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1公允价值
此次准则变化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规定了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并改进了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企业需要对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
1.2财务报表列报
财务报表列报的变动主要为“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首先,在资产负债表编制中,企业设置“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进行会计处理“。其他综合收益”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分离出来,从而在所有者权益类的库存股和盈余公积间增加“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其次,利润表编制中“,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区分两类。在合并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分别列示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总额中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中。最后,在公司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列在“每股收益”之前。
1.3职工薪酬
首先,此次准则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薪酬分类的确定上。职工薪酬划分为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四种。其次,准则对五险一金的核算、离职后福利的两种处理模式、带薪缺勤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新的规定。其中,离职后福利要包括养老险和年金基金等,而离职福利的处理模式要分别按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规定进行核算。现在新准则将这些内容纳入,原先很多没有予以确认和计量的表外职工福利负债将纳入表内。
1.4企业合并
首先,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其次,准则对投资性主体的判定标准进行了细化。具体来说,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公司才是投资性主体。一是公司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获取资金,其目的是向投资方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二是公司经营的唯一目的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让投资者获得回报。三是公司可以以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计量和评价。
1.5合营安排
此次会计准则变更对合营安排的认定、分类以及各合营方在合营安排中权益划分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其中,合营安排相关权益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准则。执行该准则后,如果合营安排满足一定的条件,存在合营安排的企业和计划参与合营安排的企业可能被重分类为共同经营,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1.6长期股权投资
此次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进行了修改,长期股权投资由原来的四分类简化为三分类。原本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具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项目将不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而是划分在《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范范围中。
2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建议
2.1提高会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盈余管理是一种依法行使的逐利行为,因而它不仅需要对准则的解读能力,还需要对实务有足够的操作能力。企业要做好盈余管理,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财会人才。盈余管理就是针对会计准则变化所采取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和职业判断的能力,还要有自觉遵守会计从业道德的职业操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总体专业水平不高,且社会道德观念意识不强。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专业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要注重对企业及其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2.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督
长期来看,盈余管理的实质并不能增加企业的收益,它只是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政策、估计或其他手段对当前的收益进行控制和调整。而由于我国企业存在明显的两权分离的现象,管理层侵害中小股东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盈余管理作为调控企业盈余的方法,其本身受管理层主观影响严重。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的考虑,防止管理层监守自盗的行为出现,企业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保证盈余管理的真实有效性。当前我国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企业往往在非公开竞争的环境下选拔管理层,导致在这种情况下选出的经理人职业素质很难保证。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会计核算,对遏制企业盈余管理滥用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监督的保障。因此,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证其充分发挥作用,继续推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强化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职能。同时,企业也要加强自身审计的独立和能力,基于职业道德保证自身会计工作的准确有效性。
2.3合理正确使用会计手段
当前会计准则发生变化,企业要尽早对会计准则的变化和其影响进行梳理和评价。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非会计方法的使用。因此,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的正确性对盈余管理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可以修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增大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影响公司信息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数据状况。所以,会计人员必须随时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解读,增强正确判断会计职业和会计估计的能力,确保盈余管理手段的合理性。同时,在使用盈余管理时,企业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不仅要尝试使用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盈余管理的空间手段,也要学会利用会计时点的选择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盈余管理的时间手段,从而实现合理有效的盈余管理。
3总结
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问题,提高企业会计能力。新准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信息披露给予了新的要求,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因此,为了更好地使用盈余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需要对新准则有充分的了解,明确新准则与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关系,尽快梳理和总结出准则变化对企业会计的影响,然后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企业才能更快地适应新会计准则,实现自身的发展。
作者:洪振亚 单位:国电山东电力有限公司财务产权部
第二篇
1操纵盈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1契约摩擦
契约摩擦是根据契约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连接而成的,是由于企业内部各契约方之间博弈的结果。盈余管理在这种契约理论下就会认为契约各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契约不完全。契约理论一般都被看作比较僵化的形式,和现实存在的情形会产生一定的摩擦,而盈余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产生的摩擦。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总会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但是由于契约理论存在僵化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所以这些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就成为盈余管理的主要内生变量。契约摩擦实际上是企业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身为企业内部人员的大股东以一些外部人员的利益为基础,并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加自己的利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些大股东都将这种利益动机隐藏起来,如果被揭发就会遭到被侵犯利益人员的抵制。
