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视角下学习型学校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管理视角下学习型学校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校管理视角下学习型学校构建

摘要:现如今,“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成为时展的重要主题,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如何迎接社会变革和重重挑战值得深思。现行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管理目标功利性、组织结构层级性、教学方法单一性等问题,学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由“知识型学校”逐步向“学习型学校”转变。本研究从学校管理的视角提出构建学习型学校,领导要转变理念,培养共同愿景;教师要构建学习团队,开拓学习新渠道;学生要构筑富有时代创新意义的学习力;家长要加强家校沟通和联系,成为学习型家长。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学校管理;学习化社会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与经济急剧增长,教育也随之不断变革,“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在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从而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在打造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承担着教书育人责任的学校,在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亟待转变。如何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终身学习的时代潮流,[1]构建学习型学校成为学校变革的指导方向。

一、现行学校管理实践的问题

1.管理目标的功利性。当前,国内学校在办学和管理目标上依旧呈现出极大的惰性,多数学校只重视硬件设施规模的扩大和建设,却忽视理念层面的提升。例如,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并将终期考核结果作为教育的终极指标。在此功利性的体系中,教师背负沉重压力,将学校中心任务归结为提高“智育成绩”,学生在校盲从、被动地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弱化。学校办学理念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要素。又如部分学校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与经济利益挂钩。在这种以“经济市场”为导向的激烈角逐中,教师与学生实则沦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销售产品。学校的教育宗旨和人文气息被物欲所遮蔽。

2.组织结构的层级性。国内学校较多采用等级制和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即“校长—教师”“教师—学生”式自上而下的形式。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为了实现管理的最大效能会导致部分管理者主张权力、威严至上,要求他人服从服务自己,即在组织方式上把权力高度集中在自身手中,独断专行。[3]又如:部分学校中教师由于繁忙的教学任务,很少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许多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常常是单独地做出决定,一般不和同事交流也不请教他人,很少和同事互相分享教学的经验。[4]这种长期形成的“独狼”式的工作习惯势必会带来问题,被管理者因而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加大,被管理者往往会产生挫败感和机械化的行为倾向。[5]这一模式的片面性易致使教师与学生倾向于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学校也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

3.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教学方法的优劣是最直观的,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校或一国教育教学的先进和保守。[6]重知识记忆而轻创新是国内多数学校教学方法的顽疾。不少教师对于书本知识抱有崇拜心理,强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反复进行灌输,使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拥有自主和创造能力。也有部分教师使用启发式、探究式的先进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层面的考察可以发现,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多在公开课堂上使用,在日常授课的课堂中却较少使用。

二、学校管理的新思路:打造学习型学校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发表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并将“学习型组织”这一研究推向了高潮。他所倡导的学习型组织是“人们为了创造自己真心渴望的成绩而持续拓展能力,各种开阔的新思想得到培育,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人们不断地学习如何共同学习”。[6]此外,他提出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与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这五项构建集合密不可分。“学习型组织”理念中的许多应用方法也随即被人们融入运用到观察世界的方式与管理实践中,如企业通过制定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又如社区组织通过共同目标和价值基础,建立和谐融合式的人际网络从而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形成。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中介者,学校也纷纷思考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打造学习型学校,迎接时展给构建学习型学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7]

1.学习型学校的概述。(1)学习型学校的内涵。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对学习型学校内涵的界定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杨天平、张水玲在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型学校是一个能够适应环境,具有不断调整、持续学习与具备创新能力的组织。[8]孟繁华、周举坤认为在学习型学校里,学习主体是团队或学校本身倡导自愿式的学习,并主张工作和学习的不可分割性。[9]张兆芹提出学习型学校强调的是一个有效能、能创新改变的学校,是以人为本的学习共同体。[10]薛敏、刘长春提出学习型学校是一个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学习的、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学校。[11]杜育红提出学习型学校就是让学校成为校本知识的创造者,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学校也应该成为社会的融合机制。[12]笔者在不同学者的经验基础之上将学习型学校定义为:在“以人为本”和“以学为本”的基础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人人乐于参与学习,有着认同与归属、协助与合作意识,通过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共同愿景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学习型组织。(2)学习型学校的特征。关于学习型学校特征,不同学者也众说纷纭:孙绵涛提出学习型学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学校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学校领导发挥新的作用、学校组织具有适当的学习机制、组织结构扁平化。[13]薛敏、刘长春提出的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学习齐头并进、共同的愿景目标、柔性的管理制度。汤伊心通过与科层制学校的对比总结出学习型学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上,学习型学校中教师是主体;教学理念上,提倡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生活与学习相融合;此外,还提倡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发展潜能。杨天平、张水玲则提出学习型学校应该具备共同的愿景、学校学习能力强、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学校运用系统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四个方面。通过上述观点,笔者总结出学习型学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有着民主的管理模式,组织成员享有自主发言权;学校成员拥有共同愿景,能够发挥创造性;学校学习、人际氛围良好,强调团队学习。

