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其原因很大部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我国的盈余管理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盈余管理虽然是合法的,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目前国家的经济形势、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以及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际资本市场也是日新月异,上市公司运用越来越多的财务手段出现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其中,盈余管理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不仅仅对投资者的相关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造成一定的阻碍。盈余管理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后果,是存在投机性的。当企业存在财务危机时,可以通过恰当的盈余管理使得管理层与债权人的谈判成本降低、稳定股价以及利润的调整等向市场传递利好信息。从国内外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经验来看,恰当的盈余管理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保障股东的利益,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盈余管理的概念存在许多的争论。从广义上而言应盈余管理就是在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的管理层有目的进行一定的财务操作用以控制财务的报告过程,以此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与财务管理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不同,盈余管理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应当注意的是区别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之间的关系,首先盈余管理是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的,而利润操纵却是非法的。其次,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不改变企业实际可分配利润的,它只是改变了企业的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配。而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经理人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契约成本,迎合市场监管。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这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便利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虽然一直在不停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缺陷,这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从客观上来看,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是无法消除的。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这使得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其一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的经营种类和经营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这使得会计事项也存在多样化,使得目前的会计准则不能完全适应会计操作的需求。其二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中,很多的理论对于实际的操作都没有意义的,而且对于某些会计信息的选择存在一定人为的主观性。企业的管理层对于盈余管理的操纵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模糊性的规定来选择对上市企业有益处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进而获取利润。
(二)我国的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存在成为投机性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固有的历史原因,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其特征是国有股份独大,这必然会造成这类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形同虚设。有些上市企业是家族传承的,其特征即最大的股东控制了董事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而且,很多国有企业的国有控制权是模糊的,所有者缺失造成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人成为国有上市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造成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演变成上市企业的利润操纵,这两者的区别仅仅一线之隔。
(三)我国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使得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存在问题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真是我国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反映,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依靠的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这是会计信息从上市公司输出的一道重要的检验关卡。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使得许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性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而且时效性也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而且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利润的操作下随意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甚至出现了协同作假这类恶劣的事情,这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证券市场法规虽然相比西方等发达国家较为严肃,但是对上市企业的监管力度并没有规定的严厉。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上市企业如果在审计结束后收到了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却没有受到证监局的任何处罚或者警告,上市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法一般不是改进企业的相关缺陷,而是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这是上市公司在打擦边球。
(四)我国的证监会没有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有效监管,对违反规定的上市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的证监会对于上市企业的处罚存在着很多非常突出的问题。首先是证监会对上市企业的惩处模式较为消极,没有在问题出现之前进行预防或者出现小问题时就及时的遏制其发展势头,从而避免大问题的出现。而且,证监会对上市企业的很多问题的处理都在媒体曝光之后,这大大降低了监管效率。其次,对于上市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虽然证监会及时的发现并下达了处罚条款,但是这些问题没有及时的跟进使得上市公司在问题出现之后的很多年才得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监会的处罚力度。在处罚过程中,证监会往往注重公司本身,而忽略了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罚,这些处罚相对于盈余管理获取的利益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我国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制度的建设,减少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其一是尽量减少会计准则的漏洞。在会计准则制定或者修正时,应当全面考虑,从而尽量减少企业可以利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因为企业的管理层就是运用法律、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准则的相关漏洞和模糊的定义进行盈余管理。其二是完善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的政策,进而提高相关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切断盈余管理的源头,从根本上约束企业的管理层。从我国的证券市场以及实际的工作来看,应当加强那些易被操纵的报表项目。
