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学校管理创新浅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走班制学校管理创新浅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走班制学校管理创新浅论

[摘要]

随着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行,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开始由固定的行政班走向流动的课程班,走班上课成为大势所趋。这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必然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学校管理必须同步进行相应变革,才能保障“走班制”的顺利实施。本文以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走班制”实践为例,从学生学习方式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创新、学校资源管理方式创新三个角度予以初步探讨。

[关键词]

班级授课制;走班制;学校管理;创新

一、“走班制”实践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结合上海实际,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改革“本市现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改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是《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之一。高中学生在完成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三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实施方案》提到,“逐步探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向不同年级学生开放、提供两次及以上考试机会的可行性”。照此方案,未来学生选择三门等级考试学科的组合形式会有二十种之多。面对这样的教育变革,普通高中学校可以从哪些角度突破传统高中的教育模式?学校如何安排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能够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提供多种培养可能?高中阶段是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生理发育角度看,它是青春期发育的最后阶段,人体内的组织与器官的机能逐步达到成熟水平,是走向成年的过渡期。从心理学角度看,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步进入心理断乳期,即摆脱他人控制,树立自我形象的愿望逐步增强。进一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这个时期仍然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阶段,高中生有比初中阶段更富逻辑的想象力,高中生的记忆更多向有意义记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都强于初中阶段。从学科学习结构角度看,高中是所有基础学科综合学习的全盛时期。高中生的这些发展特点,既对机械、规定性强、全体同步的传统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挑战,又为创新教学组织形成奠定了身心发展的基础,走班制教学于是应运而生。

二、“走班制”的内涵与外延

“走班制”,顾名思义,就是采用“走班”的形式,使学生移动到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授课教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的班级中,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等都是不同的,同时,“走班制”广泛地影响学生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中小学中普遍施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大规模集中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效益高。同时,行政班还有便于管理,具有班集体凝聚力等优势。而“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给人以“乱糟糟,闹哄哄”的初步印象,却比行政班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走班制”符合“因材施教”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个性需要,自主决定每一学期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学习进度的安排等问题,学生的课表是个性化的。另一方面,“走班制”将学习规划与管理的权利归还给了学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能力。

三、“走班制”国内外实践研究现状

“走班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差异,以及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持续追求。对这一理念的追求,可追溯到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施。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能力分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差异化的教学。但分层教学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准确评估和测量学生的能力?在分层教学后,如何克服所谓“差生”的自卑心理?分层教学因这些问题而陷入低谷,而“走班制”作为分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崭露头角。中学实行“走班制”源于美国。“分层走班制教学”与“小班化”教学相结合,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较好的作用。美国普通高中将课程划分为一般课程、大学预备课程、职业课程和荣誉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任课教师和研究方向。另一“走班制”的杰出代表是芬兰。芬兰学校都比较重视选修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学校提供多种课程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淡化班级的概念,有的还打破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进入相应程度的班级上课。在我国,普通高中用学分制和选课制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江苏的一些普通高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学积极开始了学分制和选课制的试验,这些学校大都集中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如上海试行学分制的学校有大同中学、晋元中学等,江苏省试行学分制的学校有金陵中学、海门中学和锡山高级中学等,还有天津的南开中学等。就“走班”授课的形式而言,目前比较典型的是选课走班教学和特长走班教学。前者实际上就是学校的选修课程模式,即学校设置一个统一的课程段,全校跨班级、跨年级选课。后者通常是一些特色教育学校的做法,即针对部分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之外的课程,以学生特长为前提,比如竞赛班、兴趣班、社团活动等。这两种模式并未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是“走班制”教学的初级形态。笔者学校实行的走班制教学,是包括所有高中阶段基础学科在内的走班教学,是全校全员化走班,是一种打破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形式,按课程内容类型、层次重新编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及现有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入相应的教学班,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游走于各个教学班,所以该教学组织形式被形象地称之为“走班制”。[1]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滚动性分层。处于进行性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其学习程度是动态变化的。在走班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升到高层次的教学班或者降到低层次的教学班继续学习,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进取的主动性和紧迫感。(2)非固定班级。走班制突破以往固定行政班教学之樊篱,学生以知识基础和兴趣为立足点和着眼点,针对性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班上课,不固定教学班。(3)流动式学习。走班制强调“走”的流动过程,学生在相应层次的教学班学习,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和教师,无疑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拓宽了沟通交流渠道。(4)多样化课程。走班制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并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走班制下学生课程选择多样化最直观的体现是“一生一表”,即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2]

四、“走班制”下的学校管理实践创新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走班制的教学形式首先打破了固定学习伙伴的格局,学生每节课都会辗转于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课堂不断处在流动变化之中,既带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又让他们有了更多与同龄人和不同风格教师交流合作的机会。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无疑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体性成长。

