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简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简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简析(5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瓶颈与突破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更多的将会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自身素质的培养。现如今我国高校大学生比例正在与日俱增,但是在管理学生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例如高校学生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规范不完善、管理信息不通常等,这些都是现如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瓶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从根本入手,充分的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才会更好的提升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瓶颈问题;突破方式

现如今高校就是“90”后大学生的天堂,很多上大学的学生非常享受现有的生活方式,拿着家中父母的血汗钱,过着自己随心随欲的生活,这就是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为了能够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自身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问题,高校教师有责任来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现有问题。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内的突出问题

1.1高校学生管理目标迷失

现阶段“90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已经严重的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想已经出现了官僚化的状况,这与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这才会使得学生出现了官僚化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将“育人”与“养人”进行了混淆,甚至只求学生在学校能够舒适,却不知使学生迷失了自我。

1.2高校学生管理规范的不健全

健全的高校学生管理规范能够有效的管理学生,但是现如今很多高校并没有指定明确的管理制度,我国有关部门已经下达了相关文件,例如中央16号文件、《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都是为了完善现有高校管理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一个统一的高校管理制度,这将会导致学校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没有明确的参考标准。

2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2.1新的时代特征带来的巨大挑战

现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有着很大差异性,前些年高校大学生毕业都包分配工作,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好好学习,就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似乎面临着事业,只有一些一流大学是被人认可的,一些不知名的本科和大专生很少会被企业所重视,在新的时代大学生将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2.2高校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要求建立新型的大学管理体制,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这些大学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往往会有着一个特殊心理。高校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学生的自身能力却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3突出瓶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路径

3.1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要想彻底突破瓶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首先就应该明确现如今的时代特征,从古至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都偏好于规范性制度的制定,而在现代教育发展中,也有很多学生更多的注重自身多元化的发展,所以只有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完善现有改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目标,提升现如今高校教学体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建立健全高校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法律在某些方面对于高校教育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因为高等学校是具有独立法资格的行政主体,所以高校的所有活动都务必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现如今我国高校已经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只有明确高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规范现有的法律法规,这样才会为我国高校学生的管理和发展给予更多帮助。

3.3加强网络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化的社会中,网络技术十分发达,而信息化技术为高校管理给予了更多帮助,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保持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就务必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现如今很多高校管理工作都已经融入了信息化体系,虽然网络信息化在我国很多行业应用较多,但是在我国高校中应用并不广泛,相关教师应该重视起这一问题,将国内外的网络化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的提升高校管理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瓶颈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重视,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这样才会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这也是时展的趋势,只有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才会更好的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兵.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J].教育与职业,2013(09).

[2]李勃.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3]刘佳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问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作者:许稳良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以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SSCI期刊的383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统计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进行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高峰期出现于2013年;《中国成人教育》是研究成果的最主要传播载体;独立研究是基本形式,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主要学术资源分布于高校;依法治校、学生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理念、学生管理制度是主要议题。提出结合时代特征和政策导向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文献计量学

一、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阶段的校内外学习和活动进行指导、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活动管理、奖惩管理、助学管理、行为管理、就业管理等[1]。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维护高校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内在要求,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政府历来重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原国家教委于1990年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分别于2005年与2017年进行了修订,各高校也纷纷顺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学生管理科学化的道路。在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从严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面对学生思想行为复杂而深刻变化的新特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工作实际。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和高校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和重视高校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通过研究提出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推动改革,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次对国内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的总体现状与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可视化分析,对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宏观描述,以期全面了解当前学界的研究状况,展望研究前景和趋势,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期刊为CSSCI来源期刊。以篇名为检索条件进行精确检索,检索词为“高校”“大学”“高等学校”及“学生管理”,时间设定为2001年至2016年,其他检索条件不限。经人工剔除书评和简讯等非学术性论文后,共获得有效文献383篇。

(二)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是指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采用数学与统计方法来考察文献的外部特征,从而描述、评价和预测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本研究集中对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分布、核心作者与研究主题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更加客观、直观、形象地反映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演化等情况[3]。以主题词的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进行处理,通过可视化工具NetDraw软件进行主题词共现网络的知识图谱绘制。

