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简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信息数据量不断激增,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时代难适应性,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已成“大势所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基于此,相关人士需要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积极设计策略优化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校学生;学生管理;信息化
1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1.1有益于高校管理工作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计划安排等,与之相关的数据量非常的庞大,如果仍然遵循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仅无法妥善的处理数据,还必然会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利用了大数据背景下先进的现代技术优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不仅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率还有益于保障管理质量。
1.2加快了高校教育工作改革
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无法脱离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不仅会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还会影响学校教育、学生就业等,教育者可以利用学生管理信息化资源调整自身教学,学生可以利用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资料更好的了解就业岗位或是进行社会实践,不仅有益于高校教育工作改革,还有益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3提高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未来高校管理的主要模式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获得学生的数据信息,通过相关的整合、分析手段精准的定位学生,高校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等,进而能够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前对之进行及时的干预,有益于学生良性发展。
2大数据视阈下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
从整体角度看来,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进展形势一片良好,然而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细节,却不难发现众多问题,而其中如下几点较为显著:第一,缺乏完整的数据化高校学生管理体系。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需要有专门的部门、针对性的管理体系,然而现阶段高校方面很难满足上述要求。第二,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覆盖程度较低,涵盖的管理范围相对狭窄,很多高校仅在学生就业、自主招生、学生实践等方面应用了信息化学生管理手段,信息挖掘和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第三,相关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落实,然而现阶段,高校内部从事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在遭遇专业问题时很难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问题,这无疑会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影响高校学生管理质量提高。
3促使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良性发展的措施
促使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良性发展的策略是比较多样的,但受制于篇幅,本文仅从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出发提出三点措施:第一,积极构建大数据体系。在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将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管理者身上,确保管理者能够高质量的完成自身的工作,以确保信息化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获得精准的数据资料,能够为高校落实各项决策提供参考。第二,积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拓展学生管理信息化覆盖的范围,全面获取学生管理信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能够准确的获得学生管理的相关信息,能够为自身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借鉴,以提高各管理部门的学生管理质量,并最终提高高校方面的学生管理水平。第三,构建优质的管理队伍。加大教育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学校管理人才素质。与此同时,制定良好的人才引入机制,加大管理人才的引入力度,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4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意义巨大,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者们需要牢牢把握大数据背景下的机遇,不断的优化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孝忠.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分析[J].留学生,2016,(03):166-167.
[2]顾永惠.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6,(15):121-122.
[3]黄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232-233.
[4]牛凯.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考试周刊,2017,(14):98.
作者:汪思婷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激励理论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激励理论的内涵,我们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实践要求,如期望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等方面的实践。当然,激励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并积极地创新、适时调整,让它更加符合教育的进步,满足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激励理论;应用
1引言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高校管理模式同样也要与时俱进,然而,适时的调整会让有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接受,因此可能会产生动力不足、懒惰松懈的情况。除此之外,新课改渐渐普及,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更高,但是学生对新情况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依然使用以往的方法来获取、接受知识,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难题。在高校内,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如果辅导员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来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那么同样会出现一些漏洞。所以,要与时俱进,调整管理模式,勇于践行新的管理理论,优化管理质量。激励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激励理论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让他们的自身素质更高。
2激励理论概述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而沙特尔(Shartle)认为,激励是被人们所感知的从而导致人们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或为完成某个目标而采取行动的驱动力和紧张状态。我们可以得出:激励主要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来影响人的动机、需求、想法从而来影响或改变人的实践行为。激励理论由以下几类构成: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关注需求的满足,并以此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时,它深入探究影响激励作用的因素,最为著名的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倾向于行为本身,重视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行为的定向塑造和控制,是研究激励目的的理论,典型的是强化改造论、归因论和挫折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动机产生的认知过程及行为结果的反馈,即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主要是期望概率模式理论和公平理论。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实践
