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浅议(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管理浅议(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管理浅议(4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精神培养

摘要:创新教育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本文结合海南大学实际,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学生管理制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认为应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使高校的创新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把创新教育贯彻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强化创新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实现高校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精神

一、创新教育是海南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强化高校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鲜明特征,也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基础。在国际上,创新教育正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和宗旨,也是各国高等教育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创业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甚至把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以及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我国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方面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比较,仍具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创新教育,还没有规范化和系统化,基本处于摸索阶段。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等等,都在呼唤我国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加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我国已刻不容缓。探索适合中国文化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创新,敢闯新路,是创新精神的鲜明特征。海南的高等教育应以创新精神为指导方针,吸收现代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海南的经济社会创新起到探索、示范和推动作用。2.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是实现海南特色经济新崛起的支撑条件。海南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属于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相对欠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首先表现为专业人才的缺乏和教育资源的缺失。强化海南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是实现海南发展的先决条件。海南省各类专业人才在人口中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的人才结构也极不合理,现有人才主要就职于教育和行政管理类系统,而就职于产业实体领域的技术人才较少。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每年需要大量的各类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人才,尤其是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缺口巨大。这种人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海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企业因为管理和技术问题而步履维艰,新的经济增长点因缺乏创业人才而难以培育。创新型科技和管理人才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大力强化海南高校创新教育,是解决海南发展中的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3.强化创新教育是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功能的重要手段。海口桂林洋大学城的建立,促进了地方教育产业的发展,为海口发展地方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随着招生量和规模的扩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校之间形成互动。实践证明,大学城模式是目前发展地方教育产业,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处于卖方市场的领域。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地方教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利用大学城的规模效应和形象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教育产业,促使地方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发展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智力产业和知识经济的过程中,探索海南特区经济超越传统工业和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海南特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创新教育能够进一步增强海南高校的竞争力,加上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成为进行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首选之地。创新教育也有利于吸引高水平的师资和高素质的生源,尤其是对北方和西部生源,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使海南高等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

1.创新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试验的平台和知识传播窗口,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当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创新精神的形成是人才养成的先决条件。创新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持续不断地创新是进行经济建设和科技创造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中贯彻和发扬创新精神,其先决条件就是需要拥有大批用创新精神武装起来的创新性人才。所以,为了弘扬创新精神,使创新精神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发扬光大,我们需要从人才培养抓起,在大学教育阶段要高度重视用创新精神进行教育和训练。运用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和能力,使其能够自觉地发扬创新精神,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中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将创新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贯彻于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各环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创新精神,又拥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2.探索创新教育方法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是以弘扬创新精神为特色,成为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科研和教育基地。当代国际上对创新精神的研究和传播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为主。如何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弘扬创新精神,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科学地探索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的具体机制、规律、政策措施等,是一个长期的、宏大的工程。开展这项工作,需要专门的科研队伍,需要建立研究探索基地。高校辅导员作为专门的学生管理队伍,应以高校教育实践为依托,实现科研、管理、教学相结合,不断对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探索[[]],使相关的学生管理研究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以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需要。3.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窗口。高校是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传播基地和窗口。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事业中,创新精神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但是,如何自觉地、科学地、系统地在各项经济和科研工作中弘扬创新精神,并不是每个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能够做得到的。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培养能够自觉地、科学地、系统地结合当代实际来运用和贯彻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并使他们成为示范者、实践者和宣传者,影响、带动人们在经济、管理、科研等各项事业中灵活运用和贯彻创新精神,使创新精神得到发扬光大。高等教育是培养这样的人才的最佳模式,是传播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精神的有效措施。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观念教育等措施,对高校创新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深化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1.创新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是深化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海南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海南大学的办学特色定位在“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实现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上为工程、管理、社会发展方面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务实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必须务实、创新、会操作。学校的特色概括起来就是:实现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相融合。落实办学特色,就必须探索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只有通过创新性的工作和创新教育,才能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只有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创新教育才具有落地执行的根基。2.提高培养质量是创新教育下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落脚点。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现代的高等学校需要高投入、高起点、高速度发展,在国内高校竞争中争创一流,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并与中国的教育及教学相接轨,努力把学校办成国际化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学校应培养国际型、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训练,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学生创新和创业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要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德育和综合能力一起抓。引导学生树立立志成才,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苦读勤读的成才观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理念。3.围绕创新教育,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落实创新教育精神,在学生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可从以下着手:(1)把创新精神贯彻于学生管理的一切工作环节之中。学生管理的所有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贯彻创新精神的精髓,引导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的创新与创业精神和技能。(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理论研究。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贯彻于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引入现代创新教育思想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创新教育进行理论研究,鼓励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探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创新教育的特殊方法。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模拟和实践,为学生的创业学习提供支持,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素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3)适当开设创新和创业教育课程,适当开设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系的讲座和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利于学生就业,也利于学生独立创业。(4)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建立对口的教学实践基地,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对工程技术类学生,注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其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园文化和正常教学中,适当开展模拟的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操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6.