三、研究结果

(一)文献的年代分布

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献的增长是该研究领域知识积累的直接反映,从特定时期内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定该领域的发展阶段和态势。从论文的年发文量分布来看,从2001年至2016年,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研究总发文量383篇,年均发文量23.94篇。其中,2001年发文量为最低值6篇,2013年达到峰值43篇。高校学生管理相关研究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表明“高校学生管理”受关注程度的增加。从图中也可看出,该领域研究呈现两个较为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7年,研究论文年发表量不超过30篇,第二阶段为2008-2016年,年均发文量40篇,且年际间差距相对较小,表明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进入稳定阶段。

(二)来源期刊分布

文献的期刊分布可以反映某研究领域的专业化和综合化水平。统计结果表明,从2001年至2016年期刊载文量来看,共有99种学术期刊刊载383篇高校学生管理主题的研究论文,总载文比为3.86%,总载文比处于较低水平,表明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期刊非常分散。高校学生管理相关论文的最主要来源期刊为《中国成人教育》,共载文71篇,占总发文量的18.54%,显著高于排名其后的期刊,其余比较重要的来源期刊还有《教育与职业》、《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探索》等。前10种期刊的载文量共234篇,占总发文量的61.1%。从期刊类别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学科,教育学期刊是高校学生管理研究领域最主要的知识传播载体。

(三)作者分析

1.论文合著情况

独立作者完成的论文282篇,占文献总量73.63%,合著文献101篇,合著率为26.37%,其中,两人合著80篇,占合著文献79.21%,3人合著18篇,占合著文献17.82%,4人合著3篇,占合著文献3.59%。合作研究在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中所占比重较低,独立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形式。统计文献的作者署名频次及作者人数,383篇文献共署名509次,平均合作度(作者人数/文献数)为1.33,实际作者477人,每位作者平均发文0.8篇。投入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研究者群体较为庞大,反映了该研究议题的热度和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在CSSCI来源期刊中人均发文不足1篇的现状也提醒该领域研究者应避免盲目追求热点,更加重视学术研究的持续积累,进一步提升学术贡献率。

2.核心作者测定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员,其研究方向通常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趋势,核心作者及其发文量反映出某研究领域的成熟程度。揭示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的洛特卡定律指出,写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4(1/22),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9(1/32),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所占比例大约是60%[4]。在477名作者中,发文量1篇的有282人,占全部作者数的59.12%,接近洛特卡定律的指标。根据普莱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M为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时间段中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发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为某领域核心作者。经统计,最高产作者为南昌大学黄厚明,发文量6篇,求出M值为1.83,即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即可认定为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的核心作者。结果表明,核心作者27人,占作者总数的5.66%,核心作者发表的文献59篇,占总文献的15.41%,远低于普莱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要撰写某领域全部论文50%的指标[5]。依据洛特卡和普莱斯的标准,高校学生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仍处于形成阶段,该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

(四)文献的机构分布

为把握高校学生管理主题的核心研究机构,从宏观层面把握该领域学术资源的分布,对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发文量进行统计。此处发文机构只计一级单位,如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部门院系统一为某高校。结果表明,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的人员分布在259个研究机构,机构平均发文量仅1.48篇,表明研究机构的分散性,这与各高校从事学生管理队伍的庞大体量以及该领域研究的实践性强紧密相关。发文量排名前24位的机构均为高校,可见高校是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的核心力量。其中,以浙江大学和盐城工学院发文量最多,达到8篇。

