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生管理初探(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了开展高职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研究,笔者对当前高职学生管理方法研究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归纳,主要提炼出高职学生管理方法研究的五个方向,即管理机制的构建、服务理念的树立、主体意识的培养、信息手段的应用和辅导体系的探索,并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阐述了各种研究方法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为高职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展望。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方法;研究综述;展望
伴随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高职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对于高职学生的管理就应该不断适应管理对象的需求,总结学生管理的新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对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要在经验继承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为此,有必要对此前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探索一些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形成系统化管理方法体系,综合施策,提升高职学生管理质量。本文主要从服务理念、主体意识、管理机制、信息手段、辅导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和综述,深入分析这些管理方法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做出展望。
1管理机制的构建
高职学生管理机制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管理机制主要从制度和激励两个方面来予以完善。其中,制度是管理的底线和边界,激励是管理的潜力和升华。两个方面形成联动,使管理机制发挥最大的功效。
1.1制度约束
制度是学生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并维系整个学生管理的秩序。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符合国家政策、法律和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也要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确保制度的可执行性。学生管理制度的另一个重点是落实,这需要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具体规定之间的配套与协调,要把制度细化到学生管理的日常活动之中。在发挥制度约束的过程中,要注意管理者的角色不能趋于规训化和程序化,要避免基层学生管理者权责分离的问题,这就要求合理掌握制度约束的程度,既要纠偏,也要确保学生的各项权利得到实现。
1.2目标激励
制度约束仅能维持高职学生管理的基本面,要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果,激发管理的活力,挖掘管理的潜能,就需要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激励。这个目标不是学生管理的目标,而是根据管理的需要,为学生的行为设定的预期结果。可以通过各种奖励手段强化学生的预期,以充分发挥目标对学生行为的调节作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有的学生对于这些目标缺乏兴趣,为此要提高目标的精准性,要实现目标对更广泛学生的激励作用。这一激励也是对制度约束的有效补充,以防止在严格管理的过程中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服务理念的树立
高职院校一贯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一理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重教的同时,并不能轻视管理。教书育人是主渠道,但管理育人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服务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工作重点,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主要工作内容。只有把管理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改变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当前的高职学生管理更多的倾向于处理学生的一些具体事件,诸如评选、违纪处理、突发事件等等。这些管理工作的开展目标单一,模式统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学生的管理不能仅仅着眼于简单的管理目标,而应在学生培养和发展上发力。这就要求从被动的管理向主动的服务转变。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树立服务理念,不单是服务于特定的、具体的学生,而是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偏重于一刀切的刚性管理,而应更多体现人性化的管理,采用柔性的管理手段。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既要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也要注重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既要解决量的问题,也要提升质的问题。具体的管理事件都应该是载体,要注重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主动为培养学生服务。服务理念的树立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对管理对象有深入的了解,也要在管理过程中实时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的适用性和艺术性。
3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所有的高职学生管理方法中,柔性管理法是被提及较多的一种,它通过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来为学生提供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平台,最大化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其中心任务还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更要把学生作为管理主体。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3.1强化说理教育
说理教育就是要将刚性的规范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情感传达,要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服从制度约束。这一过程就是把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的被动接受变为自我觉悟,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律性。说理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充分发扬民主,要通过深度参与,建立共识,达成默契。管理者在说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融入情感交流,始终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工作方法。另外对于说理教育的实现途径也要因人、因事、因地而有所变通,确保说得通,理得顺。
3.2发挥榜样作用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榜样示范,榜样是学生管理的生动体现,是学生规范的鲜活标杆。第一,要根据学生管理目标做好榜样的挖掘和培养,要在多个领域树立典型,全方位实现正面引导;第二,要做好榜样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榜样的影响力,特别要通过学生参与典型评选活动,提升其示范作用;第三,要积极促进榜样人物在学生当中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典型创建的工作之中。
3.3注重实践塑造
