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共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构建
1.构建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有效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其运作机制要坚持以下原则:在学校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教师,他们的心理状态、教学素质对学生和学校都有很大的影响。学校构建健全的人文管理体系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有效发挥作用。学校领导要走进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多与教师学生沟通交流,使严肃、无情的管理变成充满感情的人性化管理。学校领导尽量做到关心引导教师,给与教师足够的信任与支持,对老师的工作给与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当发现问题时,领导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工作。构建领导与教师之间融洽和谐的工作关系。多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双方相互理解、思想一致,以便于开展工作。在这种人性化的管理环境中,教师可以对工作投入满腔热情,使领导管理教师达到最佳的效果。尽量满足教师的物质、生活、精神需求,营造一个愉悦的人性化环境。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智力、体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校教育主题中的执行者,在学校的管理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参与意识。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重要双重身份,学校用采取有效措施使教师参与其中。首先学校应该让教师了解学校最新动态及其中的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具有知情权,以此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中来。其次是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最后是调动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给与教师足够大的教学空间,使其能够自由教学、创新教学。
传统的教学不止拿分数的高低衡量一个学生优劣,学生的考试分数也成了衡量一个老师的标准。单单以学生的分数评价一个教师是不科学的,使教师和学生均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衡量标准,评价一个老师的优劣可以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的评价综合考虑。以此来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敬岗爱业更为人性化。这种多元化的测评更能提高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2.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废弃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首先了解存在学生于中的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此一来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教育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其行使权力、履行义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生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强自我控制意识,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并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要尽最大可能的发掘学生的潜能并使之得到发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充分理解、尊重。教师更要了解、关心学生,在心里、生活、学习中多关心引导学生。
在学生、教师间建立彼此理解、相互尊重、民主和平的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求职求学路上的伴侣,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学生是一个有感情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性格、追求、梦想。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权利。学校配合教师发现学生的价值所在,创造有利条件使其价值有所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多彩的个性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多元化、科学化的衡量一个学生,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及否定,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加强学校的人文精神教育,营造一个平等、创新、竞争、兼容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得到发展,更能加强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独立等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熏陶下,能够提高自主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总结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能够使学校健康和谐的发展,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胡新华 单位:山东省烟台黄金技工学校
第二篇
一、抓落实要思想要到位,要把握政策,领会上级精神,从思想上重视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到改革的关键所在
认识不深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决策的落实,如果只图形式,不图实效,只靠开会定决策,不在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充其量最多只能欺上,连瞒下都不可能,就根本谈不上改革,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学校工作也就没有起色。所以,改革就要愿干事情,有想干成事情的责任心,有敢于开创新局面的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在具体的操作中将制度落到实处,才能给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二、要有胆略
改革工作能否落实到位,能否见到实效,关键要看有没有敢抓敢管的魄力。管理机制改革要改变过去一些陈旧的、不利于学校发展的章程,还要触及一小部分人的个人利益,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得有一个让老师适应的阶段。改革初期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就要有知难而进、不怕风险的闯劲和不怕“伤人”的硬劲,有敢于碰硬的魄力。
在具体工作中,要善于通过强化领导责任和目标管理职责,促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落实上。比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就应抓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习惯。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教师考勤制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班队常规管理等制度。
其次,要确立一些相应的评价方案,由分管领导组织实施。设计一些相应的评价表格,如教师出勤日查月累学期总评的评价表,教师出勤评价表和汇总表等;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日查月累学期总评的评价表,教师计划、总结拟定与撰写评价表,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及辅导评价表,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评价汇总表等;班队常规管理日查月累学期总评的评价表,学生一日常规评价表,教师班队会、课外活动、家访活动评价表,教师班队常规管理评价汇总表等。这些评价表格必须充分体现可操作性、实效性、人本性。
再次,要定人定期地开展检查评比工作,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制度实施的长效性,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最后,要及时总结,注重终结性评价,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长记录袋,展现教师成长轨迹,切勿虎头蛇尾,草草收兵,为年度考核积累第一手有效资料,真正做好年度考核工作。