(五)主题词分析

统计原始关键词,383篇文献共使用关键词1167次,平均每篇3.05个。根据关键词的含义手工清理同义词,合并不同表述但含义相同的词汇,去除重复出现的词汇后,共获得470个独立关键词。其中出现过一次的有364个,仅出现过两次的49个,三次的有21个,以上三类共计434个,占总数的92.34%,大量的低频关键词反映出研究者对该领域研究兴趣的宽泛和研究重点的较大差异。为更全面呈现研究热点,根据含义对原始关键词进行归类,如将“依法治校”“法治化”“管理法治化”等合并为“依法治校”主题。据此罗列出14个频次最高的主题词,这些主题词反映了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的热点所在。关键词共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在同一文献中同时出现的情况。关键词的共现关系体现出各研究主题之间的结构关系,两个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越多,关系越密切。两两统计14个高频主题词在所有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建立共词矩阵。借助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展示,可以直观体现问题的结构、分类以及问题间的关联等特性[6]。借助Ucinet软件的NetDraw功能呈现高频主题词共现相关矩阵的共现关系。图中节点为主题词,节点大小表示该主题词的词频,节点越大词频越高,主题词越处于中心位置说明该主题词是网络中越重要的节点,亦即在该研究领域中越占有重要地位,连线体现两个主题词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粗细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粗关系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管理”、“高校”、“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等主题词处于核心位置。其中,“高校”与“依法治校”的连线最粗,表明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研究中,依法治校受到高度重视,是探讨最多的议题。此外,“高校”与“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制度”,“依法治校”与“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制度”、“方法策略”也是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讨论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2001年至2016年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产出整体上呈现增长的态势,高峰期出现于2013年;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育类期刊,《中国成人教育》是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作者合著率较低,独立研究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形式,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高校是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的核心力量,但校际间学术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依法治校、学生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理念、学生管理制度等是主要议题。纵观现有研究,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受到了充分重视。研究者们从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涉及高校学生管理诸多方面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提供了指导与借鉴。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政策导向。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主题进一步拓展深化:一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二是紧密围绕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一纲领性文件,探索在新的制度环境下进一步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切实推进学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弹性学分改革等内容的有效措施;三是更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技术手段,探索在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研究的大数据运用,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掌握学生的生活习性、心智状况、行为规律、个性特征等,为实现科学化与人性化管理提供基础性支撑;四是紧扣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实务,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克服当前研究中高度集中于宏观理论叙述与经验阐释,缺乏实证研究的弊端,实现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增强研究成果应用于学生管理实践的指导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贾辉.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08-111.

[2]邱均平,王曰芬.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2008.

[3]刘则渊,陈悦,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六)第六讲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6):475-478.

[5]史书侠,李海亮,杨华.2005-2010年《情报科学》刊出论文作者分析[J].情报科学,2012(2):119-123.

[6]汤建民.基于中文数据库的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何伟 单位:闽江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目标管理的意义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开展目标管理的意义,着重探析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目标管理的策略,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管理;意义;策略

1引言

目标管理指管理人员以管理目标为基础,逐层分解管理目标,并将管理权下放到下层管理中,采用创造性管理的方式完成管理目标。目标管理强调人性管理,要求高校重视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能够有效弥补行政管理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因此,很多高校应积极采用目标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然而,目标管理的开展需要解决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观念滞后、管理目标不合理、管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目标管理的运用方法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开展目标管理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目标管理的运用,而且对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2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目标管理的意义

2.1激励学生管理人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得到相应的规划和评价,而目标管理的运用能够对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管理全责、管理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定,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工作导向,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效避免了学生管理的盲目性。并且目标管理能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客观测评,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进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

2.2整合学生管理工作

在目标管理模式下,管理目标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功能。高校需要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并根据管理目标对管理工作任务进行优化组合。同时,目标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自我目标的确立,并鼓励学生和教师探索自我目标的实现路径,有效促进了学校民主管理的开展。

2.3增强学生管理的科学性

目标管理作为科学的管理方式,其本质是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融合。目标管理不仅具有管理科学的核心,而且十分重视人的行为得到作用,强调以目标为指导来开展行为,有效增强了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并且在学生管理中开展目标管理能够突出学生管理的重点,明确学生管理的责任和学生管理的奖惩体系,优化学生管理过程,促进科学化学生管理的开展。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理念滞后

有些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比较滞后,固守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缺乏对先进管理观念和方法的学习,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一味制定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这种集中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学生对高校管理工作有着较大的抵触心理,一旦学校制定某项规定,学生便会去想这些规定的对策,甚至故意和学校唱反调,学生管理效率不高。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者,学生缺乏对管理事务的参与,配合程度不高。

3.2管理目标不合理

部分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忽视了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功能,没有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仅仅以管理好学生为主要目标,采用统一的教育和管理目标、管理规范等,强调学生行为的一致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有些学校的学生管理重心偏离了管理本质,一味强调学生管理的管理权力而忽视了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缺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学生管理工作只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时候采取一些形式化的学生服务工作,高校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缺失。

3.3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有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内容十分单一,仅开展一些日常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勤工俭学、就业指导等行政类工作的开展。并且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根据上级的指示而开展工作,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另外,很多学校得到学生管理工作都没有设置激励机制,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待遇关系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偷懒、应付工作等现象,缺乏对工作的认真对待,导致学生管理效率不高。

