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教育学生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与社会综合人才的匮乏,使人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到非专业能力上。作为高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非专业能力的范围覆盖了学生除专业能力之外的领域,代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协调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既包括对学校教育课程的管理,也包括对学生生活中表现出的非专业能力的管理。目前,大部分院校仍采取制度与条例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校的制度管理存在落差。为此,高职院校应转变学生管理模式,通过引入非专业能力测评体系、创新管理机制等方式,激发学生非专业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在高职教育中对非专业能力教学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1.1增强教师的引导职能,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非专业能力主要是指除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观察能力、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道德修养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些非专业能力不仅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保证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还是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拓展未来就业平台的重要基础。为此,在学校进行实际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在发挥教师专业技能传播者作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非专业技能、道德品质、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指导过程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夯实基础。
1.2提升非专业能力的教育比重,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智能网络的大范围覆盖,各领域自动化机械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学生未来事业建设与发展,教师应合理调整非专业能力的比重,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包括行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奠定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是衡量个人精神世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在未来的职业选择时,学生可能并不一定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无法学以致用,导致个人发展受到限制。针对这种情况,高职学校可以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提升学生的工作适应性、保证个人品德修养、培养坚定的意志等非专业性内容为主的教育,奠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基础。学校应顺应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阶段,九零后的学生普遍具有注重个人发展、组织能力较强、善于表达自己的性格特点,对非专业技能较为重视。为此,高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贴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案,将磨练个人意志、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等素质教育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学校的长期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2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为学生非专业的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2.1构建非专业个人能力测评体系
为切实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高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通过数据档案的模式记录学生在专业考试之外的测评数据,并进一步细化非专业能力的分类,如规划出人际关系类、组织类、表现类等不同的能力类型,为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与此同时,非专业发展能力主要是针对专业技能提出的,在进行非专业的技能考核时,要以专业技能的测评为基础,对二者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突出非专业能力的创新性与社会适应性、发展性等特点。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备社会实践性与普适性的非专业考核制度,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的非专业能力进行评定,并将具体的考核数据归纳到个人非专业能力档案库中。具体的考核标准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考核竞赛、学生工作成绩、社会实践等,将学生的非专业能力转化为数据信息,为高职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管理、未来职业规划等提供内在的发展动力。
2.2将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同就业选择联系起来
在建立学生非专业测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择优推荐的结业模式落实素质考评的内容。打破传统以专业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就业选择模式,拓宽岗位选择的衡量渠道,是非专业能力测评体系实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也使得高职学校的岗位推荐人才兼具专业技能与非专业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将非专业能力同就业选择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增强教师开展专业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的教学效率。具体来讲,学校可以设置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外实践环节的比重,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大胆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协作意识。
3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3.1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
语言表达作为人类进行沟通、表现情感的重要表现方式,是非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通过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选择表述词语、简洁地表明语意、构建合理的语句结构、文理通顺、遣词造句合乎规范,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技能。表达能力是展现个人非专业能力的突破口,高职学生能否将内心的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是判定一个人非专业能力的基础。与此同时,个人表达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社会适应能力,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不善言谈,极有可能提升学生将来就业的难度。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测评参考要素,高职学校应对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专业的训练,通过阅读活动、演讲竞赛、辩论、面试场景模拟等形式,克服语言表达难题,缓解紧张情绪,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自信。
3.2提升学生交往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
非专业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是指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成员交往、建立联系网络、吸收外界信息以及处理上下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人在团体中与成员和谐相处,锻炼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在和谐的环境内工作、发展,提升了学生对身份转变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的专业水平较强,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由于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不恰当而导致发展不顺利。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高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顺利开展实践工作。除此之外,在强化学生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保证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工作与实践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获得他人的认同,从而更快地适应团体氛围,保证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
3.3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带领团队完成某项综合性工作的能力,包括策划、组织、协调、指挥、沟通、控制等多方面,也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系统,绝大多数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协作才能完成,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管理者,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
3.4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团队协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协作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协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协作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引导、培养他们相互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5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科学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培养模式,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倡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咨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思想火花交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大学生的成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创新思想中,要特别注意求异和反向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与思考能力,可按以下环节进行:首先,安排学生参与课外实际锻炼。有目的地让学生接触参与创业创新活动中来。其次,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生活。最后,让学生体会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应采取积极、创新的处理方式。
4结语
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基础内容,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然而现代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等情况,也使得高职学生的非专业能力逐步成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高职学校为提升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造更广阔的平台,应通过建立个人非专业能力测评机制、采用择优录取的方式将非专业能力同就业选择联系起来、开展多样化的非专业能力培养活动等方式,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小燕.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为视角[J].科学咨询,2016,(45).
[2]杨翠娟.传统审美文化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师专业道德需求[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
[3]唐开军.高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科学咨询,2016,(40).
作者:董道红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