2.构建学习型学校必然性。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出版以来,世界各地便掀起了改革的热潮。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这三大理念传入我国之后,已经开始付诸实践和运用,这给学习型学校的构建提供了主体性契机。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到“未来的教育,必须是一种终身性的教育;未来的学习,必须是终身性的学习;未来的社会,必须是学习化的社会”。[14]学校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支撑源泉,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调整其内部以维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学习化社会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是多元化和富有弹性的,传统学校中“满堂灌”的被动式知识传输早已和时代脱轨,为了满足不同学习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学校没有理由逃避这些“发展任务”。且终身教育理念倡导“能够关怀和满足所有人身体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折射出在学习化社会中知识技能不再是唯一使命,这就要求学校应该从“知识型学校”向“学习型学校”转变,打造多元元素的校园组织和文化。这样才能发挥其“孵化”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自觉学习的终身学习者。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多个方面,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学校面对新课程改革以及深处信息化社会之中,理应打破传统的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合作”,教师发挥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且在这个模式之中能够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从而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能。

三、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策略

现代学校管理理念认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均是学校的管理主体,他们一并承担着管理学校的责任。笔者基于这四个维度,对构建学习型学校进一步提出建议:

1.学校领导要转变理念,培养共同愿景。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的领头羊,其领导理念、办学风格等都影响着学校整体的运作和发展。在构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起着方向指引作用,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将开展学校工作。(1)转变管理理念,重构组织结构。传统的等级制和科层制组织结构具有浓重的集权色彩,压制了被管理者的心声,因而在构建学习型学校时学校领导应当重新组建组织结构。学校应当裁减不需要的部门或者合并功能类似的部门,减少学校决策层与操作层之间的间隔层次;传统的上传下达式的沟通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倡导民主、自由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应当增加横向的沟通方式,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的成员也应该充分享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在学习型学校中,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才能促使每个成员积极献言献策,才能更好地调动每个成员参与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培养群体共同愿景。现行学校管理中,多数“愿景”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强加在组织之上的愿景,这种愿景下群体成员更多的是屈从顺服。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对学习型组织而言,共同愿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学习实践的焦点,也是其动力来源”。如何在学校中找到集体的共同愿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创设氛围以此不断激励教师、学生开发个人愿景。个人愿景可能体现在学生对课程多样化的希冀,也可能体现在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志向等等。其次,由个人愿景整合为集体共同愿景。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学校发展与变革的走向,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允许多种不同愿景共存,个体不断地分享、表达自己的愿景的同时也聆听他人的愿景,以此集思广益,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内在动力,再找到超越和整合各种愿景的最佳行动路线,共同愿景就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成长出来的副产品。

2.教师要构建学习团队,开拓学习新渠道。在终身化的学习型社会,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发挥着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因此,教师既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教育教学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紧跟新媒体技术应用发展的潮流。(1)构建团队学习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老师在帮助学生实践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更应该亲历而为,打造学习型群体。首先,应当建立跨学科、跨年级的教研组。在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各学科应该融会贯通。教研组成员通过教研会等形式进行“头脑风暴”深度会谈,发表自己教学心得体会的同时也能给他人提供灵感经验,大家互相帮助,认识各自思想的不连贯之处,并由此使集体思想连贯一致,从而最终集合为集体智慧。基于此也会促使教师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调整改进,以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风格。其次,通过集体备课摩课等形式实现知识共享。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丰富了自身,另一方面同事之间沟通交流、讨论合作,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行动中观察、研究和反思,不仅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也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2)拓宽学习渠道。在常规的教师培训形式下,教师以被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且培训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需求,自我导向学习就为教师开辟了新的学习路径。自我导向学习的关键特征是主观能动性,即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选择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学习地点,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搜索资料、看书或撰写反思日志等)来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这种学习形式也潜移默化地使教师逐渐成为成为自觉、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基于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3.学生要构筑富有时代创新意义的学习力。学者高志敏认为“学习力是一种蕴藏在个体体内,可以得到培养、开发的终身学习之力——力量或能量的总和,而非一般理解中的知识、智力、策略和方法”。作为学校工作和任务的中心,在学校占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打造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应该主动构筑“学习力”。这种学习力应当体现在:学生应当明确自己的主体意识,主动担当在学习活动中的责任;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为学习活动带来动力;全面认识学习目的,维持智力和感情的平衡发展;有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资源。

4.家长要加强家校沟通和联系,成为学习型家长。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也有责任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环境,同时家长也是学习型学校构建中的重要参与者。(1)家长和学校之间应当建立有效沟通和联系。有学者指出家校协同机制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家长对学校教育享有知情、监督和参与权。[15]因此,学校与家长之间应当构建一个为家长提供积极献言献策的平台,促进家长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保障双方进行良性互动,有效协调和整合学校与家庭教育力量从而积极推动学习型学校的建设。(2)家长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文化素养,更新、转变教育理念和方式。在学习型社会中,家长也应该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接受、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加充分地运用在家庭教育的具体实践问题之中。一方面,通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可以满足孩子内心的求知欲,树立在孩子心中的威望、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为孩子树立热爱学习、热爱求知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这一词语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和孩子建立共同话题两者相互促进,这样家庭教育就能更加有效进行。此外,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已和当今社会不相符合,家长应从“知识本位观”转移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上,应让孩子朝着有知识、有道德、有社会生活能力、有审美情趣的方向培养。

作者:张沛佳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