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预算管理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对预算编制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从宏观上建立高校新的预算编制管理体系。高校可以明确现财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工作实践进行指导,从整体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要增强预算意识,对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机制进行完善,促使预算更加科学合理,明确预算刚性,限制资金的额度,有效利用资金。可以全面编制预算,高校财务预算以综合预算为原则,全面反映学校收支以及结余情况,反映出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将执行预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提前解决。可以细化预算,既要纵向细化预算制度、责任、经费、指标等,又要横向控制财政体制改革后的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中的人员支出、项目支出等,规范国库支付的执行。其次,从微观上建立校内责任预算体系。高校需要将责任预算纳入高校预算管理体系。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上下结合。以当前的预算编制和控制为基础,将管理责任下放到预算归口管理部门,更新内控模式,促使各部门可以自主再分配预算资源,有效提高执行预算时的配置效率。此外,高校应建立健全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内部预算管理体系,例如预算编制和审批程序、评价和考核预算等。
二、加强管理财政专项资金
首先,加强研究专项经费申报的可行性。当年,高校论证清楚申报的预算之后,再确定项目是否急需,避免发生经费落实,项目实施情况不好的现象。此外,要依据预算程序申报预算,对各单位报送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全面管理二级预算单位,依据高校综合财力对预算资金进行安排。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专项经费预算编制体系,建立专项经费预算编制制度,并对预算编制表格和程序进行统一设计;依据单位发展明确下一年的工作任务以及目标,进而进行预算;还要确定申请专项资金的要求,明确必须和必要的项目,合理规划经费项目。
三、重视评价和考核预算管理的绩效
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宗旨是效益。以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为基础,建立健全效益分析框架以及绩效预算管理运行模式。高校内部部门提出建设项目的目标以及预算;财务部门约束部门预算,依照项目管理要求控制和调整预算,并且以项目绩效的评估结果和执行部门预算的结果进行奖惩。此模式转变了资源配置机制,有效提高了高校教育服务能力。高校各单位的工作任务、业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决定了其预算经费。高校预算审计监督部门每年评议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情况,分出等级,以此为依据,高校财务部门安排下年的预算,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促使单位切实落实预算,发挥预算的作用。
四、有效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当前高校具有多样化的经济成本和多元的利益主体,高校财务活动需要面对各方关系,有关财务人员就要提高自身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还要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和知识,有效解决财务问题;并且积极参与会计培训,有效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还要学习和创新财务管理方法,更好的为各个单位服务。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高校财务经费的预算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一定要以新的理念、制度、方法、措施提高财务经费预算管理的效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作者:孙涛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计划财务处
第二篇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缺位严重
《预算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需建立预算委员会或财经委员会,统筹全校预算管理工作。目前多数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未建立预算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价的组织体系。一些高校根本没有最基本的预算管理制度,而有些虽然有制度但从来不遵照执行,管理严重不到位。多数高校预算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因为预算编制的时间问题造成事前控制难以落实;事中监控难以到位;事后评价因领导不重视,对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的分析不够详实。难以正确全面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不能完全掌握各个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预算管理及编制、执行和考核的相关制度严重缺位,基本上很难实现对部门的监督与制衡。当前主管财务副校长、校长办公会和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组成高校预算编制程序的三道关口。教职员工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形式化严重,难以对预算形成真正的最终否决权。管理制度的严重缺失,造成在高校预算执行过程中处于失控状态。有些高校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因决策者管理能力以及思想方面的因素导致决策失误,出现了不合理支出的突出问题,不能使考核指标与制度配套。有效、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与预算管理相关制度之间形成了突出的障碍。
(二)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改革滞后于部门预算改革
从目前的情况看,财政部门的预算改革超前于高等学校预算改革。由于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学校的预算编制很难细化到财政预算要求的程度,特别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学校对大部分财政资金的调整缺乏灵活性,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学校突击花钱等弊端,也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以“零基预算”为例,从理论上讲,“零基预算”的编制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编制预算时,无法真正做到“零基预算”,在管理水平没有达到编制零基预算的要求时,过度的追求细化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
以“绩效评价”为例,由于高等学校带有公益性质,它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工厂的产品不同,“产品”的效益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存在,有时社会效益甚至大于经济效益,因此许多产出难以量化,对其绩效的评价就非常困难,如果评价方法不当也会引起许多负面效应,这导致我们难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其效率和效益。以“项目管理”为例,项目预算的编制需要在上一年度的10-12月份完成,而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则需要到3月份,甚至是4、5月份才能全部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财务预算与学校工作计划不匹配的情况,预算执行比较困难。在没有较为完整的信息和资料支撑的情况下,预算的编制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预算编制存在虚报,伪报等情况,这样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难以保证,预算所产生的效果和效率也就难以体现。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