三、抓落实需要好的机制
好的管理机制既是对落实者的约束,又是对落实者的激励。因此,在机制改革中既要发挥监督检查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机制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一种手段,应当很好地运用,该奖的要奖,奖出士气;该罚的要罚,罚出痛感。奖罚分明,工作才有力度,才能使人信服,领导班子才有感召力。要坚持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学校领导检查、班组检查、学生检查等多种形式,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比如卫生检查,我们学校的做法是:让学生组成一个检查小组,每天早晚两次对学校的环境、教室、宿舍以及各个角落进行检查打分,每周汇总通报,学期结束,根据总表对班主任进行评价。要用制度的手段对落实的总目标进行科学分解,使每个人的目标成为实现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以目标为基础,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做到有职有责,用制度来规范落实的行为。只有这样,抓落实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我们只要持之以恒抓过程,善始善终抓结尾,一环扣一环,一抓到底,我们的事业才会出成效。
作者:韩起飞 单位:肃南县大泉沟学校
第三篇
一、要培养骨干,善于用人,管好队伍,实施效能管理
1.要善营人力资源。学校的领导者要打造出业务精干的管理团队,就要善于挖掘和经营学校的人力资源。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搭建研修提升、迅速成长的平台,创设岗位练兵、崭露头角的契机,选拔骨干力量充实到学校的管理团队。
2.要关注个体差异。学校实施效能管理的过程,也是对“人”做工作的过程。不同的教职员工,其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和学习、工作阅历也不尽相同。领导者和管理层有必要花费点时间和心思,从教职员工的行为、动作、眼神、语言、思想等方面去了解和判断其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对思想单纯、服从性高的人,可以实行直线管理;对于过于敏感、阅历丰富、富有团队精神的人,可以实行双向管理。做足了“人”的功课,我们在排兵布阵、分解任务时,就能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在沟通交流时,就能有备而去,游刃有余;在批评奖励时,就能拿捏得当,令人心悦诚服。
3.要消除负面效应。学校的管理层犹如一座金字塔,如果塔基(教职员工)坏了,顶上(学校领导者)再好,也会摇摇欲坠。所以,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不能只严格要求自己,更要严格管理好自己的教职员工,对于师德败坏、师风不正、师能低下者绝不纵容,要坚决打压歪风邪气,按章办事,严厉惩戒。
二、要确立目标,制订标准,监督评价,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
1.要制订工作标准。领导者要规划长期发展的远景,确立近期的奋斗目标。管理层要集结群体的智慧,基于校情,围绕目标,以师生为本,对学校的德育、教学、教务、科研、安全等工作提出质量要求,制订可操作的工作标准。
2.要落实监督评价。学校实施效能管理,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公正透明的奖惩制度,就难有出色的工作绩效。学校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合理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监督机制(自我管理+民主监督),正确发挥监督与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3.要讲究轻重缓急。学校实施效能管理的过程中,有时也要讲究“轻重急缓”,甚至可以“抓大放小”,不必在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耗费过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管理层做事要看大原则,先处理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务,甚至可以集中火力“猛攻”,否则团队的精力容易分散,一旦迷失努力的方向,创造力也会逐渐枯竭。
三、要激发潜能,刚柔相济,三治并举,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1.要激活职工潜能。学校在实施效能管理时,要把握教工情绪的“晴雨表”,发挥良好人际关系蕴藏的正能量,尊重教工、理解教工、关心教工,使其确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信任,形成“向心力”,以满腔热诚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也要深入、细致、持久地开展师德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工作,树立教师正确的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2.要刚性人本相济。学校实施的效能管理应该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服务人的现代管理,要在刚性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之中融入柔性的“人本化”管理,坚持以师生为本,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学校要广开言路、广纳群谏,与时俱进地修订规章制度,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学校要凸显教职工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人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通过校务公开和教代会对学校工作进行审议和监督,全面实行“民主监督体制”,衡量管理目标的达到率,客观评价学校的管理效能。
3.要法德情相得益彰。学校实施效能管理必须依法治校,但在法治过程中也要注意发挥出德治与情治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要时时、事事、处处率先垂范;要换位思考,在布置或检查工作时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以不同的目标去培养和评价不同层次的教师,让教师人尽其才,显露身手,尝试成功,体验幸福感。当法治、德治、情治三治并举,领导者与管理层就能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使法入心,让法导行,法、德、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管理效能也总持续平稳在高位状态。
作者:叶泽军 单位:厦门市第三中学
第四篇
一、改革内部管理制度
对一所学校来说,科学管理是关键,制度、措施的落实是保证。只有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职业教育不同时期的要求,对所执行的规章制度及时进行改革和修订,才能确保师生按照学校的规定有章有序地开展工作和学习。规章制度的出台最终要落实到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所以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的实际;二是要符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是要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四是要保障学校办学的特色。对此,我校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成效显著,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是改革人事分配管理制度。为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校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将学校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工资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实行教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并确立了收入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原则,激发教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做到“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意”。同时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努力实现学校、企业技术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合理流动,实现校内外教师、专兼职教师良性竞争的局面。其次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聘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学校精简了部分科室,改革了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陈规旧制,设置了符合实际需要的职能机构,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教职员工实行全员聘用制,环节干部竞聘上岗;制定了比较科学的考核与考勤制度及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对教职工实行部门目标考核与年度绩效考核相结合,严格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年终按照考核结果给予奖惩,有效激发了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行为上缺乏规范意识和良好习惯,已经是各学校不争的事实。