4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目标管理的策略

4.1更新学生管理理念

目标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在开展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围绕学生开展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人本思想渗透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利益,积极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选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高校目标管理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4.2合理制定管理工作目标

科学合理的目标是高校学生管理开展目标管理的前提,因此,高校应积极制定合理的管理工作目标。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设定医学生为本的管理目标。为此,高校目标设定应做到主次明确,强调轻重缓急,不能一次性设置过多的目标,注重管理目标之间的协调性,构建科学的管理工作目标体系。并且高校管理目标的设定应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学生管理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另外,高校管理目标的设定应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设置短期、中期、长期等各阶段的目标,在持续实现各阶段目标的基础上达到学生管理的整体目标。

4.3优化管理方法

开展目标管理需要高校管理人员积极优化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并且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管理工作中做到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另外,管理人员应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提高学生的管理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卢燕.以目标管理技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原则与程序设计[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1).

[2]王兴华,张国俊.高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7(27).

作者:张文涛 单位:昌吉学院

第四篇:传统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就我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并从文化层面、道德层面、精神层面就传统茶文化对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接着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影响

传统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丛林中的瑰宝,其融合了儒释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同时还吸收了许多民间朴素思想价值观,值得当代人推广和传承。高校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针对他们的管理工作自然十分重要。当前,国内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未形成体系,管理方法和理念均存在不科学之处。茶文化思想中寄寓着古人的智慧,把这些思想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将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完善,使高校学生能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1传统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学者对茶文化起源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过“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这个说法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神农氏时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茶伴随着华夏儿女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起初,茶被人们作为一种提神的药草,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普通大众都喜闻乐见的饮品。唐代文人陆羽对民间茶文化进行整理,并编撰了茶学著作《茶经》,该著作的问世将饮茶推向了另一个高度,陆羽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茶圣”。陆羽在书中系统讲述了茶名、茶具、种茶、茶产地等内容,给人们认识茶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视角。同时,现代史学家都将《茶经》的问世作为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茶”字是由“荼”字演化而来的,这在民间地理志和相关史学资料中都不难发现。将现代“茶”字拆解开来,就是“一草一木一人”,现代茶人对“茶”字进行解读,将其理解为“人于草木之间,茶之道也”。茶文化是在茶事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交融,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制茶技艺、茶叶种植方法、茶道、品茗方式等在各个朝代得到了丰富和扩展,并一直延续至今,为世人所推广和传承。中国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向人们再现了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现代世界各地的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1.2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涵。茶文化主要受到我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因而茶文化内涵也有很多儒释道思想的成分。首先,就儒家思想来讲,儒家推崇“中庸”、“和谐”、“三礼”,这在茶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说,“倒茶七分满”就是说茶人倒茶讲究适度原则,这与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存在契合之处。饮茶意境的构造有时需要茶艺的辅助,因而茶文化也融合了艺术等高雅之物,茶人在饮茶时能够在茶艺熏陶中体会到“清静和乐”的妙趣,而这也正体现了“和谐”的思想。茶人在饮茶时还讲究礼仪,比如婚嫁时儿女要给高堂敬茶、奉茶,这些礼节都体现了儒家对“礼”的推崇。其次,就道家思想而言,道家提倡“天人合一”、“无欲无为”等思想。比如说,茶人在饮茶时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体验,并在饮茶中忘却自己的烦恼,完全释放自身的灵魂,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真正的“自由”,这其中包含了道家思想。最后,就释家(佛家)而言,佛家推崇“静”、“清”等思想,这在茶文化中也有所反映。比如,茶人的饮茶环境通常是安静而惬意的,这使得茶人可以真正静下心来感受周遭的玄妙和变化,从混沌和困惑中走出来,进而领会世间的真理。唐代高僧皎然写下了“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等诗句,这事实上与“禅茶一味”思想有着共通之处。

2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

茶文化中有着诸多朴素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所启示。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容疏忽。事实证明,教学工作者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茶文化思想,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收到不错的效果。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层面:丰富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

