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及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非常重视企业的盈余管理。它可以降低契约成本、传递内部信息、提高企业形象等,这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在中外备受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早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单一变得多样、由简单变得复杂,这使得盈余管理的对策增多,有助于盈余管理的发展。本文结合远洋公司的实际状况,对盈余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远洋公司;盈余管理;会计规范

一、远洋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对远洋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远洋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远洋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有很多的好处,它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估计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也能够更好地被制定和检验;从远洋公司自身方面来说,公司内部体制机制也会促进远洋公司管理者完成任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总之,企业的长久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保护都得益于盈余管理的研究。

二、远洋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的提前或推迟确认

收入是利润的来源,利用收入调节利润的主要方法有提前确认收入和延后确认收入。而远洋公司正是利用收入调节利润对远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收入的确认并不是毫无根据,它需要符合五个要求。由于这五个要求并没有对收入确认的时点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远洋公司会出现提前确认收入或延后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包括:商品销售存在可能退回的危险;委托其他企业代销商品;销售有退货权的商品等。附有退回条件的商品在退回期满时,却不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属于延后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会增加当期收入,然后到下一期再冲减;而延后确认收入,这会减少当期的收入,然后到下一期在增加收入,从而减少了当期必须上交的企业所得税。

(二)费用的提前或推迟确认

收入减去费用得到了利润,利用费用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不恰当的费用资本化和当期费用被递延以及费用被提前确认等。公司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借款费用资本化,这是很严重的费用被不恰当的资本化,其表现为常常将自有的资金和借款的资金混在一起,很难区分,同样,提前确认费用或延后确认费用都能对远洋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费用的计算和确认要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规定,都遵循配比的原则,企业提前确认费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远洋公司实际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比实际发生的金额要多很多。远洋公司缩短摊销的期限,增加了摊销的金额,这些方法对远洋公司利润的真实性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购置固定资产等设备是非常有必要的。购置的设备主要是为了日常生产商品经营的,而不主要是为了出售,这些设备被出售的概率很低,可以说是非经常性的,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债务重组等都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所采用的方法。远洋公司在出现亏损时,为了达到摆脱窘境、调整远洋公司结构的目的,远洋公司的管理层经常会通过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来使得远洋公司扭亏为盈。债务重组获得的收益可以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会使得远洋公司的利润表的利润高于远洋公司的实际利润,这些都是远洋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获得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

(四)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购买商品、售出商品、提供劳务、接受劳务、资产的租赁等都是有业务往来关系的双方进行盈余管理常使用的方法。远洋公司提高收入或降低成本的方法有:同关联企业之间进行购销商品、同关联企业之间的劳务供应。这都会使得远洋公司的利润增加,提升了营业率。盈余管理在企业的业务缺乏实际操作和没有严格规定时进行较容易,而远洋公司的托管经营正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因此,这是远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托管经营就是把公司的业务按照效益的好坏分别托管给关联方和其他上市公司进行管理,从中获得托管费或是其他的收益来增加远洋公司的利润,有必要时,还会使企业扭亏为盈。对设备进行出租等也是远洋公司获得收入的来源之一,关联方之间为了虚增利润,经常通过资产和债务重组来实现。

(五)利用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

一般来说,进行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是会计估计、会计变更政策,而远洋公司就是采用这两种手段进行的。这两种手段常用的方法是:改变公司进行折旧的方法或是折旧的年限;改变递延收益的摊销时间或者是将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也进行变更;还有对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进行适当的更改。比如,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与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相比,前两者能够降低折旧费的,而后两者却会增加折旧费用。若远洋公司想增加利润,就可以选择前两者;反之,减少利润,就选择后两者。还有公司可以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多少、摊销递延收益的多少来适当的调整公司的利润。而在会计报表合并范围方面,公司可以利用购买或卖出下面的子公司以及改变其股权投资的比例等,使公司完成利润增减的要求。