所以只有帮助学生认清中职教育形势,转变观念,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意识,就要创新育人模式。对此,我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求,近年来,我校坚持“瞄准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校企合作,引领专业发展”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了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制订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行动导向学习的课程标准,健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组织管理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制度等,实现了与企业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校还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对部分专业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使企业从招生、培养、实训、就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学校与企业全面联系、紧密合作的良好局面。我校现在已于蒙牛集团、伊利集团、河套酒业集团、TCL王牌电器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天川车业、京能集团内蒙古岱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国际软件园、北国之春等十几家区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不但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加快了我校管理改革创新的步伐;也促进了我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改变了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识,使家长、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更高了,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针对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行为习惯难以规范的特点,我校将军事化管理引入校园,经呼和浩特市军分区批准,成立了自治区首家职业教育青年军校,对在校生实行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学生日常管理严格按照“职业教育青年军校”管理制度进行,并通过入学军事训练、国防教育、部队优良传统教育、军容军纪养成教育、以及日常军事训练课等,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不畏艰难、严谨求实的军人作风和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了组织纪律性,毕业生深受家长和用人单位好评。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从业教师的专业素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首要工作就是要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我校原来是一所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的学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素质较高,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对企业岗位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技术研发能力等,针对学校师资队伍现状,面对转型后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对此,我校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鼓励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充电,提高学历层次、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学校每年提供一定经费支持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培训和继续深造;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师资培训,同时不断加强校本培训,每年举办一次教职工教育教学培训班,通过聘请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师德讲座或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现场观摩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学期分专业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加社会实践,与企业技术人员学习交流,锻炼和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认知能力,并鼓励其参加本专业相应的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考试,着力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做到了有计划、有保障、有落实;同时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或专职教师,紧贴企业岗位需求,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一致认可。
三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的“青蓝工程”活动和“一对一”拜师互助活动,学校统一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各专业科根据实际情况提交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从课堂教学、教研教改、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做到了有评比,见实效,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四是每年定期开展教职工“发展、成长、创新”主题系列活动,内容涵盖全校性听课评课、教学观摩、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风采大赛、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演讲比赛、各类球赛、优秀主题班会评比等,并对表现优秀者予以隆重的表彰奖励,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特长,通过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学习和交流,调动了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展示特长、增进团结的目的。
五是规范管理,健全制度。根据目前职教形势,结合学校青年教师多、经验不足的现状,重点修订出台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本教材编写管理办法》、《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表彰奖励制度》、《专兼职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既规范了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又调动了教师教研教改、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对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提供了保障。学校还在转变教师职业教育观念,增强开拓进取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我校已拥有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已达到教师队伍的60%以上,这使我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宗旨落到了实处。