1.2沟通摩擦
操纵盈余现象的出现除了契约理论的刚性特质外,还和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沟通摩擦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不会向外界传递自己的全部信息,或者向外界传递的信息都属于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另外一方面,由于企业外部人员并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所以要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往往要付出一些成本,或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并不能获取比较真实的企业信息。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和外部人员之间不能很好地流动,操纵盈余现象发生。
2操纵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2.1对企业未来经济状况作出判断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经济状况主要作出的判断就是财务报告中存在的主要事项,比如企业资产预计的使用时间、企业联合交易、企业权益性投资交易、养老金、企业坏账损失、递延税款等,企业管理者都有对这些进行一定的调控,最终实现影响目前盈余的目的。如果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不太稳定的状况,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企业未来经济事项作出判断,以此来调控目前的企业利润,保证企业利润可以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这样企业就可以向外界传递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稳定的信息,增强外部人员对企业的信心,从而实现稳定企业股票的目的,达到企业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2对会计计量和确认方法作出选择
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企业日常业务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会计规则操作,并且对同一类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时要选择一种会计方法,比如可以利用直线法和加速发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利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进行处理;利用时间确认的方法对广告费、研发费、固定资产修改费进行确认等。企业管理者选择不一样的方法就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的不一致。如果企业同样面临着生产经营问题,财务管理出现了问题,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并且企业急需大量资金来解决目前的困境,企业管理者就会在这个时候调整会计政策,比如将原来使用的加速折旧法转换为直线折旧法,从而实现企业坏账损失减少的目的,为企业提供长期投资减值做好准备工作,存货计价时也要改变,同时还要对费用确定时间进行推迟,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好转,让银行增加对企业的信心,最终可以从银行获取贷款。如果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后,并将这些资金运用正当可以帮助企业渡过目前的困境,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对会计计量和确认方法作出选择的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到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理论定义,主要是因为法律法规滞后于实务的发展,但是这种方法是操纵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并且这种方法具备很强的行业特性,只是法律法规还没有这方面的涉及。
3企业盈余管理的困惑
从企业盈余管理的表面上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还处于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中,但是企业在使用盈余管理,特别是操纵盈余管理时,企业大多处于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非常困难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操纵盈余管理来帮助企业渡过这个难关,往往后期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企业品牌价值贬低等负面影响。但是由于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有很大的利益激励作用,并且每个国有上市企业都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他们往往掌握着操纵盈余管理的便利,所以这样就会导致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发生,造成各种关联方的利益损失。另外一方面,盈余管理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很普遍,既有大量比较合理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也有很多非法操纵利润的行为,但是导致盈余管理发生的原因都是企业财务出现各种问题,或者受到企业管理者追求利益最大化驱使的。由于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水平不高,经常在合法盈余管理和非法操纵之间没有搞清楚,最终做出很多非法行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经常在合法盈余管理和非法操纵利润之间混淆,这样就导致盈余管理的发展出现瓶颈,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如何规范盈余管理,将盈余管理限制在合法的范围内。
4企业盈余管理规范化的对策分析
4.1提高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认识
第一,虽然企业进行非法的操纵盈余管理是为了企业早日渡过难关,但也是不应该得到提倡的,应该明令禁止。所有成功的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们选择的方式都是合法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来渡过难关,而不是使用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使用非法的操纵盈余管理手段非法短期内可以渡过难关,但是长期来看会造成企业品牌价值和形象的下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企业是否对盈余管理水平进行治理也是反映企业是否具有高素质的重要指标,所以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盈余管理的水平就需要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企业树立品牌价值和形象的主要表现。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目前有很多企业的监事会、董事会都没有实现比较到位的监管,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还随意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纵,这样就为其非法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所以为了杜绝这种后果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要对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相互间进行制衡、协调运转;其次企业要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升迁与企业利益相结合,激励他们利益障碍的消除,最终将股东们的目标变为管理者的目标。
4.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一,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并且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要将国际惯例和我国市场环境特点相结合。在进一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时,要谨慎给予企业会计记录和确定的自主权,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完善,保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缩小。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对盈余管理做出了很多规定,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变化太快,盈余管理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完善力度,从而实现有效控制。经过实践证明,由于目前的会计准则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所以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理解,这样就会导致无法正当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针对“市场和成本孰低法”,还没有相应的市场法律法规的配合,所以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样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比较详细的操作准则来细化。除此之外,在会计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会计政策要切实提高其执行的可操作性,减少概括性、方向性的空洞规定,增加细分执行操作细则的内容,通过结合企业的实际执行落实效果,合理完善相关会计政策的法律法规。第二,要全面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关监管机构要对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不能单纯使用比较僵硬的数据作为企业上市的主要指标,正确建立一个多方位的参考体系,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评价的科学、合理,禁止各种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现象。全面衡量企业财务状况要有相应法律规定,保证在法律范围内实施这些行为,保证一切企业活动可以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三,加大企业披露力度,在对企业如何披露、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等方面要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并且要将这些内容写入相应的法律法规中。目前有很多企业对披露的方式、界限还不太明确,主要是因为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对此不清楚,也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空子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所以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披露力度和方式的规定。