[2]匡玉梅.制约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7):114.

[3]王洪礼,刘红.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测量学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679.

[4]姜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6(11):39.

[5]李开凤.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途径新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7.

[6]陈菁.关于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作用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9):137.

[7]王刚,杨坤.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内涵和现状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8):135.

[8]陆月娟.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新余高专学报,2010(12):100.

[9]邓力,张莲.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98.

[10]陈震寰.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7(9):230.

作者:邢静怡 单位:海南大学

第二篇: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整体的不断扩招,高校生来源多样化,基层管理工作日益呈现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显而易见,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也渐渐日益突显。但当前,我国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总在各种层面存在弊端与不足。例如:管理方式陈旧落后、制度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种种问题均在一定层面上制约高校育人作用的发挥。本文从当前我国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探析了高校基层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基层;学生管理;探索与创新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仍然在实施扩招的政策,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问题渐渐凸显出来。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进行学习,然而,随着高校学生基数的不断增大,也为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与挑战。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当前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教育制度变革的步伐,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也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基层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基于当前高校学生基层管理的实际情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探讨符合社会趋势的全新管理模式。

二、当前我国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

1.基层管理工作者定位模糊。在我国高校当前基层的管理工作中,部分基层管理工作者也来自学生群体,他们比其他的同学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他们不仅负担着学校的种种课业,同时还要付出精力与时间来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例如党建工作、勤工俭学的指导与辅助、发放贫困助学贷款、以及学生的就业指导等等,由于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因此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有时难免会忽略每一个同学的需求,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指责与不理解,而担任管理者的同学们没有有效的途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与解释。久而久之基层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免出现瑕疵,同学们对于管理工作的性质出现了认识偏差。除了部分同学们需要负担这样的任务,一些青年教师也在承担着基层管理者的角色,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高校教师们的肩上担子并不轻,他们既要作为教育者同时也是高校工作的服务者,各种工作事务纷繁复杂,长期交织在一起容易模糊教育者的本身定位。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高校教师在开展工作时,学生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只是生活的管理者而非教育者,这就使得问题产生,也就是说,学生忽视了教师的德育辅导功能,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对于进教师权威的树立百害而无一利。2.基层管理工作过于浅薄。高校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负责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状态与生活状态,当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能够帮助同学们及时正视并修正错误,并且提出有效建议,从而帮助同学们快乐地生活与学习,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然而,从我国当前高校的统计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基层管理工作者工作形式过于浅薄,流于形式,缺少真诚的理念,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困难与问题常采取敷衍的态度,做事效率低,没有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形式僵化,没有深人了解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所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有时解决问题只凭自身经验,正是这种形式主义的工作方法与过于敷衍的态度使得基层工作者的形象备受影响。3.管理模式僵化。现在很多高校的基层管理者仍然采用老套的管理模式,只是关注学生的生活,而却没有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等缺少监管。而学生无法接受这种因循守旧的管理方式,因此使得管理工作毫无效率可言。

三、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探究

1.改变管理理念,重新定位。全面贯彻并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全抛弃落后的管理模式。注重与学生的内心交流,一切学生为主。也就是说,基层管理者只有内心真正地想与学生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朋友,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学他们的需求,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学生成为自己的支持者,能够理解并且支持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收获学生的信任,使得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彻底敞开心扉,懂得求助管理者。2.适度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高校的学生更应该如此,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与权利对自己的认知与行为负责。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常常是基层管理者一人多个角色,造成管理工作不到位。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国外的先进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完全可以选择适当放手选拨一些优秀的学生辅助管理者开展工作。公开选举也是不错的办法,建议选举开放,公正,被选人员可以入党的积极分子,党员、团员,甚至是一名普通的同学。榜样当前,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就可以增强自律性,而由于学生的信任,作为管理者的同学们则会及时的上情下达,将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积极汇总,及时反馈,有效地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加深师生间的感情。3.注重情感交流,以情动人。基层管理者更要重视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当前社会,90后,00后一代迅速崛起,他们的成长环境对比父辈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一代的高校学生大都成长环境相对富裕,更重视自我价值的体现,自尊心非常强。这就要求管理者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重视“情”而不是根据各种刻板的条例进行没有人情味的惩处。除此以外,管理者也要重视校内成绩较差的学生与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而不是通过嘲讽与打击的手段督促他们改变自己。管理者可以通过鼓励与赞赏,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在各种可能中重新认识自己并且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充分发挥长处。通过科学的谈心活动既能解决问题,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简单明了。4.心理问题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整体步伐有些过快,难免造成社会的压力日渐增大,在这样的压力下,高校不断扩招,一纸文凭的含金量也在不断降低,升学与就业均会遭遇各种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高校大学生难免感受到心理疲惫,象牙塔里不断传出学生自杀的新闻,为此,很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咨询室常常就是一个摆设,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讳疾忌医,不愿意主动走进心理诊室进行咨询与获得帮助,对于心理问题只是采用自己的方式排解与消化,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得病情加重,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的发生,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普及,多开展心理问题的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意识,教会学生乐观、坚强的处事方式,对于一些心理问题尽量自己化解,教会他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基层管理者平时注意与学生多交流,注意方式方法的应用,尽量创建朋友兼良师的模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尽量做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四、结语

