对相应地责任人进行奖惩。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手段,细化项目级

别,提高预算管理效率信息化技术可以“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保护信息安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应用相对落后,很多工作需要大量的手工工作,如复印原始资料、人工填单等。这样一方面导致大量重复性工作,浪费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也给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制造了机会。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拥有了信息化系统,但项目级别设置非常笼统,常常发生一个项目在申报时不知道应该填到哪个项目里,最后导致乱填错填的现象。因此,在系统开发时应细化项目级别,每个一级科目应包含若干二级科目。具体做法是:(1)在设立一级科目时,明细到支出功能分类的款级科目,明确名称、实施内容、支出范围和总体绩效目标,同时严格控制数量、按照部门的主要职责设立。(2)与对应的一级科目相匹配设立二级科目。二级科目应细化到支出功能分类层次的科目,项目实施负责单位为立项单位,同时说明立项依据、支出内容和绩效目标,这样可执行性才更强。

(四)强化内部审计,引进外部审计,形成有效评审机制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性不强,且实行事后审计,即出现了问题再去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没有在事前预防风险,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因此不能有效防范风险。事实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审计法》《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要求审计人员参与预算管理,但是事实上审计人员实际参与的执行力不强。为此,应改变现在的固有模式,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引进审计监督。例如:在预算编制“二上”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参与其中,并给予建议和评价,签字确认,达到事前掌握的目的;在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环节中,任何调整变化须有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专家组或领导集体讨论同意后落实,达到事中监督的目的;预算绩效考核环节中,应由审计人员签字确认考核的真实性及时效性,审计人员对其签字负责。

四、总结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考评工作大多是上级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组织检查,而且是事后检查,单位自身主动检查缺失,事前的预防风险和事中的发现问题的检查环节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不能真正有效确立。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一般是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但审计的时间和评审范围不确定,评审程序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应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机构或专家定期审计,摒弃以往事后审计的惯例,形成全过程审计的机制,切实提高审计能力和质量。

作者:高影 杨博 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继续教育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96.

[2]郑洪涛,张颖.企业内部控制暨全面风险管理设计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