(二)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机制以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制建设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的法制建设,可以有效的防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滥用。以此为基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准备:其一是对股东大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信息披露进行完善,防止小股东由于大股东披露虚假的信息而受到利益的侵害,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必须及时对股东大会进行制度完善。其二是根据上市企业所在的行业以及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搭建合理的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一旦上市企业的股权过于集中,这必然为信息的操作提供“暖床”。所以,对股东大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信息披露进行完善,从而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使得上市企业内部的各方利益得到均衡。
(三)强化上市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从而对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的约束
虽然我国政府以及一些行业规定持续推出新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证券政策,这些规定虽然对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目前的经济市场复杂多变,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及时的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此基础上必须要不断的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上市企业的某些盈余管理手段的识别能力。除此之外,上市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也必须进行改革,避免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第三方审计作用失效。而且,上市企业的审计工作要交给那些经验丰富以及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完成。对于在工作中有徇私舞弊现象的会计师必须要追究其责任,从而规范整个审计市场,从根源上强化上市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达到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作用。
(四)证监会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监管,对违反规定的上市企业的加强处罚力度
如果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这必然使得投资者无法获取企业的真实情况,从而无法对各个上市企业进行对比。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对信息的知情权证监会必须加强信息披露管理。加强对上市企业的处罚力度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例如《公司法》、《证券法》等,对审计造假以及信息不真实加大处罚力度;其二是对诉讼体制进行完善,一旦信息失真使得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错误,投资者可以对该上市企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提起诉讼;其三是一旦上市企业随意跟换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向证监会提出合理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或者不合理,证监会有权对其行为进行调查,发现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投资者不应当片面看待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其一是其存在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契约成本的存在以及向投资者传递价值信号都使得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二是上市企业一旦过度使用盈余管理的财务手段,可能使得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有机行为,例如造成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相关性,对上市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由于上市企业过度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证监会必须对该情况进行高度关注,防止情况恶化。总而言之,适当的盈余管理是不可获取的,但是必须加强对信息的引导,从而防止过度的盈余管理使得机会主义的出现。
作者:王鹏飞 单位:江苏赛福天钢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奕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6,01:125-126.
第二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检验
内容提要:
与应计利润分离法相比,盈余分布法具有更直观、易懂的优势,并且能针对具体特定的盈余管理动机进行检验。本文通过考察上市公司在EPS=0和ROE=6%两个阈值处的分布情况,分别检验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两大动机———避免退市和再融资,并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了不同动机导致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此外,本文还对各地区上市公司进行了相应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看,相较于再融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更为强烈的避免退市动机。从地区情况看,各地区样本均在EPS为0处存在显著断层现象,其中,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样本数量前后波动较大。而结合ROE阈值前后的样本数据分析和频率直方图,各地区进行再融资动机盈余管理的证据微弱,东部地区的频率直方图在6%处显著凸出。
关键词:
盈余管理;盈余分布法;避免退市;再融资
目前,我国学者主要采取应计利润分离法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运用盈余分布法的文章较少。与应计利润分离法相比,盈余分布法具有更直观、易懂的优势,并且能针对具体特定的盈余管理动机进行检验。而在我国特定的资本市场规则下,可供检验的动机主要有避免退市动机和再融资动机。
一、文献综述