据相关社会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文化修养一般,而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是相挂钩的。文化修养程度不高,那么人的涵养、品格等都会相应受到影响。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其中蕴含了很多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饮茶方式上,同时还体现在茶俗、茶礼仪等层面。比如“即冲即饮”、“调饮”等,这些方式事实上主要由唐代烹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等逐渐发展而来,同时也结合了国外的主流饮茶方式。就饮茶习俗来看,我国饮茶习俗主要包括擂茶(粤东、粤南)、功夫茶(闽粤)、竹筒茶(傣族)、盖碗茶(回族)、婆婆茶(苗族)、虫茶(湘)、三道茶(白族)、土锅茶(哈尼族)、酥油茶(藏)、盐奶茶(蒙)等,这些丰富多样的饮茶方式与当地的传统习俗存在密切联系。当然,茶文化中还包含茶文学、茶画、茶联等艺术作品,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了解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2.2道德层面:构建道德规范,规范行为准则

茶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其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思想。国人饮茶讲究茶礼仪,比如以茶待客时通常用双手将茶杯呈递给客人,以示尊重,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同时茶人饮茶也讲究“小口啜饮”,这种饮茶方式一方面可以使茶水回味无穷,一方面也不会在外人面前显得唐突。当然,我国传统茶文化还对茶事活动中饮茶人的礼仪做法进行了规定,每个细微的动作都传递出不同的意蕴,这些动作在茶具清洗、茶具摆放、倒茶、品茗时都有所体现。比如说,茶人饮茶时通常会将茶碗或茶杯顺时针转动一圈半,饮用完后再将茶具转回原处,诸如此类的茶道礼仪值得高校学生学习和研究。再比如,民间还有着“晚辈给长辈敬茶”的传统,这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首孝悌”观念存在契合之处,这有助于学生亲情观念的改变。同时,茶圣陆羽还对茶人提出了德行方面的相关要求,比如他认为茶人应该尊崇“俭”的思想,茶事活动应该去繁就简,切忌铺张浪费。这种思想理念对于高校学生盲目攀比之风的改变有所帮助。

2.3精神层面:提高精神修养,丰富精神生活

关于茶道精神,茶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将中华茶道精神归结为“清、敬、怡、真”四个字,当然还有学者提出“茶有八德”的说法,这些说法事实上都可以都有其可取之处。本文以“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思想进行说明。我国传统茶道精神受到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其对当前高校学生精神修养的提升自然有所帮助。“清”表示“清静”、“清廉”,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保持内心的清静,不受外界的干扰。部分高校学生存在网瘾,他们整日沉溺在网络世界,而“清”的思想可以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回归到正常生活学习之中。“敬”表示尊敬,要求人们在社会相处中相互尊敬,同时要求人们尊重大自然。学生应该时刻保持谦卑之心,与整个世界坦然相处。“怡”表示和悦、调和,要求茶人在饮茶时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不被世俗扰乱初心。“真”表示真理、真知,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够去伪存真,找寻到人生的真理,最终地道“真善美”的境界,很显然这些思想精神可以改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3茶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3.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是国内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生管理与教学质量存在关联之处。随着时代的前进,国内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根据相关调查来看,国内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两大问题:第一,学生管理理念落后,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部分高校仍旧采用“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思路,学生在管理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很显然,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学校命令,学生执行命令。而事实上,学生才是校园的主体,正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一样。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服务于学生,而不是使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第二,管理内容和程序存在滞后性。就管理内容而言,一些高校往往将管理重心全部放在学生的课堂管理上,而忽视了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比如宿舍管理、图书馆管理、安全管理等),这与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相悖之处。就管理程序来看,管理内容的下达通常要经过教育组、校党委、行政部、学工部、辅导员、学生会、学生等多个主体,导致程序的准确性和执行效率都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管理队伍的不健全、管理方法的单一化等问题,都阻碍了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优化和革新。

3.2高校学生管理策略建议

就上述分析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茶文化对人们的文化、道德以及精神层面均有着一定的影响,将茶文化导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势必会收到不错的效果。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种管理策略:首先,改变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看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国茶文化注重人的精神层面,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事实上与当前“以人为本”思想是共通的。将其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并在管理工作种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将茶文化精神与高校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茶文化思想洗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认识到修身养性的必要性。现代社会有着各种诱惑,茶文化可以引导学生认清现实,抵挡不良诱惑。最后,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多种活动,比如通过讲座、实地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形成正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刘钰.浅谈推广茶文化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59-160.

