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理念下的学校管理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全员育人理念下的学校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全员育人理念下的学校管理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学校德育实施途径中明确提到“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学校管理育人目标的达成仰仗校长和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和尽责,需要在学校的每个课堂、每次班级活动中具体落实。然而,学校管理育人实效性的提升又不是仅仅一个课堂、一名老师的单打独斗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在全员育人理念统领下进行系统的建构,在全校的范围内达成广泛共识,充分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与学校的师德建设和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有机整合。

一、在学校内部达成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的共识

无论是在班级这个小场景还是学校生活的大场景,学生都必然与周围的人与事产生关联,从走进校门开始,他们见到的保安和门卫、食堂里的师傅和工人、学生宿舍的宿管老师、机房里负责设备的教辅人员、课堂上的老师等都不可避免地进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与学生交往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态度同样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交往体验和感受,甚至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或模仿对象。提升学校管理育人的实效性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必须摈弃“管理育人就是班主任专属工作”的错误认识,要让学校所有老师、员工都意识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管理,自己如何与学生交往、如何处理每一个教育细节,都与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班主任队伍建设也必须提升班主任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让班主任们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育角色:班主任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班级组织者和管理者,不是机械地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而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和人格的塑造者。班级常规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班级的秩序和对学生的规训,而是促成学生从道德他律到自律的提升,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班级环境美化和彰显班级个性,更是借助班级文化的浸染功能,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班级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也不应是单一的兴趣取向,而是以活动体验为基础,实现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自主建构;家校沟通不仅是为了形成融洽的家校关系,还着眼于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实现协同共育。

二、充分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

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了校长作为学校发展引领者的重要职责: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1]因此,贯彻学校全员育人的理念,提升管理育人的实效性,不仅是校长领导力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校长必须担当的专业职责。校长要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制定体现德育为先,把管理育人作为学校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中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和担当,在教师考核评价中凸显教师育人职责的履行情况。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者,还应通过领导课程和教学作用的发挥有效推进学校的管理育人工作。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活动,如果在课程实施之初聚焦于管理育人的课程目标,教学和活动效果评价中增加了育人效果的维度,那么管理育人的效果就会有显著不同。同时,校长善于在学校营造全员育人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同样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教育效能,进而提升学校管理育人的实效性。

三、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果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位置,没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过程,甚至成为被规制被管束的对象,那么,不仅管理过程中的育人目标无法有效达成,而且,还有可能因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消极感受和经验而产生负面的德育结果。相反,当学生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有机会参与学校规则的制定过程,有渠道反映他们的意见并被接纳,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自己作为学校重要一分子的喜悦。一所学校的体育馆落成了,学校没有像惯常那样,直接一个新馆的使用办法和管理规则,而是在校园网上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最终,学校参照学生们的意见和要求,制定了新体育馆的使用方法和管理要求。因为学生参与了规则制定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学校对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的尊重,他们更有理由去践行自己制定的管理规则。学生自主管理是实施管理育人的重要理念,“把班级还给学生”“把教室还给学生”理念的核心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和独立人格的关切。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一定以尊重学生的权益和自主性为前提,学生有权利参与学校班级重要规则的制定,学生有渠道对规则的合理性提出建议,学生有义务对规章执行情况作出评判。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为核心

管理育人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遵守规范,建立规则意识,而是让他们在参与管理活动和自主管理的实践中获得深刻体验,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观。学生在参与管理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也会体认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应该担当的责任,他们在与别人的合作和冲突中慢慢学会在乎别人感受、理解他人立场。因此,学校要给学生提供班级以外的教育场景,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等更广泛的领域里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自主建构能力,不仅需要老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情景,给他们自主体验和反思的时空,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重要的活动节点上给予学生认识的提升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自主管理为例,当下很多学校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还停留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初级水平,对于那些已经具有独立价值判断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高中生而言,这种老师分派任务、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自我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低于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在学生有了切身体会和反思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看到,认真履行班级管理中的职责,不仅仅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利益交换,也是言而有信的契约精神,是一种心无愧怍的尽责的快乐,是在努力追寻“慎独”的人格境界。这样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提升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在管理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五、注重师德建设和相关的校本研修活动,使之成为管理育人的有力保障

学校管理育人的实效性一定受制于每一个教师教育素养的高低,同时也受制于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效能的状况。教师除了通过自主学习的路径提升自身教育素养以外,还需要校本研修共同体和校本研修活动的有力支撑。教师们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关于全员育人实践的经验分享,对管理育人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集中探究,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管理育人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育效能问题也是管理育人实效性提升实践中不能忽视的问题。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活”,而且是一个“良心活”,这是很多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发自内心的感慨。光有高超的教育能力不足以让一个老师主动践行立德树人、达成良好的育人结果,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对自身立德树人责任的体认,实现师德建设理念从倚重“责任逻辑”到注重“幸福机制”的路向转变,即从强调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和担当到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快乐和教育生活中的幸福体验。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境界以及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和价值感,从而达成提升教师教育效能的目标。德育专家朱荛在解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时曾作过这样的生动阐释:德育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德育不只是“一堂课的事”,德育不只是“一个学校的事”。[2]以此告诫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德育是学校里每一个老师的事,是全学校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有效的德育一定是“大德育”和“全员德育”。但是,我们也必须明了,这样的“大德育”和“全员德育”必须仰仗每一个老师的尽心负责,依靠每节课、每一次活动的扎实有效,依赖学校在协同育人中发挥枢纽作用和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EB/OL].(2013-02-04)[2018-09-05].

[2]《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专家篇)[N].中国教育报,2017-09-13(12).

作者:迟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