盈余分布法由Burgstahler&Dichev(1997)首次使用,是一种通过研究企业会计盈余的分布特征来观测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检验方法。潜在假设是当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企业的盈余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其密度函数是光滑的。但如果某一阈值处的密度函数不光滑或出现明显断层,又或者在直方图中阈值附近的观测数明显比预期略多或略少,说明企业在这一阈值附近有意识地对盈余进行了调整。因此,盈余分布法的关键是确定需要检测的具体盈余指标、观察这一阈值处密度函数是否光滑或连续,通常使用频率直方图和构造分布函数的方式进行说明。盈余分布法的突出优点是结果直观准确、易于理解,只要存在一个阈值就能够检测出公司基于某个动机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自盈余分布法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多在研究时加以应用,取得一系列成果,如Degeorgeetal.(1999)在Burgstahler&Dichev(1997)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着重验证了企业在三个阈值处的盈余管理行为,分别是(1)阈值为0,检验企业避免亏损动机;(2)阈值为上年度盈余,检验企业避免业绩下降动机;(3)阈值为分析师预测盈余值,检验企业迎合分析师预测、迎合市场预期动机。这三个阈值也是国外学者使用盈余分布法时常用的检测值。国内学者孙铮和王跃堂(1999)、陈小悦等(2000)、王亚平等(2005)、赵春光(2006)、刘大志(2011)、肖成民、吕长江(2011)也先后运用盈余分布法验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国外学者略有不同的是,国内学者普遍使用ROE为6%与10%两个阈值点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盈余管理动机,而分析师预测盈余这一阈值点在我国分析师市场刚刚兴起的背景下尚不多见。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运用盈余分布法验证某一阈值处A股整体的盈余分布情况,或根据股权性质将上市公司进行划分,分别检验某一阈值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盈余分布的差异。但还未有学者基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背景,考察各区域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差异。基于此,本文运用盈余分布法探究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总体和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各地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差异。
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考察上市公司避免退市和再融资两大盈余管理动机。我国退市制度是一种“绝对指标”的市场监管,2012年前的被动退市条件是连续两年亏损,亏损的判定标准是公司净利润。2012年我国退市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新加入了净资产、营业收入、审计意见等指标,但仍是以绝对指标为主的监管制度。再融资制度则围绕“相对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展开监管。以上市公司增发为例,《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要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若低于6%,则发行当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应不低于发行前一年的水平。净资产收益率由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共同决定的,较净利润、净资产、营业收入而言,是一个相对指标。从操纵的难易程度上看,绝对指标比相对指标更容易成为上市公司调节的目标。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与再融资动机相比,基于避免退市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更显著。由于历史、区域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倾斜程度等种种原因,我国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均衡。在一些东部地区,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而在另外一些省区,经济中非市场的因素还占据着重要地位(樊纲等,2011)。这种区域制度环境的巨大差异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制度背景,将会影响该地区上市公司的财务与会计行为(肖成民,2008)。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对上市公司基于不同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各地区不同类型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完全一致,不同类型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也不尽相同。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2:无论是避免退市动机还是再融资动机,各地区的盈余管理行为或程度存在差异。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本文借鉴肖成民、吕长江(2011)的设计,通过考察上市公司在阈值处的分布特征,检验特定动机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来说,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避免退市动机和再融资动机,本文分别以EPS=0和ROE=0.06为阈值,使用频数分布表和整体、分地区的频率直方图,分析阈值处的分布特征来考察整体上市公司和地区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程度差异。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09~2014年这一时期上市公司数据,相关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共计16271个公司一年度观测值。样本处理过程:(1)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2)剔除同一公司代码、同一年度下的重复值;(3)对数据进行1%的缩尾处理。处理后的样本地区分布情况。本文的地区划分依据是《2011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该书将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划分为东部10省(市);将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划分为中部6省;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3省则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四、结果分析
(一)避免退市动机的检验
1.描述性统计
EPS描述性统计结果。各地区和总体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值,显示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都具有正向盈利。标准差大于均值反映出15745家样本企业的每股盈余数据具有较大离散程度。理论上,大样本分布往往符合标准正态分布,而表2显示:总体EPS分布的偏度(Skewness)为1.277,峰度(Kurtosis)是6.034。这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EPS的分布并非标准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偏度为0,峰度为3),而是呈现出右偏、且峰高比正态分布更高的分布情况,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2.阈值处断层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EPS在阈值为0附近样本分布数量的比较分析研究样本上市公司的避免退市动机,并以直观的频率直方图对结论进行验证。在总体样本中,处于微亏区间(-0.1,0)的样本数为187家,而处于微利区间(0,0.1)的样本数激增至2312家,后一区间的上市公司样本数量是前一区间的12.36倍,意味着在阈值为0处EPS存在明显断层。对比各地区EPS=0前后的区域,在(-0.2,-0.1)和(-0.1,0)两个小于0的区域中,样本数量绝大部分在两位数以内,而越过0值、在(0,0.1)区间,各地区的样本数量都激增至几百家、甚至上千家,普遍增幅在十倍以上。在(0.1,0.2)区间,各地区的样本数量不同程度地减少。其中,尤以东北地区前后差距最大,在-0.1到0.1区域增长最快,之后下降幅度也最大,部分验证了假设2,即各地区基于避免退市动机的盈余管理程度有差异。EPS在(-0.2,0.2)区间的各地区样本数量分布情况,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个地区均在EPS=0处有显著的断层现象。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避免退市动机盈余管理行为。
(二)再融资动机的检验
1.描述性统计
ROE描述性统计结果。总体ROE的均值为0.099,中位数0.087,都超过了6%的配股条件。和EPS类似,我国上市公司ROE的分布也不是标准正态分布,偏度为-0.957,峰度8.963,呈左偏、峰高更高的分布状态。其中,中部地区样本组的均值最高,标准差最小,意味着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较高盈利能力,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互相差距较大。
2.阈值处断层分析