1.外在学业压力减弱,学生内驱力得以增强

由于教学评价的客观筛选功能,传统班级中总少不了被筛选出来的“学霸”,他们的存在给其他学生形成了外在的学习压力。而在走班上课过程中,学伴是随着学生所选课程而变化的。学生在不同课程班级中,看到的优秀群体是不同的,而每个人在不同学科中的表现也有强弱不同,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对自己的接纳度会提高。学生和自己水平相近的人共同学习,来自“学霸”的压力减弱,学习的挫败感降低,学习信心会得到保护。就学习的内驱力而言,由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和任课老师,以及选择学习的研究方向,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自然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3]

2.改变固定班级中的追随习惯,逐步建立关注个体行为成长的意识

传统的行政班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班级归属感,每每接手新班级,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校和班主任会想很多策略,如通过军训整齐划一的训练以达到纪律性教育目标,通过体育比赛的竞争以达到凝聚一群不相识个体的目标,通过各项评比的分数以达到所有人服从一个规则的目标等。这些做法当然有利于班级建设,可是那些未能在这些关节点上有建树的集体怎么办?那些因为个人失误,给班级体扣分的个体是什么心态?这其中是否会造成一些学生只会模仿和追随集体行为,而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是否甚至会导致班级之间的情绪“对立”,形成狭隘的“集体主义”?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关注。走班制的实行,使一群人始终同步的状态消失了,追随的目标可能不断在变换,这就会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行为,关注自己内在的成长与发展,形成较为独立的自我认识和个性。脱离了传统的行政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培养并彰显自己的特长,对学生将来个性等方面的塑造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西方国家在“选课走班制”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实践已证明,走班制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成效显著。[4]

3.增强对他人的包容,有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承

流动的集体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他们有机会看到更多人的不足,也可以看到更多人的优点,还可以发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学伴,这种同学交往的动态环境可以让他们形成更多的学习共同体。走班还给学生更多接触不同老师的平台,在广泛的人群接触中,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的态度才会渐渐树立。这样的广泛接触,也有利于校园主体文化的传承,因为学生可能会在不同的空间看到同学们遵循同样的准则,行动教育的力量一定是更积极的。

(二)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

走班制促进了学生主体性成长的同时,无疑也给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整天停不下来”的学生,教师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授课学生群体多变,班级数额增多,班额多变,班级结构趋向松散。这些感受促使学校对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变革。

1.建立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走班制教学的前提是学生有选择,所以实施走班制就要求学校提供学生的各类课程具有选择性。这个选择表现在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类别。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研究型课程、特选课程和大学衔接课程四大类。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选必修的内容,且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为学生自选,高中阶段累计选择7个学程,每学程32—36学时(40分钟/学时);特选课程为学生自愿参加,部分利用正常教学周之外的课余时间;大学衔接课程主要提供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走班教学打破班级界限,实现了“一人一课表”。为便于日常管理,行政体制上编制了班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个行政班级是不发挥作用的,学校的二十几间教室没有以班级命名的,例如高一(1)班、高二(1)班,是以学科和教师姓名命名的,如语文教室王老师、数学教室张老师等。专业教室由教师自主布置,同时也是教师的办公、备课、答疑场所。设立学科教室之后,教室的专业作用逐渐得到发挥。例如物理教室里摆放了机械动力实验仪器,化学教室中放置了分子结构模型,同学们随时可以根据新学的分子结构反复拆搭,政治教室有了定期更换的时政新闻,语文教室多了书架、书摘和习作展示等。同时,课桌的摆放形式也由教师根据授课需求,更加自由地进行组合。这样的专业教室比传统班级教室更强调学科的专业特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需求。专业学科教室的布置和板报、墙报内容拓展,也为学生了解大学专业领域和选择未来的学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建立多元融合的学生评价方法

走班制表面的松散最怕迁移到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态度的松散,所以需要学校建立严肃认真的评价办法。面对仅200人左右,却有38个不同的学科教学班的状况,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学业表现,使用客观数据记录办法,通过等级划分和学分绩点的方式评价;另一种是综合素养表现,使用文字实录和描述办法,给予写实性评价。学业表现又根据课程分类而不同,基础课程中的语文等九门高考和会考科目分A、B、C、D、F五等十一级评价,需要考量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以学期为单位总评并确定补考。拓展性研究型课程有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采用优秀(A)、合格(P)或不合格(F)三个等第区分,另一种是采用合格(P)或不合格(F)两个等第,不合格者不予补考,成绩照实记入本人档案。特选课程和大学衔接课程不以等级评价,主要作为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指标,所以用是否参加活动计划和项目的方式记录学习情况。学分绩点的评价方式保证了每个学生成绩的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在系统中更改成绩,否则会造成其他人成绩评价的变化。该评价主要用于基础型学科。综合素养的写实性评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全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活动内容,例如学校专项培养计划(菁英计划)、修学活动、学术论坛、社团课程、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等,以文字描述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为主。二是记录学生一学期取得过的校内外各类成就,例如担任社会职务情况,获得的荣誉和奖励等。三是教师的综合评估,包括班主任和导师评语,根据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具体表现予以肯定,并提出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建议。

