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盈余管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波导盈余管理论文
一、报表疑团
(一)扣除非经常损益后业绩变脸
波导股份2009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5,716,462.91元,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却为人民币-48,784,186.31元,母公司当期净利润为人民币-27,451,128.39元。其前后符号之差和金额差异之大,说明波导股份2009年的主要利润来源并非母公司的主业经营,而是通过一些不可持续的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了当期利润。进一步地,作者发现波导股份当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36,871,671.46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24,841,290.17元,这两项收益与合并报表净利润的比值分别达到惊人的234.61%和158.07%。也正是由于这两笔计入当期损益的收益,波导股份才得以将合并净利润扭亏为盈。
(二)子公司先进后出居心叵测
董事会报告中的董事会会议情况及决议内容显示,2009年10月12日第四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上,波导股份审议投资设立上海波导电子公司(下称“上海波导”),会议审议同意公司投资设立上海波导电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800万元,公司以位于上海普陀区中友大厦26层及28层的房产评估作价4000万元,现金1510万元,合计5510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的95%;公司之全资子公司宁波波导软件有限公司以现金290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的5%。2009年12月17日第四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上,波导股份审议转让上海波导股权。2009年12月18日波导股份与奉化市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持有的上海波导10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奉化投资,对标的公司的后续出资义务由受让后的新股东履行;参考标的公司净资产评估值60,137,874.85元,经协商确定股权转让总价为6000万元人民币。短短两个月间,波导股份先将上海波导纳入合并范围随后又将其剔除,这并不符合企业合并的长远考虑和一般做法。作者大胆猜测,上海波导并非波导股份希望长期控制和经营的资产,其设立的初衷也许就是为了年末的出售,以此达到报表粉饰的目的。进一步地,作者查阅了设立和出售该子公司对波导股份2009年利润数据的影响,在报表附注中清晰地显示,波导股份以房产出资设立上海波导,由此确认了固定资产处置收益28,692,294.55元;波导股份出售上海波导产生收益8,350,456.92元,上海波导的一进一出贡献的净利润是上市公司全年实现的净利润的2.36倍。
二、动机探寻
近年来,在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变的巨大浪潮中,在苹果、三星、HTC、华为、中兴等国内外手机巨头对国内手机市场的冲击之下,波导股份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份额日趋直下,甚至不再出现在绝大多数商场的手机柜台之上。其因新品上市周期缓慢、成本耗费巨大导致资金流转不畅以及手水货山寨手机影响销量减少等原因,净利润水平在经历了07、08年-167,294,585.22元和-593,640,188.39元的巨亏之后,面临着暂停上市的尴尬境地。加上其2009年前三季度依然维持4025万元的巨亏,保牌便成了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种动机足以让人理解波导股份合并范围的变动,但合并范围的变动毕竟只是权宜之计,难以将积重难返的波导手机拉出泥潭。另有新闻称,波导股份可能会利用宁波市政府想要把宁波市打造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计划,涉足太阳能产业,这也许会令这架昔日的战斗机在动荡和阵痛中实现平稳着陆。
资产减值准则下盈余管理论文
一、新资产减值准则产生的积极影响
1.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定期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进行判断。按照准则中这一规定,企业在对外报送各期报表时应按照准则规定对已存在明确减值迹象的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上市公司在中期报表时不计减值,待至资产负债表日时,一次性计提巨额减值。此项举措,可以有利于投资或潜在投资者充分了解到该上市公司各个时间段的经营状况。
2.进一步完善了披露要求
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原则、计提的原因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描述,此项措施不使资产减值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空间扩大,而且也减少了依托于主观、需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会计估计,有利于减少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新资产减值准则产生的消极影响
1.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
经济后果背景下盈余管理论文
1会计准则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技术手段,能直接影响经济成果。而对于其所造成的经济后果而言,则是会计报告在出台之后可能对相关投资者、政府以及企业的实际决策产生影响的一种行为,而这部分团体单位在受到影响之后又会对其它团体以及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这种会计准则的出台以及变化将直接对社会中不同主体以及利益方的分配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这种由会计准则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也会使会计准则不再仅仅是一种生硬的会计工作标准,而成为了对于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关系间的良好调节基础。当会计准则出现变化时,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活动产生影响。另外,会计准则也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企业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规则,这种对外报告的实质是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会计准则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并以此对不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利益格局产生影响。
2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同盈余管理间的关系
盈余管理是我们在实施会计报告过程中,为了获得局部或者个人利益所采取的系列活动。同时,对于会计准则来说,因为其发生改变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则将直接对相关企业、个人等利益集团产生影响,而正是这种特点的存在使我们在对其制定以及改进的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很多方利益集团的关注。可以说,会计准则的变化,将直接对经济利益的分配产生影响,而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对会计准则进行更好的制定,保护我们自身的利益,在我们对其制定时经常会出现不同利益主体干预制定的情况。可以说,哪一方掌握了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就能够帮助其更为简单的对当前的利益格局进行更改,并在结合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去制定更利于本部门、本行业的会计准则。而在其制定权方面,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不同的做法,部分国家会由政府的相关机构进行制定,另外一部分国家则会由民间团体对其制定,但是,无论我们选择的是哪一种方式,都有可能出现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制定权的争夺而制定出利己而不利人的准则,并出现了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失去中立性目标的情况,而正是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为相关的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3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对盈余管理治理的启示
通过我们上述对于会计准则更改产生经济后果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会计准则在制定以及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盈余管理的情况,并可能出现通过会计盈余情况对部分投资人的决策产生误导、出现个别团体获取私人利益的情况。而要想能够对这种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遏制,就需要我们能够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入手,以此来尽可能的降低这种准则不公平情况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并在最大程度保证会计准则所具有中立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准则中空白地带以及可能对我们会计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的空间。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提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
农业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一、农业企业现状分析
农业上市公司的产品具有弱质性并且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为了提高经营效益、降低风险,农业上市公司大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尽管采取了多元化发展模式,由于受到农业自身特点的限制,农业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削弱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理所当然会在其偏低的会计盈余上进行粉饰;或者为了获得政府补贴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提高其会计盈余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农业企业盈余管理动机
(一)内部动机
1、农业行业弱质性的特点。
农业对自然高度依赖,容易受到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加之基础薄弱,使得农业具有弱质性。尽管政府极其重视与支持农业的发展,投资周期长以及投资利润低下、多元经营决策失误、主营业务衰退等问题,使得农业企业整体业绩欠佳,因此农业企业的管理层为了提升业绩或者面对监管的压力有充足的理由进行盈余管理。因而,可以认为农业行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盈余管理的发生。
2、农业企业筹资困难。
会计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论文
一、新会计准则对旧盈余管理方式的限制
(一)存货计价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的存货计价方式上不再包括“后进先出”法,而“后进先出”法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是,当物价上涨时降低企业的当期利润,而当物价下降时恰恰相反。它以最近购进的原材料价格作为成本核算的基础,与历史缺乏对比下,这也为管理层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对其的取消,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减少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二)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是重要的而且高效的盈余管理手段,旧准则在这方面没有限制,导致管理层可能出现某些年度大力计提资产减值,然后在其他年度予以转回,从而将利润在不同年度进行分配,上市公司也可以利用这一手段避免退市。而新的会计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上予以禁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利用此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