与避免退市动机的检验类似,本文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ROE在阈值6%附近样本分布数量的比较分析,研究样本上市公司再融资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并通过频率直方图观察ROE=0.06处的断层情况。总体样本中,ROE处于区间(6%,6.5%)的样本数是(5.5%,6%)区间内的1.18倍,样本数从(5%,5.5%)区间到(5.5%,6%)也有10%的增幅,而ROE超过6.5%的样本数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可能是由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条件引起的,我国上市公司增发需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这一条件,而对单一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则没有要求。因此,上市公司的ROE会尽量向6%靠拢,这可以解释在(5.5%,6%)区间上市公司样本数量小幅增长的现象。总体样本在ROE=6%处有明显凸起,频数最大的矩形恰好出现在6%右方,这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再融资动机盈余管理行为。但对比EPS和ROE阈值前后的比率和频率直方图,可以初步得出我国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避免退市的动机比再融资动机强烈,即假设1成立。进一步给出了各地区的ROE分布情况,可以看到在5%-6%区域各地区样本数量增减不一。(5.5%,6%)到(6%,6.5%)各地区的样本增幅都不少于15%,其中西部地区样本数量增加20%。这给出了微弱的各地区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再融资动机盈余管理的证据。配合图2-b的观察结果,除了东部地区在6%附近有显著上升外,其它地区均无明显迹象,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同时,所有地区在ROE=0处存在断层现象,这也从侧面支持了假设1,即我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避免退市的动机更强烈的结论。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考察上市公司在EPS=0和ROE=6%两个阈值处的分布情况,分别检验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两大动机———避免退市动机和再融资动机,并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了不同动机导致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此外,本文还对各地区上市公司进行了相应探讨,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看,相较于再融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更为强烈的避免退市动机。这可能是由于退市具有强烈的负面效应,是所有上市公司都极力避免的,而再融资是部分上市公司的需求。从地区情况看,各地区样本均在EPS为0处存在显著断层现象,其中,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样本数量前后波动最大。而结合ROE阈值前后的样本数据分析和频率直方图,各地区进行再融资动机盈余管理的证据微弱,而东部地区的频率直方图在6%处有明显凸起。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大量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烈的融资需求。本文的结论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有重要指导意义:(1)通过对避免退市动机和再融资动机的检验,应该看到一些数量化的监管约束条件,尤其是绝对值型监管条件,可能会变相导致企业为了迎合监管而调整财务数据;(2)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制定政策不能“一刀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本文结论,应重点关注和监管东部地区上市公司出于再融资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也要看到东部地区上市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及时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通畅便利的融资渠道。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各地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时点、方式是否存在差异。
作者:龙怡婷 孙建书 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3]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04):3-9+64.
[4]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01):30-36.
[5]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J].经济研究,2005(12):102-112.
[6]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03):11-17+96.
[7]刘大志.基于所有权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动机与制约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8]肖成民,吕长江.市场监管、盈余分布变化与盈余管理———退市监管与再融资监管的比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1(01):138-147.
[9]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09):4-16.
[10]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03.
第三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盈余管理有利也有弊。由于我国现有制度不够健全,导致某些上市企业利用盈余管理制造虚假经济信息,不仅对企业本身经济产生错觉,更对我国经济发展正常秩序带来了影响。文章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与论述,并探讨了当代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以及针对盈余管理现状提出了有效识别的方法及有效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
盈余管理;新会计制度;关联交易
1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
我国公认会计原则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而会计造假是公司管理当局的一种欺诈行为,应该严厉的惩治。因此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必然会存在的。公司管理当局出于各种目的,如实现管理目标、政治成本激励、节税、摆脱财务困境、运用盈余管理进行风险管理上市、配股等,势必会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面进行盈余管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违反保证条款的可能性。
2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2.1利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进行盈余管理
2.1.1利用收入确认进行盈余调节
一是提前确认收入。在当代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有在交易完成前已对交易赚取过程进行记录的行为,但这使企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虚假性和不确定性。二是递延确认收入。在企业中,不仅存在提前确认收入行为,也存在递延确认收入行为。即为了应对日后企业可能收益不理想的情况发生,将收益情况较好时期收入进行拖延。这样能让企业收入呈现持续安稳的上升趋势,但对投资者有一定的误导。三是创造收入事项。有时企业会进行人为经济业务,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比如,某些公司将产品销售给旗下子公司,然后再由另一家子公司进行回购,从而达到提高会计报表和利润的目标。类似这种企业人为增加收益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都在于收入增加盈余管理。
2.1.2利用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
主要是指费用的资本化(研究开发费用和借款费用的资本化)。例如,在现有形势下,为了提高企业利润,某些企业以项目试运行为由,将终止资本化的时间认定为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时间。由于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在实际运行中的界限难以划清,企业便利用此点,通过人为分配资金来源,将非资本性支出的信息资本化。
