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方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盈余管理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法,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这一动态视角出发,探讨企业盈余管理动机、能力和成本的变化,以及相应导致的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程度和相关关系变化。研究发现: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进,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逐渐增加,衰退期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成熟期企业和成长期企业,且不同生命周期下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存在互补关系,但该互补关系的程度在成长期企业和衰退期企业更大。研究结果丰富了盈余管理和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研究,对政府更全面地监管和投资者更有效地识别和防范两种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在委托关系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导致管理层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动机,Graham(2005)的调查指出,大约有80%的高管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采取措施调整盈余,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人们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因此有效识别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抑制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变得至关重要。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企业发展会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四个阶段,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经营方式、融资需求财务战略和盈利能力的不同,盈余管理会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基于动态视角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和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方便投资者和监管者敏锐识别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Liu研究企业生命周期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成长期企业存在正向应计盈余管理,衰退期企业存在负向应计盈余管理。国内喻凯研究发现,公司会在成长期和衰退期会向上调节盈余,而在衰退期会向下调节盈余;王云研究发现,成熟期的应计、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最低。这些研究虽然证明了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盈余管理方向、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但都只关注了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每种盈余管理方式的独立变化,没有对企业在每一生命周期阶段中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相关关系变化进行研究,没有充分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变化。

1.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

委托-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导致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存在分歧,为了保证利益的趋同,企业所有者往往会以企业经营绩效作为考核管理者的指标,与此同时,管理者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绩效持续向好的呈现,常常会使用盈余管理对企业利润进行平滑;各契约关系人存在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中,人掌握着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而委托人却不能时时监测企业的活动,是信息中的劣势方,从而在客观上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可能;会计准则与制度自身存在缺陷。会计准则和制度中的会计选择权被企业管理者“灵活运用”,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如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会导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被提前或者推迟。

2.盈余管理的方式

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会计准则政策的选择对应计项目进行调节,从而操控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显而易见,应计盈余管理只是通过调整应计项目对企业的盈余在不同期间进行错配,长远来看并不会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虚构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交易的发生时间,来操控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

三、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

1.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态变化

由于成长期的企业需要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投资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导致其对现金流需求较大,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外部融资。争取上市资格,成为公司迅速融资的最佳选择。企业往往会使用盈余管理对利润进行粉饰,改头换面获得上市资格。而随着市场监管的加强,传统的应计盈余管理在审计时实施分析程序就会暴露,会对成长期企业的声誉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处于成立初期,经营活动规模较小,可调整的应计盈余项目较少,所以,总的来说,成长期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较低。成熟期企业的经营状况趋于稳定,外部融资比较容易,因此筹资动机较小。但此时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更为激烈,市场份额接近饱和,市场投资者众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若企业的业绩未达到分析师预测目标时,会给股价和资本成本带来巨大的负面经济后果,所以企业管理者为了保持持续盈利,会选择比较连续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向下调节盈余。因此,成熟期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较成长期企业更高。与成熟期企业相比,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流失,利润大幅下滑,财务风险加剧,到期债务增加,为了免于破产,企业需要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来还本付息,借新债换旧债。因此对于融资需求较大的衰退期企业来说,即使应计盈余管理被外部发现的概率较高,可一旦融资成功企业便可免于破产的风险,因此管理者愿意铤而走险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综上,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将会随着企业发展逐渐提高。

2.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态变化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会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不顾企业的持续收益,会提高企业的破产风险。成长期企业正处于上升期,需要考虑未来进入成熟期的利益,不会为了采取真实盈余管理这种短视行为,当且仅当应计盈余管理达不到企业的盈余管理目标时才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对于成熟期的企业而言,尽管真实盈余管理较为隐蔽,但当公司通过构建真实交易或者改变交易的发生时点时,常常会使公司偏离原有的经营方向,使企业放弃了最优的投资经营决策,从长远来看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因此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也会较少使用真实盈余管理。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企业经营情况持续恶化,应计项目减少且外部投资者监管加强,使用应计盈余管理会面临被发现的风险,尽管真实盈余管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考虑到企业的存续问题,管理者会不得不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使用真实盈余管理。综上,衰退期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会显著高于成长期企业和成熟期企业。3.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相关关系变化成长期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较小,可以用于盈余管理的应计项目较少,出于资本市场融资的动机,方便企业更快上市筹集资金,管理者会在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前提下使用真实盈余管理进行调节,二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成熟期企业现金流入稳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动机不如成长期企业强烈。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增多,成熟期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比成长期企业更大,使用成本较低的应计盈余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盈余管理目标。因此成熟期企业中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内在补充性低于成长期企业。前已述及,衰退期的企业面临着债务契约违约风险,特别处理和摘牌风险,因此为避免债务违约、企业退市,管理者有着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扭亏为盈,通常不会再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同时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二者的相关程度更高。综上,成长期企业和衰退期企业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且相关程度高于成熟期企业。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这一动态视角出发,运用规范研究法,分析总结出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及两种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将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2)衰退期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会显著高于成熟期企业和成长期企业。(3)成长期企业和衰退期企业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且相关程度高于成熟期企业。

2.建议

(1)根据不同生命周期来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由于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下面临不同程度的盈余压力,会影响盈余管理的动机大小及盈余管理的方式变化,投资者要想准确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就需要早企业生命周期这个整体背景下来进行考虑。(2)制定会计准则时考虑生命周期的因素,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希望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来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必须考虑企业生命周期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实行精准打击,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投资者的利益。(3)加大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惩治力度。目前我国对盈余管理的行为监管力度不够,处罚金额过小,现有对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多为行政处罚,鲜有民事处罚,使得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承担的风险过小,因此我国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还是有待加强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李延喜,宋金波,马壮.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盈余管理方式研究———基于债务契约理论.管理评论,2016(12):75-90.

[2]周晓苏,陈沉.从生命周期视角探析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J].管理科学,2016(1):108-122.

[3]周晓苏,陈沉,杜萌.融资需求、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基于非金融行业A股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9)107-115.

[4]王汀汀,李赫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盈余管理的动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1):10-15.

[5]侯晓红,马可.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7(18):72-80.

[6]袁学英,颉茂华.基于成本收益理论视角下的公司盈余管理方法选择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8).

[7]吴秋生,郭檬楠,张小芳.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基于现阶段我国企业所处环境的互动效应视角[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96-10.

作者:杨伊斐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