三、远洋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

上市公司经济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状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会计准则不够完善,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规定并不是很清楚,使得企业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常无法可依,在会计选择上会表现的很随意。因此,力求以较短的时间形成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漏洞,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体系,把财务与会计真正结合起来以及把会计准则深入各项具体业务中去。公司的利润水平已经成为企业上市、退市等的一个衡量标准,所以一些企业为了增加盈利,就会滥用盈余管理。因此,我们可以增加体现公司盈利水平的指标,丰富衡量公司上市、退市等的标准,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独断性,例如,公司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在关注公司盈利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公司的业绩质量,只有保证公司业绩的质量,才能减少盈余管理的滥用,使得企业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性。制定会计准则的人员应该能够具有较强的管理专业知识,才能具有代表性,可以是一些银行人士或者经济学家。而最终制定的会计准则应该尽可能的详细,易于理解,不能让使用者对此产生分歧。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由于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就使得股东的股权过于分散,使企业大部分被管理者所控制。而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滥用盈余管理,而做出损害股东的事情。为了防止盈余管理的滥用,公司应该具有良好的治理结构。为了使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更加准确,便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上市公司应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非经理人员的监督能力。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管理者过于集中,小股东不能够与公司的大股东抗衡,所以我们应该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使小股东集中起来能与大股东对抗,使大股东的股权分散化,使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加强企业内部监控,可以遏制盈余管理的滥用。

(三)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目前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很好的履行他的职责,注册会计师很难严格要求自己对企业进行公平、公正的审计监督,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违法行为合谋,为企业滥用盈余管理做掩护,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的不完善也是导致盈余管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企业如果只有管理者而没有发挥真正作用的监督者,就会形成管理者“一手遮天”的局面,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外部监督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分为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上市公司应该对这两者做以严格的区分。上市公司的管理人不能够担任审计委托人,只能担任被审计人,上市公司在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要经过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的同意。上市公司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首先,要明确说明其更换的原因,不能毫无理由的就进行了更换,这样显得上市公司太过随意,没有可信度;其次,在更换时,会计师事务所要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范围、审计收费等重要情况做一详细地说明。

(四)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上市公司管理部门对盈余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的主要途径是在公司内部设置监事会。监事会独立于公司的其他机构,具有独立工作的特点,不能以集体投票、以多胜少的方式进行公司的决策。监事会在进行公司的治理时,应该严格的界定监事会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监事会的权利有:在公司治理时,监事会有权起诉损害公司利益的董事;在进行公司监管时,如果遇到难题,可以请求公司其他部门机构协助其工作;不只是只有董事会可以召开股东大会,在特殊条件下,监事会也可以临时召开股东大会;上市公司在财务出现问题时,监事会可以对公司财务情况和决策活动进行调查。仅仅在内部加大监事会的监管是不够的,因为滥用盈余管理的成本过低,惩罚力度太小,这不足以对滥用盈余管理者形成威慑力,使得管理者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感到毫无畏惧。因此,不仅要加大监事会的监管,更要加大惩罚力度,提升滥用盈余管理的成本,使得企业通过滥用盈余管理获得的惩罚力度大于企业获得的好处,才能从根本上抑制盈余管理的滥用。

(五)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现如今,我国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员数量正在增多,但是从事会计职务的总体水平素质却不是很高,一些会计人员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或者迫于各种压力,而对会计信息造假,做出违反职业道德和道德操守的事情,使得会计信息出现了严重的失真,投资者的利益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还有一些会计人员墨守成规,不愿意学习新的会计事物,尤其是一些资历较深的老会计人员,更不愿意接受和采纳新的会计事物,还不懂得创新,导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得很难推动企业的发展。所以,上市公司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注重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训,更应该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还要加大会计人员造假信息的处罚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质量,使会计人员真正发挥其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永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5)

[2]谢丽.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及分析[J].金融经济,2013(10)

[3]纪金莲.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13(02)

[4]吕奕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6(01)

[5]孙艳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对策[J].财会通讯,2012(08)

作者:董秀兰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