校园文化也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培育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必然要求。我校一直努力通过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来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展示学校的校风和校貌。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交流会、研讨会、观摩课、讲座、才艺表演、评比竞赛活动,使师生真正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形成积极向上、优美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抓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校园“文明工程活动月”评比、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还通过校园十佳歌手评选、专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百灵杯”大型文艺汇演等形式,给学生创造发挥特长、展示技能的舞台,对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热爱所学专业、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总之,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在管理上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考验,只有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转变观念,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在管理上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和实践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莅芳 单位:内蒙古经贸学校
第五篇
一、宽则得众
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因此,校长应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宽厚、温柔、敦厚是足够包容万物的。内心仁厚了,心境自然也就宽宏了,心境宽宏了,道路也就宽阔了,道路宽阔了,于人于已都方便了。对自已严格,对别人宽厚,是人与人交往的准则。校长要能容人,有雅量。首先,校长要容得下教师。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心理压力很大,天长日久难免有些怪异;还有些教师自恃有学问,敢与领导叫板,以显示自身的与众不同,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缺陷的表现。凡此种种,校长大可不必计较,只要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均可一笑了之。这就是校长的容人之量。其次,校长要容得下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动不动就把学生赶走,更不要伤学生的自尊。笔者曾给学校干部算过一道题,题目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每个人三年只犯一次较大的错误,平均每天几起事要处理?”答案是每天十多起。事实上,远远达不到这个数。这说明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是很高的。再次,校长要容得下事情。教育是有规律的,事物发展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有些事情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需要校长有耐心、能担住事,在合适的时候解决合适的事情。做到容人容事,大家自然心情舒畅,认认真真搞教学,扎扎实实抓管理,是为得众。
二、信则人任焉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即“诚”是自己成全自己,也就是人的本性使然,是真诚的人对自己的完善。“道”是自己引导自己,是自己在为自己铺路。自我完善是仁义的表现。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质也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校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失信于教师、失信于学生。诚信是学校与师生员工以及师生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落实,特别是如绩效考核工资的发放、联盟校的奖励、教师的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和外出学习等涉及切身利益制度的制定实施,事先要征求意见,广泛酝酿,取信于教职工;事中要严格遵守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让教职工放心;事后要阳光公示,公开透明,一律兑现。只有自身诚信,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三、敏则有功
“敏”是指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谋发展。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纷繁的、喧嚣的世界里,用静静的心看清世界,敏捷地付出行动,也是不容易的。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建功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至少应该做到两点:第一,要识大体,顾大局。校长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教育置于民生的首位,这就是当今中国教育之大体。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不是一所学校的教育。一个明白的校长,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执行国家的教育法规。要善于对学校发展加以分析考量,加以探究,坚决按教育规律办事。第二,要明大理,行大道。学校教育是光明正大的教育,无论怎样抓机遇,无论怎样谋发展,都必须把教育的尊严放在首位。校长应当是教育尊严的坚决维护者。以招生为例,每位校长都希望招到最优秀的学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然而,如果采用各种许愿的手法去拉学生,甚至更偏激的办法,就显得有些斯文扫地了。笔者相信没有一位校长不维护教育的尊严,只是需要唤醒自身在尊严方面的潜意识。
四、惠则足以使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每个中国人都为之欢欣鼓舞。目标清清楚楚,惠民实实在在,中国梦吸引了中国人。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只有让教师、学生看到实惠,经努力能得到实惠,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让教师得到实惠。校长要视教师为学校的财富和资源,并且是最核心的资源。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对教师的管理也应注意这一点,这是“仁爱”和“得民”的前提条件,也是“惠民”原则的现实体现。要满足教师的生活需要,关心教师的家庭境况,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了解他们的难言之隐,给予一定的帮助,从根本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也是他们决定去留及能否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客观条件。从精神需要来说,要重视教师的精神待遇。所谓精神待遇,是指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和被认可、受重视等。教师劳动的精神活动性质和为人师表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特别重视自我价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对工作成就的承认和赞赏。其次,要让学生得到实惠。
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权利给予尊重,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敢于进行感情投资,实行情感教育和情感管理。情感教育的前提是重视学生的情绪、情感等因素,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事。很多教育实践表明,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就充满生机,最终让学生因知识与能力而自信,因品德与行为而优越。让学生看到凭着自信心与优越感,他们的出路有多种选择,他们的前景无限广阔。惠则足以使人,是使人振奋,使人凝心聚力,使人攻坚克难,使人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校长一定要不断地为师生勾画学校的明天,确立一个又一个实惠的目标,而每实现一个目标,师生就能真正得到实惠,这样学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越办越好。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此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作为一名校长,无须也无能去行天下,但把这五个字运用于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总是有益的。
作者:胡进 单位:太原市外国语学校
第六篇
