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管理层股权集中度盈余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文献回顾
(一)理论分析
现有的文献表明,公司高管和投资者之间因问题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企业利润的实现,而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协调高管与投资者权责不对称的“”措施。国外学者认为,公司高管有各种动机诸如在职消费对会计盈余进行“恶意”操纵,使会计盈余偏离真实的经营成果;也有大股东之间的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使控股股东也会进行相应的利润操纵,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一般认为,第三方监督机制可以克服因问题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而将管理层股权的绑定机制也是防止恶意盈余管理的有效预防措施。
(二)假设研究
对于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主要基于股权集中度指标与体现企业综合管理绩效指标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经验分析,因为只要证实了股权集中与管理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则从侧面说明了高管股权激励会促使高管倾向于盈余管理,一方面证实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证实了绑定机制的有效性,即促使高管通过提高账面盈余提高企业价值。应该看到,仅从股权集中角度来看,代表企业盈余的会计利润与其成一定的关系是既定的结论,但存在何种关系,经验结论却有所不同。我国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是适度关联,即规模适度的股权集中,如管理层股权集中会以管理层决策目的旨在“双赢”而使其与企业绩效呈正向相关,但规模过度集中会产生股东之间的问题而导致企业盈余受到刻意的操纵。因此,本文的经验研究将假设设定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管理层股权集中度越高,对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同时,本文设立的经验假设建立在盈余管理与综合利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即通过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企业综合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说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在驱动。通过建立管理层股权集中度指标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指标的经验研究,实现对管理层股权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实证研究
(一)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1.管理层股权集中度指标的选择。
管理层股权集中度,在股权集中度指标基础上通过管理层持股与股权集中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筛选,即通过CR_5,CR_10筛选出前五大或前十大股东中有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就完成了管理层股权集中度指标的筛选。
2.盈余管理程度指标的选择(综合利润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表明公司账面盈利能力。因为建立在管理者与股权的绑定以协调高管对企业经营的“忠诚度”,管理层股权集中对企业账面盈余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足以说明管理层股权集中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正相关关系。由此,直接选择最具有综合性的盈余管理账面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二)回归分析
将2013年150家有管理层股权集中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管理层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账面盈余指标建立截面回归方程。上述指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若高管股权集中度过高,会造成大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问题,由此造成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这表现于上述的CR5,H5和Z指标对企业综合账面盈余指标的负相关关系;二是高管股权集中度规模适中,对企业盈余的影响是正向的,这表现于上表中CR10,H10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绩效指标的正相关关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二级市场上流通股份为基本股权结构研究的对象,从管理层持股角度考察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从而证实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具体而言,通过截面参数回归分析以2013年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股权集中度指标对代表企业盈余管理的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回归方程,主要以经验数据角度验证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研究发现,企业高管尤其是总经理包含在激励计划在内的股权激励公司,高管股权集中与企业账面盈余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证实了其盈余管理程度相对大,说明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积极的企业管理决策同时促使了企业价值的实现。显然,本文通过建立管理层股权集中度对企业账面盈余的参数方程,发现管理层股权集中度规模适度会对企业盈余带来正向效用,因此,从这个经验论据可以认为,管理层股权集中会使企业高管倾向于调整账面价值,一方面作为其企业管理才能的表现;另一方面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投资或债务资金。实际上,经验结论证实了根据经典理论与该领域前沿研究的假设,即高管股权集中对会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加大。从理论上看,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是绑定机制,如股权激励将高管与企业、股东的利益相绑定,高管做出调整账面盈余的决策旨在为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入,短期来看是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实现;从制度安排来看,股权激励对高管来说是一种正向刺激,企业高管选择盈余管理是其履行管理职能过程中必然的管理战术。实际上,不管是股权集中度还是盈余管理,只要规模或程度是适度的,都会对企业的盈利产生正向效用,与此同时也说明如果股权过度集中造成盈余管理程度过大,则是“过犹不及”的短视决策,对企业的可持续性经营将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秦燕华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