在整体教育制度不断发生变革的今天,高校的基层学生管理模式也应该顺势而为,做出快速的调整,基层管理者做为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时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准确定位、加强与学生的实时沟通、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创新,通过多方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使高校管理有进一步突破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仁权.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月.中国高教研究,2013(了):门6-18.

[2]文晓灵.从中美比较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月.比较教育研究,2015(2):65-69.

[3]陈杨.浅析关于高校咨询的几个理论问题口.辽宁教育研究,2013(4):45-4了.

作者:余嘉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高校扩招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日趋明显,完善高校现代化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传统高等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详细分析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现代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创新管理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教育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本学长辅学制家校连通

引言

与初、中等教育不同,高等教育更偏重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于高中时代的高压式教学,大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主要以自学为主。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扩招政策的推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下诸多信息的充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管理理念和方式已与现代教育环境出现偏差,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传统高等教育环境与现代高等教育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高等教育环境是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背景下进行学习方式,学生获取信息大多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传递信息多通过写信,固定电话等方式,来自于外界的诱惑较少。授课一般采取小班教学,学生课堂听课效率较高,课外时间安排也较为合理。现代高等教育环境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进行学习方式。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多,受到各种的诱惑也较多,再加上扩招政策的实施,授课多采用大班教学,学生听课效率较低,课余时间也因为无法抗拒外界诱惑的吸引而流失。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传统高等教育和现代高等教育均有各自的优缺点。汲取传统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精华,将其融入到现代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规避现代高等教育的盲区和痛点,合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是当下及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2.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师资力量不足,导师制有时不能有效实施

由于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及学习情况。班主任一般都是专业老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与同学们接触也相对较少,不能及时发现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2网络信息泛滥,学生辨别有效信息能力降低

网络化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同时也存在颇多诱惑和陷阱。大学生裸贷、网络诈骗等事件时有发生,暴露了现代网络的弊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泛滥,充斥着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各方面,使大学生较难准确辨别其真伪。

2.3班委会建立有时会形式化,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是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目前,班委选举程序过于形式化,针对班委班级管理的培训相对较少,很多班委形同虚设,因此在实际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对文明班级及良好学风的建设较为不利。

2.4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较少,家庭教育无法最大化发挥作用

家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都不完全相同。学校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统一管理,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却是了如指掌。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本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学校学生基数大,学校和家庭交流没有统一的平台,因此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便成了高校教育的盲点。

3.创新管理模式探索

3.1学长辅学制

“学长制”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我国香港也在1998年首次推出学长制,现在香港的大部分学校都在实施这种教育模式,成效显著[1]。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学长辅学制,它是指一种高年级优秀学生辅助辅导员管理低年级学生的管理模式,主要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对学校较熟悉、学习经验丰富的优势来引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正确适应大学生活,少走弯路。可由学校组织发起,在高年级优秀学生中组建“辅学团队”,由学院根据新生数量、师生比等,合理为每位辅导员分配高年级同学。学长辅学制可作为高校教育的补充,需要学校、辅导员、高年级优秀学生和受辅学生的积极配合。学校可以建立一些鼓励机制,通过学期末的综合评估,对他们的付出予以肯定和激励。

3.2开辟绿色道路,引领正确上网

网络以海量的储存、丰富的资源、使得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把他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2]。然而,网络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隐藏的巨大危害也不容小觑,如黄色暴力、网络游戏等。高校应开辟绿色道路,引领学生正确上网,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的优点和规避其带来的危害。可在班级组建“绿色网络引导队”,由专人进行培训,负责引导班级同学吸取健康有用的信息。对班级同学沉迷聊天、游戏的学生及时进行提醒与正确的引导。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应不定期的召开主题班会,通过一些案例让同学们知道网络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明上网。