4.3增强对盈余管理的监控
第一,要完善会计事务所的更换和聘用机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通过更换会计事务所的机制可以达到比较理性的审计结果,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分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和聘用要由企业的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在进行更换和聘用时要在附注处加上比较详细的理由,同时要对更换的次数进行限定。另外一方面,针对上市企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要加大披露力度,要对更换理由详细阐述,同时还要针对企业的更换记录进行披露,保证证监会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上市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意见分歧,这样也要进行披露;如果企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后实现了好转,在进行披露时要将企业的具体方面进行详细规定。第二,对相关实施细则进行完善,因为目前很多细则都比较抽象化,很难适应实际的操作需求,不利于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监管。所以为了克服这种缺陷,需要加强法律的完善,同时保证法律的可操作性。第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针对新的形式要对会计人员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保证他们能够辨别合法的盈余管理和非法的操纵之间的界限。另外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保证他们给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人员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4.4发挥市场约束盈余管理的作用
在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时,僵化的监管往往会导致企业被拖垮,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活力,在对其进行监控时应该保持企业经营的自主性,这时就可以加强市场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因为市场可以发挥到其他机构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市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属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因为只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只是让广大投资者被动地去了解盈余管理的内涵,而利用市场约束盈余管理却是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让企业管理者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这才是盈余管理规范化的治本方法。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度过目前企业资金困乏的局面,而契约摩擦、沟通摩擦往往会导致企业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行为,为了加强企业盈余管理的规范化进程,就必须提高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对盈余管理的监控、发挥市场约束盈余管理的作用,从而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
作者:崔梦吟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第三篇
一、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需要大量的估计和预测,这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为盈余管理动机提供了操纵空间。本文旨在研究管理层如何在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过程中,调整盈余管理行为,实现会计利润操纵。上市公司通过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1.应该提减值准备时不提或者少提减值准备。有些上市公司在某项资产出现减值迹象,应该计提减值准备时不提减值准备,以此来虚增利润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2.恶意超额计提减值准备平滑利润或大清洗。有些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估计预测的主观性来肆意提高计提比例,超额计提减值准备,在盈利年度平滑利润,或在亏损年度进行大清洗,充分释放经营压力。3.任意转回以前年度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有些上市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年度亏损,便通过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来粉饰当期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自2007年起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政策的变动内容较多,包括取消了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的转回、提出了减值迹象的要求、界定了资产组的概念、规范了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程序以及改变了资产减值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方式等。步丹璐在其2009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和稳健因素后,我国的资产减值仍与盈余管理有显著关系,但是,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超常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现了减弱。
总的来说,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可以概括简述为以下两点:1.资产减值的计提原本是出于会计信息稳健性要求,但是资产减值准则的不完善给经理人盈余管理动机提供了操纵空间,成为企业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2.出于抑制盈余管理动机的目的,资产减值准则又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以期进一步规范盈余管理操纵会计利润行为,缩小盈余管理空间,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二、航运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其盈余管理行为
本文采集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航运企业2009~2013年年报数据资料,剔除其中2012年9月新上市的渤海轮渡(C603167),共有10家上市航运公司的5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数据以及各期净利润数额,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公告。上市航运公司除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外,计提其余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都相对较少,其中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商誉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数为零,主要是因为该类资产期末没有余额。通过解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我们可以了解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上市航运公司计提坏账准备主要是选择账龄分析法来确定计提比例;第二,上市航运公司由于行业特殊性,经营业务涉及海外营运业务较多,坏账准备变动的部分原因是由汇兑损益引起;第三,航运企业资产构成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大,尤其以流动性固定资产为主,单项固定资产金额大,上市航运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发生减少额主要是由于处置固定资产转销而发生;第四,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第五,由于存在部分资产减值项目只有少部分上市航运企业实行减值计提,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类资产确实存在明显减值迹象,符合计提要求,但是,由于资产减值测试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谓减值迹象是否明显难以准确界定,部分企业可能就会利用政策不完备性,对一些允许在以后期间转回的项目计提减值准备,以便以后期间转回来实现会计利润的调节。接下来,我们将关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与其净利润的大小比例关系,来观察企业是否存在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会计利润的行为。在原资产减值规定下,由于航运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大、单件资产价值大等原因,为航运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弹性空间。新规定抑制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操纵盈余,有利于保证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加真实可靠,从制度上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是短期资产的减值准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是可以转回的。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过程中,上市航运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现象:
1.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实现盈利在实现扭亏为盈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资产减值转回金额占据净利润总额的比例均较小,未构成操纵会计利润之嫌。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在2012年天津海运(C600751)由2011年净亏损156935028.69元到2012年实现净利润321705090.26元,仅仅关注利润表数据,公众可能会认为是天津海运在2012年一年内扭亏为盈,但是我们注意到天津海运仅在2012年转回的坏账准备金额已达355807278.06元,该金额是天津海运当期净利润的110.6%,该比例远大于100%,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天津海运在2012年存在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来实现盈利。
2.计提减值准备以实现收益平滑(incomesmoothing)企业在实现盈利当期可能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有意压低盈利年度的报表利润,并在以后期间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使公司财务报表反映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中昌海运(C600242)在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分别为4286478.12元和4641474.33元,占当期净利润金额(2011年净利润32216448.70元和2012年净利润12228098.50元)的比例分别达到13.30%和37.96%,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昌海运在盈利当期(尤其是2012年)可能通过计提大量坏账准备来实现收益平滑(incomesmoothing),由于坏账准备在以后期间是允许转回的,所以中昌海运在以后的亏损年度可能通过大量转回坏账准备来实现亏损“扭转”。
3.计提减值准备以实现大清洗(Bigbath)大清洗行为(Bigbath)的操纵动机,是管理部门倾向于将额外损失报告在亏损年度,其目的是为了采取一切可用的损失并在同一亏损年度报告,这样就可以在以后年度更容易实现盈利。中海海盛(C600896)在2012年度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9478934.97元,而2012年当期中海海盛的净亏损367866040.42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金额占净亏损金额的比例达到13.45%,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海海盛在2012年可能利用大清洗行为将可能的损失归集到一个亏损年度,以便以后期间更容易扭亏为盈。
三、资产减值准则对航运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从上面的样本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1.上市航运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主要集中在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大项目。2.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对于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航运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航运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3.航运公司可能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进行收益平滑或者大清洗。在盈利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实现利润平滑,隐藏一部分利润,将其转移到以后亏损年度,以实现财务报告上连续稳定的盈利状态,在亏损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实现大清洗,将一切亏损集中于一个亏损年度,在以后期间更容易实现盈利。4.航运公司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来扭亏为盈。企业在亏损年度将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则允许在以后期间转回的减值准备予以转回,抵消亏损甚至实现盈利,这一操纵行为往往会出现在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就是管理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利用政策的不完善来实现对企业会计利润的操纵,而正处于不断发展和修正过程中的资产减值政策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弹性空间。
现行准则之所以不能完全压缩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有下述几点原因: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主要是基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使得资产减值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或管理人员的人为度量,而且在对减值迹象的衡量上存在多种选择,这些都为企业盈余管理操纵会计利润提供可能性。2.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中存在两种并行的规定,即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样一来,企业就会选择对可以转回的资产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以便以后年度可利用转回扭亏等。新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的行为。对于航运企业而言,航运企业的市场具有周期性,国际航运市场的变动起伏具有周期性,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反映资产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如果航运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并不是永久性减值,在一定时期以后会恢复价值,如果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之前计提的大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以至于资产负债表不能真实地反映航运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和运营能力,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决策。
四、结论
总的来说,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上市公司管理层随意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以此实现了压缩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提高了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稳健性可靠性,但是通过上述数据影响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利用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仍然是存在的,就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完善准则,建立明确的资产减值计提标准,提供详细的准则指南,确定统一的减值迹象评判标准,确定详细的可回收金额计算方法。
2.完善航运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受托责任制的存在,盈余管理既无法完全规避,公司需要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控制管理层为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而利用准则不完备性操纵企业会计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决策等,从源头杜绝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
3.完善航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目的是要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持职业道德和素养,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及时查错防弊,抵制粉饰会计利润,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将不实报告在其披露于公众之前扼杀。
4.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基础指南,使企业在执行准则过程中有明确的参考标准。
5.航运企业在综合考虑固定资产特点及其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对航运企业的船舶等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时必须考虑航运业周期性长、波动幅度大等特性。
6.考虑国际航运市场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长期资产比重高的特点,航运企业的船舶等固定资产的减值未必是永久性的,若在固定资产价值显著回升的情况下,不允许减值准备转回,这就无法真实反映航运企业的资产信息及其盈利能力等,无法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作者:刘丹丹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