2.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在企业进行会计主体假设时忽略了关联交易的另一方,这就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顺序产生了影响。比如说,上市公司若出现财政危机,便可通过子母公司关联交易行为向其继续产生利润,进而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掌控。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国家制订了相关政策,但这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关联公司也想出了与之对应的新方法。因此,企业的关联交易实质上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交易行为促成盈余管理,均在营业外收入、投资收入等方面反映出关联交易的利润。还有一种方式可以提高盈余管理,那就是关联公司中进行的资产重组,不过这种方式的重组只是换汤不换药,并不能实现企业实质性的改变。
2.3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国家规定:企业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会计政策。因此,企业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性制定相关的会计措施。这种现象有以下三个重点体现。
2.3.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
上市公司通常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来选择固定资产折旧和折旧期限及净产值率的变化,从而做到盈余管理。又或者是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限长、折旧因素多变的原因,上市公司管理者想出应对措施来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从而较为巧妙的进行企业盈余管理。
2.3.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存货计价方法的多样性给予企业盈余管理一定的空间,不同的方法对企业有着不同的影响效果。比如:期末存货计价过高或过低会分别造成当期收益增加和减少;若是期初存货计价过高或过低分别造成当期收益减少和增加现象。
2.3.3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
虽然此方法规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股权比例,但是并没有确切定义。持股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因此企业利用这点进行盈余管理。例如,追加持股比例等,这对被投资方具有一定的影响,若减少当期利润亦可采取类似方法。
2.4新会计准则下增加的盈余管理空间
2.4.1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允许占用在固定资产上的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同时,包括了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也包括了固定资产等。
2.4.2允许无形资产开发费用资本化
上市公司的营销方法变化多样,不再只有直线法。公司内部有两个时期段。针对这两个时期段的特点,探讨与制定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增加或是减小项目资金投资和资本化。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新思维进行传播,以此来寻求合适的方式实现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的资本化。
2.4.3适当引进公允价值属性
要做到提高企业盈余管理,引进公允价值属性,可以进行重组债务,调节非货币性资产。
3有效识别的方法及有效控制的建议
3.1盈余管理的治理
3.1.1完善会计准则制度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的缺陷,为公司盈余提供了机会。加之各项会计相关法则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协调性,导致企业按照对自己有利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式和方法。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由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自身存在不合理因素,也就必须加快新的具体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尽量避免“无法可依”的现象出现。
3.1.2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在于:一是股权的高度集中,股东大会变为了“大股东会”,减弱了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度。由于公司高层的把持,会计信息得不到生成以及披露;二是董事会不合理的成员构成。一些国家股的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多由机关任命。内部人员对外提高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的反映公司财务;三是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弱化。“一股独大”使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履行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监督。《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
3.2塑造良好职业道德,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奖惩
对于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应具备基本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平及道德评价标准存在密切联系。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掺杂了许多的人为的操纵因素,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难从财务报告中准确地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因而利益会受到侵害。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体现在工作时的独立性。应该增强会计人员的荣辱感。社会舆论具有特殊内在的威慑性,其源于全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可以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促使会计人员的自律。完善奖励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使会计从业人员达到自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盈余管理也随之发展。在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下,盈余管理并不是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企业既不能使盈余管理偏离其正确轨道,又不能让企业利用盈余管理隐蔽真正的经济收益。既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分析,又要从投资者利益出发进行制定,让盈余管理制定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有利因素,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是适应时展要求,是新会计制度的经济发展新形式,是发展企业经济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表明企业经济发展的真正状况,要对企业盈余管理正确认识与利用,要从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健全去增加经济收益。企业必须要正视盈余管理,它只是起到提高经济的辅助作用,要真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完善。
作者:王利舟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艳.盈余管理的概念及辨析[J].财会通信,2010(2).
[2]董晓平,齐殿伟.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J].工业技术经济,2009(6).
[3]夏立军,杨海斌.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J].审计研究,2002(4).
[4]刘丽华.如何判断与规范盈余管理[J].财会通信,2012(7).
[5]潘琰,董必荣.虚假审计报告外部成因的制度分析[J].审计研究,2012(2).
[6]陆宇建.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