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管理校本慕课建设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校管理的角度,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考察对象,结合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兴起的背景,分析与总结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加强课程管理的保障、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校本慕课;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程应用
1问题研究的背景
1.1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
近年来兴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课程形式为网络课程,学习对象面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文件中提出了“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继续建设80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广泛共享,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走在一条“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道路。本研究中提到的校本慕课(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的概念是MOOC与CLASS-ROOM的结合,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小规模学校教育融合的产物。课程为学校或班级定制,更加适合学校教学的需要。它鼓励将课程结构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由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和相关教学资料构成。授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构授课计划、课程设计等。
1.2基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研究
基于学校管理,即从课程立项建设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新的课程改革形式促使课程建设管理运行模式的创新。通过课程申报立项、课程遴选评审、课程特点总结等,促进课程立项指标的不断改进;通过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中期检查与期满验收等阶段性督查,了解与总结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从而从学院层面提供保障与支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督导听课、教研室研讨、教师座谈、学生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协调解决,与任课教师共同总结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做法,与其他老师进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2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笔者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立项建设的10门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情况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与分析课程建设在阶段检查、翻转课堂试点等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1重资源建设,轻资源应用
我国高职课程的发展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多个阶段,一直被诟病为重建设轻应用,校本慕课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校本慕课的建设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根据后台数据显示(见表1),各门课程均完成了课程章节的资源建设和任务点(学生完成任务点才可通过课程)的设置,且每个章节中包含了视频、音频、图书、文档、作业、测试等多种形式的资源。然而资源应用情况不甚乐观,除了移动软件开发、电路与电工技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的讨论数、回复数在100以上,其他拥有2个班级及以上(每班均为40人左右)课程的讨论数仅为50及以下;课程的月度访问数最高时期为200多人次,最低为0,且时间段较为集中,多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由此可看出,网络学习平台目前已完成资源建设,但资源应用较为匮乏。究其原因,首先受传统课程建设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程网站的展示功能;其次,慕课、翻转课堂属于新生事物,在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教师缺少成熟的案例参考;再加上尚无慕课建设的统一标准,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另外,学院的慕课建设仅仅经历了一年的建设期,时间比较仓促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2.2尚未发挥网络学习平台的各项功能
课程建设依托的网络学习平台集成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互动、答疑和管理等功能,包括以课程为主线,高度整合校内、外的所有资源;以课程为中心,展开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课程章节编辑使用类似word的慕课编辑纸,支持多种类型的资源上传,操作较为简单;可作业和测试,可发起讨论与答疑;可帮助教师进行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改革;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然而慕课建设的现状为资源类型较为单一,多数为视频和课件,而音频、图片、图书等较少出现,习题、试卷较少,且资料分类较杂乱;学生在线测试、学生学习进度监控等功能也使用较少。究其原因,首先教师们缺少长期持续的平台培训,或者说已有培训未满足使用过程的需要;其次,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无法熟练使用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同时,受传统理念影响,教师们将平台仅仅视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再加上日常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在此投入精力少,疲于应付。
2.3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无法完全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翻转课堂已于2014—2015学年第2学期陆续在60多个班级内实施,多为大一学生。课程对部分内容进行翻转试点,教师根据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制定与调整线下课程设计。翻转课堂的实施多为教师布置线上学习任务单,线下课堂中教师强调重难点、布置课堂练习任务、学生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随后又一次回到线上讨论、线上学习。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少部分学生不提前观看视频、完成作业,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的现象。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并不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若小组人数过多会导致不想学的学生依旧缺少学习动力、滥竽充数;若小组数过多会导致部分小组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如何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网络学习的掌握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从而更好地兼顾每一名学生,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值得教师们积极思考。
3关于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的进一步思考
3.1加强课程平台运行与使用的信息化保障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借助于网络学习平台,平台的运行、管理、教学需要稳定的网速、齐全的设备、便捷的技术指导等保障支持。首先,学院层面应与移动、电信等网络供应商合作,根据学院的人数、机房数、个人电子设备数、网络覆盖率等因素共同设计一套学院上网需求方案;其次,为了更大程度上方便学生学习,加强机房的设备更新维护,提供免费学习机房,提高机器运转效率;最后,加强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3.2健全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对教师各方面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首先,课程应在学院教师之间进行共享,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彼此借鉴课程应用过程的问题解决方案;其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再次,组织课程建设专家进行课程检查,指出问题,分析与梳理原因;最后的评价对象应是课程开设的主要对象和直接对象———学生,设计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可以从学院宏观层面,也可以从课程微观层面,以确定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平台各项功能等。问卷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效果和平台学习使用两个方面,平台使用内容可包括平台使用频率、学习时间、平台操作的熟悉程度、平台互动区使用频率、平台功能有何改进之处等;教学效果内容可包括通过平台学习个人的提升程度、教师对平台的利用情况、教师提供的资源情况等。
3.3推进网络学习平台效能最大化
网络学习平台是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与资源应用主要载体。首先,教师自学平台操作手册,熟悉掌握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现有功能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核,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成效,发挥教师监控功能;同时,成立由学院教师(熟悉使用平台的)、网络平台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支持小组,为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其次,督促学生利用平台,保持学习高度清醒、知己知彼,而学习的时候,自知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自知花费的学习时间;自知每天进度排名和耗时排名。最后,学校定期举行平台培训,了解新出现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同时定期搜集教师使用反馈意见,根据意见的可行性对平台功能进行调整。
3.4加强课程教育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保障
在线课程建设需要改变原有的课程设计、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从而改变原有的课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对授课计划中线上线下教学的内容、时间进行调整,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重新编排,都需要教务管理部门在日常教学运行工作中及时配合,如根据课程学习需要调整排课顺序、改变授课计划的审核方式等。同时,为有效监控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应联合质控部安排督导将听课重点放在实施翻转课堂改革试点的课程,了解备课和课堂教学情况,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总结教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重点关注立项建设在线课程课时量的调整。最后,对实施翻转课堂试点的在线课程的应用成效及时总结反思,采用课程负责人自我总结、课程负责人定期交流、教务处跟踪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4结语
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慕课、在线开放课程,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管理者,所有的工作要始终坚持高职院校“育人”的首要宗旨,一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推进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作者:吴睿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徐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27-30.
[2]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83-86.
[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3-131.
[4]张春平.基于“慕课”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4(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