高校预算不但要保证高校年度内事务正常运行,同时也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我国高校由于历史制度的惯性作用,一直缺乏管理与经营的自主性,难以对单位发展做出长远规划,难以在编制预算时整合长、短期目标,使得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严重抑制。高校预算编制存在着不科学、不准确,缺乏权威性。
1.预算编制未能广泛发动,参与主体单一。高校对预算管理重视不够,预算编制主要由财务部门和个别相关人员完成。学校相关部门都脱离了预算编制的基本过程,这些部门没有主动参与预算编制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指标,从而忽视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方式导致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
2.预算编制时间短,编制程序不合理编制时间合理和论证科学缜密是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的根本保障。由于时间的原因,学校预算不能顾及到方方面面,只能由个别预算管理进行操办。因为预算管理人员不一定掌握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致使一些预算项目指标论证不够充分、系统。为了在短时间那完成任务,编制预算过程中考虑缺乏全面性,造成预算计划先天不足,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侵蚀预算的严肃性。
3.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预算“两张皮”,严重损害预算权威性由于预算基本程序内在的原因,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预算“两张皮”问题在高校普遍存在。部门预算上报的时候,学校一些数据无法确定,客观上造成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预算难以统一。另外,依据国家一般预算支出会计科目,部门预算支出项目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编制,而校内部门预算则根据高校内部自身所制定的一系列预算经费分配标准,结合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管理部门的特点来编制,造成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预算难以一致还有高校内部预算管理层次与其教学管理层次不相匹配,财权与事权不结合,高校内部预算不清晰,严重影响预算执行。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预算“两张皮”,使得预算调整成为常态,严重损害预算权威性。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的外部宏观政策与法规建设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在基本预算法案的基础上完善预算法,形成较为明确的预算原则,理清当前预算责权不清的现状,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变革相关会计制度,加强绩效评价,增强拨款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进一步明晰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基本经费收入与项目经费收入的具体内涵,促使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科目保持口径一致。
(二)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制度
随着国家财政制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入,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要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修订。根据高校的业务特点,在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议高校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根据内部核算和管理需要,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原则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来进行高等学校的收支核算,高校的财务报告全面地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高等教育劳务的成本,会计报告将更加完整,便于进行绩效评估,也能促使学校更加注意对设备资产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更有效地进行预算分配,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还能明确学校当期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部分地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涉及收入支出、会计期间配比等相关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支出,如学费收入、利息支出以及投资收益等运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而其它收入和业务支出,如财政拨款、捐赠收入、工资支出、一般业务支出等则使用收付实现制予以确认。
(三)科学运用各种预算方法,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高校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预算方法进行预算编制。绩效预算是一种预算方法,“绩”是预算的目标,用以引导各类预算科目的设定;“算”是指成本核算;“效”是预算管理的结果导向和考核,这些环节渗透到预算管理的始终,实现管理与预算两性循环,相互促进。
要正确区分高校收支,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不同的预算方法,有其各自的优弊为发挥其优势,有必要将高校收支给予合理分类,结合各项收支特点,选择适宜预算编制方法,实施动态管理。要进一步优化预算编制程序,强化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完善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有效性和效率”三位一体的预算原则是当前西方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的指导原则。当高校综合运用多种预算方法,将促使预算编制程序由原来的链状编制流程向环状编制流程转变,成为一个上下互动的循环系统。首先,可以考虑将预算周期调整为以学年度为会计预算周期;其次,将管理责任下放到预算归口管理部门,通过扩大管理部门预算资源分配的自主权,增强管理部门对预算本身的参与性;第三,有效制定各种预算指标,加强事业计划的安排与管理;第四,完善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制度,及时获取预算收支情况,改变高校重编制、轻执行的现状;第五,合理设定衡量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结合经济与社会效益指标考核各部门综合效益。
作者:田群利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重视度不高、宣传辅导力度不够。作为非营利组织,政府对高校的行为影响很大,我国高校预算至今执行效果不佳与政府导向不积极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的确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但这不能成为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完善的借口,近年来在企业中,预算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的编制执行情况良好的例子比比皆是,指标的量化有难度但不是不可为。大多数情况下,各部门、学院被动地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使得预算编制和调整缺乏来自基层预算单位的群众性基础,预算的编制缺乏公开性、公正性和民主性。