3.强化课程班管理制度,人人都是班主任

多层次课程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综合理解、拓展研究和体验民情、社情、国情的丰富机会,可是在教学管理上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因为走班上课,学生将“学无定所”,每节课都必须换教室,为此教学上必须强化课程班管理,任课教师在自己任教的课程班中,既负责课堂教学,也负责班级管理,例如规定收发作业的方式、打扫教室的时间、学科教室的布置、教室座位的编排等。由于每个课程班级的学生不像行政班级教学那样,有统一的班主任管理,所以任课教师也必然承担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工作和学生的个别指导工作。教学方式的变化,要求老师提升自身素养,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全面了解和个性指导。

4.编制三维课表,实现生本化教育

走班制教学使学生一人一课表成为现实,学校的课表编排中除了考虑教师、教室、学生选课三个维度,还要考虑各学科的周课时数和班级人数等因素。为此,编排课表时,必须采用不同科目相互搭配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科的周课时数,排课时首先要采用周课时数一样的原则,例如数学课与语文课周课时都是3节,它们可以搭配在同一时段排课。又例如,英语课周课时也是3节,它可以和周课时2节的地理课以及周课时1节的艺术课搭配排课,以此类推。

(三)学校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

就此,走班制是否可以全面铺开,它的实施对学校资源有什么要求吗?应该说,它需要对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

1.改善硬件设施,特别是各种教室、自习室的资源

以一个年级200名学生为例,正常分班是5个教学班,可是,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后,出现了38个不同的常规学科教学班,学校的二十几间教室不再以“高一(1)班”“高二(1)班”这样的方式命名,代之以“语文教室”“数学教室”“英语教室”这样的名称。虽然38个班级不可能同时上课,但是学科教室的特点,让学校必须保证不同学科不交叉,对教室和教师的需求也增加了30%左右。走班制带来的课程选择性,使得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也发生变化,在三维课表的编制中,不同时段都会出现有学生自修的状况,这些学生如何管理?到哪些教室去自修?所以,需要学生有公共学习的空间,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这是在行政班级日常教学中不会出现的问题。由此,必须对学校的教学硬件资源予以重新分割、优化。

2.学校管理要更多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导及服务环节

与传统学校的学生管理相比,走班制教学碰到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抓不住学生”“找不到学生”。以笔者学校为例,最初设置了行政班级班主任,后来发现某些班主任可能上了一个礼拜的课,只能见到自己班级中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的学生,平时有事情也无法像传统学校那样到班级教室找学生。为解决学生管理问题,学校设计并实施了班主任和导师的双轨制管理。导师与行政班级的班主任相比,管理的人数少,一般一个导师负责8—12个学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点到点”的关注。导师制作为走班制教学的重要载体和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其完善化构建与科学化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5]由于行政班级分散,原来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各类常规评比,比如卫生、纪律等便无法统计,而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于是笔者学校实施全覆盖德育,每周有一位老师对全年级同学做上周或是近期学生规范讲评,结合学生入校时间,讲解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达到教育口径一致。之后,再设立班会课、导师课等校内德育课程,配合学生社团、科技小组、运动队、合唱队、乐队等课外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落实行为规范。从走班制教学的长期发展考虑,学生以个体为单位的活动会大量增加,校园生活的个性化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所以笔者学校设立专门的学生服务机构,用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权益和公共事务咨询、办理。如学校的学生事务工作组,目前正在尝试建立关于学生学业发展和个性成长之外“一站式”学生服务的模式。

五、问题与挑战

走班制的教学形式首先打破了固定学习伙伴的格局,让学生有了更多与同龄人交流合作的机会,让课堂不断处在流动变化之中,持续不断地带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同时,多层次课程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综合理解、拓展研究和体验民情、社情、国情的丰富机会。走班制教学无疑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一次深层次改革,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授课形式的变化,还带来了教育理念、学生学习共同体、学科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后勤保障、学生福利、教师评价、综合素养培育等全方位的深度变革。毋庸置疑,笔者学校在实行走班制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由于行政班级打散,原来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各类常规评比,比如卫生、行为规范等便无法统计,而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学校该如何管理?取消行政班级授课会改变班级的管理形式,比如没有班级教室,没有统一的课代表收交作业等。老师“抓不住学生”“找不到学生”。第二,“走班制”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提出了新的挑战。走班分层教学无疑会加大任课教师的工作量,首先体现在课程班级增加带来的课时增加。分层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练习、课后指导,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和课外辅导时间。行政班级消失带来的任教班级管理工作增加,传统学校中班主任的部分职责分散转移到全体任课教师身上,例如教室的管理,收交作业管理,学生学科成绩指导和沟通等,需要老师的责任心更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们遇到的新的难题。

作者:虞晓贞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马辉辉.走班制的实施与注意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2).

[2]鹿星南.走班制:内涵、问题与改进[J].教育导刊,2015(11).

[3]杨琴.美国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4]郭方玲.“走班制”:让课堂教学唤醒学生的尊严[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

[5]章全武,王润.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落实走班制教学的挑战与超越[J].湖北招生考试,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