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盈余管理问题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者们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解释,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Hedy&Wahlen,1999),笔者在此对盈余管理这一行为背后的动因、手段进行分析,之后探讨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盈余管理的动因,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Defond和Jiambalvo(1994)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企业在可能违约的上一年度,一些违反了债务合同的企业往往通过操作企业的应计项目来达到提高盈余的目的。Beneish(2001)研究指出企业管理者为了在股票期权中获利,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来操作企业的业绩。Pat-ten&Trompeter(2003)结合了企业的某一特定的盈余管理行为深入研究,得出企业通过对利润的操作,来实现了企业的目标。顾兆峰(2000)通过对盈余管理的产生原因、管理方式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往往是为了粉饰自身的业绩和获取企业所需资金为目的,并进一步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刘劲松(2008)通过对我国的盈余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分别进行业绩动机分析、机会主义动机分析、交易成本动机分析、市场理性动机分析,证明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并非单一存在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结合。陈若冰(2012)研究得出:企业一般为了避税、融资、获得政治资源等,而进行盈余管理。可见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但总结起来分为二种,一是个人层面上的动机,二是企业层面上的动机,当然动因都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的方式分析
相应的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呈现出多样性,GordonHenry(200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企业的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Roychowdhury(2006)通过减少或转移当期费用支出,来实现盈余管理。Gunny(2010)认为如果在准则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难以实现盈余管理,管理层可以通过削减开支,增加应收来进行盈余管理。王辉(2007)指出盈余管理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而发生变化,如通过折旧、公允价值计量、预计负债、内部交易、企业合并、利息资本化等方式实现盈余管理。季清清(2015)认为在准则要求的基础上,盈余管理还可以通过事先的规划、安排交易事项,等达到管理层所需要的报表业绩。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可见盈余管理的多样性,一般可以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应计项目管理、改变交易时间、创造特殊交易、资产评估等方式实现。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涉及的利益主体可以分为股东(所有者)、债权人、职工、政府,根据盈余管理的主体不同,笔者主要从主体动机的角度出发,分析盈余管理可能存在的影响:1.管理层——股东。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人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可行的范围与空间进行盈余管理。这种行为会存在短视情形,有可能会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2.管理层、股东——债权人。虽然债权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通常会设定保护条款,当企业的行为或结果对债权人的权益带来分险的时候,债权人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但是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从某些方面掩饰自己的某些不利因素,因此这种行为往往会对债权人产生不利的影响;3.管理层、股东——政府。政府通常会通过制定政策、法律等规范企业的行为,进行税收管理。这种要求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但是往往也会存在边缘地带,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达到对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了政府和国家的利益。
四、盈余管理的应对措施
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往往伴随着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对盈余管理这种带有机会主义的行为进行管理。首先,需要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有效市场理论不仅为我们目前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削弱盈余管理提供了帮助,如果外部利益主体能够有效地对财务报表、报表附注识别,理性的进行资本投资,那么会削弱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动机。其次需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将决策、执行、监督三者有效分离,相互制衡,有大量研究表明:企业是否具备完善治理结构,在盈余管理这一行为上,有显著的差异。另一方面,合理运用相关激励机制,由于盈余管理这一行为具有短视性,因此企业可以采取长期的激励机制。再次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会计准则,目前很多准则的制定给企业很多的判断空间,企业可以结合自己需要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不同的情形,应当尽量予以明确和规范如何会计处理与估计,同时要求企业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披露企业的重要信息,提高披露的质量与数量,从而达到减少盈余管理。最后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证券管理部门的监督、外部审计单位的监督,一方面证券监督管理的部门应该从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加强管理与监督,并设立相应的处罚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明确外部审计单位的监督责任,完善审计的相关制度,由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审计,并对外披露,减少盈余管理的行为。
作者:张志刚 单位:贵阳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