无论是说理教育还是榜样示范,最后都要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因此,管理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关键一环。管理实践的过程既是学生遵守学生管理规范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通过管理实践,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把各项管理要求自发的落到实处。当然也要注意在实践过程中区分层次和范围,要通过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中的骨干分子逐渐向外延伸,使管理实践活动得以有序展开。
4信息手段的应用
信息化手段是高职学生管理的重要保障。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精确预判、精准定位、精准施策,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显然无法实现。另外,现在的高职学生对于网络和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将管理工作渗透到网络和新媒体应用之中,去吸引和影响学生。
4.1建设学生管理系统
对于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必须依托功能强大的学生管理系统来实现。建设学生管理系统就是要提高学生管理日常办公的效率,简化流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个系统应整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等各类要素。当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内部的各种系统进行整合的难度也非常大。很多院校在不同部门都建有独立的业务系统,但信息共享主要在业务部门的内部完成,仅仅满足内部信息共享和业务需求,资源分离和信息孤岛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统一规划,逐步推进和完善学生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4.2建设新媒体平台
现在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网络聚集是主要表现形式,以手机应用为代表的新媒体牢牢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者不可能逆势而为,只能主动适应,积极引导,在这些新媒体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快建设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要以为学生提供学业帮助、生活服务等为基础,不断巩固新媒体平台阵地。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更要与时俱进,要始终建在前沿,保持热度,不断提高学生的依存度。
4.3建设大数据
面对数量庞大的在校学生群体,如何改变被动、粗放和宽泛的传统学生管理局面,就要从大数据建设中寻求突破。学生管理大数据的建设需要大数据思维。要依托各类数据平台,把管理中定位模糊的学生群体变成一个个鲜明的个体,使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都能相得益彰。这也将是未来学生管理呈现出来的完全不同的新面貌。
5辅导体系的探索
高职学生在学习兴趣、职业规划、心理调适、人际交往、抗压抗挫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扰[5]。学生管理要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面向高职学生的辅导体系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而且这一体系应主要围绕心理、学业和职业三个方面来实现。
5.1心理辅导
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心理问题的疏导。一般来说,心理辅导工作主要有补救式、预防式和发展式三类。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补救式的辅导显然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只有重在预防,强在发展,才能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因此,要在管理中配套以预防和发展为主的心理辅导,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心理症结,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很多困境就会迎刃而解。
5.2学业辅导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抓住了学习这根主线,就抓住了学生管理的第一要领。但高职学生在学习兴趣和习惯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校园学习风气的建设一直制约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依靠约束或激励的手段尚不足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辅导体系的探索中,就要时刻抓住学业辅导这个关键点,不断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特别要针对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开展耐心细致的辅导。只有让学生爱学习,保持进取的常态,才能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并自觉参与到各项管理活动之中。
5.3职业辅导
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就业就是其主要的压力来源。高职院校定位于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针对具体的行业和岗位,甚至是具体的企业来实现的。这就要求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应有明晰的定位和规划。一旦学生在职业发展的前景中迷失了方向,就会游离于学生管理工作之外。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入校开始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职业辅导,使学生正确的进行职业定位,紧跟时展的步伐,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
6结论与展望
综观高职学生管理方法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是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整体工程,仅在一个方面发力,还不足以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只有从多个维度来共同推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这些学生管理方法聚焦于某一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貌。如果按照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容易让管理者迷失方向,陷入管理困局而不能厘清错综复杂的管理关系。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学生管理目标,必须有多种方法的输入,并在转换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节和互动,这个过程异常复杂,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理论来提供全面指导。高职学院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对于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的意识还比较模糊,管理的局限性比较明显,虽然有很多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效果不佳,难以实现较大的飞跃。以上分析的高职学生管理方法所研究的五个方面,管理机制的构建是基础,服务理念的树立是根本,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核心,信息手段的应用是保障,辅导体系的探索是补充。从五个方面综合实施、全面覆盖、逐步推进、相互协调才能开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浩,王英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主体缺位与救济之道——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6(02).
[2]张洁.基于服务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11).
[3]李恩佳.高职院校大学生柔性管理研究[J].现代交际,2017(07).
[4]蔡颖雯,万振环,陈敏.互联网_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调查思考[J].高教论坛,2017(05).