一、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根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因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可以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并可以熟练使用。此外,青少年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对网络的渴望更强烈,对新技术的掌握也比成年人快。网上信息良莠难辨,青少年容易受到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尤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中大量暴力情节逐渐淡化了学生的是非标准。在网络游戏中,学生们见到的到处是刀光剑影、枪炮轰鸣和死尸遍地。久之,学生们看到的仿佛不是痛苦,而是痛快,对暴力的态度也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是尝试。
由于年龄导致的认知能力局限,许多青少年认识不到网络暴力的实际后果,往往以此取乐。网络暴力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网络暴力受害者所承受的痛苦甚至要更多,而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青少年认识不到这一点。现在,动辄兴起的“人肉”搜索似乎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的娱乐方式,旺盛的精力、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再加上青春期的暴力萌动,使他们成为了网络暴力的主力军。此外,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认识问题比较直观、片面,判断是非能力及抵制诱惑能力较低,容易被外界复杂的现象迷惑、干扰,不能正确区分善恶美丑。因此,青少年容易盲目跟风,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终端、软件更新换代快,许多家长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上,时常落后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导致青少年可以在较为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使用网络。网络使得在校中小学生们的校外联系更为紧密,学校在放学后的监管上常常有心无力。这些因素使得青少年之间由于取乐、效仿、现实矛盾刺激等采用网络暴力手段,对同学或其他人进行欺凌,并得以迅速传播。
二、学校在制止青少年网络暴力中的作用
面对目前的网络暴力势头,一些学校不得不采取措施干预学生上网,比如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教室,要求家长限制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等。但这些措施即显得被动,效果也存在疑问。尤其是对于学生在放学后使用网络的干预,学校更是鞭长莫及。但是,学校管理在这一领域既不能缺位,也不能放松,有关管理手段也并非已经穷尽。总体看,学校应在教育、干预和矫正与救助三个方面多管齐下,有效管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我位置,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使他们清醒地了解现实,了解自我,懂得网络社会毕竟是一个虚拟社会而非现实社会,网上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不是真实的自我满足及实现。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的虚幻社会,抛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提高他们青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具体的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浏览信息丰富、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以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站等。这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愉悦身心,挤压不良信息的空间。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发校园网的德育资源,编纂、下载有关网络道德教育资料,编制道德教育软件,通过校园网开展网上道德教育。
目前,校园内从事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青少年的想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目前学校从事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德育教师,而德育教师通常只专注于传统道德教育,往往欠缺对目前网络生活的了解。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加大对德育教师的网络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网络道德教育的职责。及早发现网络暴力苗头,采取行动。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应对学生的网络交往保持监管,通过在微信、QQ、开心网、校园网、校友录、微博与学生相互关注、互为好友等方式,了解学生之间网络行为的动向,及时发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谣言、恐吓的传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缘由,如系网络暴力、欺凌所致,应及时干预、制止。对网络暴力加害者予以警示、适当惩戒,对受害者从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救助。
对于网络暴力加害者,一经发现,学校与教师应联合家长,对其行为进行训诫,首先要使其认识到,网络上攻击性语言或者传播隐私信息并非仅仅“好玩”,而是能够造成现实的伤害;其次,劝说其明确澄清谣言或公开表示道歉,尽可能挽回其行为造成的伤害;再次,视其态度适当限制其接触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等。对于受害者,学校、家长应尽量予以抚慰,帮其重建自信,向其说明网络上认为造成的对其孤立、围攻,许多情况下都是加害者通过匿名手段造成的假象。严重情况下,应密切注意受害者可能存在的自杀倾向,采取一切预防手段。
作者:刘家成 王永传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
一、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意义和必要性
1.增强多元教育责任主体意识
学校管理的主体应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和相关政府行政部门,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就必须让学校管理的各个主体增强各自的责任意识。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学校责任主体形式上多元与实质上单—相矛盾的情况。在长期形成的集权制度文化影响下,责任主体被单一化了。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有利于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提高其责任能力,强化其责任行为,从而使学校拥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高效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2.提高教职工工作满意度,构建和谐校内关系
教职工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管理本身也是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参与管理决策为“自下而上”的信息流通提供了必要的渠道,有助于消除干群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同时,教师参与制定决策也能消除其对某些新决策的抵触心理,提高对对决策的认同感,使决策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既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也有利于保证学校管理环境的和谐。
二、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主要问题
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职工参与管理决策却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机制不健全
教职工主要通过学校党团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如:党组织、校务委员会、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但不少学校,尤其是在中小学,这些组织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有些甚至有名无实。
2.教职工参与管理决策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决策的意识淡薄
在长期的集权制文化影响下,“官本位”意识影响了不少教职工,这导致不少教职工认为学校管理决策是领导的事情。
3.教职工参与的管理决策重要性不强