2.考虑因素不全面。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得影响高校预算管理的因素不断增多。在预算分配时,我国高校预算编制部门普遍对各部门、学院的教职工和学生等因素考虑较充分,而对各部门、学院的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等因素则考虑较少。
3.缺乏评价和激励机制。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预算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配套的奖罚措施。预算指标的约束作用流失,则整个预算管理失去应有的功效。追加资金争夺经费成为各部门、学院的目标,求量不求质;财务部门则将资金平衡视作工作重点,对划拨资金的考核评价不重视,造成资金配置不合理。
二、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经验借鉴
美国高等教育的关注方向自20世纪末起从数量转向质量。对绩效管理机制的关注则开始于大规模的扩招之后。其中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机制就是最早将绩效引入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的实例。
1.重视预算工作、机构完善。美国高校中通常设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行使编制职能。财务部门则是预算执行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除本校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对预算各环节进行监督外,还设有内部监督机构与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各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使得各部门间权力相互制衡、相互约束,从而保证预算在政策和标准下进行。
2.科学编制、严格执行。在财务部门内设有专门的控制预算办公室,学校其它各部门也都分别设有本部门专门的预算员负责本部门的预算执行,学校的任何部门均不得超预算执行。虽然高校校长掌握一部分流动资金,但是无权动用。仅仅在特殊情况下,流动资金需经校董会同意后方可使用。在年终对预算进行绩效考评时,各项结果与预算情况基本相同,如果发现有较大的差距,则要继续追究该部门的管理责任,将各部门的权利责任与预算结果紧密结合在一起。
3.绩效评价合理。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美国高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教学指标中,定性指标包括学校聘用教师和录取学生的政策,定量指标有师生比例、学生课程通过率等;财务及资源管理指标中,定性指标有学校生活质量,定量指标有学生人均成本、行政人员与教师人员比例等。各个指标又有不同的权重,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对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议
1.加快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如上文所提,政府导向的影响不可小觑,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我国高校预算现状。应当对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其中,财务制度改革应当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进行明示,对相关部门的设立提出要求,并建立科学规范、完整、操作性强的高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会计制度改革首先要将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其次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基础,调整会计核算科目,可增置能够反映出绩效成本核算和将办学支出做分期摊销处理的会计科目,调整财务报表体系,增加反映高校办学绩效水平及成本情况的报表。
2.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高校预算管理应该具备的属性包括全员性、全额性、全程性。高校应当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不仅要保证学校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也应当考虑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全员性是指学校的全体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明确意识到自身在预算管理中的角色位置;全额性是指学校预算管理所包含的范围应当包括全部的资金来源及经费收支,不仅包括日常经济活动和经费收支,还包括科其他收入预算、长期投资预算、研收入预算、筹资预算等;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流程整合了预算编制、审批、公布、调整、控制、分析考评等全过程。
3.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预算监督相分离的机制。预算分配原则、拨款申请、核定各部门年度资金使用总额等由预算委员会负责,对其做定期检查,及出现特殊情况调整等工作。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则由财务部门执行,预算的执行内部受预算执行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和全校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的监督,外部受社会监督部门及会计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监督。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者,又是预算执行者和监督者,权利集中,不利于实现预算的良好管理,应借鉴美高校的做法,将高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根据相互制约的原则分离开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而化解高校资金财务部门权利过分集中的问题,保证高校资金的收支合规合理,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
4.预算编制要科学化、规范化、准确化。目前编制的难点在于收支的不确定性和量化标准与实际需求不符。针对该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参考美国的预算方法,如将固定收入与非固定收入、经常性支出与建设性支出分开进行预算。在编制各部门预算时,务必确保各部门执行预算的一线员工都积极参与,而不是仅财务人员根据以往的情况甚至凭空进行编制。
5.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绩效预算能不断成功实施的关键,它不仅是对上一轮绩效预算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也是进行下一轮绩效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标准,直接关系到下轮绩效预算的成功与否。我国高校应逐步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明确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务必将各部门预算申报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执行结果与各部门年度考核挂钩,执行问责制,奖惩分明。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高校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绩效考评体系,为我国高校全面推行绩效预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万婧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