3.1期望理论的实践
目的的明确性在期望理论的实践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应该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明确目标,不能人云亦云,要结合自身情况,这样可操作性才强。同时,要引导学生始终对目标怀有希望,并定下自己的标准,从而为学生提供动力支持。高等学校的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一些集体活动,比如高校的新生或全体学生开学典礼、军训或入学的期初培训、各大学院学科的专业指导、各种班级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让新生尽快了解本专业的一些学习方向、特点以及今后努力的目标。另外高校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等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和专家化是提高学生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是自身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重要来源。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通过培训全面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涵,更要实现“助人助己”———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化的生涯规划帮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培训是针对高校学生的生涯规划现状,从“职业生涯知觉与承诺”“认识自我(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认识外部世界”“职业决策”“行动(求职行动)”“再评估”等主要环节进行。内容可以包含生涯规划教育的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环节、活动设计、团队建设、测评解读、教学书籍推荐等教学内容。比如,高校在开学典礼管理的过程当中,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名人来校给学生交流,曾有大学请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一名成功人士来给学生作演讲,这位成功人士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清空自己”“学以致用”“储备好充沛的体力”和“做好与家人的沟通”四个温馨提示,并坦言能够拥有这段人生经历非常宝贵。他说,“同学们,请珍惜你的FMBA时光,他是如此的短暂;请珍惜与你在每个周末朝夕相处的同学,让勤奋、努力成为我们的共同信念;请珍惜大学在我们的身上和心上的烙印,让他见证我们的成功也为他带增添属于自己的荣耀。”同时,在学习过程,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正和调整,采用奖励、表扬等方式,使学生始终保持自信心和积极性。
3.2需要层次理论的实践
根据需要层次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在需要的层级当中,学校首先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一样的个体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因材施教,以便更为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才具有实际效果。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不同的时期内其需求必然处于不同层次中。通常情况,刚进入高校的大一学生,其需求的层次主要表现为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具体而言就是学校提供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学生步入高年级后,需求的层次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时学生的需求会更加倾向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其实际表现为希望被同学和老师认可及尊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各项活动和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据了解对大学生的管理我们要加强社交及消费方面的管理。最近,开学在即,各大高校即将迎来又一批新鲜“血液”。上大学的成本除了学费,更多的就是生活费。近日,有些记者近日在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随机发放135份调查问卷,其中女生占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男生占三分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1600元。每月生活费的主要开支又是哪些呢?通过数据在线分析不难发现,餐饮伙食所占比例高达48.16%,是大学生开支的主要部分。此外,大学生在购买穿戴和社交娱乐上的开支比例位于第二、第三。因而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学生的消费观的培养,同时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应注意为其展示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再逐渐地为学生提供满足和实现需求的平台,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使激励的效果最大化。
3.3强化理论的实践
奖惩制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奖惩利用得合理科学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在高校管理中,要学会运用这一方式来加强管理质量。对综合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这样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同时,要号召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前段时间有高校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奖励,《聊城市大学生农村创业示范平台评估认定管理办法》面向的大学生是指我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毕业五年期内的高校毕业生和出国(境)留学回国人员,市级大学生农村创业特色示范平台设立的基本条件包括:独立的法人资格,固定的创业服务实体,配套的创业服务,健全的管理制度,一定数量的创业实体。据悉,小型农村创业基地、电商创业平台、农业社会化组织、众创空间等各类大学生农村创业特色平台符合设立基本条件并达到以下标准之一的,可认定为市级大学生农村创业特色示范平台:创业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入住大学生涉农创业实体不少于5户;创业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入驻大学生涉农创业实体不少于3户,同时创业农户不少于6户的;大学生领办依法登记成立的“个人+农户”或“公司+农户”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的农业社会化组织,该组织中大学生成员不少于3户的;由大学生领办的具有松散性、季节性、灵活性等特征就地就近为农户提供生产、流通、技术、信息服务的小型创业服务平台,这些方面要给予重视。当然,另外对于不遵守规章条例、违反纪律、考试作弊、经常逃课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惩处,帮助其吸取教训,约束其他学生的不良行为。
3.4公平理论的实践
任何制度都要体现公平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更是如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底感受到平衡,才能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反之,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采取一些极端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而公平的理论的应用至关重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在班级、院系、学生会或是其他组织的干部选拔任用上,应进行公开的竞选,让有能力、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学生的才能有用武之地。在助学金、减免学费、奖学金、学业贷款申请、学费减免、贫困补助等涉及学生个人利益的事项中,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严格遵守公正、公开的原则,若发现背后交易或是暗箱操作等行为,一律从严处理,并重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推选。此外,在入党、毕业推荐等方面,也必须坚持透明化、公开化原则,优先考虑品学兼优的学生,严格查处走关系、开后门等现象。
4结语
激励理论的实践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激励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并积极地创新、适时调整,让它更加符合教育的进步,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此方可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让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丹.如何将道德激励法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5(32):173.