3.3完善班干部组建制度

为避免班干部选举形式化和充分发挥班干作用,可进一步完善班干部选举制度。首先,要规范班干部的选举制度,包括写入职申请书,班主任辅导员拟定一定数量的候选人,并对其统一培训,进行短期考核,最终确定班委名单。其次,要建立严格的班委考核制度,避免在其位不谋其职的现象发生。

3.4家校相连,信息互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5]。高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关键。辅导员召开全体家长会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利用QQ、微信等通讯工具,建立家长沟通交流组,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向广大家长传播并解读学校政策,按时发送学生考试成绩、上课出勤率等。班级应建立微博平台,对于班级每次活动等进行拍照、撰写活动报告等,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状况等。家长通过掌握孩子的生活及学习应及时给予其最温暖的关怀和教导,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可以网络平台上实现互动。

4.结束语

与初、中等教育不同,大学教育更偏重于对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将传统教育优势融入到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下。将学长辅学制、网络正确引导、完善班干部选举制度和家校信息互通等创新管理体制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将大大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厚纯,管园园.学长制:提升高年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J].文教资料,2011(8):197-199.

作者:孙付伟 刘琳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第四篇:纵向学生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

摘要:当前,各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重点培养计划,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与能力,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辅导员肩负着人才培养与创业指导的职责。本文从辅导员纵向学生管理模式入手,将管理模式与创业教育高度融合,探索纵向学生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方案,为完善与发展高校创业教育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纵向管理;创业指导

1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现状

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指导工作主要依托创业指导教师,方式为修读创业指导课程,其特点是覆盖面广、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尽管当前创业赛事较多,但参与学生人数较少,达到的创业指导效果较差,多数学生仅对创业理论有初步认识,其创业综合素养和能力仍然较低。可见,大学生接受创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有待丰富,氛围有待加强,方式有待创新。

2高校辅导员主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的若干特性

高校辅导员是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骨干力量,考虑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创业指导的主导者,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指导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1主导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2.1.1比例恰当,关注度高

考虑辅导员工作实效,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带班比例有一定的要求,基本限制在1:200以内,在这个范围内,辅导员可以掌握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便于开展系统化、精细化指导。

2.1.2职责宽泛,便于统筹

依据教育部24号令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高校辅导员肩负大学生培养的众多职责,例如就业指导、社会实践、课外学术比赛等,关注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做好以上相关工作的前提是要统筹到教学、科研、党团、就业等众多部门。

2.1.3一手接管,全程指导

通常情况下,辅导员接手学生班将一带到底,从新生入学建立档案,到开展阶段性引导、升学、就业离校。经过长期的、全程的指导过程,辅导员将对学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便于开展针对性指导。

2.2主导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的劣势

高校辅导员通常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但担任辅导员工作的时间较短,在经验积累上不具有优势,定期开展校内外经验交流与学习,可以适当弥补经验不足的问题。另外,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工作综合性、专业性较强,涵盖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门类,对教育者提出较高的素质要求。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主导创业指导工作,需加快创业业务素质的学习与提升。

3纵向学生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

3.1纵向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模式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管理,即一位辅导员负责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另一种是纵向管理,也称为全程式管理,即一位辅导员负责同一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从学生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全程式的辅导工作能更加深入和全面了解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便于展开跟踪式研究,促进创业指导工作向系统化、精细化发展,有利于开展创业指导。

3.2纵向学生管理模式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的特点

经深入分析和总结学生纵向管理方式,从辅导员自身工作和学生育人成效角度来看,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优势。第一,专业一致,有利于发挥学生间传帮带作用。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位辅导员统一管理和指导下,可以发挥其传帮带作用。从新生入学至毕业离校,包括专业认识、创业氛围、课程学习与学术比赛、岗位实习与社会实践等方面,通过建立学生间交流平台,成立常态化、系统化学习方案,可在较大程度上辅助辅导员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第二,缩小范围,有利于搭建学生培养团队。高校学生育人团队主要包括辅导员、青年教师、专家教授、党团管理人员等。在纵向学生管理模式下,因同一专业学生学习、比赛、实习等涉及人员相对固定,作为大学生创业指导的主导者,可以缩小交涉人员范围,精细化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第三,系统性强,有利于建立长期指导机制。工作机制的建立可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学生管理和创业指导亦是如此。纵向学生管理可促进辅导员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方法,反复实践,在专业知识范畴、专业指导教师等外界因素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有利于工作机制的探索和建立,例如创业比赛指导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循环往复式的运用,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促进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燕妮.高校辅导员纵向管理模式初探[J].亚太教育,2015,(7).

[2]沈树周,杨仕勇,段素梅.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辅导员功能拓展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

作者:杜宗棠 黄园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