[5]袁曦.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工作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
作者:杨明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机制探究
提要:高职院校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技能为基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对学生进行的职业培养。学生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本文通过对顶岗实习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针对顶岗实习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企业实习。学生按企业正式员工的标准完成工作,从中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职业技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前五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进行实习。顶岗实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有利于学生转换身份
转换身份就是实习生逐渐褪去学生身份,用企业员工的身份武装自己,用公司制度约束自己,在企业踏实工作,做企业的一员。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提前熟悉工作和社会环境,对比自己和企业员工之间的差距,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渐拉近自己和别人的距离,为将来从容地走进社会做准备。
(二)增强学生岗位意识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高职学生毕业以后多是从企业基层做起,从事一线工作。提前接触工作岗位可以避免学生好高骛远,接受现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学习企业员工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岗位自豪感,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为晋升打好基础。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学生在企业实环境中,受到前辈和同事们职业素质和道德的熏陶。认识到良好的职业素质对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学习前辈的职业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尊重老师和同事,摒弃自由散漫的学生习气,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使自己得到素质提升。
(四)增加学生工作经验
企业招聘时都会有意无意问一个问题:“有工作经验么?”你可能会很反感这个问题,学生哪有什么工作经验?但是参加过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以后,你可以说我有实习经验,我有着和企业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经历。我在顶岗实习中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这些经验足以弥补高职毕业生在学历上的劣势,给应聘企业良好的印象。同时,有过顶岗实习经验的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比别人高很多,相比高学历,一般企业更愿意招聘有实习经验的高职毕业生。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管理上存在问题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企业需求掌握不准确,导致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影响;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上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依旧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给企业造成极差的印象。企业对这样的院校和学生避之唯恐不及。2、部分高校没有制定顶岗实习相关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教师认为学生实习等同于毕业,不在自己的教育范围。加上实习企业的分散性,教师检查一圈下来会耗费很大精力,也使部分教师懒于管理实习学生。多种原因导致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监督不到位,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部分高职院校将全部精力都用在招生工作上,对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去向不够重视。而顶岗实习真正影响到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学生毕业并无太大影响。另外,开展顶岗实习还会带来各种不可预测的麻烦,学校不愿承担风险。以致顶岗实习工作往往只是有形无实。
(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现实的企业与学生心中的企业差距太大。学生很少接触到真正的企业内部。对企业的了解都是从媒体上看到的被美化过的企业。当学生怀着对企业美好的憧憬,信心满满地走进企业的时候,在现实中并不繁华甚至有些落败的企业面前,梦醒了。憧憬和信心碎了一地。严重地打击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2、对于学生来说基层工作过于繁重。学生过惯了学校轻松自由的生活,没有想到工作会这么辛苦。学生虽然从学校走进了企业,但是没有从心理上彻底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不明白顶岗实习是在为将来工作做准备,不能正视实习的重要性。在企业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和企业正式员工一样吃苦。有时的超时工作使实习生难以适应、疲惫不堪。加上教师不能及时引导,辛苦的工作使学生顾不上去思考实习的意义,从心里开始抵制工作。以至于经常有学生违反公司制度和实习纪律擅自逃离岗位,给企业带来了不好的印象,也给学校和企业的长期顶岗实习合作增加了阻力。3、学生沟通能力需要提高。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周围的人和事都变得相对复杂。在复杂的社会里处理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部分学生由于沟通能力较弱,在岗位上既疲惫又学不到技术。在企业实习,必须要经常和同事进行沟通交流,协调好自己和企业员工的关系,才有机会学到核心的职业技术,掌握专业的职业技能,达到顶岗实习的预期目的。
(三)实习企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安排的实习岗位不对口。多种原因导致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岗位并不对口,甚至不沾边。学生对这样的工作感觉既浪费时间,又学不到专业技能,从心里抵触这项工作,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顶岗实习期间,由于部分学校对实习生疏于关注,企业单方管理学生,导致少数企业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企业利用学生帮其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以锻炼学生为借口,随便延长学生工作时间、克扣学生实习补助,学生在企业得不到公平的待遇;最后,实习期间学生的问题无法保证。由于部分企业安全设施不健全,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对学生管理不严格也可能导致学生在实习期发生厂外事故。不管哪种情况对学生、对企业、对学校都会带来麻烦和经济损失,甚至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后续进行。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问题原因探析
(一)学校包办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的顶岗实习是学校为企业与学生架起的桥梁。企业和学生是主体,学校起辅助作用。企业和学生应该有双向选择的权力。目前的顶岗实习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企业和学校不了解在实习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企业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被学校剥夺了。学校一手负责学生实习单位的安排,企业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首先学校会被舆论的口水淹没,责怪学校组织安排不利,其次企业也会受到牵连,赔偿经济损失。学生在这里似乎没有一点责任,完全成了顶岗实习的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企业也不想惹麻烦,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导致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不顺畅。
(二)对顶岗实习认识浅薄
顶岗实习无论对学生、企业还是学校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在实习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企业可以对优秀实习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为企业挑选人才;学生就业前景好,企业对学校满意度高,学校的招生工作和就业安排自然前景广阔。目前,由于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顶岗实习了解不深,导致一些院校将其当成毕业实习,甚至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借机扩招,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隐患。学校没有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期还是学生,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和企业更不能互相推卸责任,造成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放羊”的现象,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顶岗实习制度不完善