[2]张勇.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激励的合理运用实践[J].才智,2016(5):30.
[3]许媛媛.高校学生管理中双因素理论的运用实施研究[J].科技风,2015(5):227.
作者:姜文君 单位: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多,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新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是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从工作内容已及人文关怀两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准确定位学生管理目标、允许学生自主管理以及建立学生管理动态评估系统三个方面,论述了一种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是保障学生发展的重要途经。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加,学生总体素质的下降以及时代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任务不断增多,只有实现管理模式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不断增多
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依据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障学生本人的完善发展。但是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不仅仅局限在约束学生行为的范畴当中。首先,现阶段的许多高校将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不仅需要约束学生的行为,还要引导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环境相对较为复杂,而大部分高校都是开放性学习,各种思想与风气在高校中的渗透作用相对较为强烈,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必然会发生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往往都是不存在的。
(二)学生管理不注重人文关怀
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依然是以传统的制度管理为主要方式,这种制度管理对于制度的刚性作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即通过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虽然制度管理可以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仅过于约束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已经成年,对自己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力,在实际中制度约束的意义也不是很大。真正的学生管理应该通过人文关怀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一)准确定位学生管理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学生管理的目标并不在于约束学生行为,而在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即通过管理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发展,而并非是要通过强制性手段改正学生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学生融入到管理的全过程中。对于原则性问题需要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而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应该尽量采取包容的态度,并通过引导的方式来改进学生可能存在的缺陷,在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允许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只能被动的接受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管理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允许学生自主管理不仅能使得管理更加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但是需要高校组件完善的学生管理团队,学生需要在学校的引导之下开展管理工作,而并不是完全学生的自由发挥。
(三)建立学生管理动态评估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中所有学生所接受的管理都是完全同质化的,管理的针对性不高。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学生管理动态评估系统,可以建立学生的相关管理数据档案,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思想、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判断,从而通过预先干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避免学生发生问题。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但是,在最近几年当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管理的实际需求。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旨在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效率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厚明,陈•巴特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108-112.
[2]姚晓辉.浅谈借鉴国外高校柔性管理经验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07):572-573.
[3]王丽君.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01):111-113.
[4]田作淳,宋黎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01):109-113.