(三)公允价值操纵进行盈余管理
公允价值的手段也是操纵利润的手段,尤其是在长期股权准则实施后,被广泛地运用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新准则在这个方面给出了一定的限制,例如要求企业合并中出现的支付对价与账面净值的差额直接调整资本公积,而不是通过利润进行调整;另外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诸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计量时,也有着严格的限制,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价值公允且可计量,否则不得采用。
新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1公允价值
此次准则变化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规定了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并改进了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企业需要对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
1.2财务报表列报
财务报表列报的变动主要为“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首先,在资产负债表编制中,企业设置“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进行会计处理“。其他综合收益”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分离出来,从而在所有者权益类的库存股和盈余公积间增加“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其次,利润表编制中“,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区分两类。在合并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分别列示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总额中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中。最后,在公司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列在“每股收益”之前。
1.3职工薪酬
企业内部控制盈余管理论文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关系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司体制大部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根本利益不同,所以经营者利用其自身存在的优势,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满足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使得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盈余管理的存在使得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下降,长远看来会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的制度,它能有效的压缩经营者的盈余管理空间,既能保护股东的利益,也能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提供真实财务信息的基础。企业执行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一定会对应低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如果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很高,那么企业的内部控制一定存在着问题。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影响深刻。
二、国内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美国国会为了规避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来进行利润操控、财务舞弊,挽救例如安然在内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事件对美国股市造成的不良影响,重新树立投资者的信心,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是涉及证券市场监管、公司治理、会计监管等多方面的重要法案,被认为是对美国的会计界和商界影响最大的一次立法。它完善了以前立法上的很多漏洞。其核心条款规定:只要是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无论国内国外企业,都要建立非常细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需披露重大缺陷。这无疑突出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2004年美国接连出台了COSO新内控框架,进一步提高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在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看法基本一致,《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是研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分水岭,在该法案颁布前,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是自愿披露的,所以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很少,可是在该法案颁布以后,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要求强制披露,关于内控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相应增加,且看法基本一致,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企业盈余质量相对较高,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与内部控制完善的企业相比非正常应计利润明显不同,即企业的盈余信息与企业内部控制有紧密的关系。
2.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出台相对较晚,在2008年,由我国的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五部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了企业应当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并且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在2010年相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正是因为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推进了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虽然外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但由于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相对较短,且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较差,所以,我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本上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存在联系,且内部控制会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越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详细的企业其盈余质量越高。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无关,产生这种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所以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并不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资产减值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一、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1.1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我国经济正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我国的资产减值理论的研究是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1)资产减值的概念。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资产的本质,当企业的资产不能达到企业预期的经济利益或不能继续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该资产便不能以原账面价值确认或不再确认,也就是说该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做了明确规定,即当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其差额便为资产减值。并且规定了企业预计资产发生的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能恢复,只考虑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影响。(2)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资产减值准备是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它的可回收额的时候企业需确认的资产的递减额。当资产可能减值时,企业会估算该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比较账面价格和可回收金额,按低的一方来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可回收金额的部分为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情况,同时应将情况如实反映到会计报表中。
1.2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1)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解。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相关准则的基础上,对企业对外曝光的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会计盈余,受会计准则的约束。盈余管理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可是在我国,其表现出的正面作用远远小于其负面影响,企业过度盈余管理歪曲会计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规避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刻不容缓。(2)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企业一旦能够上市便可以获得很高收益,于是为了成功上市或为取得更高的发行价格,企业会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企业在向银行借款融资时,一旦没有达到债务条款中的要求将会有很高的违约成本,所以企业发现财务指标中有偏离债务条款时将会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高层管理人员发生人员变动时,新上任的管理者通常会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使公司看起来在他接手后有很大的改善。同时,企业为了达到我国的监管部门的种种严格指标也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目的。
二、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2.1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影响盈余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