学校没有对顶岗实习工作做详细的教学安排。学校为了将全部学生都推到企业实习,在企业和岗位选择上欠缺考虑。导致学生专业和岗位不对口,只能在企业做最简单的工作,实习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学生成了企业基层的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实习的有效性。而且实习企业分散,指导教师有限,学校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企业出于自身的原因,不情愿把核心技术教给学生,导致学生在企业即使很努力的工作,也只能学些皮毛,失去了顶岗实习的意义。
(四)实习目标与企业利益存在冲突
企业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而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未给企业提供经费。由于大批学生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需要安排资深技师指导学生操作,在指导学生技术操作上占用大量的企业资源。当企业耗时耗力教会学生时,实习期基本就结束了,学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实习结果,导致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产生抵触情绪。
四、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措施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首先,要树立教学目标,一切以保证学生就业为目的。就业率是社会评价一个高职院校好坏的标准,也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未来发展。高职教育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学体系。而学生的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问题。顶岗实习是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习融为一体,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共同提高,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为学生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基础,也给高职学校的招生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其次,要改革课程设置。高职教育有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计划,还要重新进行课程设置。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最新技术及应用,使学生毕业就可以走向工作一线,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与企业保持沟通和联系,关注企业动态。企业需要什么技术,学校就设置什么课程,学生就学什么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社会最需要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创造先机,对顶岗实习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保障,学校今后的招生工作也可以顺利进行。
(二)对顶岗实习方式进行创新
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学校在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应先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对理论知识过关的同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考核。考核全部合格的学生可以进企业实习。同时,学校要给学生自主选择企业的权力,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岗位,有助于提高对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学生也要主动和老师沟通,以便第一时间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习效果。
(三)与企业长期合作,改进合作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给学生安排的顶岗实习时间有限,导致学生还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就离岗了。长期以来,企业对这一结果不满又无奈。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又摆脱不了现状,只能无视学生的存在,尽量减少在学生身上的资源耗费,维持企业正常发展,使顶岗实习失去了意义。学校应该和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内要建设学生实习基地,在确保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定期邀请企业技师到校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在校内实习操作熟练后,再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既可以将理论知识在校内进行预练,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地训练。由于企业技师已经在学校做过技术指导,学生到企业时操作技术已经基本熟练。企业不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去培养实习生,实习生可以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企业还可以在优秀的实习生中为企业选拔后备力量,进行对口招聘。与其签署就业协议,直接上岗工作,省时省力。这种模式下,企业自然会积极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而学生也多了一个就业渠道,学校也不用再为寻找实习企业发愁,同时还给顶岗实习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培养长期合作的实习企业,建立完善的合作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组建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该就学生的顶岗实习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而不是由辅导员全程简单指挥。辅导员由于知识和精力有限,无法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性辅导。学校可以安排专业教师进驻企业,或定期巡视。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监督并指导学生的实习情况,帮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同时,有老师的监督,学生们的纪律性和自觉性也会大幅度上升,为学校和企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五)综合多方评价,计入实习成绩
顶岗实习学生脱离学校,学生所在企业分散,学校对学生管理容易出现疏漏。学校可以利用第三方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从而约束学生在校外的行为。企业可以按正式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实习报告给学生成绩;教师可以在企业分别设置班长和小组长,班长和小组长在实习中要起到带头作用,还要监管小组成员的实习状况。班长和小组长可以根据小组成员在企业实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组织纪律进行打分。学校综合多方评价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打分。通过这种评分方法可以从多方面督促学生认真实习,以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
(六)建立顶岗实习奖励机制
学校要在顶岗实习结束召开表彰大会,表明学校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同时,感谢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感恩指导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学生的认真配合。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先进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和颁奖。对其成绩进行肯定,并给学弟学妹树立榜样。同时,要请优秀实习生进行经验分享,给下一届同学作为参考。在表彰大会要总结本次实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并征集解决办法,群策群力,为后续顶岗实习做足准备工作。
五、结语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高职院是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顶岗实习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帮助高职院校完成顶岗实习是企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多方配合,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才能顺利进行,才有机会在实习中发现和弥补不足,对顶岗实习进行优化,力争给企业和学生带来双赢,使顶岗实习达到最佳效果,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向东.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
[2]徐新伟.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王华欣.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办法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改探讨,2010.3.
[4]杨忠华.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2.24.
