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的实行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医院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是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工作的难点与重点;公立医院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达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管理目的,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对医院内管理体制模式进行有效改革。该文将叙述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院目前实际运营及管理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改善对策,进而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公立医院更加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医疗体系改革;公立医院;医院管理;体制模式

随着新型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进行,国内各个城市公立医院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对院内管理体制改革造成消极影响的问题,例如管理、运行机制,内部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对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产生较为明显的阻碍[1]。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分析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公立医院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现叙述如下。

1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公立医院管理方面

1.1.1外部管理

我国公立医院长期处于政府包揽管和办的“管办合一”模式,而这种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政府既为考场上的考评人员,又为参加考核的受试人员,极容易造成政府在医院的监管问题上不能给予最公平的处理,还可能影响依法行政的有效性,增加政府公平公正地履行其监管、规划及行业管理职能的难度。此外,由于我国公立医院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公立医院管理方面出现了较高的协调和组织成本的问题,原因则是因为院内整体发展规划、人事调度、收入分配以及资源使用等分别由各个部门各自进行管理,明显缺少标准化和统一的组织协调性,且由于各管理部门之间沟通机制的缺失,便容易形成公立医院各项功能的分割局面,大幅度降低了医院服务效率,而医院为了避免低效率的状态,容易出现转嫁高成本于患者,最终引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

1.1.2内部管理

在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上,同样由于政府管办合一的管理体制模式,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医院的管理权过分集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公立医院在自主经营过程中的决策能力得以削弱。另外,公立医院的局部利益与经营效益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各项权责尚未十分明确,这便在极大程度上降低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者正常职能的发挥,并极大地打击了公立医院院内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降低医院服务质量,引发就医群体的不满;同时,此类现象对医院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使医院名义上的管理者在做出重大投资决策和成立项目等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耽误了投资发展的最佳时机,还会造成各项资产的严重浪费,对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动力造成严重打击。

1.2供给体系方面

在医院供给体系方面,主要存在3个问题。①医院多元化医疗服务办公格局尚未能完美实现。虽然目前我国各种医疗机构种类和数目均较多,但大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医疗服务水平低,规模小,尚不能对公立医院造成威胁,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调动效果小;同时,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其他各种类型的医疗服务机构参与较少,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的顺利改革形成一定阻碍。②即便大部分公立医院已经认识到政府管办合一、政事合一对医院管理体系改革存在局限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处于新医改背景下的大部分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试点尚未能在正真意义上做到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管理局面,法人结构仅体现在议事上,依旧缺乏决策性机构及行为能力[3]。③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过程中,依旧存在医疗服务无法得以有效疏导的问题。引导患者逐渐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流是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中尤为重视的内容之一,部分医院采取增加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推行社区首诊制度等措施来引导患者朝基层分流,但双向转诊不能够进行大范围推广,且与各个医疗服务机构存在较大关系。另外,我国目前各种医疗机构多处于独立的状态,而患者转诊则意味着前一家医院流失利润,因而在各个医疗机构中推行困难,亦增加了新医改背景下双向转诊的实际操作难度。

1.3监管体系方面

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进行管理体制模式改革,在监管机制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未对公立医院监管内容、监管主体、监管程序进行明确,以及未制定有效的医院监管体制。目前公立医院的监管主要包括行政监管、医保基金监管,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管办分开后,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将如何适应医疗新形势的变化,将通过哪些手段对医院进行有效监管,即可以理解为,如何顺利的实施管办分开;另一个问题为面对复杂庞大的医疗服务市场,需采取哪种有效的措施,确保医保机构具有明确的选择权与淘汰权。此外,公立医院在监管体系上还存在资金监管效果差的问题,资金监管是公立医院财政补偿中的末尾环节,是政府所投入的资金得到合理运作的重要保障,与政府补偿效果及医院公益性程度关系密切。但目前公立医院在资金监管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尚且没有有效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存在监督与评价节奏不一致,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公立医院经营效益较差[4]。

2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与强化

2.1坚持“管办分开”,并进行深度落实和完善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的实质上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即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不再承担管理公立医院的责任,而主要起到行政监管的责任。其中,政府应逐渐从行政管理转变为监督服务,让公立医院由隶属于政府转变为医疗市场竞争主体,并适度强化医院的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的职能,促进公立医院解决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行政、医政职能错位,或者职能管理不统一等问题。通过深入了解新医改,以往卫生行政部门的管办合一并不能完全满足新医改形式下的需求,因而,需转变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对公立医院所使用的管办合一权利,改为监管职能,这能够有效改善政府部门由于管办合一而产生的不公平或者医院内工作人员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有利于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更好的发展[5];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的管办分开仅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主要方法,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公立医院实际经营中不断对管办分开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并能够及早做到全面落实。

2.2加强政府管理、推进医疗管理体制模式改革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是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因而,政府激励和制约显得尤为重要[6]。从实践情况可以看出,公立医院在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较为明确地受到政府体制、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原因的影响,因此,在公立医院进行管理体制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推行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并加强政府管理,使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成功完成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

2.3强化医院内部管理

公立医院应根据医院实际需求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组织服务形式。医院的服务形式主要有自主化单位、政府部门或预算单位以及法人化单位等,尤其是公立医院作为法人化单位需将公法或私法进行结合后设立,并参考多元化的组织服务形式,按照所给予的授权程度,设置高低有序治理机制,促进自主化改革,并从根本上使公立医院在改革过程中的不适当放权行为得以有效控制,并重点关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监管体制方面,最终促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顺利进行[3]。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化进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有新的前进方向;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模式应该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逐步进行转变,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医院内部管理,需要对公立医院收入结构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还需要控制成本,保障医院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此外,公立医院还应以新医改的具体政策作为医院发展的指导方向,认真严肃地将院内各项医疗制度落实并执行,并严格把握医疗质量安全关卡,规范院内工作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使就医人群的用药安全,住院安全、手术安全等有所保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患者就医费用,为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1,7]。

3小结

综上所述,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虽然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模式改革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依旧存在落实不彻底,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但通过坚持“管办分开”,加强政府管理以及强化医院内部管理等措施,并结合医院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协调好院内各管理部门关系,统一战略目标,明确各自责任与义务,并积极深化、推进医疗体系改革思想,制定周期性目标与方向,一步步落实新型式医疗管理模式,方可促进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更加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平.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1(26):38-39.

[2]陈宏伟.新时期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4):134-137.

[3]刘晓星.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7,21(13):191-192.

[4]方鹏骞,李璐,李文敏,等.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进展、面临的挑战及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5.

[5]李佳琳.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6]王法艳,张云.合肥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3):407-408.

[7]杜广清,赵志刚,甄建存,等.新医改收入格局下药师价值与归属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3,17(4):67-69.

作者:王念雪 童雪涛 李晓芬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