有些学校管理者为了体现其管理的民主性,往往让教职工参与一些无关紧要的学校管理决策,以此来满足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需要,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却不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独断专行。
4.学校管理者对于教职工参与管理决策的情境认识不深
阿露托和比拉科就参与程度与教职员工的满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把教职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分为三种不同状态:贫乏(参与得太少)、饱和(参与得太多)和均衡(参与得不多不少)。测试结果表明,参与程度处于均衡状态的教职员工正好是感觉最满意的一组,而认为自己处于贫乏状态或饱和状态的教职员工相对来说则不太满意。因此,学校管理者首要的是给教职员工提供恰当的参与机会,而不是一味地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
三、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情境分析
学校管理决策情境指在进行学校管理决策时所面临的情境,包括学校管理者的情况、教职工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学校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三个要素决定了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其中教职工所具备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学校管理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学校管理者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这一问题上,应该明晰学校教职工就当前学校管理决策而言,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面临的情境是否需要教职工参与决策?如需教职工参与决策,应积极鼓励还是允许但是限制呢?一般来说,影响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是否在教职工的“接受范围”之内、教职工是否具备当前决策必需的知识技能、是否和当前决策的结果有利益关系。所谓教职工的“接受范围”指的是,在学校管理决策中,有时候教职员工会毫无异议地接受管理者的决策,根本不会怀疑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西蒙认为“,在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心里都有一个可接受范围,在这个范围里,教职员工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命令,而不会质疑命令的合理性”。这一因素和其他两个因素一起构成了影响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相互组合形成以下五种情境。
情境I:在教职工的“接受范围”之内,无论教职工是否具备参与当前决策必需的知识技能,是否和当前决策有利益关系,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会产生影响,因为在这一情况下,教职工根本不会怀疑并且能完全接受学校管理者作出的决策,从降低管理成本出发,可以考虑没有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
情境II:在教职工“接受范围”之外,教职工具备当前决策必需的知识技能,也和当前决策的结果有利益关系。在此情境下,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因为教师具备了相当的决策能力;当前的决策结果也涉及到教职工自身利益,这使得他们关心决策的结果,保证了他们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共同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在此情境下,不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所引发的不满也是最强烈的。
情境III:在教职工“接受范围”之外,教职工具备当前决策必需的知识技能,但和当前决策没有利益关系。在此情境下,教职工参与决策可以,只是应该受到限制,因为他们有决策能力,但是因为他们和决策结果没有利益上的相关,所以积极性是有限的,无法保证他们能严肃对待学校管理决策,可能最终影响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此情境下,教职工无法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也会引发一定的不满。
情境IV:在教职工“接受范围”之外,教职工不具备当前决策必需的知识技能,但和当前决策有利益关系,在此情境下,教职工参与决策可以,但是应该受到限制,因为教职工缺乏当前决策情境要求的决策能力,但当前的决策与教职工自身利益有关系。由于缺乏和决策相关的技能,他们给决策本身带来的积极性是有限的,无法保证他们能科学地对待学校管理决策,这将最终影响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此情境下,教职工无法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也会引发一定的不满。
情境V:在教职工“接受范围”之外,教职工不具备当前决策必需的知识技能,也和当前决策没有利益关系,在此情境下,应该避免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因为教职工不具备目前决策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做到理性决策。当前的决策与教职工自身利益也无关,这使得他们不能科学地对待学校管理决策,最终影响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此情境下,教职工无法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也会引发一定的不满,应通过解释让他们了解决策过程,尊重他们的知情权。
四、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
影响学校管理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因素有很多,就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和情境关系而言,学校管理者在决定是否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多大程度上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之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正确的观念民主管理是前提,但是必须对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情境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只会走入误区,要么是违背了民主管理的原则,要么是在所谓的“民主”管理引导之下导致学校管理决策的低效和无效。
2.对决策情境做出正确的评估即明晰以上五种情境,看目前的情境属于哪一种,然后根据这一判断结果来决定如何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当然,决策者要对决策情境作出正确的评估,必须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以及自身积累的判断能力来进行。
3.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决策制度以国家制度为依据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民主管理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决策制度包括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程序制度等上位制度;学校现有的教代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都是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目前的问题是,需要对民主管理决策制度内容进行细化,包括组织的构成、代表产生的方式、权力的配置、工作程序等方面,并且增强其可操性。
4.健全学校民主管理组织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专门机构体系。目前学校需要建立的民主组织机构包括民主决策机构、民主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为实施民主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对学校已有的民主管理机构要明确其性质和职能,合理配置人员,在民主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上要充分考虑人员的代表性和比例,使广大师生员工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5.提高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管理者应注意对教职工的教育引导,学校管理者应通过宣传教育,让教职工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涉及教职工自身利益的问题,应让教职工充分了解,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学校管理者一道作出最为科学理性的管理决策。
作者:刘雄 熊丽娟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