作者:胡俊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生本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摘要]教育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根本诉求,全面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及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文章提出了生本理念下学生管理机制的多维架构,即认知维度:理性定位;心理维度:预警与评估;评价维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设;职业维度:让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回归本源;合作维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资源维度:助力生本理念的最后实现与落实。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多维架构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全面挖掘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生本理念为根本指导,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设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尚存许多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未落实生本理念。落实生本理念,需从德育建设、师资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以生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
一、价值诉求:生本理念下的学生管理
1.生本理念的内涵。生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现实显化和生成。就高职教育而言,生本理念倡导的是在教育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承认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管理过程中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本理念的实质是教育管理从“管理”向“服务”转型,教学管理从“教”向“学”转型。只有落实生本理念,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水平与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创造能力,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2.基于生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内涵。以生为本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根本前提。以生为本归根结底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原则,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基于生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强调的是在实现学校切身利益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可以说,基于生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就是要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来,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
二、现实依据:教育改革推进下的时代选择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就是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专业素养高的人服务的。因此,生本理念下学生管理的三大诉求就是服务、教育和发展。1.素质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经济新常态下,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发展潜力与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承载未来祖国发展建设重任的高职学生,必须把握在校期间所有关乎学习、成长以及职业技能提升的机遇,院校方面也要基于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概括起来说,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升国民素养为根本的教育。一直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始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根本依据,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教授所说的一样,哈佛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也不是造就了6位美国总统,而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优良环境。因此,学生管理要大力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服务观。2.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不仅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且为生本理念下学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现实依据。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意识和开放思维是人才的两大核心要素,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与机遇。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高职生具有鲜活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征,这也成为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及时转变理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特征、思维习惯等,构建以生本理念为核心的学生管理体系。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成长不利的负面因子,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商业主义等。这些负面因子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产生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等消极思想和态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考虑社会现实,考虑外在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3.严峻竞争形势的社会需要。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比2005年增长了47%,每年平均增长4.6%。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之间、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招生和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在各企事业单位对学生文凭依旧颇为推崇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职业技能较高、职业适应能力强。但是当大部分本科院校开始重视学生校内实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时,高职院校教学策略上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就要寻找到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有效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生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即在学生管理上必须坚持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全面展开个性化、人性化、开放化的学生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问题梳理:创新与转型发展背后的障碍
目前,高职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的生活理念、审美方式、思维习惯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标签。在生本理念被广泛普及的时代语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1.德育建设资源缺乏流动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普遍存在方法单一、缺乏更新、不能与时俱进的缺陷。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大多为抄袭网络或其他学校的模板,缺乏独立性、针对性,更缺乏灵活性、创新性。此外,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生接收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和开放,而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又较差,在很多时候对信息的处理都是“一股脑”地全盘接收,由此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德育建设存在滞后性,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传统的学生管理和教育资源已远远跟不上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这就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德育资源建设增强了紧迫感。2.评价维度单一化,缺乏立体化效应。目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单一的评价维度不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更严重制约了生本理念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评价体系的不健全、评价方法的过于单一、评价主体的固定性,一方面,造成学生无法客观地认识自己,无法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无法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与优势,因此,学生就无法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无法萌发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阻碍了生本理念下学生管理种种策略的实施。3.生本理念践行的差异化存在。从理论上讲,生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其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就现状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没有达到上述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学校管理行为的随意性较强。很多教育管理者对学生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并不是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第一要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实际状况,而是从管理者自身和学校的视角出发进行主观性的判断,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定位的认知存在偏差。大多数学生管理者都认为学校的发展完全是由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决定的,而忽视了学生本身对学校发展的现实意义,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人本观念,更缺乏“人性化”。4.统一性管理与差异化管理的矛盾日渐突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对学生采取统一性管理和整体限制,但“90后”学生的个性意识较强,这就很容易引发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对立,不利于学生管理的高效生成。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职生较多,而且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受批评较多,因此,多会出现自卑心理较重、人际关系不良、与同学难以相处等问题。同时,高职生也存在着明显的专业、年级差异。因此,大一统管理下的整体限制是对高职生个体差异的人为忽视,通常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流于形式,高职生的个性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反馈与满足,以致高职生对教育管理产生抵触心理。