[2]张颖.试论儒家仁爱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79-180.

[3]郭威.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8):61-62.

[4]姜益琳,陈建波.儒家教育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过程的契合性分析及实效性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32(7):271-273.

[5]宋顺喜,颜妮娜,刘彦娟.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探讨[J].福建茶叶,2017(2):158-158.

作者:田姗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摘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探索与之适应的新途径、新思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从学生管理工作者角度出发,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思考。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策略,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各高校组织学生管理者深入学习《意见》精神并进行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指导性强的培训。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扎实领会《意见》精神,才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一、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学生管理既是对在读学生的校内外活动按既定目标调节和管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发展过程。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目前,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在学生管理中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教育之中。结合学生需求,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价值,为学生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形成了符合学生特点的管理和教育体系。第一,加强了对辅导员的选聘工作,保证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的逐步提高。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制度,提升辅导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进而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依托网络系统架设连通学生的桥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带动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通常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或网络班课等信息化手段,即时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第三,转变工作方式,利用情感因素开展学生管理工作。95后大学生性格、需求、特点各异,通过谈心交流、团体活动、班级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工作。以情化人、以情感人,用关爱、熏陶等情感渗透增强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管理的价值

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学生管理,其目的都是“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培养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道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想意识和自我认知都在形成之中。由于年龄因素,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识别能力、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欠缺,易受影响。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学生管理实践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导向,明确学生管理方向和路线。一方面,学生管理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采取贴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等方法,有针对性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影响,完善学生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班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载体,要抓好学生管理,必须把班级作为主要阵地。通过班风学风建设,按照统一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共同目标规范学生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和风气。班风学风是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班风学风的养成及效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从而端正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促进学生管理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手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国家、社会以及校园的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统领地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者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一线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定信仰,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遵循。《意见》可以说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要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任务。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学生管理干部应该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指导工作、武装思想。认真学习系列讲话精神,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战略。努力成为党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执行者和支持者。始终不懈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二)拓宽思路,深入开展立德树人工作

针对新形势下实际工作中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挑战。深入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创新思路、改变形式、提升内容,将思想政治工作做精做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主动性。第一,将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联动起来。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共同目标展开的相关工作,二者存在关联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整体上看,增强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的联动,需要充分调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要求学生管理者紧密围绕教学中心,积极配合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将专业教学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叉融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协同育人。加强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骨干培训,促使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的两支队伍密切融合,合理创新。第二,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以实践能力为抓手,结合学科优势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合作育人。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高校文体活动中,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通过各类社团活动和主题班会,以红歌会、书画作品展、橱窗海报等形式展现,创造积极、文明、向上的风气。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第三,兼顾课堂教学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改变了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特点,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才能满足教育对象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开放式的发展,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资源APP或是由微信公众账号统一信息的学习平台。发挥APP多终端、易操作的特点,实现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广普性、平等性。通过网络载体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三)夯实基础,不断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

在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干部等层面做好《意见》精神的宣传和实施方案解读,以形成广泛的责任共识。加强基层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在广大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理论与学院实际相结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探索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党员骨干队伍的培养培训,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主动性。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将党建活动与学生校园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供各类实践锻炼平台,提升学生党员个人素质和能力,培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贴近师生,继续发扬党内民主作风

在多元思潮中坚固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强化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民主能够广泛吸纳教师和学生思想动态、政策取向等各方面意见,有效应对各方面利益需求。首先,严格基层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形成党委领导、基层教师、学生骨干组成的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先锋队。通过树立典型、学习先进,在党员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其次,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党的组织发展。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教师及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监督。再次,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对家庭贫困生、心理障碍生、违纪处分生、学习后进生和毕业生的关注与教育,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党支部和教工党支部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活动,加强师生之间、支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如理论研讨、思想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增强党内民主生活会的民主氛围及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学生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战场,学生管理者必须立足本职岗位真抓实干,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理解和支持各高校党委关于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决定、决议,并在工作中带头贯彻执行。应不断加强理论和时政学习,做好学生成长的带头者和领路人。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五个坚持”,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六有”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云飞、李娜.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高校思政工作核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5).

[2]王先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四个必须”.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3).

[3]杨艳春、吴建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探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7(2).

作者:路璐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