作者:凌煜杰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第四篇: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
摘要:新形势下的法治观念被高校领导广泛应用,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也逐渐走向正轨,成为依法治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是高校管理的关键人物,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是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前提基础。将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相结合,从而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阐述结合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依法治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指导思想的主要方针,按照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管理对策,维护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视度非常高,凭借教育工作的展开,培养有潜力的专业人才,实现了专业型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有力作用。在依法治国思想的引领下,高校领导开始实施依法治校的管理制度,为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提出了合理化方案。
一、依法治校的原理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教育法制建设在一点点进行完善,各个地区的依法治校工作有了明显的起色,吸取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带有当地特点的依法治校的创新思维。但是,从过程上来说,高校的依法治校与学生管理制度的意识相对落后,依法治校的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并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约束,相比于依法治国的方针,还是有一些距离。
二、依法治校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准则
(一)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
法治教育和法制教育,虽然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还是有区别的。法制教育更多的讲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属于静态的法。而法治教育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告诉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转变成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法治教育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法律意识,传授正确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严以律己,做个守法公民。
(二)程序与实体相融合
程序和实体分别是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一种演变。程序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要求公平公正,人人平等的原则。实体正义是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工作必须遵守规则,维护学生管理的权益,实现公平公正。在展开助学工作过程中,要遵守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审核制度,保护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合法权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将程序与实体相融合,进而实现我国依法治校的行为准则。
(三)依法治校和学生管理制度相融合
现阶段,高校的法治教育内容过于单调,主要还是依附于老师讲解。把依法治校和学生管理制度相融合,打破传统的法治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法治教育。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规则性、有效性,涉及范围也非常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进行更好的服务,建立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程序和实体相融合,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制度。在展开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程序,保护学生的权益,确保展开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有助于树立学生规范的法治观念,建立公平公正的依法治校管理体系。
三、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措施
一些高校为了能够跟上我国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发展趋势,以信息技术管理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需求,降低了依法治校的管理难度。高校法治工作是对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指引学生要严格遵守依法治校的管理体系,提高自身的素质素养和专业知识文化水平,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力维护权益制度
优化高校保护制度,大力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人身权益。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按照依法治校的管理制度,大力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
(二)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相结合,是未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前提基础,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法律问题,对整体的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具有创新性作用。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要创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个人职责,严格检查学校教学以及活动设备的创新性与安全性,优化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积极维护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三)加强惩戒制度
目前,在企业招聘过程中,把法律意识和办事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准则,来判断学生是否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果依法治校要对学生进行惩戒,必须要通过上级领导的讨论,保护学生的知情权以及辩诉权,进而往上级教育部门上报。
(四)建立健全学籍存档制度
高校建立健全的学籍存档制度,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学生受教育的权力。高校不能开除未成年学生,如果要对学生进行处分,要有理有据,按照规定执行,确保学生的辩诉权力。
(五)优化应急制度
创建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提高防御和妥善处理事件的能力,优化应急制度,不能向上级隐瞒。依法治校是所有高校都在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学生管理制度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创建更多的应急制度平台,为学生管理制度提供优化的科学技术体系。
四、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环境的前提基础,强调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不管是从实践上还是学生心理上,都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总的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心理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被动的适应过程,从而实现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依法治校的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环境。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前提,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可以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从家庭教育上来讲,父母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环节,激励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从小对社会有一个潜意识的理解,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监督
相关数据表明,不管是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将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大学生要想适应法治社会,就需要被社会监督。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加强法律观念,实现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相融合的管理体系。为依法治校的前期工作做好准备。
五、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要求
(一)坚持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坚持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教育和依法治校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统一,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意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法制化。各个高校需要建立依法治校的办公室,对每一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管理制度中坚持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法律意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权益,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意识,禁止在工作中出现不符合规范制度的现象。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坚持法治校的指导思想,有助于保证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民主性。
(二)优化学生管理制度
优化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基础。只有优化学生管理制度,才有助于创建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优化学生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保证学生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辩解权以及监督权,从而实现依法治校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民主性以及公平性。
(三)处理好依法治校和高校办学之间的关系
依法办学,民主管理。这一制度的落实,使得高校拥有自主办学的权力。总的来说,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过程中,都享有自主权,但是这些权力并不是随意建立,没有约束的,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此,处理好依法治校和高校办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自主办学权力是高校严格按照依法治校原则实行的,不能够与依法治校脱轨,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也要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法治观念被高校领导广泛应用,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也逐渐走向正轨,成为依法治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我国一直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依法治校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注重制度化,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吸取更多的经验。将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相结合,从而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钟桂荣.学校依法治校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福建大学学报,2015,(6):30-32.
[2]马晓丽.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及构建法治化工作模式的研究[J].北京学院学报,2015,(20):154-156.
[3]劳凯生.依法治校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融合[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5):98-100.
[4]瞿振元.素质教育要再出发[J].中国高教研究,2017,(4):16
[5]徐小洲,倪好,吴静超.创业教育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业教育观念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6]钱露.全球化时代“威斯康星理念”的更新与实践——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7]江彦桥.基于第三方评估的上海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十年实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8]张文剑,刘琪,饶丹雪.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现实障碍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6,(9).
作者:张碧媛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