四、未来出路:生本理念下学生管理机制的多维架构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相关学生管理主体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从加强德育建设、评价体系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多维架构,以寻求生本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未来出路。1.认知维度:理性定位。一方面,从我国传统的教育轨迹来看,大多数高职生是因为高考失利而被动地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再加上社会上许多人包括家长和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瞧不起职业教育学校和高职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无法在高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端正心态、克服缺陷、积极投入,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认识高职教育,更无法正视自己。另一方面,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强,表现欲望也较强烈,同样渴望成才成长。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正视已经结束的高考,正视身在其中的高职院校,更正视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同时,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明确该学什么、怎么学。通过丰富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有效的心理教育,消除高职生的自卑等不良心理现象和相关负面情绪。总之,让高职生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是入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实际上,我国在高技能人才需求上存在较大缺口,许多现代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2.心理维度:预警与评估。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生活条件、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等的不同必然造成学生心理诉求方面的差异。学校方面要格外注意高职生心理诉求的变化,特别是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思想问题来看待。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要构建心理预警机制。首先,建立普查机制。对高职生定期开展分类心理问题的普查工作,将心理问题定级分等,并建立心理档案。其次,对学生心理问题要进行动态跟踪。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实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重点掌握“贫困生”和“问题生”的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实践、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增强心理疏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适时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咨询和服务活动,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或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沟通渠道,做好心理评估与疏导。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心理疏导和服务体系,拓展师生互动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开放乐观、人际和谐的健康心态。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管理主体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独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品质,助推学生全面发展。3.评价维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设。“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设与课程体系和实施架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创意、教学环境选择、师资队伍建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真正确保高职生核心素养评价实用性、全面性、客观性、创新性的评价体系,一定是要实现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核心指标要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要有行业企业专家等参与。构建“核心素养+”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生成与实施要与人才培养同步,充分挖掘利用过程评价的价值。简单来讲,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要突出过程的重要性,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增强学生评价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其次,评价内容要充分体现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要以具体从业素质为根本依托。高职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高职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过程,因此,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前提,加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维的架构,实现多元化、立体式的核心素养综合评价体系,为人本化学生管理的落实奠定坚实基础。4.职业维度:让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回归本源。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技能、创业意识。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要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筹码。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职院校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科学指导,并结合实际进行及时调整,适当增设法律、财会、市场营销、投资理财、公共关系、创业技能等相关课程内容;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开设工商办理、融资、税务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并非是让学生获取好的工作岗位,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创业意识。5.合作维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高职院校学生所有在校期间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归根到底是为日后走向社会、走向岗位服务的。因此,学校应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出发选择合作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有益于学生实践和能力培养的合作方式。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立足当地,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要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宗旨,以市场导向为重点,在企业生产运营实践中为其提供科研支持、技术指导和人才帮助。同样,企业要向高职院校开放更多的实训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校企双方存在着共存互依的关系,如企业有着大量的生产任务,却缺乏相关人才,学校则有许多学生无法顺利找到实训场地。为解决彼此的问题,校企合作就成为最佳选择。校企合作充分落实了生本理念,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效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资源维度:助力生本理念的最后实现与落实。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保障。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判断学校好坏的标志。这里的师资力量不单指学校内部的优秀教师,也包括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的行家里手、社会精英人士。前者属于学校的自有资源,后者属于学校可以利用的衍生资源,二者合力,助力于高职院校生本理念管理思想与体系的最终实现。首先,学校方面要始终坚持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建设。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使命,还承担着塑造学生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职责。坚守职业信仰、践行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是提高教师的学生管理水平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要将师德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高职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倾听者和引路人,就要养成高尚而又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提高专业水平为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一是定期开展学生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二是构建学生管理人员训练体系,增设教育课程,让成绩优异、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进行经验分享,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其次,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视角不能禁锢在学校本身,而是应该走向社会,到更广泛的天地中去寻觅和吸纳人才。例如,可以将拥有丰富经验的合作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聘请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者重大活动的顾问、评委等,使他们成为院校教育资源的一部分,通过拥有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能力的企业人才来促进校内管理队伍的升级转型。在这些新生力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将会获得更多元的职业成长路线。基于生本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基于生本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运用得好,将能充分发挥学生管理人员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总之,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学生管理的实效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博瑶,孙晓亮.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知识经济,2016(16).
[2]王子昕.“生本”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漫谈[J].教育观察,2015(8).
[3]张旭辉.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4]娄志刚.生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
[5]田进华.浅析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与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6]陈沉.“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开放教育会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基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J].财会学习,2016(23).
[7]靳桂龙,马伟.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创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J].读天下,2016(23).
[8]于淼.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生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J].黑河教育,2014(4).
作者:罗绮科 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